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權利與理性——17、18世紀西方美術人教版高一權利與理性——17、18世紀西方美術●皇室的榮耀與貴族的浮華●市民生活的禮贊●理性的光芒●教會的權威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17、18 世紀歐洲各國的發展很不平衡,天主教統治的國家、君主制國家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美術風貌各有不同,呈現出異彩繽紛的面貌。 17、18世紀藝術家繼承了文藝復興的美術傳統,并發展出新的風格。17世紀巴洛克風格流行于歐洲;18 世紀初羅可可風格在法國興起;18 世紀后期,新古典主義取代羅可可美術,取得了突出成就。教會的權威巴洛克美術在意大利誕生。地理大發現之后,通過地中海通往東方的商路被海上商路取代,意大利商品經濟發展停滯,封建貴族的勢力愈見壯大,天主教教會成為最高權威。教會為了樹立威信與地位,大規模贊助美術工程,遠離現實生活、宗教色彩濃郁的巴洛克美術獲得了教會的支持。《巴爾貝里尼的勝利》皮耶特羅.達.考爾托納“巴洛克”的意思是“不規則的珍珠”。18 世紀晚期和19世紀初期,批評家們用這一詞來貶低17世紀的相關作品,固它們突破了古典美術的理性、和諧,顯得奇特、擔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貶義的內涵消失了。與文藝復興美術相比,巴洛克美術追求豪華,強調幻想,充滿動感與激情,空間層次更為豐富,并善于利用建筑、繪畫與雕塑多種媒介綜合地進行表現。意大利的貝尼尼和佛蘭德斯的魯本斯是巴洛克美術的杰出代表。《圣德列薩的沉迷》表現了16 世紀西班牙修女德列薩自述的宗教體驗。雕塑生動地再現了德列薩夢幻中的感受,小天使將金箭刺向她的胸口,修女的神情既痛苦又陶醉。在難像背后,金屬條如陽光般散落下來,與白色的大理石質感形成鮮明對比。貝尼尼充分利用建筑和雕塑,以及獨特的光影效果,為觀眾營造出充清戲劇性的夢幻氛圍。《圣德列薩的沉迷》貝尼尼《阿波羅與達芙妮》貝尼尼《普魯東搶劫泊爾塞福涅》貝尼尼《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魯本斯皇室的榮耀與貴族的浮華17世紀,西班牙的經濟深陷泥沼,帝國統治勉力維持,而法國逐漸成長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兩國統治者都熱心贊助巴洛克風格的美術,以宣揚皇室的權威。《宮娥》委拉斯貴支委拉斯貴支是西班牙宮廷畫師,他的名作《宮娥》描繪了皇室的成員。瑪格麗特公主與兩位女仆站于前景,一位大臣站在遠處的門后。站在畫布前的正是畫家本人,墻上的鏡子折射出國王與王后的影像,暗示出他們可能就站在觀眾的位置,也可能這只是左側畫布的投影。畫家描繪與暗示出不同空間層次的形象,畫前,鏡中,屋外的人物拓展了觀賞者的想象空間,這是此兩的精妙之處。《瑪麗·美第奇的抵達》委拉斯貴支《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委拉斯貴支“羅可可”亦譯為“洛可可”, 原意是“貝殼形”,早先用來形容用貝亮等圖案做的裝飾風格,后被美術史家用來形容這一時期整體的美術風格。《舟發西苔島》華托華托的《舟發西苔島》中年輕情侶們從密林中緩步走來,金色的小天使們在空中盤旋飛舞,一片歡樂祥和。華托的畫色彩朦朧、筆觸流暢,人物神情甜美,舉止優雅,恰到好處地迎合了大多數法國貴族的品味。《梳妝的維納斯》布歇《秋千》弗拉戈納爾市民生活的禮贊17世紀既是荷蘭共和國的黃金時期,也是荷蘭藝術的黃金時期。經濟的繁榮使富有的商人成為荷蘭藝術的主要贊助者,他們往往偏愛樸素的肖像、靜物、風俗和風景等小幅作品,與意大利和佛蘭德斯繪畫的炫目與奢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信》維米爾維米爾筆下的家庭生活簡單面舒適。作品《信》中,女主人在演奏魯特琴,卻被仆人送來的信打斷,隨之接信、抬眉、回首,一系列舉止真切自然。左側的窗外透進清冷明晰的光線。照亮略顯散亂的室內,而拉起的門簾則似乎將觀者引到了畫中。維米爾是表現光線的大師,質感與光影刻畫得微妙細膩,讓人嘆服。《倒牛奶的女仆》維米爾畫家在畫中描繪了一個簡陋廚房的一個角落,淳樸的婦人將陶罐中的牛奶緩緩倒下,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屋子中的每一樣物品都靜靜的,平淡無奇,但卻充溢著一種時光的空靈之感,所有的一切都統一在和諧的氣氛當中。畫面上的桌布、毛巾、銅壺、竹籃、面包、流淌而下的牛奶、女仆專心致志的神態……畫家在表現物體的質地、色彩和形狀上都達到了完美的程度,同時又將這一切統一在黃、藍、白三種整體的色調中,融合得恰到好處。在《倒牛奶的女仆》這幅作品中,觀者心中自然會升起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 《穿藍衣讀信的少女》維米爾倫勃朗是17世紀荷蘭乃至歐洲美術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弗朗茲·班寧·柯克上尉的連隊》又名《夜巡》。是一幅群體肖像畫,倫勃朗一改傳統、呆板的構圖方式,將人物安排成整裝待發的集合場景,從面創造出一幅具有巴洛克式運動感和光感的杰作。《夜巡》倫勃朗《夜巡(局部)》倫勃朗《彈曼陀鈴的小丑》哈爾斯理性的光芒17世紀法國美術帶有明顯的古典主義傾向,主張理性至上,抑制個人情感,在繪畫形式上追求均衡的構圖和規范準確的素描,畫面概括、簡練、明確。他們認為真實的大自然并不完美,需經藝術家創造才能展現出理想的狀態。法國藝術家大多不喜歡巴洛克美術,魯本斯留在法國的組畫對他們并無太大影響。《我也在阿卡迪亞》普桑法國畫家普桑就認為藝術家應努力追求啟迪心靈而不是喚醒感覺,推崇神話傳說等宏大題材。他的作品《我也在阿卡迪亞》描繪了三位年輕人研究葛碑銘文的場景,一位女子將手搭在年輕人身上,似乎在提醒他們人生的結局。畫中的光線均勻且色彩單純,人物姿態如同古典雕塑一般,顯得寧靜和諧。18世紀后期,藝術家們對慵懶柔摩的羅可可美術越來越不滿,并且重新燃起了對古典文化的熱情,這一時期的古典風格美術被稱為新古典主義,大衛是重要的代表人物。《馬拉之死》大衛1793 年,革命者馬拉遇刺,大衛深感同情,創作了《馬拉之死》 。畫中,暗色的背景使人物形象更為突出。黃色矮桌如同一塊為英雄所立的紀念碑。馬拉的身體癱倒在浴缸里,姿勢取自古典雕塑中沉睡人物的形象,場面震撼人心,成功地表現出對革命英雄的裒悼。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新古典主義美術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薩賓婦女》大衛《荷加斯兄弟的宣誓》大衛小結:17、18 世紀歐洲美術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階段,一方面繼承了文藝復興的寫實傳統,另一方面為19世紀美術的變革做了準備。由于歐洲各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美術風格與題材也多有不同。一些藝術家將眼光放到現實生活與真實事件中,繪畫內容得到極大豐富,而倫勃朗、維米爾等人對色彩和光的運用,也為后來的藝術家帶來了啟迪。課后作業預習下節課新內容。嘗試分析文藝復興、巴洛克美術 、洛可可美術 、古典美術與新古典主義之間的不同,小組討論并做表格。17世紀,意大利羅馬很多的宮殿與別墅都繪有天項畫,規模巨大,場景宏偉;而同時期的荷蘭,畫家卻熱衷以較小的畫幅表現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二者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權利與理性——17、18世紀西方美術教學設計課題 權利與理性——17、18世紀西方美術 單元 第三單元 學科 美術 年級 高一教材分析 書名: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必修“美術鑒賞”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本課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巴洛克美術、羅可可美術、荷蘭黃金時代的美術.法國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美術特征。“基本問題”提示學生注意美術發展受社會發展的制約和影響,引導學生探究和認識,17、18世紀西方美術在世界美術史的地位。了解17世紀巴洛克藝術、18世紀初羅可可藝術、18世紀后期新古典主義的主要特點,以聯系、比較的方法進行鑒賞。了解這個階段歐洲美術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世界美術史上的地位。通過對17、18世紀歐洲歷史背景的了解,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作品。重點 了解并掌握17、18世紀西方美術史中各種不同風格的特點。對不同地區美術風格流行的社會條件要做比較全面的了解。難點 了解不同藝術風格流行的社會背景,理解社會文化與藝術風格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導入新課 展示維米爾《倒牛奶的女仆》和《信》兩幅作品,并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一時期荷蘭小畫派美術的突出特點?為什么不同于在中世紀巨大的天頂畫,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出課題:權利與理性——17、18世紀西方美術講授新課 權利與理性——17、18世紀西方美術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17、18 世紀歐洲各國的發展很不平衡,天主教統治的國家、君主制國家以及資本主義國家的美術風貌各有不同,呈現出異彩繽紛的面貌。 17、18世紀藝術家繼承了文藝復興的美術傳統,并發展出新的風格。17世紀巴洛克風格流行于歐洲;18 世紀初羅可可風格在法國興起;18 世紀后期,新古典主義取代羅可可美術,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教會的權威巴洛克美術在意大利誕生。地理大發現之后,通過地中海通往東方的商路被海上商路取代,意大利商品經濟發展停滯,封建貴族的勢力愈見壯大,天主教教會成為最高權威。教會為了樹立威信與地位,大規模贊助美術工程,遠離現實生活、宗教色彩濃郁的巴洛克美術獲得了教會的支持。“巴洛克”的意思是“不規則的珍珠”。18 世紀晚期和19世紀初期,批評家們用這一詞來貶低17世紀的相關作品,固它們突破了古典美術的理性、和諧,顯得奇特、擔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貶義的內涵消失了。與文藝復興美術相比,巴洛克美術追求豪華,強調幻想,充滿動感與激情,空間層次更為豐富,并善于利用建筑、繪畫與雕塑多種媒介綜合地進行表現。意大利的貝尼尼和佛蘭德斯的魯本斯是巴洛克美術的杰出代表。二、皇室的榮耀與貴族的浮華17世紀,西班牙的經濟深陷泥沼,帝國統治勉力維持,而法國逐漸成長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兩國統治者都熱心贊助巴洛克風格的美術,以宣揚皇室的權威。“羅可可”亦譯為“洛可可”, 原意是“貝殼形”,早先用來形容用貝亮等圖案做的裝飾風格,后被美術史家用來形容這一時期整體的美術風格。三、市民生活的禮贊17世紀既是荷蘭共和國的黃金時期,也是荷蘭藝術的黃金時期。經濟的繁榮使富有的商人成為荷蘭藝術的主要贊助者,他們往往偏愛樸素的肖像、靜物、風俗和風景等小幅作品,與意大利和佛蘭德斯繪畫的炫目與奢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四、理性的光芒17世紀法國美術帶有明顯的古典主義傾向,主張理性至上,抑制個人情感,在繪畫形式上追求均衡的構圖和規范準確的素描,畫面概括、簡練、明確。他們認為真實的大自然并不完美,需經藝術家創造才能展現出理想的狀態。法國藝術家大多不喜歡巴洛克美術,魯本斯留在法國的組畫對他們并無太大影響。18世紀后期,藝術家們對慵懶柔摩的羅可可美術越來越不滿,并且重新燃起了對古典文化的熱情,這一時期的古典風格美術被稱為新古典主義,大衛是重要的代表人物。課堂練習 1、嘗試分析文藝復興、巴洛克美術 、洛可可美術 、古典美術與新古典主義之間的不同,小組討論并做表格。2、17世紀,意大利羅馬很多的宮殿與別墅都繪有天項畫,規模巨大,場景宏偉;而同時期的荷蘭,畫家卻熱衷以較小的畫幅表現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二者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3、預習下節課新內容。課堂小結 17、18 世紀歐洲美術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階段,一方面繼承了文藝復興的寫實傳統,另一方面為19世紀美術的變革做了準備。由于歐洲各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美術風格與題材也多有不同。一些藝術家將眼光放到現實生活與真實事件中,繪畫內容得到極大豐富,而倫勃朗、維米爾等人對色彩和光的運用,也為后來的藝術家帶來了啟迪。板書 權利與理性——17、18世紀西方美術一、教會的權威二、皇室的榮耀與貴族的浮華三、市民生活的禮贊四、理性的光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權利與理性——17、18世紀西方美術》教案.doc 《權利與理性——17、18世紀西方美術》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