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人民解放戰爭 講義【知識梳理】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重慶談判:抗戰勝利后,國共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建國方針,1945年8月一10月,雙方在重慶進行談判,最終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2.重慶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10日召開,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典型例題】1.1945年12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發出指示,要求在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建立根據地,并將正規軍隊的相當部分,分散到各軍分區去,從事發動群眾,消滅土匪,建立政權,組織游擊隊、民兵和自衛軍等工作。這一指示( )A.表明黨的工作重心已開始轉移 B.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了充分準備C.是落實《雙十協定》的重要表現 D.是根據革命形勢做出的戰略調整【知識梳理】二、全面內戰的爆發爆發標志 1946年6月,國民黨圍攻中原解放區粉碎全面進攻 方針 自力更生、以自衛戰爭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結果 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約30萬人粉碎重點進攻 背景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方針 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轉戰陜北結果 ①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等戰役勝利②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消滅整編第七十四師【典型例題】2.1946年,國民政府財政收入為2萬億元左右(法幣,以下同),支出為5.5萬億元左右,赤字為3.5萬億元,占支出總額的64%;1947年的財政收入為13萬億元,支出為40萬億元,赤字為27萬億元,占支出總額的67.5%。這主要是由于( )A.軍費的開支激增 B.美國的援助斷絕C.國統區面積縮小 D.國民黨貪腐嚴重3.1947年12月,由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編印的《人民軍隊三字經》一書借鑒了三字經的寫法與轍韻,內容涉及黨史、政治、文化等,把“人民軍隊三字經”配上插圖,上圖下文,形象生動。這部三字經作為連隊綜合基本教材發到全軍。據此可知,《人民軍隊三字經》的編印( )A.提升了解放軍的文化訴求 B.適應了土地革命要求C.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 D.加強了黨的執政建設4.如圖為20世紀40年代某次戰役形勢示意圖。該戰役( )A.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B.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C.為人民軍隊解放石家莊創造了條件 D.奠定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基礎【知識梳理】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1.濫發紙幣:為了維持戰爭的龐大開支,國民政府無限制地發行紙幣,帶來惡性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2.官僚資本壓制: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使人民受到殘酷剝削,民不聊生。3.專制獨裁:1946年底,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典型例題】5.1948年,南京國民政府被迫進行幣制改革,先發行金圓券,但是,金圓券的發行量就像洪水決堤,迅速膨脹。當時市場上黃金、銀元、外幣,甚至是清朝銅幣都能自由流通。這最可能說明( )A.抗戰勝利后國家經濟恢復B.國民黨軍事失敗導致金融崩潰C.官僚資本用金融手段搜刮民財D.通貨膨脹嚴重破壞了國家金融秩序【知識梳理】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歷程土地改革 1947年夏-1948年,根據《中國土地法大綱》,各解放區掀起土地改革運動,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戰略反攻 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戰略決戰 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開。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及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兩個務必”。北平和談 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但國民黨最終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談判破裂。渡江戰役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開始。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2.原因:國民黨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3.意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典型例題】6.1948年5月后,上海、廣州、武漢等國統區主要工業城市,有120萬工人參加反對內戰示威游行,罷工次數達3000多次;有38個城市發生大規模搶米風潮,參加的城市貧民達17萬人。這些現象說明當時( )A.經濟危機使大量工人失業 B.國民黨統治面臨嚴峻挑戰C.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D.中共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7.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5日,各民主黨派代表聯名致電毛澤東,響應中共號召。據此推斷,“五一”號召旨在( )A.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B.召開政治協商會議C.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 D.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8.194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解放區合并為華北解放區;同年8月,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在石家莊召開,通過了《華北人民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產生了華北人民政府委員會。這一舉措( )A.貫徹了西柏坡會議精神 B.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C.適應了平津解放的新形勢 D.為建立中央人民政府準備了條件9.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推進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土地改革,在馬克思主義農民土地問題上做出重大原創性貢獻。下列對不同時期土地改革的解讀正確的是( )A.1927年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農民分到的是土地的使用權B.1947年解放區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代以農民土地所有制C.1950年土地改革,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消滅土地私有制D.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歸農民所有,包干到戶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1945年8月抗日戰爭已經勝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結束后,以國民黨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同共產黨代表的人民大眾的階級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中央根據革命形勢的變化做出了一些戰略調整,故D項正確;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做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的決定,排除A項;1946年開始解放戰爭,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雙十協定》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全面內戰爆發后,國統區財政金融極端紊亂,赤字驚人。主要原因是美國的經濟侵略、國民黨的野蠻掠奪和戰爭的巨大消耗,軍費的開支激增,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及材料相關內容,沒有提及美國對中國的援助再次中斷,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國統區的面積是怎么變化的,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中未體現國民黨的內部情況,這也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C解析:《人民軍隊三字經》形象生動,有助于在軍隊里普及黨史、政治和文化知識,從而能夠提高黨的影響,C項正確;《人民軍隊三字經》的編印主要是提高了黨在軍隊中的影響,并不是在提升解放軍的文化訴求,和土地革命也沒有關系,排除AB項;1947年中國共產黨還不是執政黨,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C解析:根據地圖上的戰役形勢和部隊番號可以判斷,這次戰役發生在解放戰爭期間的石家莊周邊地區。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個戰役是1947年4月的正太戰役,為人民解放軍解放石家莊創造了條件,C項正確;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序幕的是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渡過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與地圖信息不符,排除A項;地圖體現的是解放戰爭戰場形勢,排除BD兩項。5.答案:D解析:通過材料信息“金圓券的發行量就像洪水決堤,迅速膨脹”“當時市場上黃金、銀元、外幣,甚至是清朝銅幣都能自由流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政府統治后期實行惡性通貨膨脹政策,導致國家金融秩序遭到嚴重破壞,D項正確;抗戰勝利后,國家經濟快速恢復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政府金融崩潰的主要原因在于國家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排除B項;官僚資本用金融手段搜刮民財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黨政府專制獨裁、官員貪污腐敗,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愿,執行反人民的內戰政策,使國統區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中,引起了人民強烈的不滿,國民黨統治面臨嚴峻挑戰,B項正確;材料中的大量工人失業并不是經濟危機導致的,主要是國民黨的專制獨裁、貪污腐敗等導致的,排除A項;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沒有發生變化,排除C項;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中共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D解析:根據“全國勞動人民團結起來……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可得出這一號召是要團結各階層人民,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D項正確;中共七大主張成立聯合政府,排除A項;材料與政協無關,排除B項;C項早已粉碎,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D解析:華北解放區通過召開臨時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產生了人民政府委員會,這一程序為建立中央人民政府準備了條件,D項正確;西柏坡會議召開時間是在1949年,排除A項;1954年人民大會制度確立,排除B項;平津戰役的時間是1948年12月5日開始至1949年1月31日,排除C項。故選D項。9.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B項正確;1927年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農民分到的是土地的所有權,排除A項;1950年土地改革,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消滅的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而不是土地私有,排除C項;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歸集體所有,包干到戶,排除D項。故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