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同步練習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1.陳獨秀說:“中共一大對黨的要求……懸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時就腳踏實地了……”這是指中共“二大”(  )
A.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 B.決定與國民黨合作
C.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D.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2.(2019九上·臺州開學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標志是(  )
A.北伐戰爭的開始 B.中共二大的召開
C.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D.黃埔軍校的創建
3.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各地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個縣建立農民協會組織,會員達107人;到1927年1月,會員又增加到了200萬人。湖北全省農民協會會員1926年7月有三萬多人,到11月增加到20萬人左右。城市工會組織和工人運動也得到很大的發展。與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  )
A.工農群眾是北伐的主力軍
B.工農運動的支持是北伐勝利的原因
C.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戰場
D.北伐勝利后在各地建立了政權
4.魯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國現代社會的情況,只是實地的革命戰爭,一首詩嚇不止孫傳芳,一炮就把孫傳芳轟走了。”這里的“一炮”是指(  )
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 C.北伐戰爭 D.秋收起義
5.自1924年開始,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內,中國大地上展開了席卷全國的國民革命運動,國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B.洗雪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
C.使中國革命開始轉危為安 D.推翻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二、工農武裝割據
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著作誕生時,毛澤東正戰斗在圖中的(  )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7.(2019九上·臺州開學考)下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它采用五星和“八一”二字圖案。其中,五星象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八一”二字紀念的則是(  )
A.武昌起義 B.北伐戰爭 C.南昌起義 D.秋收起義
8.(2019九上·臺州開學考)“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場險象叢生、危在旦夕的戰斗。”這里的“行軍”指的是(  )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9.毛澤東曾說:“《水滸傳》里有個水泊梁山,朝廷的千軍萬馬拿他們沒得辦法。我們到了井岡山這樣的地方,反動派也奈何不了我們,我們就是到那兒去當紅色‘山大王’!”這反映了當時共產黨要走(  )
A.城市中心的道路 B.國共合作的道路
C.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D.統一戰線的道路
10.毛澤東同志曾對一個外國來訪同志說過:“……哎!1927年,老蔣夠厲害啦!他把我們像雞蛋一樣地摔在地上。可他沒想到,當時國外的許多智者也沒有想到,我們還會孵出小雞來!”對“孵出小雞”最準確的理解是(  )
A.發動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
B.長征勝利完成
C.遵義會議的召開
D.找到井岡山的革命道路
三、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
11.毛澤東說:“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結束的。”“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是(  )
A.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B.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C.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D.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12.下圖截取自文獻紀錄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解說詞為:“正是在這里,他(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得到確定。”“這里”是指(  )
A.瑞金 B.井岡山 C.遵義 D.北京
13.(2018九上·杭州期中)圖片是形象的史料。下列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的是(  )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14.(2018九上·鄞州月考)如果以“轉”字串起紅軍長征的歷史,圖中“重大轉折”指的是(  )
A.井岡山會師 B.長征開始 C.遵義會議 D.長征結束
15.(2018九上·寧波月考)這一史詩般的逃亡,行程約6000英里,在大約一年的時間里翻越十幾座大山,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歷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環境的偉績能與之相比,歷史也不能提供一個更好的不間斷的即時行動的例子。——摘自《劍橋中國史》
“這一史詩般的逃亡”指的歷史事件是(  )
A.北伐戰爭 B.遵義會議 C.西安事變 D.紅軍長征
四、材料探究
16.(2018九上·金華月考)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征途中,我們要永遠銘記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歌謠:講起“八一”歷史長,南昌打響第一槍;工人士兵齊暴動,紅軍戰士最光榮;朱德率領隊伍走,進軍湘南改紅軍;秋收起義毛澤東,鬧得湘東遍地紅;井岡山上朱毛和,創建四軍建奇功。
材料二:“(長征)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它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場險象環生、危在旦夕的戰斗……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
——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茲伯
(1)根據材料一概況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特征。結合材料用20世紀20年代有關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探索新的道路”的?
(2)根據材料分析中國紅軍進行長征的原因。對長征“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你是如何理解的?
(3)中國紅軍的這一歷程留給我們什么啟示?
17.(2018九上·興海月考)在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創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后,毛澤東等人發動群眾,進行了武裝暴動。在遭受較大損失后,毛澤東指著地圖說,“我們要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
——摘編自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等
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
材料三: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 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
——摘編自石崇科《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等
(1)指出材料一中緊急會議上確定的方針,并說明武裝暴動受挫后毛澤東所作出的戰略轉變。
(2)根據材料二分析井岡山根據地為了堅持革命道路而開展糧食生產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3)綜合三則材料,分析這條新道路是如何開辟的?并指出開辟的目的。
18.(2016九上·武義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4年,孫中山親自批準將這樣一副對聯貼在某校的大門上:上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
材料二:孫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訓被書于某校大門東西兩壁墻上。現在該校舊址的紀念建筑有學校正門、中山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及東征烈士墓等。
(1)這所學校的名稱是什么?這所學校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
(2)請你舉出該學校的兩位領導干部及其所擔任的職務。
(3)為完成革命的任務,國民黨采取了哪些行動?為什么說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了?
(4)參觀這所學校的遺址有利于我們了解哪一時期的歷史?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二大”時“就腳踏實地了......找到了中國實際的聯系并決定了黨要走的道路”是指根據中國的國情制定了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由此可知,這是指中共“二大”根據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
C項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題干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二大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C項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標志。
3.【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26年7月,北伐軍10萬人出師北伐,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各地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同時也說明工農運動的支持是北伐勝利的原因。因此與題干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工農運動的支持是北伐勝利的原因。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北伐戰爭的內容,北伐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應當掌握,學生從數據中得出文字結論,學生的思維轉換。
4.【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據“中國現代社會的情況,只有實地的革命戰爭。一首詩嚇不走孫傳芳,一炮就把孫傳芳轟走了。”及所學知識可知,這里的“一炮”指的是北伐戰爭。1926年7月,北伐軍出師北伐,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戰場,那里有吳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軍葉挺獨立團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猛攻武昌,經過激烈戰斗,北伐軍登上武昌城頭。吳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了,之后北伐軍又集中力量進攻江西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C項北伐戰爭是題干材料中“一炮”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伐戰爭的相關史實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所給信息“1924年”、“國民革命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從此,國民革命興起,大革命風暴迅速席卷全國。1926—1927年,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是國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A項符合題意;B項是1945年抗日戰爭的意義,B不符合題意;C項是1936年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的意義,C不符合題意;D項是1949年南京解放的意義,D不符合題意。由此可知BCD三項與題干“1924年”時間不符。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國民革命的歷史,需要學生了解北伐戰爭的歷史內容,其中北洋軍閥也是考試的一個很重要的考點。
6.【答案】A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著作誕生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之時,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認真分析中國的形勢,當機立斷,向農村進軍,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題干圖片中①處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A項①處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著作誕生時,毛澤東正戰斗的地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著作誕生為依托,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的相關史實。
7.【答案】C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率領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南昌起義,把8月1日定為建軍節。因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上的“八一”二字紀念的是南昌起義。
ABD三項與“八一”無關,不符合題意;
C項南昌起義是“八一”二字紀念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南昌起義的識記能力。
8.【答案】D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由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國民黨軍隊大兵壓境,中共中央和紅軍無法在根據地立足,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這是挽救中國革命的戰略的轉移,期間紅軍經歷了漫漫征途,無數次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D項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題干材料中“行軍”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9.【答案】C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從題干中的“井岡山”“山大王”可以推測本題涉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在分析敵強我弱的形勢后,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他率領工農革命軍向湘贛邊的井岡山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此也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工農武裝割據重要的內容,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來說是個好的開端。
10.【答案】D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由題干材料可以得知毛澤東講述的是北伐戰爭勝利后,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國民大革命失敗后的情況。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進入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時期,并在以城市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一再失敗的教訓下,探索出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ABC均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探索出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是一次偉大的探索。
11.【答案】A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了紅軍的長征的歷史意義,它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B是五四運動的影響,C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影響,D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了學生對紅軍長征相關史實的掌握情況。
12.【答案】C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得到確定”這一信息,聯系所學知識,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上來,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C項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遵義會議的內容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13.【答案】B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 1935年,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顯然①入選,南昌起義是1927年,沒到紅軍長征,排除②,北伐是1926-1928年,時間不符,排除③,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錯誤而召開的,④入選,答案是①④. 所以B選項是正確的.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對長征的過程了解比較透徹。
14.【答案】C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1935年1月,紅軍占領遵義城,在這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的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紅軍和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C項遵義會議是圖中“重大轉折”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遵義會議的有關內容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15.【答案】D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行程約6000英里”“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1936年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紅軍長征勝利。
D項紅軍長征是“這一史詩般的逃亡”所指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16.【答案】(1)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史實:發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2)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長征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使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長征的勝利使紅軍和革命轉危為安;在長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
(3)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要堅持對革命、對軍隊的領導權;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走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等。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解。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內容: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過程: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之后,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1928朱德陳毅率領的隊伍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2)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由所學可知,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等人的錯誤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4年10月,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紅軍長征時期,1935年1月召開了遵義會議,這次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壯舉。長征的傳奇性故事傳遍國內外,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在長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
(3)本題考查中國紅軍的啟示,屬于開放性試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要堅持對革命、對軍隊的領導權;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走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等。
故答案為:(1)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史實:發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2)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長征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使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長征的勝利使紅軍和革命轉危為安;在長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
(3)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要堅持對革命、對軍隊的領導權;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走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
17.【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放棄 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
(2)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 地區地勢平坦。②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
(3)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后,毛澤東等人發動群眾,進行了武裝暴動。”可知,材料一中緊急會議是指1927年8月7日召開的八七會議,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武裝暴動受挫后,毛澤東所作出的戰略轉變是放棄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1927年,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起義開始時攻占了一些縣城,但由于城市里敵人的力量比較強大,工農革命軍損失慘重。毛澤東分析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他率領工農革命軍向湘贛邊的井岡山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2)據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及所學知識可知,井岡山根據地為了堅持革命道路而開展糧食生產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有: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
(3)據材料三“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可知,這條新道路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開辟的目的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
故答案為:(1)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放棄 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
(2)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 地區地勢平坦。②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
(3)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八七會議、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理解并識記八七會議、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史實。
18.【答案】(1)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他們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干。
(2)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3)與共產黨合作,建立黃埔軍校,發動北伐戰爭。
原因: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4)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或國民革命運動時期(大革命時期也對)。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1)本題學生對黃埔軍校的建立史實的理解記憶及黃埔軍校在中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依據材料一中時間1924年,孫中山為一所學校批準的對聯,1924年正好是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據此可以知道孫中山就是為黃埔軍校所批。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他們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干。
(2)本題考查黃埔軍校的領導干部。孫中山任軍校總理,并任命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故答案為: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3)本題考查。國民黨為了完成革命任務,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國共合作后建立了黃埔軍校,發動了北伐戰爭,消滅了北洋軍閥中的吳佩浮,孫傳芳等。但由于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有改變,因此國共合作以失敗告終。故答案為:與共產黨合作,建立黃埔軍校,發動北伐戰爭。原因: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4)本題考查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相關知識。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稱為國民革命時期,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時期”。故答案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或國民革命運動時期(大革命時期也對)。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歷史。
1 / 1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同步練習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1.陳獨秀說:“中共一大對黨的要求……懸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時就腳踏實地了……”這是指中共“二大”(  )
A.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 B.決定與國民黨合作
C.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D.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二大”時“就腳踏實地了......找到了中國實際的聯系并決定了黨要走的道路”是指根據中國的國情制定了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由此可知,這是指中共“二大”根據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
C項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題干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二大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2019九上·臺州開學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標志是(  )
A.北伐戰爭的開始 B.中共二大的召開
C.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D.黃埔軍校的創建
【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C項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標志。
3.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各地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個縣建立農民協會組織,會員達107人;到1927年1月,會員又增加到了200萬人。湖北全省農民協會會員1926年7月有三萬多人,到11月增加到20萬人左右。城市工會組織和工人運動也得到很大的發展。與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  )
A.工農群眾是北伐的主力軍
B.工農運動的支持是北伐勝利的原因
C.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戰場
D.北伐勝利后在各地建立了政權
【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26年7月,北伐軍10萬人出師北伐,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各地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同時也說明工農運動的支持是北伐勝利的原因。因此與題干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工農運動的支持是北伐勝利的原因。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北伐戰爭的內容,北伐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應當掌握,學生從數據中得出文字結論,學生的思維轉換。
4.魯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國現代社會的情況,只是實地的革命戰爭,一首詩嚇不止孫傳芳,一炮就把孫傳芳轟走了。”這里的“一炮”是指(  )
A.辛亥革命 B.五四運動 C.北伐戰爭 D.秋收起義
【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據“中國現代社會的情況,只有實地的革命戰爭。一首詩嚇不走孫傳芳,一炮就把孫傳芳轟走了。”及所學知識可知,這里的“一炮”指的是北伐戰爭。1926年7月,北伐軍出師北伐,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戰場,那里有吳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軍葉挺獨立團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猛攻武昌,經過激烈戰斗,北伐軍登上武昌城頭。吳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了,之后北伐軍又集中力量進攻江西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C項北伐戰爭是題干材料中“一炮”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伐戰爭的相關史實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自1924年開始,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內,中國大地上展開了席卷全國的國民革命運動,國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B.洗雪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
C.使中國革命開始轉危為安 D.推翻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所給信息“1924年”、“國民革命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從此,國民革命興起,大革命風暴迅速席卷全國。1926—1927年,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是國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A項符合題意;B項是1945年抗日戰爭的意義,B不符合題意;C項是1936年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的意義,C不符合題意;D項是1949年南京解放的意義,D不符合題意。由此可知BCD三項與題干“1924年”時間不符。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國民革命的歷史,需要學生了解北伐戰爭的歷史內容,其中北洋軍閥也是考試的一個很重要的考點。
二、工農武裝割據
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著作誕生時,毛澤東正戰斗在圖中的(  )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答案】A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著作誕生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之時,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認真分析中國的形勢,當機立斷,向農村進軍,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題干圖片中①處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A項①處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著作誕生時,毛澤東正戰斗的地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著作誕生為依托,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的相關史實。
7.(2019九上·臺州開學考)下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它采用五星和“八一”二字圖案。其中,五星象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八一”二字紀念的則是(  )
A.武昌起義 B.北伐戰爭 C.南昌起義 D.秋收起義
【答案】C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率領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南昌起義,把8月1日定為建軍節。因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上的“八一”二字紀念的是南昌起義。
ABD三項與“八一”無關,不符合題意;
C項南昌起義是“八一”二字紀念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南昌起義的識記能力。
8.(2019九上·臺州開學考)“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場險象叢生、危在旦夕的戰斗。”這里的“行軍”指的是(  )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答案】D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由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國民黨軍隊大兵壓境,中共中央和紅軍無法在根據地立足,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這是挽救中國革命的戰略的轉移,期間紅軍經歷了漫漫征途,無數次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D項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題干材料中“行軍”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9.毛澤東曾說:“《水滸傳》里有個水泊梁山,朝廷的千軍萬馬拿他們沒得辦法。我們到了井岡山這樣的地方,反動派也奈何不了我們,我們就是到那兒去當紅色‘山大王’!”這反映了當時共產黨要走(  )
A.城市中心的道路 B.國共合作的道路
C.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D.統一戰線的道路
【答案】C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從題干中的“井岡山”“山大王”可以推測本題涉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在分析敵強我弱的形勢后,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他率領工農革命軍向湘贛邊的井岡山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此也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ABD均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工農武裝割據重要的內容,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來說是個好的開端。
10.毛澤東同志曾對一個外國來訪同志說過:“……哎!1927年,老蔣夠厲害啦!他把我們像雞蛋一樣地摔在地上。可他沒想到,當時國外的許多智者也沒有想到,我們還會孵出小雞來!”對“孵出小雞”最準確的理解是(  )
A.發動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
B.長征勝利完成
C.遵義會議的召開
D.找到井岡山的革命道路
【答案】D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由題干材料可以得知毛澤東講述的是北伐戰爭勝利后,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國民大革命失敗后的情況。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進入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時期,并在以城市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一再失敗的教訓下,探索出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ABC均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探索出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是一次偉大的探索。
三、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
11.毛澤東說:“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結束的。”“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是(  )
A.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B.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C.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D.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答案】A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了紅軍的長征的歷史意義,它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B是五四運動的影響,C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影響,D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了學生對紅軍長征相關史實的掌握情況。
12.下圖截取自文獻紀錄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解說詞為:“正是在這里,他(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得到確定。”“這里”是指(  )
A.瑞金 B.井岡山 C.遵義 D.北京
【答案】C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得到確定”這一信息,聯系所學知識,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上來,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C項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遵義會議的內容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13.(2018九上·杭州期中)圖片是形象的史料。下列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的是(  )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 1935年,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顯然①入選,南昌起義是1927年,沒到紅軍長征,排除②,北伐是1926-1928年,時間不符,排除③,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錯誤而召開的,④入選,答案是①④. 所以B選項是正確的.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對長征的過程了解比較透徹。
14.(2018九上·鄞州月考)如果以“轉”字串起紅軍長征的歷史,圖中“重大轉折”指的是(  )
A.井岡山會師 B.長征開始 C.遵義會議 D.長征結束
【答案】C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1935年1月,紅軍占領遵義城,在這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的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紅軍和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C項遵義會議是圖中“重大轉折”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遵義會議的有關內容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15.(2018九上·寧波月考)這一史詩般的逃亡,行程約6000英里,在大約一年的時間里翻越十幾座大山,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歷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環境的偉績能與之相比,歷史也不能提供一個更好的不間斷的即時行動的例子。——摘自《劍橋中國史》
“這一史詩般的逃亡”指的歷史事件是(  )
A.北伐戰爭 B.遵義會議 C.西安事變 D.紅軍長征
【答案】D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行程約6000英里”“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1936年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紅軍長征勝利。
D項紅軍長征是“這一史詩般的逃亡”所指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
四、材料探究
16.(2018九上·金華月考)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征途中,我們要永遠銘記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歌謠:講起“八一”歷史長,南昌打響第一槍;工人士兵齊暴動,紅軍戰士最光榮;朱德率領隊伍走,進軍湘南改紅軍;秋收起義毛澤東,鬧得湘東遍地紅;井岡山上朱毛和,創建四軍建奇功。
材料二:“(長征)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它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場險象環生、危在旦夕的戰斗……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
——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茲伯
(1)根據材料一概況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特征。結合材料用20世紀20年代有關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探索新的道路”的?
(2)根據材料分析中國紅軍進行長征的原因。對長征“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你是如何理解的?
(3)中國紅軍的這一歷程留給我們什么啟示?
【答案】(1)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史實:發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2)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長征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使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長征的勝利使紅軍和革命轉危為安;在長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
(3)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要堅持對革命、對軍隊的領導權;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走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等。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解。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內容: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過程: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之后,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1928朱德陳毅率領的隊伍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2)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由所學可知,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等人的錯誤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4年10月,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紅軍長征時期,1935年1月召開了遵義會議,這次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壯舉。長征的傳奇性故事傳遍國內外,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在長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
(3)本題考查中國紅軍的啟示,屬于開放性試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要堅持對革命、對軍隊的領導權;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走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等。
故答案為:(1)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史實:發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武裝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2)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長征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使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長征的勝利使紅軍和革命轉危為安;在長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
(3)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要堅持對革命、對軍隊的領導權;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立足國情,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走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
17.(2018九上·興海月考)在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創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后,毛澤東等人發動群眾,進行了武裝暴動。在遭受較大損失后,毛澤東指著地圖說,“我們要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
——摘編自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等
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
材料三: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 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
——摘編自石崇科《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等
(1)指出材料一中緊急會議上確定的方針,并說明武裝暴動受挫后毛澤東所作出的戰略轉變。
(2)根據材料二分析井岡山根據地為了堅持革命道路而開展糧食生產的自然和人文環境。
(3)綜合三則材料,分析這條新道路是如何開辟的?并指出開辟的目的。
【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放棄 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
(2)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 地區地勢平坦。②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
(3)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為了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后,毛澤東等人發動群眾,進行了武裝暴動。”可知,材料一中緊急會議是指1927年8月7日召開的八七會議,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武裝暴動受挫后,毛澤東所作出的戰略轉變是放棄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1927年,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起義開始時攻占了一些縣城,但由于城市里敵人的力量比較強大,工農革命軍損失慘重。毛澤東分析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他率領工農革命軍向湘贛邊的井岡山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2)據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及所學知識可知,井岡山根據地為了堅持革命道路而開展糧食生產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有: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
(3)據材料三“1928年起,毛澤東先后寫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書本上并沒有講到中國湖南、湖北,它講的只是基本原理’,‘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可知,這條新道路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開辟的目的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
故答案為:(1)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放棄 攻打城市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
(2)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河流眾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邊平原 地區地勢平坦。②政策支持,農民分到田地,生產和革命熱情高漲,勞動力短缺得到緩解。
(3)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不斷實踐中開辟了革命新道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解放。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八七會議、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理解并識記八七會議、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史實。
18.(2016九上·武義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4年,孫中山親自批準將這樣一副對聯貼在某校的大門上:上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
材料二:孫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遺訓被書于某校大門東西兩壁墻上。現在該校舊址的紀念建筑有學校正門、中山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及東征烈士墓等。
(1)這所學校的名稱是什么?這所學校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
(2)請你舉出該學校的兩位領導干部及其所擔任的職務。
(3)為完成革命的任務,國民黨采取了哪些行動?為什么說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了?
(4)參觀這所學校的遺址有利于我們了解哪一時期的歷史?
【答案】(1)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他們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干。
(2)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3)與共產黨合作,建立黃埔軍校,發動北伐戰爭。
原因: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4)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或國民革命運動時期(大革命時期也對)。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1)本題學生對黃埔軍校的建立史實的理解記憶及黃埔軍校在中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依據材料一中時間1924年,孫中山為一所學校批準的對聯,1924年正好是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據此可以知道孫中山就是為黃埔軍校所批。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黃埔軍校。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他們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干。
(2)本題考查黃埔軍校的領導干部。孫中山任軍校總理,并任命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故答案為: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3)本題考查。國民黨為了完成革命任務,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實現,國共合作后建立了黃埔軍校,發動了北伐戰爭,消滅了北洋軍閥中的吳佩浮,孫傳芳等。但由于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有改變,因此國共合作以失敗告終。故答案為:與共產黨合作,建立黃埔軍校,發動北伐戰爭。原因: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4)本題考查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相關知識。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稱為國民革命時期,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大革命時期”。故答案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或國民革命運動時期(大革命時期也對)。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歷史。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州市| 江永县| 曲周县| 来凤县| 西峡县| 凤山县| 临颍县| 上栗县| 景德镇市| 云阳县| 桃源县| 都匀市| 孝昌县| 苍南县| 西乌| 庐江县| 称多县| 河北省| 彭州市| 岢岚县| 和龙市| 巩留县| 滨海县| 恩施市| 大悟县| 石门县| 株洲县| 苍山县| 海阳市| 苏尼特左旗| 从江县| 江陵县| 泰兴市| 八宿县| 鹿邑县| 西宁市| 阳高县| 辽阳县| 卓尼县| 通渭县|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