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模擬課例 課程內容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軍滅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統一。 教學目標 了解蒙古族的興起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史實,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采取的系列措施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和鞏固統治的措施,認識元朝的統一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觀察圖片,閱讀《蒙古秘史》節選,了解蒙古族的興起和蒙古的統一;觀察《蒙古滅金和西夏》地圖,了解蒙古滅亡夏、金的過程,合作探究蒙古取得勝利的原因;觀察忽必烈像、《元大都平面圖》,閱讀材料,繪制元朝統一全國示意圖,了解元朝的建立和統一;閱讀《知識拓展》,正確看待文天祥的抗元行動。 認識到雖然統一的過程伴隨著不斷的邊境沖突和民族征服戰爭,但元朝的統一對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為教材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中的第五課,這一時期是我國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重要歷史時期。元朝的歷史,主要涉及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元朝統一全國。雖然統一的過程伴隨著不斷的沖突與戰爭,使得中原農業文明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和破壞,但與此同時,蒙古族又在開拓邊疆、推動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交融等方面起到了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課講述了蒙古族建立空前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交融和發展,因此在單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課分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蒙古滅西夏與金”、“元朝的建立與統一”三個子目,它們之間因果相連,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蒙古滅西夏與金為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奠定了基礎。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唐末以來國內分裂割據和多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幾百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基礎,促進了國內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 學情分析 本課涉及蒙古的統一、蒙古政權的建立、蒙古的擴張、元朝的建立和統一,知識點較多。作為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我們所了解的相差甚遠,再加上初一學生缺乏系統的中國古代史的知識體系,因此本課教學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學生對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的故事充滿興趣,而且通過前幾課,學生對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已有所了解。經過了一個多學期的歷史學習,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識讀、對歷史事件的講述、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這為本課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教學重點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蒙古滅西夏和金;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教學難點 元朝的建立;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教學資源 ?。?)譚其驤主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卜憲群主編:《中國通史》華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版 ?。?)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版 ?。?)樊樹志著:《國史概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版 ?。?)陳廣恩著:《金元史十二講》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1月版 ?。?)蔡美彪著《遼金元史十五講》中華書局2015年6月版 ?。?)姚大力著《追尋“我們”的根源——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與國家意識》北京三聯書店2018年1月版 教學過程 這是趙孟 的《元人射獵圖》,你看到了什么?圖中游獵之人的目光都被空中的飛鳥吸引,中間一個漢子彎弓如滿月,弦上的箭呼之欲出。這幅圖生動地向我們展現出一個瀟灑干練的馬背民族的形象。蒙古族,他們原來分布在大興安嶺北段,后來遷到斡難河上游。進入草原后,騎著駿馬,唱著牧歌,趕著牧群,逐水草而居,融入大地與穹廬般的天空,過著天人合一的游牧生活。歷史的腳步常常出人意料,13世紀上半葉,茫茫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陣旋風,旋風掠過大半個歐亞大陸,一個讓全世界震驚的草原游牧帝國,以叱咤風云的雄姿躍出歷史的地平線。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0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了解不同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感受這空前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魅力。 12世紀,蒙古高原各部與中原地區的聯系日益密切,社會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各個部落之間為爭奪人口、草場、水源、牲畜,戰爭持續不斷,再加上金朝的殘酷統治,廣大牧民遭受了極大的災難?!睹晒琶厥贰返囊皇自姳忝枥L出了這種情景,我們一起來感受: 有星的天旋轉著,眾百姓反了,不進自己的臥內,互相搶掠財物。有草皮的地翻轉著,全部百姓反了,不臥自己被兒里,互相攻打。 此時的人們強烈希望結束這種相互殘殺的戰爭,迫切要求實現蒙古各部的統一,過上安居、平靜的生活。成吉思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了歷史舞臺。誰來為我們介紹一下他?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出身于蒙古部乞顏氏貴族世家,他幼年喪父,既遭到仇家追殺,又遭到近親的驅逐,可謂飽嘗艱辛,但也由此磨練了意志。 他借助王罕和札木合的力量聚集蒙古部眾,建立起自己的斡耳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自稱為汗。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鐵木真在克烈部支持下打敗蔑里乞部,又消滅了蒙古部內部的對手,以后陸續降服其他各部,完成了漠北草原的統一,從此就統稱草原各部為蒙古。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頭召開最高部族會議——忽里臺大會,登上蒙古大汗的寶座,建立了大蒙古國,他被尊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有大海、天賜、堅強有力等含義。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草原后,如何促進蒙古族發展壯大呢?請同學們閱讀48頁相關史事一,歸納其采取的對內措施。 首先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叫千戶制度。千戶是大的一個概念,可能有的不到千戶,有的是幾千戶,這些千戶把家庭都編為一體,實際是軍政合一的一個軍事體制,戰時自己準備武器、干糧、馬匹出征,平常放牧。它的最大意義是過去很松散的組織,一下子集中起來,加強了軍隊的戰斗力。這件文物是其孫子忽必烈時期的“欽察親軍千戶所”銅印,現收藏于內蒙古博物院。 這枚銅印上刻的是什么?對,成吉思汗還命人創制了以畏兀兒字為基礎的蒙古文字。不過忽必烈時期,改用八思巴文作為新的蒙古文字,銅印上刻的也是八思巴文。 此外,成吉思汗還組建了護衛部隊,蒙古語稱怯薛;建立司法機構,任命他的六弟為斷事官。 這一系列的措施,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過程,標志著蒙古族歷史進入一個新階段。 成吉思汗是驍勇善戰的軍事天才,他并不滿足于草原上蒙古大汗的寶座,他開始尋找新的敵人,一場場伴隨著血與火的征戰即將開始。 請同學們觀察地圖,結合課本48頁第二子目內容,講述蒙古滅西夏和金的過程。 成吉思汗選擇的第一個征服對象是西夏,為了消滅西夏,前后發動了六次戰爭,均遇到西夏人的頑強抵抗。蒙古軍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就連成吉思汗本人也最終病死在滅西夏的前線。最終,1227年西夏滅亡。 之后,蒙古和南宋結盟,蒙古借道宋境,雙方從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對蒙古來說,滅金戰爭將他們帶到了另一片天地。戰爭中他們感受到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而耶律楚材等具有很高漢文化修養的知識分子投靠蒙古后,大大加速了蒙古統治者的剝削方式及統治方式的轉變。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經濟,也促使蒙古由畜牧經濟逐步轉變為農業經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百多年前金朝為了攻滅遼朝,約北宋夾擊,但遼亡后金朝食言,將進攻的矛頭對準了北宋;100多年之后,蒙宋相約夾攻金朝,金亡后蒙古違約,并沒有將約定好分給南宋的河南之地歸還,而是將南宋作為統一前的最后一道障礙加以清除,蒙宋之間的戰爭前后持續了40多年。 蒙古除了派軍隊向南進攻西夏、金和南宋,還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請同學們結合所學,小組合作探究:當時中原地區以及歐亞大多是經濟文化的先進地區,為什么會被相對落后的蒙古族征服呢? 甲:被征服地區內部矛盾激化,政治腐敗,軍力衰弱。 乙:蒙古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在攻打襄陽城的時候用到了“回回炮”,殺傷力極大。 丙:除了武器厲害,蒙古軍隊的騎兵也很猛。而且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還善于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比如成吉思汗臨終前還交代要借道宋朝,再比如調動騎兵打圍殲戰。 補充:同學們從各個方面分析得真到位。剛剛你們提到的騎兵,老師再做些補充。農耕國家出兵,往往“軍馬未動,糧草先行”,不確保后勤補給就沒法打仗。但是蒙古人不用糧草先行,他們每人有兩匹以上的騎乘,備用馬又名“從馬”,行軍時輪換騎乘。士兵只需帶點牛肉干、奶酪,然后就地取得補給。如圖輕裝備騎兵,移動速度每天可達70千米。因為保持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機動性和頑強的跨越艱險地帶的耐勞力,蒙古軍隊往往會出人意料地現身于所謂的天險,從對方防守最薄弱處實施軍事突破。這也是蒙古人當年能夠所向披靡的一個重要原因。 盡管有著如此強悍的騎兵,但蒙古攻打南宋的過程依舊艱難。此時,命運之神眷顧了忽必烈,他的兄長大汗蒙哥在攻打合州時,傷重而亡。敏銳的忽必烈立刻從征宋前線返回,1260年在開平即汗位。 據《元史》記載:中統元年……詔曰:“……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br/> 以往大蒙古國都是用十二生肖來紀年,如鼠兒年、馬兒年、羊兒年等,蒙古統治者自成吉思汗起,直到元憲宗蒙哥,一直沒有年號,忽必烈即位后不久便宣布建元“中統”,遵用中原正統王朝以年號紀年,寓意只有自己才是中原王朝的正統繼承人,這對他當時與幼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是大為有利的。中統五年(1264年),忽必烈改元為“至元”。至元八年(1271年),他選取《周易》中“大哉乾元”之義,改國號為“大元”。“元”是大的意思,“大元”就是“大之至也”,體現出忽必烈致力于建立一個“天下一家”的大一統王朝的雄心壯志。 1272年,忽必烈定都于大都(今北京)。請同學們觀察《元大都平面圖》,結合課本49頁第一段,談談你發現了什么? 甲:它與之前中原王朝的都城很類似,也分宮城、皇城和外城,城內有筆直通暢的街巷,我還看到了西市。 乙:從圖中的中書省、樞密院我們可以看出忽必烈“行漢法”,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式,設立各種機構。 丙:我還看到了孔廟,這是祭拜孔子的地方,而國子監是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由此可見忽必烈對儒學的推崇,他也接受了漢族儒臣“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 圖中還有太廟和社稷壇,同學們知道它們的用途嗎?太廟供奉先祖,是皇帝舉行祭祀之處。我們經常提到一個詞,叫“江山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它們是農耕文明中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由此可見忽必烈注重農桑。 他的謀臣們曾提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忽必烈遵循了他們的建議,向著中原漢族王朝靠攏,正如法國蒙古史學家勒內·格魯塞所說:“事實上,盡管忽必烈汗征服了中國,但他本人首先就已經被華夏文明所征服。” 忽必烈的這些措施進一步促進蒙古封建化的進程,推動統一大業的完成。哪位同學能根據課文和搜集的資料,運用圖示來為大家講解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 1206年,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政權,他除了發動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外,還派兵向南進軍,首當其沖的是西夏,1227年,西夏滅亡,蒙古解決西顧之憂。在與南宋的聯合攻打下,1234年金朝滅亡。此后蒙古發動了滅宋戰爭,一方面從北向南正面進攻,另一方面從甘肅經青海、四川到云南,1246年降服吐蕃,1258年消滅大理,控制整個西南地區,形成對南宋王朝包圍的戰略形勢。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繼續進攻南宋。1276年元軍攻占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學者姚大力認為元朝統一的意義,還沒有在我們的標準歷史敘事中被完全到位地揭示出來。元朝是真正大一統的中國,它力求把有效的國家治理與保持疆域內各人群的文化多樣性最大程度地統一起來,在締造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體制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地位。元代的統一,給中國帶來了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的偉大成就。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50頁知識拓展,合作探究:元朝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文天祥組織抗元斗爭卻受到人們敬佩,兩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元朝統一全國,無論從整個中國歷史,還是從蒙古族的歷史發展來看,都應加以肯定。但在元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漢族人民遭受了殘酷的屠殺和壓迫。文天祥反抗的是民族壓迫,符合人民利益,是正義的。他在抗元失敗后又表現出寧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氣節,理應受到敬佩。因此我們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是否定元統一的進步性,只是兩者角度不同。 課堂小結:本課學習的三位歷史人物——鐵木真、忽必烈,他們被蒙古族視為民族之驕傲;而文天祥則是漢人心目中的英雄,魯迅曾說過:岳飛和文天祥,是給中國人掙面子的。你怎么看呢? 有同學曾提出如果我們把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看成是歷史上的中國,是不是就沒有所謂的民族英雄了?宋蒙之間的戰爭就是內戰了?這顯然不對。我們講歷史上的中國是應該站在今天中國的立場上,但歷史上宋和蒙之間的斗爭當然還是國與國之間的斗爭。宋朝方面有漢族的民族英雄,元朝方面當然也會有蒙古族的民族英雄。我們評價歷史人物要學會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不過今天,漢族和蒙古族都已生活在中華民族的共同家園里,都在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作出各自貢獻。 學習延伸:課后請同學們參觀通州渡海亭,了解文天祥在南通地區的英雄事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