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自然環境》 同步練習 浙江省人教版七年級人文地理上冊一、單項選擇題1.下列詩句中,隱含地形地勢對氣候影響的是①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②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③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④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讀下圖,回答下面小題2.圖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國家是( )A.德國 B.印度 C.肯尼亞 D.尼日利亞3.一個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負增長這種變化時將會產生的問題時( )A.勞動力過剩 B.國防兵源不足 C.教育資源緊缺 D.加劇環境污染4.下列四個地區中,以白色人種為主,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是( )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B.東南亞 C.東亞 D.歐洲西部5.安第斯山脈從山麓到山頂呈現出不同的自然景觀,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降水差異 D.海拔高度6.人文環境由地球上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和現象構成,如人口、人種、語言、宗教和生產活動等方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世界人種分布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B.漢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C.西亞居民多使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基督教D.世界各大平原都是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區7.聚落居民的建筑是居民為適應當地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下面地區、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匹配的是( )A.西亞--墻厚窗小一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B.杭州一窯洞一年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夏季C.云南一吊腳棱一全年氣候炎熱、降水稀少D.北極一冰屋一一氣候寒冷多雨、山地地形8.如下圖是“亞歐大陸地區傳統民居的墻壁厚度示意圖”,產生這種變的原因是( )A.氣溫的差異 B.降水的差異 C.經濟的差異 D.宗教信仰的差異9.下列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 )A.大洋州 B.非洲 C.亞洲 D.拉丁美洲10.俄羅斯人口中患關節炎、運動系統疾病的患者較多。這與俄羅斯的氣候特點密切相關,俄羅斯的氣候特點是A.終年寒冷、干燥 B.常年高溫、濕潤C.冬暖夏涼,雨水較多 D.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短促11.近年來,我國有些農村出現了“有院無人住,有地無人種”的空心化現象。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這種空心化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環境好 B.農村人均居住面積小C.城鄉收入差距大 D.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低(2)“有院無人住,有地無人種”帶來( )A.土地資源浪費 B.農業生產水平提高C.城鄉協調發展 D.農村老齡化程度降低12.讀圖“世界部分地區輪廓圖”,有關如下圖所示地區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甲地區居民以黃色人種為主 B.乙地區雨季主要是受西南季風的影響C.丙地區水資源豐富,石油資源缺乏 D.馬六甲海峽東南端的新加坡有“花園城市”的美譽13.小圓同學在學習“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時,繪制了一張當地人們生產生活景觀簡圖,由此可以推測這一地區是A.澳大利亞牧場 B.安第斯山區C.阿爾卑斯山區 D.以色列綠洲農業區14.美國大農場農業的特點有 ①人均產量低②機械化作業③生產效率高④商品性農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關于世界人種、語言、宗教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亞洲西部的居民以黃色人種為主 B.基督教最有特色的建筑是清真寺C.黑色人種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區 D.英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16.如圖,分析人口紅利期結束后,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為①青壯年比例降低,勞動力減少②人口老齡化嚴重,社會保障體系壓力較大③人口出生率降低,出現負增長④人口總數量急劇減少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17.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對某市某自然村2019年度的人口進行調查,經統計,該村年初總人口為6000人,當年出生72人,死亡12人,則該村2019年度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 )A.1.2% B.0.2% C.1.0% D.0.4%18.從圖中不能獲得的信息是( ) A.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B.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高C.世界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在持續增長 D.人口增長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19.關于我國自然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A.水資源是自然資源,水能資源不是自然資源B.可再生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C.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量不足D.土地數量是有限的,因此土地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20.印度主要的氣候類型是A.熱帶雨林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 C.熱帶季風氣候 D.熱帶沙漠氣候21.人口老齡化加快,可能帶來的問題A.就業機會增加 B.醫療水平提高C.勞動力數量增加 D.社會養老負擔加重22.據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①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B.②平原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C.③大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太平洋,土著居民為黑人D.④平原高溫多雨,水網密布,是世界水稻的主產區二、非選擇題23.閱讀下列兩幅局部地區地圖,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圖2是 半島,該半島的地勢特點是 ,F為 河。(2)A、F兩地發展農業有何差異?請從地形、氣候角度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24.有一支科學考察團進行世界巡回考察,在考察途中他們做了一些筆記。請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考察團來到加拿大北部的巴芬島,他們發現當地居民——因紐特人住的是冰屋,穿的是海豹皮毛衣,而且以狗拉雪橇為交通工具。你認為此事是否可信?理由是什么?(2)考察團坐飛機到達亞馬孫河沿岸的馬瑙斯,發現這里的氣候炎熱干燥,到處是荒涼的沙灘。你認為此事是否可信?理由是什么?(3)考察團來到杭州,聽當地居民說這里被稱為“天堂”,是因為這里四季分明,適宜居住。你認為這種說法是否可信?理由是什么?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B2.A3.B4.D5.D6.A7.A8.A9.B10.D11.(1)C(2)A12.C13.B14.D15.C16.A17.C18.D19.C20.C21.D22.D23.(1)中南半島北高南低湄公河(2)差異:A地在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等農作物。B地發展水稻種植業。原因:①A地地處山區,從山麓到山頂氣候差異顯著;②B地地處平原,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雨熱同期。24.(1)可信。理由:加拿大北部的巴芬島屬于寒帶氣候,那里終年嚴寒。(2)不可信。理由:亞馬孫河沿岸屬于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3)可信。理由:杭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