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人口與地理環境第一節 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特點(1)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如干早的荒漠、寒冷的極地、氣稀薄的高山高原、濕熱的熱帶雨林等,不適宜大量人口長期居住的自然環境,屬于人口稀疏區;東亞、南亞、歐洲西部、北美洲東部,是人口最稠密的四大地區。。(2)大洲:亞洲人口最多,南極洲目前尚無定居居民。(3)國家:人口過億的國家有中國、印度、美國等13個。(4)城鄉:城鎮人口比例逐漸上升,鄉村人口比例逐漸下降。其中城鎮人口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別是北美洲和非洲。規律: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沿海的低地平原地區。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氣候、地形、水文(如河流)、土壤、礦產資源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和科技等。其中經濟因素對人口分布具有決定性影響。中國的人口分布胡煥庸線(黑河—騰沖線):東南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西北一側人口較為稠密的區域:①西北的新疆綠洲地區、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以及青藏高原南部河谷地區。②原因:西北地區氣候干早,水源成為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人口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綠洲或河流沿岸地區;青藏地區海拔高,氣候寒冷,人口分布于海拔較低、熱量條件較好的河谷地區。第二節 人口遷移1.人口遷移(!)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判斷—空間屬性:一般以跨越某種行政區域界線為依據;時間屬性:居住地發生永久性或長期性變化)。分類:根據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 人口遷移可分為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發達國家歷史上和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2.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推拉理論)(1)自然生態因素:推力:環境惡化、自然災害;拉力:自然環境優越和資源豐富(2)經濟因素: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經濟發展、城市化、區域開發、大型工程建設等)是引起人口遷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經濟落后地區遷出率高,而發達地區遷入率較高。(3)政治因素:拉力:國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推力:戰爭(戰爭難民)等(4)社會文化因素:推力:宗教信仰、種族和民族矛盾;拉力: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總體表現為從農村到城市和工礦區、從內地到沿海地區、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3.人口遷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對遷入地——有利:①為遷入地提供大量廉勞動力。②促進遷入地商品流通和經濟的發展。③促進遷入地第三產的發展。④促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城市化進程。 不利:①大量人口遷入,增加了公共設施的負擔和城市管理的難度。②尤其在住房、交通、衛生、教育、城市環境等方面產生巨大壓力。(2)對遷出地——有利:①加強了遷出地與外界社會的經濟、技術、文化等聯系,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②人口遷出可緩解當地人地矛盾。③可以更開發利用土地資源。 不利:人才和勞動力流失,從而影響遷出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留守兒童和老人增多。4.國際人口遷移(1)20世紀以前,人口主要遷往人口較少和尚未開發的地區。(2)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由戰亂國家遷往非戰亂國家。(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①國際人口的政治性遷移急劇增加。②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歐洲由遷出地變為遷入地。③美國仍是人口遷入地,但人口來源地發生了很大變化。5.我國人口遷移(1)1949年以前,政治原因、戰亂等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2)20世紀80年代以前,自發性人口遷移少(政治因素)。方向為從東部向中部,從東部、中部向西北、東北、西南方向的遷移。(3)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發性遷移(經濟因素)的比重迅速上升。方向為從中部向東部遷移,西南、西北向東部的遷移也有擴大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的流向從內地遷往沿海,山區遷往平原,農村遷往城市,落后地區遷往發達地區,并出現了大規模的“民工潮”。第三節 人口容量1.人口增長(1)總趨勢世界人口發展歷史的總趨勢是人口不斷增長。(2)影響因素自然資源、環境條件、社會經濟、科技進步、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世界人口增長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一個區域的人口變化,還與當地的人口遷入率和遷出率有關。2.資源環境的限制性—自然資源的重要性:人口的增長離不開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3.人口合理容量(1)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容量①資源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最大的)。②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容納的人口數量。③二者關系:人口容量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社會經濟發展共同作用的產物,是衡量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2)人口合理容量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②影響因素:影響因素:自然資源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科學技術、地區開放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都是正相關)、地區消費力水平(負相關)等。③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意義。第二章 城鎮和鄉村第一節 城鄉空間結構一、.城鄉土地利用—類型:農用地、建設用地(城鎮土地利用以建設用地為主)、未利用地。二、.城鄉空間結構1.主要功能區(1)商業區:①形態:占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②特征: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的分區。③位置:城鎮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④原因: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人口稠密,市場廣闊。(2)居住區:①形態:占地面積大,是城鎮中廣泛分布的一種功能區,工業化后出現分化。②特征:建筑質量上向高級與低級居住區分化;位置上中高級與低級居住區背向發展。③位置:中高級居住區—城市外緣,環境優美,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系。低級居住區—內城、工業區附近,環境相對較差,與低地、工業區相聯系。④原因:中高級居住區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低級居住區租金低,便于工人上下班。(3)工業區:①形態:集聚成片。②特征: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并趨向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③位置: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④原因:交通便利,降低運輸成本;降低對市區的污染。⑤布局原則:a工業區一般應布局在城市邊緣,但基本無污染的工業可布局在住宅區附近(如勞動密集型工業);高技術工業則要靠近高等院校。b對大氣污染嚴重的工業應布局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地帶或與風向垂直的郊外。c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工業應遠離水源地,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2.影響城鎮內部空間結構形成和變化的因素(1)經濟因素——地租水平①距離城鎮中心的遠近:距離城鎮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城鎮中心向外,地租隨著距離城鎮中心距離的增加而遞減。而商業、居住和工業付租能力的不同就使這些土地利用形式呈現出由城鎮中心向外依次分布的格局。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價格或地租越高;交通便捷程度越低,土地價格或地租越低。(2)其他因素:歷史因素、行政因素、社會因素等。3.城鎮地域結構模式主要包括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等。模式 形成因素 圖示 相同點 不同點同心圓模式 地租因素 ①城鎮中心均為中心商務區;②高級和低級居住區出現分化且背向發展 各功能區呈同心圓狀分布,自城鎮中心向外緣擴展形成同心圓圈層,如成都市扇形模式 交通的發展 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擴展,如沈陽市多核心模式 地租因素、交通發展、人口增多 城鎮圍繞不同核心發展,形成多核心模式,如淄博市4.鄉村空間結構:(1)土地利用方式簡單:村鎮駐地以居住、工業、商業、交通、行政等用地為主,其外圍則以農用地為主。(2)聚落空間形態與城市明顯不同——多呈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3)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務功能相對突出。5.城鄉一體化的意義(1)能夠集約節約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節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費用,提高這些設施的運行效率。(3)促進城鎮與周邊地區和諧發展,減少城鎮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4)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三、城市區位分析1.自然因素(1)地形:平原大多數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交通、節省建設投資,我國城市大多在第三級階梯上(2)氣候:氣候適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沿海地區,適度的降水、適中的氣溫,濕潤區的城市比例高。(3)河流:①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長江沿岸城市。②運輸,河運起點和終點處易形成城市,貨物在此集聚、轉運,如贛州;干支流匯合處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轉,如宜賓、重慶、武漢;河口處易形成大城市,河運、海運的轉換處、人流、物流集散,如上海、廣州。2.社會經濟因素: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和文化等。3.注:城市的空間分布特點:(1)人口密集地區城鎮數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城鎮較多,河流交匯處或大的河流入海處,往往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3)在交通運輸樞紐處,往往會形成較大的城市;(4)在歷史文化勝地、著名旅游勝地、大規模的商品集散地和邊境口岸可能形成較大的城市。第二節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一、地域文化和城鄉景觀地域文化城鄉建設二、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結合書上實例)1.在民居特色上的體現(1)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不同特色。如我國南方地區太陽高度大,光照強,進深和高度大且樓間距;我國北方太陽高度小,光照弱,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房屋高度與進深小且樓間距大。濕潤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風;沙塵暴頻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風沙;地震、泥石流較多的地方重點防御地質災害。(2)建筑材料的選用也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如產石地區多石構,產木材地區多木構,產竹地區多竹樓,黃土地區多土筑窯洞。(3)我國主要的傳統民居①徽派民居:建筑特色(或功能)—依山傍水:尊重自然山水大環境,更顯環境優美;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可防鄰居失火,殃及自家;黑瓦白墻: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透露質樸與清秀。②碉樓、土樓:一般只有一個大門供進出。底層不開窗,上層窗較小:主要用于防衛。③吊腳樓:因多山地,平地少;且可防蚊蟲、野獸襲擊。④云南傣族竹樓:可通風散熱、防潮、防蚊蟲、防野獸襲擊(當地氣候濕熱,蚊蟲等較多)。⑤窯洞:冬冷夏熱,黃土具有直立性(窯洞冬暖夏涼)。⑥四合院:居住格局體現長幼、尊卑有序觀念。坐北朝南,可采光;四面合圍,冬季可擋冷空氣。⑦蒙古包:輕便、便于拆卸,為適應游牧生活的需要。注意:(1)屋頂①屋頂呈“人”字形,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當地降水較為豐富。反之平頂屋→降水較少。②屋頂呈“人”字形,坡度特別大→冬季降雪多。③屋頂只有半坡,且坡朝向院內→收集雨水→降水少,水資源不足。(2)墻體:厚實→防風或防寒。(3)窗戶:窗戶大→四季分明的溫帶、亞熱帶地區,通風散熱。窗戶小→熱帶或寒帶地區,減少房屋內外熱量交換,或為防御目的。窗戶朝向→冬季寒冷區域多朝低緯方向開窗。2.在城市格局上的體現(1)我國古代城市建設體現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區上反映出嚴格的等級制度。(2)歐洲城市多圍繞教堂、市政廳、城市廣場布局,中心與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別小,高層建筑在城市外圍,體現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3)美國城市由于發展歷史短,缺少體現悠久歷史的傳統建筑,中心多摩天大樓,外圍建筑高度逐漸降低,易形成城市帶。3.在建筑風格上的體現(1)我國城鄉建設歷史悠久,天人合一的思想延續貫穿,磚墻木梁架結構廣泛流行,斗拱飛檐和雕梁畫棟是我國特有的建筑風格,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當地域文化發生變化后,建筑風格也會發生變化。(2)西方建筑中柱廊、尖塔、噴泉、雕塑等特點明顯。(3)當今保護地域文化,將傳統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現代建筑之中,協調好老城區與新城區的發展關系,促成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和諧。第三節 城鎮化進程及其影響一、城鎮化1.城市化的表現:城市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鄉村景觀逐漸轉化為城市景觀;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等發生顯著變化。2.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的主要動力: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導力量,第三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城市化。二、城市化的特點:1.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發展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后期),20 世紀 70 年代城市人口比重達到 70%,許多國家已經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原因:城市環境的惡化,鄉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2.發展中國家: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較低。由于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城市發展不合理。一部分國家出現了“虛假城市化”的特點,即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水平,城市總體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現了“滯后城市化”,即城市化進程顯著落后于相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進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國。3.我國的城鎮化:①我國城鎮化起步晚,水平低,但發展速度較快。②東部和中西部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東部的發展水平較高,中西部相對落后。三、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原因: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2.影響(1)有利:城鎮規模擴大,使城鎮功能日益增強,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的中心。(2)不利:對地理環境造成較大破壞,人居環境質量下降;引發環境污染、交通阻塞、房價居高不下、建設用地緊張;失業人口增多;社會秩序混亂等問題。3.措施:(1)環境污染:①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業,集中供暖,擴大綠化,建立隔離帶;②建立污水處理廠,實行污水達標排放;③對垃圾及時清理,實行分類回收、利用;④噪聲大的工廠遠離城市布局,建立綠化隔離帶。(2)交通擁堵、交通事故頻發:①改善城市路網結構,增加城市交通線路;②鼓勵公共出行;③促進地下交通發展等。(3)房價高、居住質量差:①建設衛星城,開發城市新區;②保障住宅供應,控制房價;③老舊小區改造。(4)就業困難、失業:增加加快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崗位。第三節 城鎮化進程及其影響一、城鎮化1.城市化的表現:城市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鄉村景觀逐漸轉化為城市景觀;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價值觀念等發生顯著變化。2.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的主要動力:社會經濟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導力量,第三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城市化。二、城市化的特點:1.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發展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后期),20 世紀 70 年代城市人口比重達到 70%,許多國家已經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原因:城市環境的惡化,鄉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2.發展中國家: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較低。由于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城市發展不合理。一部分國家出現了“虛假城市化”的特點,即城市化水平明顯超過了本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水平,城市總體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現了“滯后城市化”,即城市化進程顯著落后于相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進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等國。3.我國的城鎮化:①我國城鎮化起步晚,水平低,但發展速度較快。②東部和中西部城鎮化水平差異較大,東部的發展水平較高,中西部相對落后。三、城鎮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原因: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2.影響(1)有利:城鎮規模擴大,使城鎮功能日益增強,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的中心。(2)不利:對地理環境造成較大破壞,人居環境質量下降;引發環境污染、交通阻塞、房價居高不下、建設用地緊張;失業人口增多;社會秩序混亂等問題。3.措施:例如(1)環境污染:①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業,集中供暖,擴大綠化,建立隔離帶;②建立污水處理廠,實行污水達標排放;③對垃圾及時清理,實行分類回收、利用;④噪聲大的工廠遠離城市布局,建立綠化隔離帶等。(2)交通擁堵、交通事故頻發:①改善城市路網結構,增加城市交通線路;②鼓勵公共出行;③促進地下交通發展等。第三章 產業區位選擇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布局一、農業生產概述概念:農業是人類利用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來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二、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1.自然條件:土壤、地形、氣候(水分、熱量、光照)、水源等【“徒弟(土地)喝汽(氣)水”】2.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資金、管理等:【“市(市場)教(交通運輸)委爭(政府政策)著管理老(勞動力)兔(土地價格)子(資金)”】3.農業科學技術因素:①技術裝備: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強農業的專業化進程。②生產技術:包括良種培育、耕作技術、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蟲害防治等。③信息化:推進農業物聯網的應用,提高農業智能化和精準化水平。注:市場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交通條件的改善和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擴大了農產品的銷售范圍。三、農業地域類型水稻種植業1.自身特征: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2.分布: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平原和丘陵地區3.區位條件: (1)自然因素:氣候全年或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水熱條件好;多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沖積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市場需求大,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單產高。4.生產特點:農戶家庭經營(生產規模小);經驗豐富,單產高;機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第二節 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布局一、工業區位因素一、區位因素1.自然條件:土地、原料、動力、水源、2.社會經濟條件:交通、勞動力、市場、政策3.布局原則: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4.區位因素的變化:(1)原有區位因素的變化(2)出現新因素:環境質量、信息化水平、產業集聚(集聚有利于企業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降低生產成本,促進集成創新,增強企業和行業的競爭力)二、工業類型及特點1.原料指向型工業;運輸原料成本較高(原料到產品重量大大減輕)原料不便于長距離運動(易變質等),應接近原料產地,如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產品加工2.市場指向型工業:運輸產品成本較高(體積減少不多或有增加)產品不便于長距離運輸(易變質、破碎等)應接近消費市場,如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3.動力指向型工業:消耗大量電能的工業,應接近能源供應地(火電廠或水電站)煉鋁廠、冶金工業等4.勞動力指向型工業: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應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如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鞋等5.技術指向型工業:技術要求高,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如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第三節 服務業的區位選擇一、服務業概述1.類型: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公共服務業二、生產性服務產業——以金融服務業為例1.金融服務業種類——銀行、證券、信托、保險2.金融服務業區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優越、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先進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靈活創新的制度與環境、發達的科技水平與研發能力、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廣闊的市場需求等。三、生活性服務業——以商業服務業為例1.商業服務業含義:指以商品流通及相關服務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產品的行業。2.商業服務業區位因素:交通最優、市場最優、行政等。3.中心地理論:是研究城市空間組織和功能布局的一種城市區位理論。中心地理論提出了關于中心地、服務范圍、門檻人口等概念。(教材 P77)規律:(1)城鎮是周圍鄉村的中心地;(2)城鎮等級越高,數目越少,服務范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注意:影響零售業布局的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其中地形、氣候明顯影響。(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等對零售業布局影響較大。第四章 區域發展戰略第一節 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1.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等2.合理交通運輸布局的意義:不僅會提高運量,還會降低運輸成本,縮短交通時間,增強原材料、產品和人口的流動性二、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交通運輸與城市發展(1)古代水運地位突出,城市多沿河流發展。典例(2)由于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需要,古代也重視道路的建設,如古絲綢之路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3)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會對沿線城市產生很大影響。如①揚州、濟寧、聊城等城市因運河而興起;運河淤塞后發展受阻。②鐵路運輸越來越重要,鐵路沿線城市便迅速發展壯大。2.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1)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僅提高了可達性,更強化了區位優勢,促進各種生產力要素的流動和集聚,進而可形成經濟帶。(2)經濟帶:①含義:以交通干線為主軸,以途經的大中城市為依托,以發達的產業為主體的帶狀經濟區域。②類型: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復合型等。第二節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一、我國宏觀發展格局1.我國四大地區(1)東部:面臨新一輪的開放發展,需要構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引領新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率先建設高水平的現代經濟體系。(2)中部:中部崛起對于加強東中西互動、協調南北方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培育優勢產業集群,把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壯大,構建產業創新、現代服務、綜合交通和現代物流體系。(3)西部:我國西部幅員遼闊,資源豐富,需要加大開放開發力度,加強內外通道和交通樞紐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培育優勢產業、新型產業和特色產業,更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4)東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關鍵在于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政府和國企改革,大力繁榮民營經濟,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增強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1.長江經濟帶范圍: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市。2.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原因(1)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2)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3)長江經濟帶是我國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4)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四、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1.京津冀面臨的突出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城市發展失衡、區域與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2.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規模。3.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具體要求:以生態型都市圈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構建長效體制機制為抓手,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4.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目標:成為具有全國意義的創新增長引擎和生態修復示范區。第三節 海洋權益與我國海洋發展戰略一、海洋權益1.內容:在領海的主權,在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在別國領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飛越權以及在別國領海的無害通過權等。2.維護海洋權益的依據:國際法、《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國內法、國家實踐和歷史證據等。二、我國新時期海洋發展戰略1.海洋強國:指在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擁有強大綜合實力的國家。2.建設海洋強國的原因(1)我國經濟已發展成為高度依賴海洋的外向型經濟,對海洋資源、空間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2)在管轄海域外的海洋權益也需要不斷進行維護和拓展。三、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布局1.堅持陸海統籌發展2.推動海洋經濟發展3.創新海洋科技4.保護海洋生態環境5.維護海洋權益6.全面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第五章 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一、環境問題1.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2.生態破壞: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3.資源短缺:森林、草原、礦產等資源的減少和破壞第二節 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一、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1.采集—狩獵社會:原始的平衡關系2.農業社會:開始出現不協調3.工業社會:尖銳對立(人地協調觀)4.信息社會:開始走向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1.轉變傳統發展觀念2.轉變傳統發展模式(1)兩種發展模式的對比發展模式 主要目的 特點 結果傳統發展 模式 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 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 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入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可持續的 發展模式 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 強調環境承載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改變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發展模式,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2)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標志①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②環境污染的治理。③生態保護3.公眾參與,從我做起(1)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使我們的子孫后代獲得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