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水畫》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情感;2.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學生的探究、表現和感悟,提高審美情趣;3.學習簡單的筆墨繪畫技巧,引導學生關注山水畫中的近景、中景和遠景;4.掌握墨色的濃淡、筆墨水分的控制,能用宣紙畫一幅表現近景、中景和遠景的中國山水畫。教學重點:學習簡單的筆墨繪畫技巧,引導學生關注山水畫的近景.中景和遠景。教學難點:墨色的濃淡.虛實變化.筆墨水分的控制.空間的表現。學習者特征:1.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學生有機會接觸大量的中國畫,但對山水畫的認識還不夠深入;2.學生對國畫的學習有著濃烈的興趣;3.學生具有一定的美術基礎;4.學生具備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5.學生能借助課件自主觀察、探討,并能總結匯報學到的知識。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大自然的景色非常非常的美麗。例如:桂林那一帶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水,靜、清、綠,清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綠的仿佛就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同學們,那里的水是不是就是綠色的呀?(隨音樂播放桂林山水的圖片)生:不是。師:原來呀,是植物的影子映在了水里。美不美呀?生:美!師:那你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到過哪些地方?欣賞過什么美景呀?生:老師,我去過東北的小興安嶺。那里山勢和緩綿延起伏,逶迤千里;山下便是美麗的湯旺河,碧波蕩漾,流光溢彩。三、欣賞自然山水圖片,感受近、中、遠景的特點。過渡語:真是太美了!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山水畫。(板書課題)師:同學們,請按由近到遠的循序,再一次來領略一下祖國的山山水水。(隨樂曲自動播放山水圖片。各圖片間隔30秒。)(畫面定格在本組圖片的最后一張)師:同學們,按照由近到遠的循序首先印入我們眼簾的是什么?生:竹筏、漁人、漁網……師:嗯!剛才這幾位同學,為什么說的這么詳細呀?生:因為近處的景物看起來很清晰。(師板書:近景清晰。)師:那遠處的景物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呀?生:朦朦朧朧,模糊的感覺。(師板書:遠景模糊。)師:中間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呢?生:中間的景物比近景模糊一點,但是比遠景清晰。(師板書:中景的視覺效果處于近景與遠景之間。)師:這就是我們的視覺規律。四、欣賞國畫山水圖片,感受近、中、遠景的表現方法。師:同學們,這是什么畫呀?生:中國畫。師:用什么工具畫的?生:毛筆。師:準確的說,是用中國的傳統繪畫工具——毛筆,在宣紙上描繪的作品叫做中國畫。那嗎,中國的山水畫是如何表現近景、中景和遠景的呢?好了,請同學們不要著急,我們一邊欣賞一邊討論。(隨樂曲播放國畫山水圖片,圖片時間間隔30秒,教師下去參與學生的探討。)(圖片定格于總畫面)師:山水畫的近景是如何表現的?生:山水畫的近景色彩濃重,刻畫精細。(師板書:近景濃重、精細)師:中景呢?生:中景的色彩處于近景和遠景之間。(師板書:中景色彩處于近景和遠景之間)師:遠景呢?生:遠景的色彩淺淡,內容簡單。(師板書:遠景淺淡,刻畫簡單)師:接下來,咱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今天所學的內容。(學生齊讀板書,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五、教師示范。1.演示墨色由近到遠的變化規律。2.示范一幅山水畫。(講解簡單的用筆、用墨方法及山與水的畫法。)六、學生習作,教師巡回輔導。教師出示八副山水畫,供學生參考1.可以臨摹自己喜歡的一幅。2.可以將自己喜歡的局部內容自由組合。3.提倡大家運用今天所學知識把生活中自己喜歡的山水美景描繪下來。七、作品展評。師:同學們都畫完了嗎?生:畫完了。師:現在,黑板上展出的是其中九位同學的山水畫作品。大家最欣賞哪幾幅山水畫作品?他們都好在哪里?生:我最欣賞第一幅山水畫作品。這幅作品的近景用墨濃重,遠景用墨淺淡……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還有哪些山水畫有待于修改?生:我認為第五幅山水畫的遠景用墨太重了,和中景的墨色一樣。師:同學們回答得真好!八、談收獲。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都有什么收獲呀?生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什么叫中國畫。生2:我知道了近、中、遠景的墨色是如何變化的。生3:……九、教師總結。同學們,要想畫好山水畫其實并不難。只要我們知道近景用墨濃重,遠景用墨淺淡,中景的色彩效果處于近景與遠景之間這樣的用墨、用筆方法,每位同學呀都能畫出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十、板書設計近景:清晰(墨色濃重—刻畫精細)山水 中景:視覺效果處于近景與遠景之間畫遠景:模糊(墨色淺淡—刻畫簡略)教學資源:一、人類資源:教師、學習小組(兩人小組合作)二、非人類資源:1、教學材料:①教育信息資源:宣紙、畫板。②教育教學軟件:傳統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開發、下載)。2、教學環境:①硬環境:因特網(課前搜集有關山水畫的圖片)、多媒體教室②軟環境: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評價方法或工具:教學評價是美術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學生特點,采取多樣評價方式,教師評、學生互評、自我評等形式,即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和行為變化。一、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1.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以提問回答的方式呈現。(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適時點撥,及時肯定鼓勵,關注學生學習過程)2.評價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過程和態度,即評價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完成教學中的各項學習活動。以老師給予及時地肯定、適度的鼓勵、樹立榜樣和互評為主。3.學生自我評價: (1) 評價項目:課前準備、參與態度、學習收獲(2) 評價內容: 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①課前準備的國畫工具對本節課的應用 。 ②課前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 。參與態度: 參與態度:1 積極思考并主動回答問題 。 ②小組討論中積極提出問題,并發表自己的觀點。 學習收獲:①這節課很有趣,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②在學習過程中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提高 。 二、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 內容:1、教師內容分析透徹,系統。 2、語言有吸引力,幽默、風趣,節奏把握好。3、教法得當,有啟發性,教學手段使用好,教學效果好。4、自主能力有提高,教師精神飽滿,教態可親。 5、創設的教學情景時與學生探究。 6、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有所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