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模擬課例 課程內容 以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教學目標 知道鑒真和玄奘的身份,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的時間、原因和路線,了解他們在唐朝中外交往中的重要貢獻;認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興盛的原因、主要交流方式、交流內容及產生的影響,感受唐朝中外交往的盛況;懂得回憶也是獲得史料的一種途徑,學會區分文學作品與歷史史事;感受玄奘、鑒真為代表的唐人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的活力,樹立開放交流的意識。 教材分析 本課是統編教材《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4課的內容,屬于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從對外關系角度呈現出唐朝“繁榮”與“開放”的特征,亦與前面所學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歷史各要素之間形成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密不可分的共同體。本課分為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唐與新羅的關系、玄奘西行三個并列子目,生動地展示了唐朝時期中外交流的活躍盛況,以“點”帶“線”,有利于學生把握。 學情分析 本課涉及的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中外交流中的典型事例,對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初一學生而言有較大的吸引力。特別是他們中的大部分閱讀過青少版的《西游記》或觀看過相關的電視劇、電影作品,對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感興趣,對相關的情節也較為熟悉,但未能在歷史史實與文學作品之間作很好的區分。經過上一學期的歷史學習,學生已掌握一定的識圖讀圖能力,但不同學科之間習得知識的自覺遷移能力不足,歷史學習中聯系與綜合的意識有待增強。 重點 鑒真東渡、玄奘西行 難點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教學資源 ?。?)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第三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卜憲群:《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華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樊樹志:《國史概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沈為慧等:《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中國古代史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6)汪向榮:《唐大和尚東征傳》中華書局2000年版 ?。?)中國電影頻道節目制作中心紀錄片《中國通史》第五十集《唐朝的中外關系》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王維筆下那八方來朝的盛況究竟是怎樣的一幅畫卷?唐朝以其包容、開放的姿態迎來了怎樣的中外文化交流盛況呢?其中又曾涌現出哪些富有傳奇色彩的人和事呢? 讓我們通過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學習走近這段歷史。 在眾多遣使來唐的國家中,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以次數之多、規模之大、學習內容之廣泛而居于首位。隨使節而來的還有留學生、留學僧等。這幅《弘法大師行狀繪詞》描繪的便是日本備受尊崇的高僧大德空海大師的人生重大事略之一——“渡海入唐”的情景。很顯然,他的入唐之旅并不順利:他所乘坐的遣唐使船只正遭遇暴風雨的洗禮與考驗。海在呼嘯,風在狂吼,巨浪滔天;而木船孤立,風帆已損(部分日本學者認為是竹編風帆),撕裂在即。再看那空海大師,正立甲板之上,或在觀察或在祈禱,堅定之心躍然紙上。據史料記載,小船在海上漂流一月有余,偏離預定登陸地明州(今浙江寧波),最終于赤岸(位于今福建省)上岸。事實上,當時許多遣唐使并未能如空海大師般幸運,多葬身魚腹。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日本人為了尋求最新的社會制度和文化科學技術,依然甘冒“鯨波之險”前赴后繼地向西渡海入唐,這份向學與堅持值得欽佩。彼時涌現出空海大師、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橘逸勢等一批知名優秀人士,他們不僅在唐朝如饑似渴地汲取養分,而且將所學帶回并改造日本社會。如右圖所示,吉備真備正在教導仕女學習唐朝刺繡。相傳也正是他與空海大師仿照漢字創造日文字母。除此之外,中華典章制度、天文歷法、典籍等也通過他們傳入日本,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波濤洶涌的海峽不曾打消日本對盛唐的向往,亦未能阻擋他的東渡扶桑弘揚佛法的步伐。他的坐像現被供奉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內,高約80厘米,是其弟子按其真容所塑。塑像中的他雙目緊閉,面頰含笑,神情安詳,栩栩如生。該塑像至今被視為日本的國寶。那么這位高僧是誰呢? 他的雙目又為何緊閉呢? 他正是唐朝的名僧鑒真。恰巧咱們家鄉南通圓博園中有一座鑒真東渡遇險紀念塔。請你充當小導游,為游客進行景點的講解(可從人物身份、東渡原因、東渡過程、精神品質等角度展開)。 鑒真攻克復雜的社會阻力、“百無一至”的交通困難,在雙目失明的情形下堅守承諾、矢志不渝、百折不撓,終酬宏愿,有力促進了佛法在日本的傳播。 鑒真在日本享有極高的地位。那么除去傳布佛教外,鑒真還對日本做出哪些突出貢獻呢? 從這兩則材料可見,鑒真把唐朝的醫藥知識也傳到日本,不僅以自己高超的醫術治愈皇太后的疑難雜癥,而且幫助日本人辨別藥物并保留治病救人的藥方,自此之后日本“醫道益辟”。除此之外,鑒真及其弟子還傳播中國的建筑、繪畫、書法等,是當之無愧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與遣唐使共同帶動日本社會制度、城市建設、科學技術、工藝美術、文學語言、宗教思想等方面的深刻變革。唐風的影響不僅使當時的日本迅速邁入繁盛時期,更是跨越千年歲月沿襲至今。 唐朝文明綻放出有如磁石般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周邊國家和地區前來學習與交流。朝鮮半島亦是其中之一。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的交往歷史悠久。公元7世紀中葉,新羅完成半島統一結束長期分裂。此后唐王朝與新羅形成冊封與朝貢的關系,新羅開始全面仿制唐制,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更廣泛深入地研究和吸收中國文化,新羅也曾多次派遣留學生來唐朝學習。崔致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從畫像冠服來看,崔致遠甚至成為唐朝的官員,這說明唐準許外國留學生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據統計,唐朝的官方教育機構前后共接納了多達三萬余名的外國留學生,充分展現出盛唐對外交流的包容開放、兼容并蓄的雄偉氣魄。此外,崔致遠也致力于傳播漢學,成為韓國“東國文學之祖”。這首收錄于《桂苑筆耕集》的《題海門蘭若柳》不僅體現了他在詩歌創作上的造詣,更為中國與朝鮮半島的友好交往留下了一段佳話。 2016年,中國郵政集團在洛陽首發一套特種郵票,一時為許多集藏愛好者爭相收藏與賞鑒。我們來欣賞其中的一枚。畫面中的人物骨骼清瘦,衣著簡單樸素,手持木杖,背負行囊及經書。背景則是與中原不同形制風格的建筑,說明此人之行程走出了國門,走向了異域他鄉。他是誰?正是歷史上真正的“唐僧”——玄奘。 那么玄奘的西行如《西游記》所描述一般嗎?請大家閱讀21頁內容,完成表格空白部分。通過填寫可以發現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既有聯系又存在區別,啟發我們在歷史學習中需要注意區分。但文學藝術作品中勾勒出的“九九八十一難”卻與玄奘西行所遇有異曲同工之處。 讓我們一齊追溯玄奘西行的步伐,完善路線圖并閱讀材料,展開合理想象:玄奘西行可能會遇到哪些艱險?許多同學在展開想象的時候非常機智地調用了地理及文學知識,談到玄奘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向西前行,途中雖沒有妖魔鬼怪,但會經歷惡劣的地理與氣候因素的考驗比如熱風如火寒風如刀的茫茫沙漠、常年積雪寒意徹骨的大雪山等,甚至還會有人為之患比如強盜的打劫。 那么我們的想象符合歷史史實嗎?我們從何知曉玄奘西行的準確真實情形呢?對,聰明的你們想到了《大唐西域記》。這是玄奘歸國后通過口述留下了一本記載其途徑國家或地區情況的重要典籍。世界遺產印度那爛陀寺的挖掘與復原是此書嚴謹有據記事風格的有力佐證,凸顯出《大唐西域記》的史學價值?,F在請你閱讀《大唐西域記》選段,并用幾個詞語勾勒玄奘的真實形象。 前路雖有“九九八十一難”,但玄奘憑借自身的積極主動、舍身求法、追求真理、堅忍不拔完成了西天取經壯舉??v然時光已逝,他目光中傳遞出的篤實、堅毅仍穿越千年而來。 在此之后,王玄策、義凈等或沿陸上絲綢之路或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造訪印度,進一步促進了中印之間的交流。而玄奘,中印文化交流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其精神、事跡至今為兩國人民所銘記、傳頌。 雖同為走出國門,鑒真東渡反映中國人通過向外傳播文化的方式與外界進行交流,是唐朝繁榮成熟、自信強大、頗具張力的體現;而早前的玄奘西行則是中國人到外國學習先進文化的方式的體現,折射出主動接受、積極向學、好奇進取的心態。唐文化也正是在與外部文化接觸的過程中得到極大的補充和發展,成為當時東亞地區光芒萬丈的星座。 袁行霈等在《中華文明史》一書中提出“(隋)唐是中華對外交流的高潮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交流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前代?!闭堃孕〗M為單位,結合《唐朝中外交通路線圖》及《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兩幅圖片,談談你“廣度超過前代”的看法。 參考答案:1.對外交往的范圍擴大,遍及亞洲、非洲地區;2.中外交往的國家數量增多,如與東亞的朝鮮、日本,南亞的印度,西亞的波斯、大食等國密切交往;等等。3.主要交往路線有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且交通路線增多(據賈耽記載共七條),并出現了更多的中外交往密切的大城市,如長安、洛陽、揚州、廣州等。 請結合下表再談談你對“深度超過前代”的看法。 參考答案: 1.唐朝以海納百川之態、兼收并蓄之姿吸納、借鑒、融合外來文化,形成獨具魅力的唐朝文明 2.以唐為核心的向四周輻射的文化圈逐步形成,且輻射影響到政治制度、經濟生產、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 課堂小結:唐朝文明是給予和貢獻的典范,亦是吸納和進取的代名詞。規??涨暗慕y一與強盛、社會生活的安定繁榮,給唐人帶來了自信、寬容、好奇、開放的時代精神,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成為唐朝重要的文化精神,成就了氣勢恢宏的盛唐氣象。 學習延伸: 1.參觀圓博園內的鑒真東渡遇險紀念塔、如東掘港國清寺遺址,了解南通在古代中外交往史中的地位。 2.尋找唐詩中描述的外來重要人物或物品。 供同學們課后進行思考或開展探究活動。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