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第一章 人的起源和發展人類起源人類起源的兩種觀點:神創論(各種生物是由神創造出來的)和進化論(各種生物不是神創的,而是由共同的祖先經過漫長的時間演變來的,各種生物之間有親緣關系)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共同祖先是 森林古猿類人猿:包括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長臂猿,形態結構與人類非常相似,與人類有較近的親緣關系,其中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是黑猩猩。從猿到人類的進化證據:古人類化石,300萬年前“露西”骨骼化石;東非人制造的工具化石;現代類人猿與人類在體質特征方面的相似性。人類的發展體型:從半直立行走到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從不會使用工具到會使用并制造各種復雜的現代化工具著衣:從赤身裸體到懂得御寒、遮羞、美觀人的生殖生殖過程①排卵:卵巢產生卵細胞后排出到輸卵管內②受精:③卵裂:受精卵不斷進行細胞分裂,逐漸發育成胚泡。④懷孕: 胚泡緩慢地移動到子宮中,最終附著在子宮內膜的過程。⑤胚胎發育:胚泡植入子宮內膜后,吸收母體的營養,繼續進行分裂和分化,逐步發育成胚胎。經過8周左右的發育,外形上初具人形,此時的胚胎叫做胎兒。此后的發育叫做胎兒發育。胎兒生活在羊水中,通過胎盤、臍帶 從母體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并排除廢物。⑥分娩:成熟的胎兒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產出的過程。三、青春期第四單元 第二章 人體的營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消化和吸收消化:食物(大分子)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消化。消化方式分為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吸收:消化后的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黏膜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作吸收。1、食物的消化過程3.小腸適于吸收的特點:①小腸很長,成年人小腸的長度一般為5-6米。②小腸壁內表面有大量 和③小腸絨毛的壁很 ,只有 上皮細胞構成④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4.合理營養合理營養指全面而平衡的營養,我國營養學家將食物分為五類,并設計成“平衡膳食寶塔”養成良好飲食習慣①不偏食、不挑食。②一日三餐,按時按量進餐。每日攝入總能量早、中、晚餐各占30%、40%、30%③飯后不立即進行劇烈運動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應貫穿于生產、運輸、加工、儲存、烹飪等全過程。防止食品污染、避免食物中毒,保證食品安全。如何保證食品安全:凈、透、分、消、密第四單元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1、呼吸系統的組成第四單元 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流動的組織——血液血流的通道——血管項目 動脈 靜脈 毛細血管概念 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的血管 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 連通最小的靜脈和動脈之間的血管管壁特點 較厚、彈性大 較薄、彈性小;含靜脈瓣,防止血液倒流 非常薄,僅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腔大小 較大 大 極小,僅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血流速度 快 慢 最慢功能 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各部分 將血液從身體各 部分送回心臟 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間進行物質交換分布情況 一般分布在身體較深的部位 有些較淺,有些 較深 分布廣泛,遍布全身器官血流方向 由主干流向分支 由分支流向主干 從最小的動脈到最小的靜脈輸送血液的泵——心臟(1)心臟的結構1.位置: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兩肺之間2.結構:主要由心肌組成,包含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3.心臟四個腔連通的血管:左心室——主動脈,左心房——肺靜脈右心室——肺動脈,右心房——上、下腔靜脈4.心臟的瓣膜①瓣膜種類:房室瓣:心房和心室之間動脈瓣:心室和動脈之間②特點:瓣膜都是單向開放,房室瓣朝心室開,動脈瓣朝動脈開③功能:防止血液倒流;房室瓣控制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動脈瓣控制血液從心臟的功能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使相適應的,肌肉組織發達,因而心臟收縮和舒張強健有力,即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心臟左右兩部分同時協作,左側收集來自肺的血液,泵至全身;右側收集來自全身其他部分的血,泵至肺部。血液循環: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所組成的管道中循環流動叫做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①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經過全身的各級動脈、毛細血管、各級靜脈,最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右心房。血液在經過全身各組織毛細血管時,將血液中的而氧氣和營養成分供給組織細胞,并將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這樣動脈血變成靜脈血。②肺循環血液從右心室進入肺動脈,經過肺部毛細血管,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在肺部毛細血管里進行氣體交換,二氧化碳由血液進入肺泡中,氧氣由肺泡進入毛細血管中,靜脈血變成動脈血,完成肺循環。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體循環和肺循環同時進行,在心臟處連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循環途徑,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四、輸血與血型1.輸血與血量成年人體內的血量約4800ml,大致相當于本人體重的7%---8%;一次失血不超過400ml,所喪失的血漿成分和血細胞,可以在短期內得到補充而恢復正常;一次失血超過800~1000ml,就會出現頭暈,心跳,眼前發黑和出冷汗等癥狀;一次失血超過 1200~1500ml,就會發生生命危險。2.血型發現者:卡爾·蘭德斯坦納人類血型種類: A型、B型、AB型、O型3.輸血關系輸血原則:同型輸血在沒有同型血的緊急情況下,所有血型都可以緩慢輸入少量O型血,因此O型血也被稱為“萬能輸血者”,AB型血的人除O型血之外還可以少量輸入A型血和B型血,AB型血又被稱為“萬能受血者”。4.無償獻血1998年10月1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提倡18—55歲符合體檢標準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規定每次獻血量為200-400ml。第四單元 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排泄:人體將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和無機鹽等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泄。這些物質的排泄主要通過泌尿系統排出的。一、泌尿系統的組成尿液的形成1.尿液的形成與腎單位有關,腎單位中的腎小球和緊貼著它的腎小囊內壁起過濾作用(過濾血液中的紅細胞和蛋白質等大分子)。2.原尿流進腎小管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重新吸收。三、尿的排出途徑四、排尿的生理意義1.排出廢物2.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3.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五、其他排泄途徑1.汗腺分泌汗液:汗腺主要由導管和分泌部兩部分組成,分布于全身皮膚,腋窩、掌心、足底較多。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還有無機鹽和尿素。2.呼吸作用第四單元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1.眼球的結構2.視覺的形成3.近視(1)現象:遠處的物體的物像不是落在視網膜上,而是落在了視網膜的前端。導致看不清遠處物體,進而形成近視。(2)原因:①調節晶狀體曲度的睫狀肌發生痙攣,不能正常放松,造成晶狀體曲度過大,折光能力過強,物像落在視網膜前端。②眼球的前后徑變長,物像同樣不能落在視網膜上。(3)措施:佩戴凹透鏡。 原理: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的作用,近視佩戴凹透鏡,減弱晶狀體對光過強的折射能力;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遠視佩戴凸透鏡,以增加光的折射作用。(4)如何預防“三要”:讀書、寫字姿勢要正確;長時間用眼后,要遠望幾分鐘;定期檢查視力、認真做眼保健操“四不要”:不要在弱光下看書;不要躺著看書;不要在強光下看書;不要走路看書。4.耳的結構5.聽覺的形成如何保護耳朵①不要用尖銳的東西挖耳朵②遇到巨大聲響時,迅速張開口或閉嘴、堵耳③鼻部有炎癥時及時治療④不要讓臟水進入外耳道神經系統的組成神經系統的組成神經元定義: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個部分。突起又包括樹突和軸突。結構:功能: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刺激所作出的有規律的反應,叫做反射。(2)反射的類型:簡單反射:一種人生來就有的先天性的反射,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脊髓、腦干)參與即可完成。例如,縮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吮吸反射、排尿反射等。復雜反射: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的反射,在大腦皮層的參與下形成的高級神經活動。例如,同學們聽到鈴聲上課,行人聽到汽車鳴笛會躲閃等。2.神經系統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反射弧的結構:感受器:感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傳入神經:將神經沖動傳到脊髓中的神經中樞。神經中樞:神經中樞的神經元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并傳給傳出神經。傳出神經:傳出神經將來自神經中樞的神經沖動通過傳出神經傳到腿部肌肉中的效應器:執行來自神經中樞的命令。激素調節激素:激素是由內分泌腺所分泌的,對身體有特殊作用的化學物質。含量極微,但是作用很大,主要是調節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動。內分泌腺與外分泌腺內分泌腺:分泌物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并隨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腺體,內分泌腺沒有導管。例如,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島等,它們共同組成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外分泌腺:通常情況下,分泌物通過導管排出的腺體叫做外分泌腺,外分泌腺有導管。例如,唾液腺、汗腺、腸腺和胃腺等。腺體類別 有無導管 分泌物輸送方式 實例內分泌腺 無 經血液循環輸送 垂體、甲狀腺外分泌腺 有 經導管排出 汗腺、唾液腺幾種激素的作用及缺乏時的病癥激素名稱 產生部位 作用 分泌異常時的癥狀生長激素 垂體 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促進蛋白質合成和骨的生長) 幼年分泌不足患侏儒癥;幼年分泌過多患巨人癥;成年分泌過多患肢端肥大癥。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1.促進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2.促進生長發育(包括神經系統的發育)3.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促進新陳代謝4.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1.幼年分泌不足—呆小癥2.分泌過多患甲亢3.身體缺碘時,患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病”)胰島素 胰島 調節糖的吸收、利用和轉化 分泌不足患糖尿病;分泌過多患低血糖;4.神經調節與激素調節的比較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激素調節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作用時間 短暫 較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