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專題:14 “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一、單選題1.(2020九上·諸暨月考)下圖是2018年6月9日《參考消息》登載的一篇文章的標題。作為“十四年抗戰說”開端的歷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八一三事變 C.西安事變 D.七七事變2.(2020九上·金華月考)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結合歌詞內容分析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下列選項中符合題意的是( )①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東北三省在地理上離日本較近②為了轉嫁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③蔣介石政府忙于南方剿共,無暇顧及東北④東北三省自然資源豐富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3.(2020九上·紹興月考)自古以來,浙江兒女就具有一顆愛國心。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軍隊在東北尋釁”浙江人民立即宣布抵制日貨,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群眾運動。下列哪一選項描述的是日本這次尋釁的結果?( )A.“蛐蛐叫喊夜深長,茄子下來菊花黃;每到八月過中秋,小鬼便占領沈陽”B.“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C.“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D.“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4.2020年是中國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無數愛好和平的人們用鮮血和忠魂譜寫了壯麗的詩篇。拉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序幕的是( )A.九一八事變 B.德國突襲波蘭C.七七事變 D.薩拉熱窩槍聲5.(2020九上·諸暨月考)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說:“我們在不久以前,還在歡呼北伐的勝利,以為……我們這樣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國人的輕視、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勢突然逆轉,國家又瀕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難以言語形容的。”國家又瀕于危亡,是因為( )A.袁世凱獨攬大權,中國進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B.北洋政府鎮壓五四愛國運動,激起全國人民反對C.日本關東軍發動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D.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6.(2020九上·柯橋開學考)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歌詞中“那個悲慘的時候”所發生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 C.七七事變 D.八一三事變7.(2020九上·浙江月考)“九一八”事變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將自己的裙子送給蔣介石,并在裙子上賦詩一首:“妄自稱男兒,甘受敵人氣。不戰送江山,萬世同羞恥……”詩中的“江山”是指( )A.平津地區 B.東北地區 C.華北地區 D.華東地區8.(2019九上·北侖期末)下幅漫畫反映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七七事變 C.華北事變 D.八一三事變9.(2019九上·青田期中)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根據歌詞內容和右圖分析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下列選項中符合題意的是( )①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東北三省在地理上離日本較近②為了轉嫁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③蔣介石政府忙于南方剿共,無暇顧及東北④東北三省自然資源豐富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0.(2019九上·金華月考)20世紀30年代,中國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以下評語最能反映當時時代特征的是( )A.新世紀的曙光 B.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C.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D.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11.(2019九上·諸暨月考)“苦難十四年,日本和漢奸,壓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從其內容推測這是哪一地區的民謠?( )A.華北 B.陜北 C.蘇北 D.東北12.(2019九上·諸暨月考)從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到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中國共產黨這一政策轉變的根本依據是( )A.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D.“一二 九”運動爆發13.(2018九上·溫州期末)蘇聯中學歷史教科書認為,中日戰爭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著編造的借口對中華民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侵略開始。下列史實中心與此觀點相悖的是( )A.南京大屠殺 B.盧溝橋事變 C.九一八事變 D.潘家峪慘案14.(2019九上·寧波月考)2015年6月9日《參考消息》登載的一篇文章的標題為“十四年抗戰說”,“十四年抗戰說”是把哪一事件作為抗日戰爭的起點(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七七事變15.(2018九上·瑞安模擬)某老師為了反映某一時期東亞地區的形勢,畫了一幅示意圖,圖中將日本領域分別以黑色及灰色標示。由圖推測下列年份很有可能屬于這一時期的是( )A.1871年 B.1905年 C.1935年 D.1946年16.(2018九上·秀洲月考)2017年年初,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發函,要求把中小學課程教材中的“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關于這一要求的意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進一步還原歷史事實,告慰先烈英靈B.強調抗日戰爭的艱難,凝聚民族精神C.突出反法西斯的貢獻,提升中國形象D.突出全面抗戰的價值,升華愛國熱情17.(2018九上·柯橋月考)教育部要求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意義有利于( )①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從而增加抗戰時間②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③認識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④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2018九上·金華月考)從武裝反抗國民黨到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中國共產黨這一政策轉變的根本依據是( )A.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D.“一二 九”運動爆發19.(2018九上·金華月考)20世紀20~30年代經濟危機吞噬著整個世界。下列事件與這場危機直接有關的是( )A.北京爆發五四運動B.中國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D.各國人民組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20.(2018九上·湖州月考)下圖是1932年出產的一款火柴上的圖案,據此可知( )A.民族火柴工業舉步維艱 B.新的營銷方式得到采用C.開始興起實業救國思潮 D.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21.(2018九上·鄞州月考)1937年,冼星海在家書中寫道:“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的印象,當我還沒有忘記的時候,如今又遭到更大的浩劫”。“ 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產生的起因是( )A.九一八事變 B.甲午中日戰爭C.七七事變 D.南京大屠殺22.(2017九上·樂清期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2017年在教材中要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 )A.一二八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七七事變二、判斷題23.(2019九上·蕭山期中)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十四年抗戰說,是從1931年開始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全部淪陷,中國人民開始了局部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從1931年到1945年,前后共十四年。A項九一八事變是作為“十四年抗戰說”開端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作為“十四年抗戰說”開端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九一八事變。應重點掌握九一八事變的時間。2.【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由于東北三省地理上離日本較近,而且自然資源豐富;對于自然資源貧乏的日本來說,從這里下手可以更多更快地掠奪資源用于戰爭。同時,以此作為南下進一 步侵略中國的基地。A項①④是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識記。3.【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A項“蛐蛐叫喊夜深長,茄子下來菊花黃;每到八月過中秋,小鬼便占領沈陽” ,根據其中的“占領沈陽”可知描述的是九一八事變的結果,符合題意;B項“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這一宣言發表在“盧溝橋事變”后,不符合題意;C項“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描述的是南京大屠殺,不符合題意;D項“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因為出現了華北事變,日本的侵略勢力已深入中國的華北地區。青年學生紛紛參加的抵抗運動。1935年12月9日,“一二 九”運動在北平爆發,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的結果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掌握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4.【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經過精心策劃,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日軍以此為借口,炮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攻占沈陽城,這就是“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戰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A項九一八事變拉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序幕,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的影響。理解并識記九一八事變的相關史實。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5.【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從“國家又瀕于危亡”可知在北伐戰爭后不久,中國又面臨新的危險從“我們這樣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國人的輕視、侮辱了”可判斷出這種危險主要是來自于外部的侵略。1931年日本發動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危機加深。AB兩項屬于國共兩黨的斗爭,不符合題意;C項日本關東軍發動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 是國家又瀕于危亡的原因,符合題意;D項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發生在九一八事變之后,不是國家又瀕于危亡的原因,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準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及結合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把材料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分析該言論所針對的歷史事件。6.【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有預謀的制造了柳條湖事件,并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松花江上》這首歌曲就唱出了事變后東北人民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國人民的憤懣。A項九一八事變是《松花江上》歌詞中“那個悲慘的時候”所發生的事件,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的歷史的準確識記。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細讀材料找關鍵詞,“松花江上”是解答本題的關鍵。7.【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材料分析分析可知,1931年,日軍蓄意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很快淪陷。 何香凝的這首詩表達了對蔣介石身為“好男兒”,卻“不戰送江山”的強烈憤慨。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東北地區是詩中的“江山”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材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九一八事變的相關史實。8.【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根據漫畫中的關鍵信息“倭奴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點燃了”“ 1931 年”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有預謀地制造了柳條湖事件,卻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以此為借口,進攻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制造了“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戰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A項九一八事變是題干漫畫反映的事件,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漫畫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漫畫的能力。找準題干的關鍵詞,找準漫畫的切入點是解答本題的關鍵。9.【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由于東北三省地理上離日本較近,而且自然資源豐富;對于自然資源貧乏的日本來說,從這里下手可以更多更快地掠奪資源用于戰爭。同時, 以此作為南下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A項①④是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仔細觀察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作答。10.【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在中國使用了化學武器、細菌武器等一切最為殘酷的手段,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ABD三項都不能反映20世紀30年代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C項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最能反映20世紀30年代的時代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對重大歷史事件影響的識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11.【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抓牢關鍵詞“苦難14年",中國東北地區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淪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抗戰勝利歷時14年,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特別是九一八事變的了解。12.【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在1936年12月,是共產黨貫徹這一政策的體現,故A錯;促使共產黨政策轉變的原因是日本對中國侵略不斷加深,中日民族矛盾超過了與國民黨的恩怨。故選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1935年日本侵略華北時就提出主張的,也就是說,1935年時共產黨就已經想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了。選項C與設問邏輯不通,排除;一二九運動是共產黨領導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也是在主張與國民黨合作后,故排除D。故答案為: B。【點評】考查學生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解,從提出到推動并形成的背景和歷程。13.【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根據“中日戰爭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著編造的借口對中華民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侵略開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侵略中國的東北,所以九一八事變與此觀點相悖。ABD三項與題干觀點相符,不符合題意;C項九一八事變與題干觀點相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準確解讀材料信息是解題的關鍵。14.【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十四年抗戰表明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開始,即是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識記。15.【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 【分析】圖中黑色部分,除日本本土外,臺灣在1895年被日本侵占,朝鮮1910年被日本吞并。圖中灰色部分是中國東北,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祖國,東北光復,朝鮮獨立。ABD三項與題干示意圖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1935年可能會出現題干示意圖反映的形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地圖的能力。16.【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系到對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系到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所以,“十四年抗戰”,進一步肯定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進一步還原歷史真實,告慰先烈英靈;有利于強調抗日戰爭的艱難,凝聚民族精神,AB正確;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十四年抗戰”突出反法西斯的貢獻,提升中國形象,C正確。“八年抗戰”突出全面抗戰的價值,D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十四年抗戰”的理解。17.【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系到對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系到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所以,“十四年抗戰”,進一步肯定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進一步還原歷史真實,告慰先烈英靈;有利于認識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強調抗日戰爭的艱難,凝聚民族精神,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D項②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 對“十四年抗戰”的理解。18.【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北,進而企圖控制華北。七七事變后,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中日民族矛盾急劇上升為最主要的矛盾。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的方針。B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是中國共產黨從武裝反抗國民黨到與國民黨合作抗日這一政策轉變的根本依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依據。19.【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20世紀20-30年代”、“直接有關”等信息,逐項分析,A項北京爆發五四運動,不符合題意,因為五四運動爆發與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有關,與經濟大危機無關;B項中國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抗日戰爭有關,但與經濟大危機的發生沒有直接關系,不符合題意;C項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符合題意,因為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日本為轉嫁經濟危機而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與危機直接有關;D項各國人民組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但與經濟大危機沒有直接關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辨析題干、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選項的能力。根據四個選項中歷史事件爆發的直接原因思考解答。20.【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圖片信息“抗敵牌、十九路軍、收回利權”可知,此內容與抗日戰爭有關。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犯上海閘北,國民黨軍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勇殺敵,“一 二八”事變全面爆發。前方將土奮勇殺敵,后方民眾全力支持積極聲援。如圖的抗敵牌火柴就是當時的愛國企業為支援前方奮勇殺敵的十九路軍,呼吁上海人民支持抗擊日寇而設計生產的。抗敵牌火柴深刻表現了當時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支持抗戰的愛國情懷,側面反映了全國抗日救亡民主運動的高漲。A項民族火柴工業舉步維艱與題干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新的營銷方式得到采用與題干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開始興起實業救國思潮說法錯誤,甲午戰后就有實業救國思潮了,不符合題意;D項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符合題干圖片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全國抗日救亡民主運動的高漲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21.【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1937年”“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我國的九一八事變,并很快侵占東北三省,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紛紛逃亡關內。故“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產生的起因是九一八事變。A項九一八事變是“ 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產生的起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知道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我國的九一八事變,并很快侵占東北三省,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紛紛逃亡關內。22.【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興起。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前后共十四年,因此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相關知識的掌握。23.【答案】正確【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序幕,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九一八事變。知道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 / 1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專題:14 “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一、單選題1.(2020九上·諸暨月考)下圖是2018年6月9日《參考消息》登載的一篇文章的標題。作為“十四年抗戰說”開端的歷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八一三事變 C.西安事變 D.七七事變【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十四年抗戰說,是從1931年開始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全部淪陷,中國人民開始了局部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從1931年到1945年,前后共十四年。A項九一八事變是作為“十四年抗戰說”開端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作為“十四年抗戰說”開端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九一八事變。應重點掌握九一八事變的時間。2.(2020九上·金華月考)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結合歌詞內容分析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下列選項中符合題意的是( )①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東北三省在地理上離日本較近②為了轉嫁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③蔣介石政府忙于南方剿共,無暇顧及東北④東北三省自然資源豐富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由于東北三省地理上離日本較近,而且自然資源豐富;對于自然資源貧乏的日本來說,從這里下手可以更多更快地掠奪資源用于戰爭。同時,以此作為南下進一 步侵略中國的基地。A項①④是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識記。3.(2020九上·紹興月考)自古以來,浙江兒女就具有一顆愛國心。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軍隊在東北尋釁”浙江人民立即宣布抵制日貨,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群眾運動。下列哪一選項描述的是日本這次尋釁的結果?( )A.“蛐蛐叫喊夜深長,茄子下來菊花黃;每到八月過中秋,小鬼便占領沈陽”B.“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C.“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D.“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A項“蛐蛐叫喊夜深長,茄子下來菊花黃;每到八月過中秋,小鬼便占領沈陽” ,根據其中的“占領沈陽”可知描述的是九一八事變的結果,符合題意;B項“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這一宣言發表在“盧溝橋事變”后,不符合題意;C項“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描述的是南京大屠殺,不符合題意;D項“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因為出現了華北事變,日本的侵略勢力已深入中國的華北地區。青年學生紛紛參加的抵抗運動。1935年12月9日,“一二 九”運動在北平爆發,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的結果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掌握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4.2020年是中國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無數愛好和平的人們用鮮血和忠魂譜寫了壯麗的詩篇。拉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序幕的是( )A.九一八事變 B.德國突襲波蘭C.七七事變 D.薩拉熱窩槍聲【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經過精心策劃,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日軍以此為借口,炮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攻占沈陽城,這就是“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戰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A項九一八事變拉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序幕,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的影響。理解并識記九一八事變的相關史實。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5.(2020九上·諸暨月考)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說:“我們在不久以前,還在歡呼北伐的勝利,以為……我們這樣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國人的輕視、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勢突然逆轉,國家又瀕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難以言語形容的。”國家又瀕于危亡,是因為( )A.袁世凱獨攬大權,中國進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B.北洋政府鎮壓五四愛國運動,激起全國人民反對C.日本關東軍發動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D.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從“國家又瀕于危亡”可知在北伐戰爭后不久,中國又面臨新的危險從“我們這樣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國人的輕視、侮辱了”可判斷出這種危險主要是來自于外部的侵略。1931年日本發動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危機加深。AB兩項屬于國共兩黨的斗爭,不符合題意;C項日本關東軍發動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 是國家又瀕于危亡的原因,符合題意;D項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發生在九一八事變之后,不是國家又瀕于危亡的原因,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準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及結合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把材料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分析該言論所針對的歷史事件。6.(2020九上·柯橋開學考)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歌詞中“那個悲慘的時候”所發生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 C.七七事變 D.八一三事變【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有預謀的制造了柳條湖事件,并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松花江上》這首歌曲就唱出了事變后東北人民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國人民的憤懣。A項九一八事變是《松花江上》歌詞中“那個悲慘的時候”所發生的事件,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的歷史的準確識記。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細讀材料找關鍵詞,“松花江上”是解答本題的關鍵。7.(2020九上·浙江月考)“九一八”事變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將自己的裙子送給蔣介石,并在裙子上賦詩一首:“妄自稱男兒,甘受敵人氣。不戰送江山,萬世同羞恥……”詩中的“江山”是指( )A.平津地區 B.東北地區 C.華北地區 D.華東地區【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材料分析分析可知,1931年,日軍蓄意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三省很快淪陷。 何香凝的這首詩表達了對蔣介石身為“好男兒”,卻“不戰送江山”的強烈憤慨。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東北地區是詩中的“江山”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材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九一八事變的相關史實。8.(2019九上·北侖期末)下幅漫畫反映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變 B.七七事變 C.華北事變 D.八一三事變【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根據漫畫中的關鍵信息“倭奴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點燃了”“ 1931 年”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有預謀地制造了柳條湖事件,卻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以此為借口,進攻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制造了“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戰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A項九一八事變是題干漫畫反映的事件,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漫畫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漫畫的能力。找準題干的關鍵詞,找準漫畫的切入點是解答本題的關鍵。9.(2019九上·青田期中)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根據歌詞內容和右圖分析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下列選項中符合題意的是( )①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東北三省在地理上離日本較近②為了轉嫁經濟危機,緩和國內矛盾③蔣介石政府忙于南方剿共,無暇顧及東北④東北三省自然資源豐富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由于東北三省地理上離日本較近,而且自然資源豐富;對于自然資源貧乏的日本來說,從這里下手可以更多更快地掠奪資源用于戰爭。同時, 以此作為南下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A項①④是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以東北三省為目標開始侵略中國的原因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仔細觀察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作答。10.(2019九上·金華月考)20世紀30年代,中國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以下評語最能反映當時時代特征的是( )A.新世紀的曙光 B.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C.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D.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帝國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在中國使用了化學武器、細菌武器等一切最為殘酷的手段,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ABD三項都不能反映20世紀30年代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C項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最能反映20世紀30年代的時代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對重大歷史事件影響的識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11.(2019九上·諸暨月考)“苦難十四年,日本和漢奸,壓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從其內容推測這是哪一地區的民謠?( )A.華北 B.陜北 C.蘇北 D.東北【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抓牢關鍵詞“苦難14年",中國東北地區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淪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抗戰勝利歷時14年,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特別是九一八事變的了解。12.(2019九上·諸暨月考)從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到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中國共產黨這一政策轉變的根本依據是( )A.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D.“一二 九”運動爆發【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在1936年12月,是共產黨貫徹這一政策的體現,故A錯;促使共產黨政策轉變的原因是日本對中國侵略不斷加深,中日民族矛盾超過了與國民黨的恩怨。故選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1935年日本侵略華北時就提出主張的,也就是說,1935年時共產黨就已經想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了。選項C與設問邏輯不通,排除;一二九運動是共產黨領導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也是在主張與國民黨合作后,故排除D。故答案為: B。【點評】考查學生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解,從提出到推動并形成的背景和歷程。13.(2018九上·溫州期末)蘇聯中學歷史教科書認為,中日戰爭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著編造的借口對中華民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侵略開始。下列史實中心與此觀點相悖的是( )A.南京大屠殺 B.盧溝橋事變 C.九一八事變 D.潘家峪慘案【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根據“中日戰爭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著編造的借口對中華民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侵略開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侵略中國的東北,所以九一八事變與此觀點相悖。ABD三項與題干觀點相符,不符合題意;C項九一八事變與題干觀點相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準確解讀材料信息是解題的關鍵。14.(2019九上·寧波月考)2015年6月9日《參考消息》登載的一篇文章的標題為“十四年抗戰說”,“十四年抗戰說”是把哪一事件作為抗日戰爭的起點(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七七事變【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的有關知識。十四年抗戰表明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開始,即是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的識記。15.(2018九上·瑞安模擬)某老師為了反映某一時期東亞地區的形勢,畫了一幅示意圖,圖中將日本領域分別以黑色及灰色標示。由圖推測下列年份很有可能屬于這一時期的是( )A.1871年 B.1905年 C.1935年 D.1946年【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 【分析】圖中黑色部分,除日本本土外,臺灣在1895年被日本侵占,朝鮮1910年被日本吞并。圖中灰色部分是中國東北,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祖國,東北光復,朝鮮獨立。ABD三項與題干示意圖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1935年可能會出現題干示意圖反映的形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地圖的能力。16.(2018九上·秀洲月考)2017年年初,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發函,要求把中小學課程教材中的“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關于這一要求的意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進一步還原歷史事實,告慰先烈英靈B.強調抗日戰爭的艱難,凝聚民族精神C.突出反法西斯的貢獻,提升中國形象D.突出全面抗戰的價值,升華愛國熱情【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系到對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系到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所以,“十四年抗戰”,進一步肯定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進一步還原歷史真實,告慰先烈英靈;有利于強調抗日戰爭的艱難,凝聚民族精神,AB正確;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十四年抗戰”突出反法西斯的貢獻,提升中國形象,C正確。“八年抗戰”突出全面抗戰的價值,D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十四年抗戰”的理解。17.(2018九上·柯橋月考)教育部要求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意義有利于( )①完整還原抗日戰爭的歷史過程從而增加抗戰時間②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③認識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④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系到對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系到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所以,“十四年抗戰”,進一步肯定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進一步還原歷史真實,告慰先烈英靈;有利于認識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強調抗日戰爭的艱難,凝聚民族精神,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D項②③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 對“十四年抗戰”的理解。18.(2018九上·金華月考)從武裝反抗國民黨到與國民黨合作抗日,中國共產黨這一政策轉變的根本依據是( )A.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D.“一二 九”運動爆發【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北,進而企圖控制華北。七七事變后,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中日民族矛盾急劇上升為最主要的矛盾。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的方針。B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是中國共產黨從武裝反抗國民黨到與國民黨合作抗日這一政策轉變的根本依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依據。19.(2018九上·金華月考)20世紀20~30年代經濟危機吞噬著整個世界。下列事件與這場危機直接有關的是( )A.北京爆發五四運動B.中國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D.各國人民組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20世紀20-30年代”、“直接有關”等信息,逐項分析,A項北京爆發五四運動,不符合題意,因為五四運動爆發與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有關,與經濟大危機無關;B項中國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抗日戰爭有關,但與經濟大危機的發生沒有直接關系,不符合題意;C項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符合題意,因為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日本為轉嫁經濟危機而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與危機直接有關;D項各國人民組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但與經濟大危機沒有直接關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辨析題干、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選項的能力。根據四個選項中歷史事件爆發的直接原因思考解答。20.(2018九上·湖州月考)下圖是1932年出產的一款火柴上的圖案,據此可知( )A.民族火柴工業舉步維艱 B.新的營銷方式得到采用C.開始興起實業救國思潮 D.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圖片信息“抗敵牌、十九路軍、收回利權”可知,此內容與抗日戰爭有關。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犯上海閘北,國民黨軍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勇殺敵,“一 二八”事變全面爆發。前方將土奮勇殺敵,后方民眾全力支持積極聲援。如圖的抗敵牌火柴就是當時的愛國企業為支援前方奮勇殺敵的十九路軍,呼吁上海人民支持抗擊日寇而設計生產的。抗敵牌火柴深刻表現了當時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支持抗戰的愛國情懷,側面反映了全國抗日救亡民主運動的高漲。A項民族火柴工業舉步維艱與題干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新的營銷方式得到采用與題干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開始興起實業救國思潮說法錯誤,甲午戰后就有實業救國思潮了,不符合題意;D項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符合題干圖片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全國抗日救亡民主運動的高漲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21.(2018九上·鄞州月考)1937年,冼星海在家書中寫道:“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的印象,當我還沒有忘記的時候,如今又遭到更大的浩劫”。“ 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產生的起因是( )A.九一八事變 B.甲午中日戰爭C.七七事變 D.南京大屠殺【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1937年”“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我國的九一八事變,并很快侵占東北三省,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紛紛逃亡關內。故“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產生的起因是九一八事變。A項九一八事變是“ 六年前的三千萬流民”產生的起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九一八事變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知道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我國的九一八事變,并很快侵占東北三省,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紛紛逃亡關內。22.(2017九上·樂清期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2017年在教材中要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 )A.一二八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七七事變【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興起。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前后共十四年,因此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相關知識的掌握。二、判斷題23.(2019九上·蕭山期中)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答案】正確【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斗爭的序幕,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故答案為:正確。【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九一八事變。知道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專題:14 “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學生版).docx 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復習專題:14 “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