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 《我幫垃圾找個“家”》第一課時【一、教材分析】《我幫垃圾找個“家”》出自北師大版勞動教育一年級活動11,目的在于讓孩子認識垃圾種類,提高學生正確科學分類垃圾的能力及環保意識,培養學生正確投放垃圾的習慣。因此本課分為四部分,以學生視頻導入,提出廢棄電池應該投放在哪個垃圾桶的疑惑,引出什么是垃圾的思考,接著介紹垃圾桶的標志,再接著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了解垃圾污染的危害,最后倡導學生參與垃圾分類分類減量行動,做到垃圾分類、從我做起。【二、學情分析】一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雖能簡單分辨生活垃圾,但年齡較小,掌握的知識有限,未能系統性認識垃圾的種類,區分不同顏色垃圾桶的標志以及正確科學分類垃圾的方法。因此在本課教學中讓一年級學生認識四類垃圾的概念,垃圾分類的好處和科學分類垃圾的能力是有必要的。但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于難度較大的文字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學中盡量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圖片或視頻講解。【三、教學目標】認識生活中的垃圾,了解四類垃圾的概念。區分四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上的標志,科學正確投放垃圾。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正確分類垃圾及按標志投放垃圾的行為習慣。【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認識四類垃圾的概念及標志,區分四種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教學難點:培養科學分類垃圾及正確投放垃圾的行為習慣。【五、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垃圾袋(4個),標簽(4個)【六、課時分配】一課時,12分鐘【七、教學過程】活動一:視頻導入 創設情境1.觀看視頻【思考廢棄電池應該投放在哪個垃圾桶呢?A學生問:這個廢棄的電池應該扔在哪個垃圾桶呢?B學生答:應該是放在這個?C學生說:我們還是去問問老師吧!】2.老師說:看完這個視頻,我想坐在屏幕前的小朋友們也不是很確定這個廢棄的電池應該投放在哪個垃圾桶,還有垃圾可以分成幾類呢?今天就跟著周老師變身垃圾分類小能手,我們一起來幫幫垃圾找到它的“家”吧。活動二:認識四類垃圾什么是垃圾垃圾可以分成四類: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主要指沒有被污染過、適合回收和再利用的垃圾,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布料五大類。廚余垃圾:指剩菜剩飯、菜根菜葉、果皮等食品類垃圾。有害垃圾:指對人體健康或環境有直接或間接危害的垃圾,包括廢電池、廢燈泡、過期藥品以及化妝品等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包括紙巾、果殼、渣土等難以回收的廢垃圾。活動二:認識垃圾桶上的標志1.了解四類垃圾的垃圾桶標志2.跟著兒歌唱一唱:溫習鞏固垃圾桶的標志3.小游戲:對對碰活動三:認識垃圾分類1.認識什么是垃圾分類2.垃圾污染的危害(1)嚴重污染大氣:生活垃圾填埋后,其中的有機成分在地下厭氧的環境下,將會分解產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進入大氣中,如果任其聚集會引發火災和爆炸的危險。(2)污染水體:如果將城市生活垃圾和其它固體廢物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地,或是露天堆放的廢物經雨水沖刷被地表徑流攜帶進入水體,或是飄入空中的細小顆粒通過降雨及重力沉降落入地表水體,水體都可溶解出有害成分,污染水質、毒害生物。(3)生物性污染(4)垃圾爆炸(5)侵占大量土地3.了解垃圾分類的好處活動四:參與垃圾分類減量行動人人參與環保銀行活動【八、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視頻導入,引出課題,激發學生思考如何正確投放垃圾,進而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的講解,讓學生們掌握垃圾的分類,以及認識垃圾桶的標志。其中,通過小游戲和兒歌的形式,增加知識趣味性,激發小朋友做好垃圾分類的興趣,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縱觀整體教學設計,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簡潔高效,孩子們有聽、有說、有唱、有思、有練,整節課興趣盎然。需要改進的是教師的教學語言還要更加生動活潑,通過語音語調的變化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吸引低年級小朋友的注意力,還可以減少過渡講解的語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動手實踐,親身參與,人人都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