資源簡介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 一、重難點分析 契丹族與黨項族 契丹族與黨項族這一子目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教材主要對兩個民族的起源、發展和政權的建立進行了概括性的介紹。 在中國古代史上,先后出現過很多少數民族政權,學生容易混淆。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區分:一是興起時間;二是地理位置。 契丹族原是活動在遼河上游的游牧民族。916年,耶律阿保機于唐亡后的亂世中建立契丹政權,其子耶律德光曾一度改國號為遼,故契丹政權也稱為遼。契丹政權的疆域大致以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地區為中心,雄跨長城內外。 黨項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肅、青海一帶。唐太宗時期,黨項族歸附唐朝,統治者受賜李姓,后受吐蕃興起的擠壓,逐步遷居甘肅、陜北和寧夏一帶,稱為平夏部。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夏立國時,疆域范圍在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以及陜西北部地區,因位于中國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出示《北宋形勢圖(1111年)》,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在地圖上標注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在學生活動的同時,教師可從旁指導,讓學生了解各民族在邊疆開拓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加深學生對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認識。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啟發學生完成表格,對政權名稱、民族、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等知識點進行整理歸納。 上述活動前,教師可提問:契丹族和黨項族的生活方式如何?隋唐時期,他們與漢族的關系怎樣?與漢族的交往,給他們帶來了哪些變化?由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認識到,契丹族、黨項族與漢族毗鄰而居,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緊密,隋唐以來逐步接觸、接受、學習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 并推動了本民族的發展壯大。 遼與北宋的和戰 遼與北宋的和戰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從遼與北宋關系的角度闡述和與戰,體現了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間有矛盾沖突與戰爭,也有和平相處與友好交往。 首先,教師可讓學生提煉信息,梳理知識點,將遼與北宋的關系演變用示意圖表示出來,幫助學生對遼與北宋的關系形成整體認識。 其次,引導學生識讀《北宋形勢圖(1111年)》,尤其是遼與北宋的邊界,在地圖上找到燕云十六州,了解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配合教材《相關史事》,知道遼宋戰爭的起因是爭奪燕云十六州。 最后,關于澶州之戰與澶淵之盟,教學重點是澶淵之盟。學生學到這里往往會產生疑惑,為什么北宋打了勝仗還要簽訂盟約。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提供相關考古成果和文獻資料,引導學生認識,澶淵之盟是遼與北宋在雙方力量相對均衡的條件下互相妥協的產物,更為重要的是,澶淵之盟開啟了遼與北宋之后長期的和平局面。在此期間,雙方在邊境開設榷場,進行互市,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術傳往遼。北宋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考古工作者在今內蒙古和東北遼代古城和墓葬中,發現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銅錢等文物,這些都反映了遼與北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關于西夏與北宋的關系,教材敘述比較簡單。跟遼與北宋的和戰類似,西夏與北宋也是先戰爭后議和,北宋支付歲幣換得邊境安寧。對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雙方議和的原因及影響。雖然北宋節節戰敗,但連年戰爭也使西夏不堪其苦,最終雙方妥協議和。議和后,民族政權并立,邊境貿易興旺,有利于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交融。 本課總結時,教師需要強調北宋時期民族政權的并立,在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各民族在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共同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二、問題解答 課后活動 1.澶淵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擠寇準,寇準被罷去相職。當時京城里流傳著民謠:“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 想一想:這首民謠反映出民眾的什么愿望? 面對遼的大舉入侵,寇準力促宋真宗御駕親征,從而打敗遼軍,使中原百姓免遭生靈涂炭。此外,寇準一生為官40余年,舉薦賢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謠反映了民眾對他的景仰與愛戴。 2.議一議: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有什么影響? 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使北宋與遼、西夏之間保持著和平穩定的局面。對社會經濟而言,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偏遠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對民眾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擔;另一方面,使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