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中國抗日戰爭》同步練習一、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1.(2017九上·樂清期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2017年在教材中要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 )A.一二八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七七事變【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興起。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前后共十四年,因此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相關知識的掌握。2.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不到一百天便占領了相當于日本本土面積2.5倍的中國東北三省,日本官兵死傷僅199名,導致這種戰況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閃電戰的威力 B.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C.中日力量對比懸殊 D.美國沒有給予援助【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九一八事變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條湖事件”,反誣中國軍隊破壞,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制造“九一八事變”。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進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落入日軍之手。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的識記。3.如圖是位于沈陽的一座歷史紀念碑,此碑所紀念的事件( )A.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B.發生后,國民黨采取積極抵抗的政策C.是中國14年抗戰的起點D.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九一八事變的有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信息“1931”“九月小”“18”,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軍炸毀了沈陽北郊南滿鐵路柳條湖一段鐵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進攻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淪陷敵手。九一八事變是局部抗戰的開始.到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堅持了14年。故九一八事變是中國14年抗戰的起點。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的識記。4.(2018九上·泰順期中)根據下列圖文資料,回答問題。(1)上圖是1936年12月13日《解放日報》的一個版面,據圖判斷其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東北抗日義勇軍頑強抵抗 B.第十九路軍奮起抗日C.一二 九運動 D.西安事變(2)當上圖反映的歷史事件結束時,美國記者史沫特萊說:“它是一次全國性的勝利,統一的中國終于在漸漸誕生。”這里的“統一”是指(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B.國共兩黨停止內戰,共同建國C.抗戰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D.革命統一戰線建立【答案】(1)D(2)A【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1)報紙登載文章的題目是:張楊發布對時局的看法。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為逼蔣抗日,在西安發動兵變,即西安事變,此文是西安事變發生后,為促成全國抗日局面的出現,張學良、楊虎城發表的宣言。D項西安事變是題干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2)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是題干材料“統一”所指得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D。(2)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安事變的史實,應該從西安事變的意義去分析。5.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是( )A.九一八事變 B.七七事變C.西安事變 D.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答案】D【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選D。【點評】考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二、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6.“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這段文字反映了( )A.東北三省的完全淪陷 B.南京大屠殺慘案C.抗日將士血染盧溝橋 D.重慶大轟炸慘案【答案】B【知識點】日軍罪行【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題干中的段落是《和平宣言》 的內容, 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公祭儀式上,77名中學生齊聲誦讀的《和平宣言》,發出了南京對和平的呼喚。引用大量古今名句,表達了全國人民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悼念與哀思。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掌握《和平宣言》創作的背景,豐富課外知識。7.電視劇《中國兄弟連》講述道:國民黨軍隊一個連去營救被日軍圍困的情報人員,與新四軍的一支游擊隊在途中恰好相遇……兩支“友軍”在抗擊日軍的過程中聯合殺敵成為生死兄弟。這種情況應該出現在下列哪一歷史事件后( )A.柳條湖事件 B.九一八事變 C.八一三事變 D.七七事變【答案】D【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全民族抗戰。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拉開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淞滬會戰不久后,根據國共兩黨協議,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江南的紅軍游擊隊分別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根據題中出現的“國民黨軍”“新四軍”“友軍”可推斷這種情況應在七七事變之后。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七七事變的內容,抗日戰爭中的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標志,是考試的易考點。8.(2018九上·椒江月考)下面能直接反映中國全面抗日戰爭開始的事件是( )A.柳條湖淚訴曾經,北大營灰磚哽咽B.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急C.鮮血凝固的那個時候,長江嗚咽,鐘山悲泣……三十萬冤魂,在地獄中哭泣D.電影《甲午風云》【答案】B【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A項柳條湖淚訴曾經,北大營灰磚哽咽是指九一八事變,是局部抗戰的開始,不符合題意;B項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急是指盧溝橋事變,是全面抗戰的開始,符合題意;C項鮮血凝固的那個時候,長江嗚咽,鐘山悲泣……三十萬冤魂,在地獄中哭泣是指南京大屠殺,不符合題意;D項電影《甲午風云》是指甲午中日戰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七七事變的有關知識。9.“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這首膾炙人口的《鐵道游擊隊》主題曲描述的歷史發生在( )A.鴉片戰爭期間 B.抗日戰爭期間C.土地革命期間 D.國民大革命期間【答案】B【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材料中的“鬼子的末日”表明此材料應該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內容,中國的全面抗日戰爭開始于是1937年,結束于是1945年。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三、全民族的抗戰10.下圖是珍藏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一幅戰時宣傳畫。根據圖意,這幅宣傳畫最恰當的名稱應該是( )A.“戰犯最后的歸宿” B.“最危險的時候”C.“團結抗戰到底” D.“不可饒恕的罪行”【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仔細觀察圖片珍藏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一幅戰時宣傳畫。根據圖意,這幅宣傳畫最恰當的名稱應該是“團結抗戰到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十年對峙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不久,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則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根據國共兩黨協議,在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黨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C項“團結抗戰到底”應該是題干宣傳畫最恰當的名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珍藏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一幅戰時宣傳畫為依托,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及學生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11.下圖是學生在小組研究學習中出現的一幅地圖。其研究主題是( )A.國民革命運動的成就 B.國民黨正面抗日C.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 D.中國共產黨敵后抗日【答案】B【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 圖中展示的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都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戰役。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如淞滬戰役、徐州和武漢的戰役,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國民黨正面抗日的內容,牢記正面戰場的重大戰役,本題考點不難。12.(2018九上·杭州期中)現代史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曾兩度合作,都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下列屬于國共第二次合作的產物的是( )①西安事變的爆發②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誕生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④共同領導國民革命運動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第一次國共合作事件是1924年至1927年7月,第二次國共合作時間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后到抗日戰爭結束后,屬于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是 ②③ ,不屬于國共合作的是 ①④ ,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國共合作的內容,了解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事件,結合教材進行分析。13.(2018九上·椒江月考)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曾兩度合作,都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下列與國共第二次合作無關的是( )A.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組織了太原會戰C.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D.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誕生【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A項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不符合題意;B項太原會戰國共雙方都有參與,不符合題意;C項革命統一戰線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符合題意;D項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誕生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果之一,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有關知識。四、抗日戰爭的勝利14.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時間是( )A.8月15日 B.9月2日 C.9月9日 D.10月25日【答案】A【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A項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勝利史實的識記。本題B選項干擾性較大,9月2日是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的日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子,要注意區分掌握。15.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70周年。為使全國人民廣泛參與中央及各地區各部門舉行的紀念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9月3日放假一天,并將9月3日確定為抗戰勝利的紀念日。以下對于這場戰爭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首次完全勝利②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③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及蘇聯紅軍的支援是中國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④戰爭中孕育的不畏強暴、眾志成城、奮斗到底的精神,依然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實現了全民族共同抗戰,建立了堅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及蘇聯紅軍的支援是中國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抗戰勝利的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故③說法錯誤,據此可排除所有含③的ACD三個選項。B項①②④認識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意義。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用的,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確定正確答案,但需要特別注意選項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選項的,有一小部分組合選擇題所有內容都正確。16.(2018九上·杭州期中)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的和平誠意和“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建國口號,贏得了全國民眾的認可。解放區“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讓農民無償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使共產黨贏得了農民的衷心擁護。這段話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戰爭的( )A.發生背景 B.發展歷程 C.勝利原因 D.歷史意義【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與惠及農民的舉措,使其贏得了全國人民的真心支持與擁護,從而使腐朽的國民黨反動派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這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取得最終勝利的必然原因,故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內容,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正確領導,領導農民的土地,成為了戰爭奪得勝利的原因。17.(2018九上·金華月考)下列能為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史料支撐的有( )①美蘇等國協同作戰 ②中共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③華人華僑歸國參戰 ④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①美蘇等國協同作戰錯誤,美蘇等國協同作戰是外援 ,不符合題意;②中共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正確,中共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符合題意;③華人華僑歸國參戰正確,華人華僑歸國參戰,體現全民族抗戰 ,符合題意;④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正確,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體現民族團結,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理解。五、材料探究18.歌曲往往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征,欣賞下列經典歌曲,回答問題。歌曲一: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從哪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家鄉?——《松花江上》歌曲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大刀流行曲》歌曲三: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義勇軍進行曲》(1)歌曲中“那個悲慘的時候”開始于哪一重大事件?東北人民是何時“回到那可愛的家鄉”?(2)歌曲二的創作與日軍發動的哪一歷史事件有關?此事件后國共兩黨采取了什么行動使二十九軍不再是“孤軍”?(3)請舉出兩例中國人民血肉筑長城的典型戰例?(4)經典總是令人回味,說說這些經典歌曲傳唱至今具有怎樣的意義?【答案】(1)九一八事變;1945年抗戰勝利后。(2)七七事變;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進行全民族抗戰。(3)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4)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有利于激發人們愛國激情,增強民族凝聚力。【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九一八事變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東北人民的解放。材料一是出自歌曲《松花江上》,反映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反映了全國人民對日寇野蠻侵占我國東北的憤懣。據此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的“那個悲慘的時候”開始于九一八事變,國民政府卻采取不抵抗政策,四個多月,東北三省淪亡;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東北人民“回到那可愛的故鄉,歡聚一堂”。(2)本題考查七七事變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依據材料二歌曲中的“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可得出材料二與七七事變相關,根據已學知識可知,1937年7月7日深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謊稱有一名日軍士兵于演習時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當即嚴詞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立刻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予以還擊。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與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直接關系,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它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3)本題考查中國人民血肉筑長城的典型戰例。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抗日戰爭過程中中國軍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有:1937年7月7日的血戰盧溝橋、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和1940年8月的百團大戰。(4)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言之有理即可。如: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有利于激發人們愛國激情,增強民族凝聚力。故答案為:(1)九一八事變;1945年抗戰勝利后。(2)七七事變;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進行全民族抗戰。(3)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4)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有利于激發人們愛國激情,增強民族凝聚力。【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圍繞“歌曲中的歷史”考查考查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和中國人民的合作抗日及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19.(2018九上·泰順期中)9月3日是一個中國人民永遠紀念的日子,73年前的這一天,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九年級某班以抗日戰爭為主題展開研究性學習,廣泛收集資料如下。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一小組列表梳理抗日戰爭的重大事件(節選)時間 重大事件 影響1931年 …… ……1936年 …… ……1937年 ① 標志著我國開始全民族抗戰1938年 ② 取得中國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 ……材料二:第二小組在查閱某一歷史事件時,找到了以下兩則史料:史料1:一些放下武器或被俘投降的士兵,還有包括許多婦女兒童在內的普通民眾,也被(日本兵)肆無忌憚地槍殺和刺死,人們很難想象這種痛苦與恐怖。 ——1938年1月10日時任金陵大學歷史系教授美國人貝德士的日記 史料2:南京街道極為平靜。……在難民區內,他們(日本兵)不問性別、年齡,給難民分送面包、點心、香煙等,大家感到非常高興,表示感謝。 ——1938年1月8日日本人主辦的《新申報》材料三:第三小組收集的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抗戰:“事實上,由于英軍和美軍兵力不夠,惟一對日軍作戰的陸軍就是中國的陸軍了。” ——法國二戰史學者亨利 米歇爾 中國的抗戰,成為將日本引入通向泥潭之路,繼而又引發日美、日英戰爭,最后成為迫使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的決定性力量。 ——【日】石島紀之《中國抗日戰爭史》 “如果中國屈服,會有多少日本軍隊脫身出來?那些軍隊會干什么呢?會占領澳大利亞,占領印度,會像摘桃子一樣輕而易舉地占領中東……那將是日本和納粹的大規模鉗形攻勢,在近東某處會合……” ——美國總統羅斯福(1)請將①、②對應的重大事件填寫完整。(2)運用所學知識,判斷哪則史料真實可靠,并運用所學史實說明理由。(3)1958年美國人伊羅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國關于中國與印度的形象》一書中曾提到,1937——1944年美國對中國處于贊賞階段。結合材料三,說說當時中國最值得世界贊賞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②臺兒莊戰役(2)史料1更為客觀、公正、可信。理由:1937年,在南京大屠殺中至少有30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殺害,這段血腥、殘忍的歷史有著大量的證據,是不容抵賴的。(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戰,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戰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作出了巨大民族犧牲。【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七七事變和臺兒莊戰役的相關知識。1937年7月7日,日軍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以軍事演習為名,向中國軍隊發動突然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1938年春,日軍進犯山東,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軍隊在臺兒莊打敗日軍,殲敵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士氣。(2)本題考查南京大屠殺,旨在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和知識運用能力。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日軍占領南京后,對南京人民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屠殺手無寸鐵的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以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因此史料1更為客觀、公正、可信。(3)本題考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對中國的總體看法在1937-1944年前是贊賞時期,是因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是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對熱本投降起了決定性作用。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故答案為:(1)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②臺兒莊戰役。(2)史料1更為客觀、公正、可信。理由:1937年,在南京大屠殺中至少有30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殺害,這段血腥、殘忍的歷史有著大量的證據,是不容抵賴的。(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戰,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戰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作出了巨大民族犧牲。【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2018九上·柯橋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伺候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蔣介石給張學良密電(1931年)材料二:“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的時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蔣介石廬山談話(1937年3月17日)材料三:見圖材料四:丘吉爾在談到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時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蘇聯元帥扎哈羅夫說:日本之所以沒有立即對蘇聯開戰,是因為它的大量軍隊被牽制在中國。軍事史家富勒指出:美英所引以為幸的是,日本既沒有足夠的兵力占領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戰略要點,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戰。(1)兩則材料中蔣介石對日軍侵華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簡要分析促使這一變化的原因。(2)據圖分析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原因分別是什么?(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答案】(1)蔣介石對日軍的態度由妥協、不抵抗轉變為反對妥協、主張抗戰; 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②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A.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康日子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的抗戰;B.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力牽制了日軍,支持了世界其他戰場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知識點】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蔣介石對日本的態度及蔣介石抗戰政策變化的原因的相關知識。由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伺候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可知,當時蔣介石奉行不抵抗的態度,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東北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依據材料二“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的時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可知蔣介石的態度變為了對日抗戰。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蔣介石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對中國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危及蔣介石的統治。中日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蔣介石的政策發生了變化。(2)本題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根本是在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實現全民族抗戰。其它原因有國民黨正面戰場和解放區戰場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援助。(3)本題考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或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堅持對日作戰,牽制并消滅了大量日軍,大大緩解了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場的壓力。中國軍隊還根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組織遠征軍赴緬作戰。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開始最早、歷時最長、犧牲最大,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大作用。故答案為:(1)蔣介石對日軍的態度由妥協、不抵抗轉變為反對妥協、主張抗戰;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②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A.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的抗戰;B.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力牽制了日軍,支持了世界其他戰場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中國抗日戰爭》同步練習一、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1.(2017九上·樂清期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2017年在教材中要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 )A.一二八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七七事變2.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不到一百天便占領了相當于日本本土面積2.5倍的中國東北三省,日本官兵死傷僅199名,導致這種戰況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閃電戰的威力 B.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C.中日力量對比懸殊 D.美國沒有給予援助3.如圖是位于沈陽的一座歷史紀念碑,此碑所紀念的事件( )A.標志著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B.發生后,國民黨采取積極抵抗的政策C.是中國14年抗戰的起點D.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4.(2018九上·泰順期中)根據下列圖文資料,回答問題。(1)上圖是1936年12月13日《解放日報》的一個版面,據圖判斷其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東北抗日義勇軍頑強抵抗 B.第十九路軍奮起抗日C.一二 九運動 D.西安事變(2)當上圖反映的歷史事件結束時,美國記者史沫特萊說:“它是一次全國性的勝利,統一的中國終于在漸漸誕生。”這里的“統一”是指(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B.國共兩黨停止內戰,共同建國C.抗戰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D.革命統一戰線建立5.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是( )A.九一八事變 B.七七事變C.西安事變 D.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二、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6.“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這段文字反映了( )A.東北三省的完全淪陷 B.南京大屠殺慘案C.抗日將士血染盧溝橋 D.重慶大轟炸慘案7.電視劇《中國兄弟連》講述道:國民黨軍隊一個連去營救被日軍圍困的情報人員,與新四軍的一支游擊隊在途中恰好相遇……兩支“友軍”在抗擊日軍的過程中聯合殺敵成為生死兄弟。這種情況應該出現在下列哪一歷史事件后( )A.柳條湖事件 B.九一八事變 C.八一三事變 D.七七事變8.(2018九上·椒江月考)下面能直接反映中國全面抗日戰爭開始的事件是( )A.柳條湖淚訴曾經,北大營灰磚哽咽B.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急C.鮮血凝固的那個時候,長江嗚咽,鐘山悲泣……三十萬冤魂,在地獄中哭泣D.電影《甲午風云》9.“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這首膾炙人口的《鐵道游擊隊》主題曲描述的歷史發生在( )A.鴉片戰爭期間 B.抗日戰爭期間C.土地革命期間 D.國民大革命期間三、全民族的抗戰10.下圖是珍藏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一幅戰時宣傳畫。根據圖意,這幅宣傳畫最恰當的名稱應該是( )A.“戰犯最后的歸宿” B.“最危險的時候”C.“團結抗戰到底” D.“不可饒恕的罪行”11.下圖是學生在小組研究學習中出現的一幅地圖。其研究主題是( )A.國民革命運動的成就 B.國民黨正面抗日C.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 D.中國共產黨敵后抗日12.(2018九上·杭州期中)現代史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曾兩度合作,都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下列屬于國共第二次合作的產物的是( )①西安事變的爆發②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誕生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④共同領導國民革命運動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13.(2018九上·椒江月考)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曾兩度合作,都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下列與國共第二次合作無關的是( )A.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組織了太原會戰C.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D.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誕生四、抗日戰爭的勝利14.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時間是( )A.8月15日 B.9月2日 C.9月9日 D.10月25日15.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70周年。為使全國人民廣泛參與中央及各地區各部門舉行的紀念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9月3日放假一天,并將9月3日確定為抗戰勝利的紀念日。以下對于這場戰爭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首次完全勝利②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③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及蘇聯紅軍的支援是中國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④戰爭中孕育的不畏強暴、眾志成城、奮斗到底的精神,依然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6.(2018九上·杭州期中)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的和平誠意和“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建國口號,贏得了全國民眾的認可。解放區“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讓農民無償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使共產黨贏得了農民的衷心擁護。這段話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戰爭的( )A.發生背景 B.發展歷程 C.勝利原因 D.歷史意義17.(2018九上·金華月考)下列能為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史料支撐的有( )①美蘇等國協同作戰 ②中共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③華人華僑歸國參戰 ④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五、材料探究18.歌曲往往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征,欣賞下列經典歌曲,回答問題。歌曲一: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從哪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家鄉?——《松花江上》歌曲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大刀流行曲》歌曲三: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義勇軍進行曲》(1)歌曲中“那個悲慘的時候”開始于哪一重大事件?東北人民是何時“回到那可愛的家鄉”?(2)歌曲二的創作與日軍發動的哪一歷史事件有關?此事件后國共兩黨采取了什么行動使二十九軍不再是“孤軍”?(3)請舉出兩例中國人民血肉筑長城的典型戰例?(4)經典總是令人回味,說說這些經典歌曲傳唱至今具有怎樣的意義?19.(2018九上·泰順期中)9月3日是一個中國人民永遠紀念的日子,73年前的這一天,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九年級某班以抗日戰爭為主題展開研究性學習,廣泛收集資料如下。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第一小組列表梳理抗日戰爭的重大事件(節選)時間 重大事件 影響1931年 …… ……1936年 …… ……1937年 ① 標志著我國開始全民族抗戰1938年 ② 取得中國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 ……材料二:第二小組在查閱某一歷史事件時,找到了以下兩則史料:史料1:一些放下武器或被俘投降的士兵,還有包括許多婦女兒童在內的普通民眾,也被(日本兵)肆無忌憚地槍殺和刺死,人們很難想象這種痛苦與恐怖。 ——1938年1月10日時任金陵大學歷史系教授美國人貝德士的日記 史料2:南京街道極為平靜。……在難民區內,他們(日本兵)不問性別、年齡,給難民分送面包、點心、香煙等,大家感到非常高興,表示感謝。 ——1938年1月8日日本人主辦的《新申報》材料三:第三小組收集的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抗戰:“事實上,由于英軍和美軍兵力不夠,惟一對日軍作戰的陸軍就是中國的陸軍了。” ——法國二戰史學者亨利 米歇爾 中國的抗戰,成為將日本引入通向泥潭之路,繼而又引發日美、日英戰爭,最后成為迫使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的決定性力量。 ——【日】石島紀之《中國抗日戰爭史》 “如果中國屈服,會有多少日本軍隊脫身出來?那些軍隊會干什么呢?會占領澳大利亞,占領印度,會像摘桃子一樣輕而易舉地占領中東……那將是日本和納粹的大規模鉗形攻勢,在近東某處會合……” ——美國總統羅斯福(1)請將①、②對應的重大事件填寫完整。(2)運用所學知識,判斷哪則史料真實可靠,并運用所學史實說明理由。(3)1958年美國人伊羅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國關于中國與印度的形象》一書中曾提到,1937——1944年美國對中國處于贊賞階段。結合材料三,說說當時中國最值得世界贊賞的原因是什么?20.(2018九上·柯橋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伺候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蔣介石給張學良密電(1931年)材料二:“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的時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蔣介石廬山談話(1937年3月17日)材料三:見圖材料四:丘吉爾在談到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時說: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蘇聯元帥扎哈羅夫說:日本之所以沒有立即對蘇聯開戰,是因為它的大量軍隊被牽制在中國。軍事史家富勒指出:美英所引以為幸的是,日本既沒有足夠的兵力占領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戰略要點,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戰。(1)兩則材料中蔣介石對日軍侵華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簡要分析促使這一變化的原因。(2)據圖分析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原因分別是什么?(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抗日救亡運動興起。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前后共十四年,因此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一般,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相關知識的掌握。2.【答案】B【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九一八事變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條湖事件”,反誣中國軍隊破壞,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制造“九一八事變”。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進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落入日軍之手。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的識記。3.【答案】C【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九一八事變的有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信息“1931”“九月小”“18”,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軍炸毀了沈陽北郊南滿鐵路柳條湖一段鐵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進攻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淪陷敵手。九一八事變是局部抗戰的開始.到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堅持了14年。故九一八事變是中國14年抗戰的起點。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九一八事變的識記。4.【答案】(1)D(2)A【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1)報紙登載文章的題目是:張楊發布對時局的看法。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為逼蔣抗日,在西安發動兵變,即西安事變,此文是西安事變發生后,為促成全國抗日局面的出現,張學良、楊虎城發表的宣言。D項西安事變是題干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2)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兩黨停止內戰,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是題干材料“統一”所指得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D。(2)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安事變的史實,應該從西安事變的意義去分析。5.【答案】D【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選D。【點評】考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6.【答案】B【知識點】日軍罪行【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題干中的段落是《和平宣言》 的內容, 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公祭儀式上,77名中學生齊聲誦讀的《和平宣言》,發出了南京對和平的呼喚。引用大量古今名句,表達了全國人民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悼念與哀思。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掌握《和平宣言》創作的背景,豐富課外知識。7.【答案】D【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全民族抗戰。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拉開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淞滬會戰不久后,根據國共兩黨協議,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江南的紅軍游擊隊分別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根據題中出現的“國民黨軍”“新四軍”“友軍”可推斷這種情況應在七七事變之后。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七七事變的內容,抗日戰爭中的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標志,是考試的易考點。8.【答案】B【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A項柳條湖淚訴曾經,北大營灰磚哽咽是指九一八事變,是局部抗戰的開始,不符合題意;B項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急是指盧溝橋事變,是全面抗戰的開始,符合題意;C項鮮血凝固的那個時候,長江嗚咽,鐘山悲泣……三十萬冤魂,在地獄中哭泣是指南京大屠殺,不符合題意;D項電影《甲午風云》是指甲午中日戰爭,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七七事變的有關知識。9.【答案】B【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材料中的“鬼子的末日”表明此材料應該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內容,中國的全面抗日戰爭開始于是1937年,結束于是1945年。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10.【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仔細觀察圖片珍藏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一幅戰時宣傳畫。根據圖意,這幅宣傳畫最恰當的名稱應該是“團結抗戰到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十年對峙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不久,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則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根據國共兩黨協議,在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黨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C項“團結抗戰到底”應該是題干宣傳畫最恰當的名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珍藏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一幅戰時宣傳畫為依托,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及學生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11.【答案】B【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 圖中展示的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都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戰役。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如淞滬戰役、徐州和武漢的戰役,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國民黨正面抗日的內容,牢記正面戰場的重大戰役,本題考點不難。12.【答案】B【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第一次國共合作事件是1924年至1927年7月,第二次國共合作時間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后到抗日戰爭結束后,屬于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是 ②③ ,不屬于國共合作的是 ①④ ,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國共合作的內容,了解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事件,結合教材進行分析。13.【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A項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不符合題意;B項太原會戰國共雙方都有參與,不符合題意;C項革命統一戰線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符合題意;D項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誕生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果之一,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有關知識。14.【答案】A【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A項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勝利史實的識記。本題B選項干擾性較大,9月2日是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的日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子,要注意區分掌握。15.【答案】B【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實現了全民族共同抗戰,建立了堅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及蘇聯紅軍的支援是中國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抗戰勝利的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故③說法錯誤,據此可排除所有含③的ACD三個選項。B項①②④認識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意義。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用的,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確定正確答案,但需要特別注意選項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選項的,有一小部分組合選擇題所有內容都正確。16.【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可知,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與惠及農民的舉措,使其贏得了全國人民的真心支持與擁護,從而使腐朽的國民黨反動派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這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取得最終勝利的必然原因,故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內容,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正確領導,領導農民的土地,成為了戰爭奪得勝利的原因。17.【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①美蘇等國協同作戰錯誤,美蘇等國協同作戰是外援 ,不符合題意;②中共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正確,中共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符合題意;③華人華僑歸國參戰正確,華人華僑歸國參戰,體現全民族抗戰 ,符合題意;④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正確,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體現民族團結,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抗日戰爭使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理解。18.【答案】(1)九一八事變;1945年抗戰勝利后。(2)七七事變;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進行全民族抗戰。(3)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4)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有利于激發人們愛國激情,增強民族凝聚力。【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九一八事變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東北人民的解放。材料一是出自歌曲《松花江上》,反映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反映了全國人民對日寇野蠻侵占我國東北的憤懣。據此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的“那個悲慘的時候”開始于九一八事變,國民政府卻采取不抵抗政策,四個多月,東北三省淪亡;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東北人民“回到那可愛的故鄉,歡聚一堂”。(2)本題考查七七事變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依據材料二歌曲中的“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可得出材料二與七七事變相關,根據已學知識可知,1937年7月7日深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謊稱有一名日軍士兵于演習時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當即嚴詞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立刻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予以還擊。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與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直接關系,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它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3)本題考查中國人民血肉筑長城的典型戰例。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抗日戰爭過程中中國軍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有:1937年7月7日的血戰盧溝橋、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和1940年8月的百團大戰。(4)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言之有理即可。如: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有利于激發人們愛國激情,增強民族凝聚力。故答案為:(1)九一八事變;1945年抗戰勝利后。(2)七七事變;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進行全民族抗戰。(3)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4)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珍愛和平;有利于激發人們愛國激情,增強民族凝聚力。【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圍繞“歌曲中的歷史”考查考查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和中國人民的合作抗日及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19.【答案】(1)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②臺兒莊戰役(2)史料1更為客觀、公正、可信。理由:1937年,在南京大屠殺中至少有30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殺害,這段血腥、殘忍的歷史有著大量的證據,是不容抵賴的。(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戰,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戰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作出了巨大民族犧牲。【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七七事變和臺兒莊戰役的相關知識。1937年7月7日,日軍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以軍事演習為名,向中國軍隊發動突然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1938年春,日軍進犯山東,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軍隊在臺兒莊打敗日軍,殲敵一萬多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士氣。(2)本題考查南京大屠殺,旨在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和知識運用能力。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日軍占領南京后,對南京人民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屠殺手無寸鐵的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以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因此史料1更為客觀、公正、可信。(3)本題考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對中國的總體看法在1937-1944年前是贊賞時期,是因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是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對熱本投降起了決定性作用。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故答案為:(1)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②臺兒莊戰役。(2)史料1更為客觀、公正、可信。理由:1937年,在南京大屠殺中至少有30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殺害,這段血腥、殘忍的歷史有著大量的證據,是不容抵賴的。(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戰,對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戰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作出了巨大民族犧牲。【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答案】(1)蔣介石對日軍的態度由妥協、不抵抗轉變為反對妥協、主張抗戰; 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②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A.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康日子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的抗戰;B.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力牽制了日軍,支持了世界其他戰場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知識點】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蔣介石對日本的態度及蔣介石抗戰政策變化的原因的相關知識。由材料一“無論日本軍隊伺候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可知,當時蔣介石奉行不抵抗的態度,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東北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依據材料二“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的時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可知蔣介石的態度變為了對日抗戰。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蔣介石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對中國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危及蔣介石的統治。中日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蔣介石的政策發生了變化。(2)本題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根本是在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實現全民族抗戰。其它原因有國民黨正面戰場和解放區戰場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援助。(3)本題考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或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堅持對日作戰,牽制并消滅了大量日軍,大大緩解了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場的壓力。中國軍隊還根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組織遠征軍赴緬作戰。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開始最早、歷時最長、犧牲最大,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大作用。故答案為:(1)蔣介石對日軍的態度由妥協、不抵抗轉變為反對妥協、主張抗戰;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①“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東北,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全國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②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這一事變和平解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A.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民族的抗戰;B.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和援助。(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有力牽制了日軍,支持了世界其他戰場反法西斯的斗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即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中國抗日戰爭》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中國抗日戰爭》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