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模擬課例 課程內容 通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教學目標 知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了解活字印刷術的排版方式,演變和作用。了解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了解三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認識到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激發勇于創新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知道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狀況。 教材分析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是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13課的內容。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科技發展燦爛輝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火藥的應用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進步,是中國對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發達的海陸交通也加強了各地區各民族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同時也成為中國融入世界的橋梁。 學情分析 本課涉及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以及發達的中外交通,知識點龐雜,學生對四大發明有一定的了解和初步認識,但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經過一個半學期的初中歷史課學習,他們已經基本掌握了宋朝以前的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脈絡以及一些重要的歷史知識點,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已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在此基礎上,課前教師布置學生提前預習課文,爭取讓學生對本課即將學習的宋元科技和中外交通有籠統的了解和初步的認識,以利于課堂教學。 重、難點 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火藥的應用。 難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周瀚光、王貽梁:《發明的國度:中國科技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 (5)何成剛主編:《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 (6)《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17年12月 教學過程 上課,同學們好!我們來看這四張郵票圖片。這是什么圖片。對的,這四張郵票是香港為了紀念四大發明而發行的四種面值不同的特別郵票。面值1.4港元、2.4港元、3港元、5港元的郵票分別展示的是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火藥和造紙術的發明,造紙術發明于漢代,其他的發明是怎么產生的呢? 本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我們先來看面值2.4港元的郵票,這幅郵票以宋朝發明家畢昇、泥活字版和用活字排印的古籍展示印刷術的發明。畢昇頭戴軟腳幞頭,身穿圓領長衫。他右手托著一塊活字版,左手拿一塊活字,沉浸于忘我的工作狀態。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工作精神,才有了活字印刷術的問世。 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隋唐時期就已經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我們看這幅圖片,這是《金剛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標有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雕版印刷是如何進行的呢?對比一下《夢溪筆談》中關于活字印刷術的記載,和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有了哪些創新和變化?活字印刷術主要優點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歸納)和雕版印刷相比,它的變化和“創新”表現在兩個“變”:一是變死字為活字,二是變死版式為活版。它的優點是:既經濟、又省時。在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后到元朝得到了不斷創新。請同學們結合書本,說說這一時期又有哪些創新?是的,從畢昇的泥活字之后又有了木活字,元代王禎發明了轉輪排字法,元代中期,出現了銅活字印刷。 我們再來看面值1.4港元的郵票,以古稱“司南”的勺狀指向儀配以指南車和鄭和下西洋的航船,形象地展示了指南針的產生流程及其作用。 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磁石指南的特性。來看這幅戰國時的指南工具司南模型圖片,它的底盤用青銅制成,內圓外方,中心圓面磨得非常光滑,中心圓外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計24個方位。中心的小勺用天然磁鐵磨成,磁鐵的正極磨成長柄,勺的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時將磁勺置于地盤中間,用手轉動勺柄,待磁勺停下,勺柄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但是它還不能算是指南針,只是指南針的先驅。到了北宋,人們發現鐵片在磁石上磨過以后會帶有磁性(“磁化”現象),于是就創造了用人造磁針來指南的方法,這種方法指南的效果更加穩定,人們就把磁針裝在刻有方位的羅盤上,造出的才是指南針,又叫做羅盤針(看圖)。北宋末年,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事業。 面值3港元的郵票展示了火藥的發明。唐末,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廣泛運用于戰爭。 我們來看這幅圖片,這是突火槍,在竹管里裝彈丸,點然后彈丸射出。突火槍是槍炮的始祖,從此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再看這幅圖,這是什么?對的,元代的火銃,火銃也就是火炮,是用銅和鐵鑄成的以火藥爆炸產生巨大壓力發射彈丸的大型管型武器。 宋元時期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海陸交通也四通八達,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在陸路交通上,宋元時期強化了驛站制度,圖片中的雞鳴驛就是當時的代表,我們看這則材料,思考:元代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驛站,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什么作用?驛站的普遍設置,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推動了國內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 請同學們看元朝交通路線圖,演示一下元朝陸路和海路的交通路線。陸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等地區。海上絲綢之路在元朝進入鼎盛時期。 在這樣發達的海路交通條件下,中國的四大發明紛紛向外傳播。我們來看這幅圖,從圖上可以看出,四大發明往東都是傳到朝鮮、日本;往西:都先傳到西亞的阿拉伯半島,再傳到歐洲或非洲。 我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請同學們看兩段材料回答。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活字印刷術的出現,降低了制書成本,加快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火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加速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除四大發明外,中國的紙幣和驛站制度等輸往西方,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等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 本課主要學習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和發達的中外交通。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火藥的廣泛使用,是這一時期科技的重大成就。科技的進步促進了海陸交通的發達和海外貿易的繁榮,中外交流頻繁;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傳播到歐洲,有利于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發達的海陸交通也加強了各地區各民族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同時也成為中國融入世界的橋梁。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