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明朝的統治》模擬課例 課程內容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了解明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教學目標 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實,知道明朝改革官制、改革科舉制度等強化皇權的具體措施,概括明朝皇權加強的特點及影響,理解皇帝專權的種種弊端。了解明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掌握識讀歷史地圖、圖片的方法;初步學習歸納概括,整理表格、史論結合及辯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分析皇權加強的特點和弊端。 認識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不斷強化和發展的重要階段,一方面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導致后來中國社會失去創造力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認識明朝科舉制改革雖然加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但過于死板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創造性。感悟政治改革和文教改革對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明朝的統治》是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的開篇,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不斷強化和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結構和國家形態的轉型升級時期。 本課主要學習四個子目的內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強化皇權、科舉考試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四部分內容關系密切。前三子目比較完整地展現了明朝建立及其政治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的特點,這些為第四目明朝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具體而言,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基礎;朱元璋強化皇權鞏固了明朝的統治,為明朝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改革科舉制度是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之一,進一步強化皇權鞏固明朝封建統治。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已經逐步掌握了一些學習歷史的方法,初步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感性多于理性,運用辯證觀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和培養。所以依托圖片資料、地圖、制作表格等形式,可以幫助學生直觀感受,激發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學生對皇權加強的知識感覺枯燥,深奧,教師需要多提供示意圖、表格和相關史實進行引導,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學習,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 重點 朱元璋強化皇權;科舉考試的變化 難點 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原因和影響;科舉考試變化的影響 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下冊》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 (4)寧欣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楊國楨、陳支平:《中國歷史?明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陳梧桐、彭勇:《明史十講》,中華書局2016年版 ?。?)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教學過程 同學們,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滴醯墼@樣評價明太祖…… 為什么朱元璋能贏得這么高的評價,他是如何建立明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鞏固統治,明朝經濟繼續發展的表現又有哪些,學習了本課《明朝的統治》我們將找到答案。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一子目,結合《元末農民起義與明朝的建立》地圖,簡要講述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過程。正如大家所言,朱元璋出身貧苦,曾參加郭子興的反元起義軍,由于英勇善戰和足智多謀成為隊伍領袖,他廣納賢士,接受謀士朱升的建議“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的策略,逐步發展壯大消滅各地群雄,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隨后他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統一中國。朱元璋憑借其卓越才干和遠見卓識最終實現了從平民到大明開國皇帝的華麗蛻變。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漢族統一下的政權。請看這幅《明朝疆域圖(1433年)》,雖然相較于元朝疆域減少,北方活躍著韃靼、瓦剌、亦力把里等少數民族政權,但明朝極盛時,疆域也甚是遼闊,北至陰山,東北逾外興安嶺抵庫頁島,西北至哈密,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東南到海。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并沒有停止努力,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對如何統治龐大的國家,鞏固統治,這位布衣天子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清醒的認識。朱元璋曾說:“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睘榇耍e極恢復發展社會經濟。同時,他吸取元朝滅亡教訓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改革官制。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67頁內容,結合《明朝中央集權圖示》完成表格內容,看看改革官制前和改革后有哪些變化?注意結合老師提供的示例完成。 同學們整理得很詳盡。想一想:朱元璋對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對,首先是廢除中央地方的權力機構或官職,其次是實行分權,多設部門和機構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朱元璋這樣改革官制的目的就是通過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權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專權,從而加強了皇權。朱元璋實現大權獨攬后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訓”,祖制告誡后代不得設立丞相,子子孫孫不得改變他的做法。目的也正是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員專權,加強皇權鞏固統治。 討論一下:這些舉措有哪些利弊得失?同學們分析得很全面。這些舉措一方面克服了朝臣權力過大的弊端,有利于穩固明朝統治秩序,形成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另一方面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大加強,地方政府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沒有獨立性,不能廣泛吸納建議,容易形成專權,出現偏頗決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給明朝的統治埋下危機。 朱元璋強化皇權不僅于此,他還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察。分享一則小故事,有一天大學士宋濂在家請客喝酒,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問起隔天晚上宴請情況,宋濂一一如實回答,朱元璋高興地說:你沒有騙我。然后拿出錦衣衛繪制的宋濂家宴圖,宋濂看后目瞪口呆嚇出一身冷汗。正所謂“安然朝中坐,卻知天下事”。錦衣衛還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保護皇帝,鎮壓官民,后來與明成祖設立的同類機構東廠合稱為“廠衛”,是明朝內廷的偵察機構,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突出表現。 為了適應皇權加強的需要,明朝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科舉考試發生了重大變化。 請看這幅《明代科舉考試示意圖》,它反映了明朝科舉考試的嚴格規范和基本流程,須經過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道程序,層層選拔,殿試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進士都有官做,能享受免除差役和糧稅等特權。 請閱讀這段材料,結合書本第68頁內容,概括明朝科舉考試的變化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同學們概括得非常細致,明朝科舉考試變化主要表現在考試內容、答題依據和考試文體的變化。我們把明朝這種科舉考試稱作“八股取士”。為了獵取功名,大量讀書人埋頭死讀經書以便適應八股取士。 請看《舉子看榜圖》,同學們可以從舉人的表情、神態去觀察他們對待皇榜的態度。同學們感受到了舉人對皇榜的重視。人物迥異的表情體現了每位考生都為這張皇榜如癡如醉,生動地刻畫出八股取士對讀書人的影響之深。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曾講過“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顧炎武對明朝后期科舉制弊端的態度。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由此請大家結合圖片及材料議一議:八股取士對教育、選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大家回答得很全面,一方面明朝實行八股取士規范嚴格,使中國的考試制度在走向標準化同時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為了考取功名,讀書人將四書、五經研究得出神入化,將朱熹的《四書集注》運用得嫻熟之至!導致教學內容單一,考試形式呆板,使許多讀書人埋頭攻讀經書,不講求實際學問,從而扼殺了讀書人的創造性和聰明才智,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教育的發展;通過八股取士選拔的“人才”大多是嚴守規矩和讀死書、死讀書之人,選出的官員都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著,適應了皇權加強的趨勢,但不利于選賢任能,不利于政治的發展,對中國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造成嚴重的阻礙。 明太祖廢相改革官制、設立錦衣衛、實行八股取士都大大加強了皇權。明朝君權的加強,是明政府政治高壓的重要表現,表明中國封建政治制度走向衰落。 明朝的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化,形成了較為安定的政治環境局面,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明朝經濟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請看這幅明朝的經濟圖片,可以看出明朝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請大家對照經濟發展地圖及書本文字講述明朝經濟發展情況。同學們講得很全面也很生動。明代從外國引進了多種農作物比較重要的有甘薯、玉米等經濟作物和花生等經濟作物。明朝棉紡織業在前代的基礎上又有顯著發展,蘇州是明代絲織業中心。江西景德鎮是全國制瓷中心,產品青花瓷最具代表性。請看這是明代的青花扁壺,花紋優美,色彩艷麗。明朝商品經濟活躍,不僅出現許多商業城市,還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晉商和徽商。 明朝經濟發展正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明朝得到鞏固和發展的表現。 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他改革官制加強皇權奠定了基礎,明朝科舉考試變化又進一步強化了皇權,而明朝的建立、皇權的強化和科舉制度改革又為明朝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促進了封建文明和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正如康熙帝對朱元璋的稱頌,“凡其制度……非獨后代莫能越其范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板書設計:第14課明朝的統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