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9.2把握適度原則 同步練習一、選擇題:1.(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醫療用藥劑量分為“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極量——中毒量——致死量”,由此可見( )①常用量的度應在“最小有效量”與“極量”之間②常用量的度應在“最小有效量”與“致死量”之間③常用量的度的關節點是“最小有效量”和“極量”④常用量的度的關節點是“中毒量”和“致死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這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下列名句所蘊含的道理與之相近的是( )①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②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③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④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秋季可以說是吃螃蟹的好時節,膏肥蟹黃。適量吃蟹可以促進機體能量平衡,對體內毒素起到很好的排泄作用。由于螃蟹屬于寒性食物,過量食用會影響腸胃健康,誘發腹瀉等癥狀。這佐證了( )①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 ②要把握好“分寸”,堅持適度原則③事物發展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④事物喪失自身量的規定性就會變成他物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4.(2022·全國·高二課時練習)1871年3月28日,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誕生,但巴黎公社沒有乘勝追擊逃往凡爾賽的敵人,給了敵人以喘息的機會,最終敵人卷土重來,使巴黎公社淹沒在了血泊之中。這一歷史事件啟示我們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應( )①善于抓住機遇,贏得主動和優勢②應注重量的積累,為實現質變創造條件③應注意把握好“分寸”,防止極端化的錯誤④應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期望的狀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各級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這要求我們( )①堅持整體性與局部性的統一 ②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③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的飛躍 ④分清主次矛盾,認清事物性質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李克強總理說:“積累問題是一個長期過程,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是我們必須有所作為!”這句話體現了( )①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②事物的變化發展始于量變,并最終通過量變實現③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④在量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叩其兩端”“執兩用中”是中庸之道的一個重要原則。“兩端”就是“過”和“不及”兩個極端,“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合而言之,就是堅持“中”,戒其“過”,勉其“不及”。這表明( )A.量的積累必然引起質的飛躍 B.沒有量變就不會有質變的發生C.做好量的積累才能為質變創造條件 D.適度量變有利于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8.(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漫畫《過》蘊含的哲理是( )①做任何事都不能超過關節點②超出度的范圍,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③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④適度原則就是永遠保持量變狀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百喻經》中有一則寓言: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給他加了點鹽,菜里加鹽以后,味道好極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鮮美,是因為有了鹽。加一點點就如此鮮美如果加更多的鹽,豈不更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鹽放進嘴里,結果又苦又咸。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是( )A.持續的量變會引起事物發生質的變化B.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適度原則C.堅持辯證思維才能正確認識事物D.連續性的不斷積累一定能夠產生間斷性10.(2022·全國·高二課時練習)魯迅在評《三國演義》時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一論述啟示我們( )A.要區分事物的兩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C.對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個整體11.(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在富有文化味和生活氣的二十四節氣中,小滿是個特殊的存在。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雪也有大雪,有小寒也有大寒,唯獨小滿,沒有大滿與之對應,這是因為中國人認為過滿招損,過滿則溢,小滿不多不少,一切剛剛好。這啟示我們做事情要( )①注意分寸,把握適度原則 ②積極創造條件,維持事物穩定③堅持折中思維,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 ④注意質變的節點,防止不利的質變發生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2.(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某國有企業改革前,年年虧損,負債率高,瀕于破產。實行股份制改革后,該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加強了企業管理,依靠科技,開發新產品,做到了人盡其用,使原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發揮了最大效能,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擺脫了面臨破產的困境。這一變化主要是( )A.由于事物在數量上的增加達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質變B.由引起質變的量變實現的C.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間排列順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質變D.由于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規律而引起的質變13.(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習近平主席曾引用《荀子·儒效》中的名句“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向我們指出幸福和美好未來不會自己出現,成功屬于勇毅而篤行的人。這體現了( )A.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根據需要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B.量變必然引起質變C.要保持事物的特定的質穩定不變D.量變在前,質變在后14.(2019·全國·高二課時練習)父親叫兒子去買火柴,并囑咐兒子火柴要擦得著。兒子回來后對父親說:“我今天買的火柴每一根都擦得著。”父親問:“你怎么知道的 ”兒子說:“我每一根都試過了。”父親聽后,哭笑不得。從科學思維的角度看,兒子( )A.沒有認識到量變會引起質變 B.不善于從個別中概括總結出一般C.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D.沒有堅持適度原則第II卷(非選擇題)請點擊修改第II卷的文字說明二、材料分析題15.(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材料一 當人們沉溺于“指尖社交”,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時,頸椎病就找上門了。據清華大學力學專家分析,在人們低頭時,前屈極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狀態)只能是45°,前屈幅度達到30°,就會影響到頸椎;長期處于極度前屈的異常穩定狀態,則會對頸椎造成傷害。因此,“低頭族”患頸椎病的概率極大。材料二 有關研究顯示,當前,青少年的幸福感與花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上的時間密切相關。為此,研究人員建議,青少年想要更快樂,需限制“屏幕時間”,最好把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的時間控制在每天兩小時以內。(1)請運用“把握適度原則”的相關知識分析材料。(2)結合材料,從思維方式上說明應如何把握適度原則。16.(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亞里士多德曾說:“飲食過多或過少,同樣損害健康;運動多和太少,同樣損傷體力;唯有適度可以產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歐里庇德斯(希臘悲劇作家)曾說:“既然我們都是凡人,就不如將友誼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不要對彼此的精神生活介入太深。”張賢亮也說過:“能夠白首偕老的夫妻,大概就是能夠掌握適度感情的夫妻。”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材料中的三位名人都強調的適度的含義是什么?其理論依據是什么?(2)有人說“遵循質量互變規律,就是要堅持適度原則”,試對此觀點加以評析。17.(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美麗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最新目標之一。“美麗中國”,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歷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麗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踏踏實實去創造、去實踐。分清身邊的美與丑,節約身邊的一滴水、拾起地上的一張紙、扶起摔倒的老人、陶冶高尚情操……美麗就在這些細節當中。“美麗中國”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發現美、創造美,更需要我們不斷地呈現道德之美、人性之美。結合材料并運用辯證思維的知識,分析我們應該怎樣呈現道德之美、人性之美。18.(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杰米揚的魚湯》是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講述的是從前有個叫作杰米揚的人,十分的好客。有一天,一位朋友遠道來訪,杰米揚非常高興,親自下廚燒了最拿手的好菜——大盆鮮美的魚湯來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滿意。杰米揚勸他喝了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點嫌多了。可杰米揚不以為意,仍一個勁兒地說“再喝一口吧朋友,這是多么美味的湯啊。”最終,可憐的朋友終于忍無可忍,奪門而出。于是,杰米揚的朋友們再也不來拜訪杰米揚了。再好的東西,如果不加節制地強加于人,就會和杰米揚的魚湯一樣令人討厭。寓言故事《杰米揚的魚湯》給我們什么啟示?19.(2021·全國·高二課時練習)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于2020年5月2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主要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這樣做,有利于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六保”是2020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1)疫情重創下的中國經濟,是應該快速發展還是適度保穩?(政治認同)(2)運用把握適度原則的知識,分析政府工作報告關于經濟增速的內容。(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參考答案:1.A【解析】【詳解】①③:醫療用藥劑量分為“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極量——中毒量——致死量”,由此可見常用量的度應在“最小有效量”與“極量”之間,常用量的度的關節點是“最小有效量”和“極量”,故①③入選。②:常用量的度應在“最小有效量”與“極量”之間,故②不選。④:常用量的度的關節點是“最小有效量”和“極量”,故④不選。故本題選A。2.B【解析】【分析】【詳解】①④:題干蘊含的道理是必須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狀態。選項①④體現了量變達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符合題意,故①④入選。②:選項②體現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與題意不符,故②不選。③:選項③強調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與題意不符,故③不選。故本題選B。3.A【解析】【詳解】①②:過量食用螃蟹會誘發腹瀉等癥狀,表明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要把量變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防止產生不利質變,故①②符合題意。③:題干說的是過量食用螃蟹的后果,③說的是事物發展的過程,故③與題意不符。④:事物喪失自身固有的質的規定性就會變成他物,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4.B【解析】【分析】【詳解】①④:題干強調巴黎公社因沒有果斷抓住時機乘勝追擊,給了敵人喘息的機會,最終失敗。這啟示我們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轉化,故①④入選。②③:材料強調抓住機遇,促成質變,選項②③與題意不符,故②③不選。故本題選B。5.C【解析】【分析】【詳解】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表明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①符合題意;③:“各級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表明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質的飛躍,③符合題意;②:材料不是強調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②不符合題意;④:應該是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認清事物性質。④表述錯誤。故本題選C。【點睛】6.D【解析】【分析】【詳解】③④:“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體現了重視量的積累,“必須有所作為”體現了應積極促成質變,故③④入選。①:選項①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①不選。②:事物的變化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故②不選。故本題選D。7.D【解析】【分析】【詳解】D:根據“不偏不倚”“戒其‘過’,勉其‘不及’”可知題干強調適量、適度,故D入選。A:量的積累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故A錯誤。BC:選項B、C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與題意不符,故排除BC。故本題選D。8.C【解析】【分析】【詳解】①④:堅持適度原則并非任何事物都不能超過關節點、永遠保持量變狀態,積極向上符合發展趨勢的事物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及時促成飛躍,①④錯誤。②③:漫畫啟示我們要把握適度原則,即“分寸”,超出度的范圍,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一事物就變成他事物,②③正確。故本題選C。9.B【解析】【詳解】AD:持續的量變不一定會引起事物發生質的變化,連續性的不斷積累也不一定能夠產生間斷性,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AD錯誤。B: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所以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材料中愚人的做法沒有堅持適度原則,B符合題意。C:寓言中愚人做法是因為沒有堅持適度原則,而不是沒有堅持辯證思維,C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10.B【解析】【分析】【詳解】ACD:魯迅這句話是說,三國演義中對人物的描寫,也有不足之處,以至于想要表現劉備忠厚仁慈卻讓人感覺虛偽,想要描寫諸葛亮足智多謀卻讓人感覺近似妖怪,這啟示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ACD與題意無關。B:魯迅這句話是說,三國演義中對人物的描寫,也有不足之處,以至于想要表現劉備忠厚仁慈卻讓人感覺虛偽,想要描寫諸葛亮足智多謀卻讓人感覺近似妖怪,這啟示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B正確。故本題選B。11.C【解析】【詳解】①④:“過滿招損,過滿則溢”說明量要適當,必須適度,控制好質變的節點,防止事物向不利方向轉化,故①④符合題意。②:當需要保持事物特定的質時,需要創造條件,保持事物穩定;當需要改變所不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時,就要積極創造條件,促成事物的質變。故②說法錯誤。③:折中思維是消極的思維方式,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12.C【解析】【分析】【詳解】AC:該國有企業改革前年年虧損,負債率高,瀕于破產,實施改革后,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強企業管理等,使原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發揮了最大的效能,經濟效益不斷提高,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間排列順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質變,C符合題意,排除A。B:事物的發展是通過質變來實現的,B說法錯誤。D:規律是客觀的,人們不能夠創造規律,D錯誤。故本題選C。13.A【解析】【分析】【詳解】A:“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體現了量變引起質變,但幸福和美好未來不會自己出現,要抓住機會積極促成質變,A符合題意。B: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B說法錯誤。C:材料中無法體現保持事物的特定的質穩定不變,排除C。D:量變和質變不分先后,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14.B【解析】【詳解】AD:“堅持適度原則”“量變會引起質變”的觀點屬于辯證法的觀點,題中要求從科學思維的角度分析,AD不合題意。B:兒子的錯誤在于不知道隨機挑選火柴中的一根實驗就可以判斷整盒火柴的優劣,這是不懂得歸納推理的科學思維的表現,即不善于從個別中概括總結出一般,B符合題意。C:“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屬于唯物論的觀點,題中要求從科學思維的角度分析,C項不合題意。故本題選B。15.(1)①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應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的發生。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我們要保持事物的性質不變時,量變要適可而止。②長期處于極度前屈的異常穩定狀態,則會對頸椎造成傷害,這表明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③“屏幕時間”是影響青少年幸福感變化的重要條件,青少年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要堅持適度原則。而且前屈極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狀態)只能是45°,前屈幅度達到30°,就會影響到頸椎,這表明應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的發生。(2)①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由于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時,頸椎病就找上門,青少年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要堅持適度原則。②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沒有利弊的權衡,就不可能獲得對事物發展狀態的適度把握,也就不可能達到取舍選擇的適度狀態。青少年想要更快樂,需限制“屏幕時間”,最好控制在每天兩小時以內。【解析】【分析】背景素材:“指尖社交”和青少年的幸福感考點考查:適度原則的有關知識能力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要求運用“把握適度原則”的相關知識分析材料。本題屬于分析說明類試題,解答時,考生應首先調動教材相關知識,然后結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堅持理論與材料相結合。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解答本題,可首先指出: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應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的發生。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我們要保持事物的性質不變時,量變要適可而止。有效信息②:長期處于極度前屈的異常穩定狀態,則會對頸椎造成傷害→可聯系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有效信息③:在人們低頭時,前屈極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狀態)只能是45°,前屈幅度達到30°,就會影響到頸椎→可聯系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的發生。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得分點①: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應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的發生。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我們要保持事物的性質不變時,量變要適可而止。得分點②: 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長期處于極度前屈的異常穩定狀態,則會對頸椎造成傷害。得分點③:堅持適度原則,防止不利質變的發生 +在人們低頭時,前屈極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狀態)只能是45°,前屈幅度達到30°,就會影響到頸椎。(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要求結合材料,從思維方式上說明應如何把握適度原則。本題屬于措施類試題,解答時,考生應首先調動教材相關知識,然后結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堅持理論與材料相結合。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時,頸椎病就找上門了→可聯系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由于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時,頸椎病就找上門,青少年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要堅持適度原則。有效信息②:青少年想要更快樂,需限制“屏幕時間”,最好把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的時間控制在每天兩小時以內→可聯系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沒有利弊的權衡,就不可能獲得對事物發展狀態的適度把握,也就不可能達到取舍選擇的適度狀態。青少年想要更快樂,需限制“屏幕時間”,最好控制在每天兩小時以內。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得分點①: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由于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時,頸椎病就找上門,青少年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要堅持適度原則+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時,頸椎病就找上門了。得分點②: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沒有利弊的權衡,就不可能獲得對事物發展狀態的適度把握,也就不可能達到取舍選擇的適度狀態。青少年想要更快樂,需限制“屏幕時間”,最好控制在每天兩小時以內+青少年想要更快樂,需限制“屏幕時間”,最好把玩智能手機、電腦游戲等的時間控制在每天兩小時以內。【點睛】說明類主觀題解法1.題型特點說明類主觀題一般來說,其設問形式主要有兩種:(1)運用某原理分析說明某一說法(做法)。(2)說明某現象的原因、意義、做法的正確性或危害、應采取的措施。2.解題方法第一步:仔細審題,明確題意,弄清命題者的意圖。要做到“兩審”:審材料和審問題。一般先審問題后審材料,帶著問題審材料。審問題,就是要弄清問題的中心,看清問題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說明原因、意義或做法的正確性),從而弄準答題應當運用的課本知識。審材料,先粗讀再細讀,盡快抓住它的關鍵詞句、主要觀點和中心思想。第二步:根據材料內容對接教材知識,落實知識點內容。帶著問題讀材料,找出問題、材料、教材三者之間的相關點,這是答題的關鍵。第三步:理清思路,組織答案。答案應具有針對性,切忌“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如涉及多個知識點,要考慮其主次與先后,用序號標明,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語言規范。切不可答非所問,偏離題意。對于分析說明某一說法(做法)的題目,要從是什么、為什么、產生的影響、正確的做法(錯誤的危害)角度進行分析。對于有特殊要求的題目(如要求說明產生某現象的原因、意義、應采取的措施),還要在答案組織中使用凸顯特殊要求的詞語,可以參見原因類、意義類、措施類題目的解題方法。16.(1)①適度,就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②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我們要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不讓其發生質變,就要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2)①遵循質量互變規律,不僅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而且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還要抓住時機促成事物質的飛躍。②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這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③當我們要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就要堅持適度原則,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④當我們要改變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在量變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解析】【分析】背景素材:三位名人的一段話考點考查:質量互變規律、適度原則的有關知識能力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要求回答材料中的三位名人都強調的適度的含義是什么,其理論依據是什么。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唯有適度可以產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將友誼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不要對彼此的精神生活介入太深;能夠掌握適度感情的夫妻→可聯系適度,就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得分點①:適度,就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唯有適度可以產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將友誼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不要對彼此的精神生活介入太深;能夠掌握適度感情的夫妻。(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要求對“遵循質量互變規律,就是要堅持適度原則”加以評析。本題屬于評析類試題,解答此類試題,考生應注意,一般這類試題既不完全正確,也不完全錯誤,考生生就其正確的觀點進行闡述,就其錯誤的觀點給與指正。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遵循質量互變規律,就是要堅持適度原則→可聯系遵循質量互變規律,不僅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而且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還要抓住時機促成事物質的飛躍;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這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當我們要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就要堅持適度原則,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當我們要改變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在量變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得分點①:遵循質量互變規律,不僅要求我們堅持適度原則,而且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還要抓住時機促成事物質的飛躍;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這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當我們要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就要堅持適度原則,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當我們要改變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在量變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 +遵循質量互變規律,就是要堅持適度原則。【點睛】評析類主觀題解題方法1.題型特點評析類主觀題,一般是以現實熱點問題為材料創設情境,結合材料提出觀點,讓學生對試題提出的觀點進行評論和分析。這類試題由于能夠比較好地考查學生 的辯證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2.解題方法評析類主觀題一般有兩種形式。(1)結合材料提出一個正誤混雜或者片面的觀點,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提出的觀點進行評析。解答此類試題一般分三步:第一步,說明觀點正確之處、合理之處是什么,或在什么條件下是正確的,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正確,或為什么要那樣做;第二步,說明觀點錯誤之處、不足之處是什么,或在什么條件下是錯誤的,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錯誤,或還要怎么做;第三,總結概括,從整體、全局高度對觀點進行總結,指出應該怎樣做,或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2)結合材料提出一個觀點,讓學生表態,是贊同還是反對,并說明贊同或反對的理由;或結合材料提出兩個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讓學生表態,贊同哪一個觀點,并說明理由。課標卷一般以這種形式出現。解答此類試題一般分兩步:第一步,表態,指出對觀點是贊同還是反對,或贊同試題中兩個觀點中的哪一個觀點。第二步,說明理由,這是回答這一類試題的關鍵。這一步要注意兩點:第一,對題中觀點既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對題中的兩個觀點,既可以贊同這一個觀點,也可以贊同那一個觀點,但論點和論據一定要統一,論據一定要能說明觀點,這是能否得分的關鍵;第二,理由、論據要充分、要全面,要注意運用發散思維,在試題限定的知識范圍內,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分析,這是能否得高分的關鍵。17.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要重視量的積累。呈現道德之美、人性之美,要腳踏實地,從細節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去發現美、創造美。②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抓住機遇、促成質變。借助“美麗中國”活動的東風,全面提升思想道德情操,使自己成為最美的人。③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美麗中國”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發現美、創造美,需要我們不斷地呈現道德之美、人性之美。【解析】【分析】背景素材:“美麗中國”考點考查:質量互變規律的有關知識能力考查:描述和闡述事物核心素養:科學精神【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我們”,需要調用“質量互變規律及把握適度原則”的有關知識,分析我們應該怎樣呈現道德之美、人性之美。回答措施類主觀題,一般需要全面、準確地去分析題干材料,根據設問要求去搜尋和梳理有效信息,并根據有效信息去調動相關的知識。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美麗中國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發現美、創造美,更需要我們不斷地呈現道德之美、人性之美→可聯系質量互變規律及把握適度原則。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得分點①: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要重視量的積累+呈現道德之美、人性之美,要腳踏實地,從細節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去發現美、創造美。得分點②: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抓住機遇、促成質變+借助“美麗中國”活動的東風,全面提升思想道德情操,使自己成為最美的人。得分點③: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美麗中國”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發現美、創造美,需要我們不斷地呈現道德之美、人性之美。【點睛】建議、措施類主觀題1、題型特點(1)從考查的方式看,本類題目一般以典型的事件、事例、做法等為背景,要求學生結合材料中的信息,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分析解決某一問題的措施、建議等。設問往往以“分析如何解決、給我們的啟示、針對某事提出建議、某些做法給我們的啟發”等方式呈現。(2)從考查的知識看,既有對經濟、政治、文化中的“怎么辦”方面的知識體系的考查,又有對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某個具體知識點的考查。(3)從考查的能力看,突出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以及準確、全面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2、解答技巧(1)分析設問和材料對知識范圍、措施主體、措施指向的要求。①看對知識范圍的要求,即明確從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中的哪一模塊角度分析問題,或者運用上述模塊中的哪一個知識分析問題。②看對措施主體的要求,如經濟生活中的國家、市場、企業、個人(經營者、勞動者、納稅人、儲蓄者、消費者)等中的哪一個、哪幾個或沒有限定;如政治生活中的中國共產黨、政府、人大、政協、村委會或居委會、公民(群眾)、民主黨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中的哪一個、哪幾個或沒有限定;文化生活中的國家、公民、文化生產者等中的哪一個、哪幾個或沒有限定。③看措施指向的要求,即明確圍繞著什么問題來分析措施。如果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可以首先去找教材對應的知識。(2)要全面、準確地去分析題干材料,根據設問要求去搜尋和梳理有效信息,并根據有效信息去調動相關的知識。既要具體分析每層材料反映的個體信息,又要整體分析各層材料反映的共同信息;既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又要注意材料的總體指向。材料中的各種問題與成功做法都可以成為分析措施的切入點。(3)注意把教材知識和黨中央國務院最新的有關提法結合起來,多角度分析措施,特別是經濟、政治和文化部分的題目。必要時,某些題干材料信息本身可以變通成具體措施。18.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像杰米揚的魚湯這樣的好東西,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而是不加節制強加于人,最終也會變成令人厭惡的東西。【解析】【分析】背景素材:寓言故事《杰米揚的魚湯》考點考查:把握適度原則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科學精神【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題型、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啟示類主觀題,需要調用“把握適度原則”的有關知識,分析寓言故事《杰米揚的魚湯》給我們什么啟示。回答此題需要把握寓言故事主旨,明確杰米揚的錯誤之處,對應原理分析即可。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杰米揚把魚湯這樣的好東西,不注意把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不加節制強加于人,最終也會變成令人厭惡的東西→可聯系適度原則。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原理: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分析:杰米揚的魚湯這樣的好東西,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而是不加節制強加于人,最終也會變成令人厭惡的東西。【點睛】啟示類主觀題目的一般解題思路:第一步,審設問,明確知識范圍,設問指向。第二步,調動所學知識,將原理表述清楚。第三步,結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第四步,組織答案,按照一定的邏輯思路進行分析,要分析到位。19.(1)面對我國具體國情,經濟增長應該以穩為主,穩中求進。(2)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找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遵循適度原則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狀態。針對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的不確定性,經濟發展應該立足國內國際的客觀形勢堅持適度發展原則,所以政府報告沒有提出經濟增速的具體目標。【解析】【分析】背景素材: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考點考查:適度原則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題型、設問指向。本題為選擇型題目,需要根據材料及我國的國情作出選擇。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六保”是2020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可得出,我國經濟增長應適度保穩。第三步,根據分析,組織答案即可。(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題型、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為分析類主觀題,需要調用“把握適度原則”的有關知識,分析政府工作報告關于經濟增速的內容。解答此題需要把握我國經濟增速內容,對應原理分析。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主要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可聯系適度原則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原理: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找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遵循適度原則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狀態。分析:針對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的不確定性,經濟發展應該立足國內國際的客觀形勢堅持適度發展原則,所以政府報告沒有提出經濟增速的具體目標。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5張PPT)導入新課對孩子的愛要堅持適度原則,要把握應有的“度”,超出了這個“度”就變成溺愛了。那么,什么是“度”?怎樣把握這個“度”呢?這還是“愛”嗎?把握適度原則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第一框全書邏輯框架的大思路研究思維的規律和方法的學問邏輯思維規則辯證思維方法思維意識理性認識廣義狹義邏輯學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廣義狹義方法運用狹義邏輯學本冊主線《邏輯與思維》本冊主線樹立科學思維、遵循邏輯思維規則、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提高創新能力科學思維創新思維能力如何正確把握適度原則?2猴子種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啟示?——把握適度原則議題1以“水”存在的條件,探析對“度”的理解3”華為精神“給我們什么啟示?—— 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01適度的含義1以“水”存在的條件,探析對“度”的理解議題探究與分享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在0-100"C這個幅度內,水保持液態不變。如果超出0-100 C這個溫度范圍,突破度的兩個關節點或臨界點(0 C或100 C )水就變成冰或水蒸氣了。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對“度”的理解。“水”存在的條件探究與分享分析回答探究問題:100度0度關節點或臨界點關節點或臨界點度水在0度到100度之間才能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一但超出這兩個關節點或臨界點就不在是水了1、什么是度?⑴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⑵含義: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⑶關節點(或臨界點):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⑷度與關節點的關系: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這就是關節點或臨界點;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一、適度的含義探究與分享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分析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是什么?什么是適度?“笨人吃餅”探究與分享分析回答探究問題:吃餅前吃完餅事物數量和程度的變化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漸進、不顯著顯著饑質變量 變餓漢吃餅的過程飽引起質變的節點度的范圍:0—6.5個餅超出這個范圍事物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饑 飽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2.什么是適度?(1)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2)遵循適度原則的原因: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3)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一、適度的含義2猴子種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啟示?——把握適度原則議題02掌握適度原則探究與分享猴子很聰明,而且善于模仿人類的動作。猴子想學種葡萄,便走到葡萄園里。它見園丁正給葡萄苗澆水,就說:“原來種葡萄需要水,這還不容易!我要給葡萄苗澆更多的水,讓它結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進了河里,結果葡萄苗被淹死了。猴子又來到葡萄園里,它看見園丁在給葡萄苗施肥料,就說:“哦,原來種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給葡萄苗施更多的肥料,讓它結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糞堆上, 結果葡萄苗被燒死了。猴子一臉困惑,不知問題出在了哪里。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幫猴子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里?小猴子種葡萄分析回答問題: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進了河里,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糞堆上,過猶不及”啟示我們,處理事情要堅持適度原則,要把握事物應有的“度”,極端化的做法要不得。比如,在學習生活中,勤奮是好事,但若過度勤奮而傷及身體健康,就適得其反了。結果葡萄苗被淹死了結果葡萄苗被燒死了過過不及不及過猶不及探究與分享1、遵循適度原則目的: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二、掌握適度原則2、遵循適度原則含義: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二、掌握適度原則探究與分享材料一:《圣子》 一書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盜賊不得已時,可以采取靈活的應變策略,斷指保命,舍財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禍。材料二:折中主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是不分主次,混淆是非,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原則,模棱兩可,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適度原則的理解。材料兩則分析回答問題:“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折中主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中” 是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得中” 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得中”,不等同于折中主義,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的思維方式。探究與分享3、適度原則的要求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二、掌握適度原則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特別提醒】“得中”是區別于折中主義的思維方式。【相關鏈接】折中主義(1)含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2)特征和表現:把矛盾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把對立雙方調和起來,混淆是非;在原則問題上模棱兩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堅持的立場。它是一種無原則的思維方式,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表現形式。二、掌握適度原則3”華為精神“給我們什么啟示?—— 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議題探究與分享探究問題:華為精神”,給我們什么啟示?促成質變4、正確運用適度原則(1)保持質的狀態:需要“得中”,就是要保持我們需要的事物的質的狀態。(2)促成質變:不能限于“得中”,當我們不需要事物的某種質的狀態時,就要創造條件促成事物發生質變,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二、掌握適度原則【知識整合】遵循適度原則①防止過猶不及。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尺寸”,不犯極端化錯誤。②遵循適度原則,需要“得中”,就是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就是要保持我們需要的事物的質的狀態。③遵循適度原則,不能限于“得中”,當我們不需要事物的某種質的狀態時,就要創造條件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二、掌握適度原則本框小結把握適度原則適度的含義遵循質量互變規律度的含義適度原則的含義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把握好分寸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狀態積極地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狀態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9.2把握適度原則學設計【課標要求】理解質量互變規律,把握適度原則。【教村分析】本框題是《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第九課“理解質量互變”第二框。本框體“把握適度原則”分為兩塊內容:其一是適度的含義,其二是掌握適度原則。本課的重點在于在掌握質量互變規律的基礎上,理解“度”的含義,到理解適度的含義,理解適度原則的含義。本課的難點在于領會遵循適度原則的要求,理解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意義。因此,本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領悟如何根據質和量的關系把握最佳尺度。【教學目標】1.理解適度的含義;2.掌握適度的原則。【核心素養】科學精神:正確運用科學思維方法觀察和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培養辯證分析、看待問題的素質。樹立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思維的品質和習慣。公共參與:抓住機遇參與實踐,注意從小事做起;遵循適度原則,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教學重點】:領會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理解度"的含義,理解適度的含義,理解適度原則的含義。【教學難點】領會遵循適度原則的要求,理解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意義。【教學方法】:正確理解聯言判斷的真假值特征,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圖文分析教師: 對孩子的愛要堅持適度原則,要把握應有的“度”,超出了這個“度”就變成溺愛了。那么,什么是“度”?怎樣把握這個“度”呢?新課講授:出示課題和目錄——把握適度原則總議題:如何正確把握適度原則?議題1:以“水”存在的條件,探析對“度”的理解議題2:猴子種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啟示?——把握適度原則議題3:”華為精神“給我們什么啟示?—— 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第一幕:適度的含義議題一:以“水”存在的條件,探析對“度”的理解探究活動一:材料分析《水”存在的條件》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對“度”的理解。學生討論回答:結合教材關于新時代黨建總要求進行梳理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探究結果一、適度的含義1、什么是度?⑴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現在“度”中。在度的范圍內,質與量相互結合、相互規定。當量的變化達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時,事物就開始發生質的轉化。⑵含義: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⑶關節點(或臨界點):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⑷度與關節點的關系: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這就是關節點或臨界點;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探究活動二:材料分析《“笨人吃餅”》有那么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于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個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的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分析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是什么?什么是適度?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整理分析結果2.什么是適度?(1)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2)遵循適度原則的原因:在度的范圍之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質規定著量的運動范圍和變化幅度;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發生變化,質與量的統一就會破裂。(3)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第二幕:掌握適度原則議題二:猴子種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啟示?——把握適度原則探究活動三:材料分析《小猴子種葡萄》猴子很聰明,而且善于模仿人類的動作。猴子想學種葡萄,便走到葡萄園里。它見園丁正給葡萄苗澆水,就說:“原來種葡萄需要水,這還不容易!我要給葡萄苗澆更多的水,讓它結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進了河里,結果葡萄苗被淹死了。猴子又來到葡萄園里,它看見園丁在給葡萄苗施肥料,就說:“哦,原來種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給葡萄苗施更多的肥料,讓它結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糞堆上, 結果葡萄苗被燒死了。猴子一臉困惑,不知問題出在了哪里。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幫猴子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里?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分析結果過猶不及”啟示我們,處理事情要堅持適度原則,要把握事物應有的“度”,極端化的做法要不得。比如,在學習生活中,勤奮是好事,但若過度勤奮而傷及身體健康,就適得其反了。掌握適度原則1、遵循適度原則目的: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2、遵循適度原則含義: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探究活動四:材料分析材料一:《圣子》 一書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盜賊不得已時,可以采取靈活的應變策略,斷指保命,舍財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禍。材料二:折中主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是不分主次,混淆是非,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原則,模棱兩可,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適度原則的理解。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分析結果3、適度原則的要求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得中”而處之的思維。【特別提醒】“得中”是區別于折中主義的思維方式。【相關鏈接】折中主義(1)含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2)特征和表現:把矛盾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把對立雙方調和起來,混淆是非;在原則問題上模棱兩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堅持的立場。它是一種無原則的思維方式,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表現形式。議題三:”華為精神“給我們什么啟示?—— 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探究活動四:視頻分析《華為永不止步》探究問題:華為精神”,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分析結果4、正確運用適度原則(1)保持質的狀態:需要“得中”,就是要保持我們需要的事物的質的狀態。(2)促成質變:不能限于“得中”,當我們不需要事物的某種質的狀態時,就要創造條件促成事物發生質變,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知識整合】遵循適度原則①防止過猶不及。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尺寸”,不犯極端化錯誤。②遵循適度原則,需要“得中”,就是是把持有度,合適且正好,就是要保持我們需要的事物的質的狀態。③遵循適度原則,不能限于“得中”,當我們不需要事物的某種質的狀態時,就要創造條件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本課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9.2把握適度原則 同步練習.doc 9.2把握適度原則.pptx 9.2把握適度原則學設計.doc 華為永不止步.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