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創新途徑》教案設計課題:《文化創新的途徑》學科:政治本課介紹:《文化創新的途徑》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第三冊《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五課“文化創新”第二框的內容。本框內容主要講述了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一方面,針對傳統文化,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針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從而清晰地告訴我們文化自身發展的一般過程。培養青年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僅要反對“守舊主義”,而且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年級 高二 學科 政治 主題 《文化創新的途徑》 教師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教情分析 本課科學全面的介紹了文化創新的幾種途徑;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不同民族文化的正確態度及應克服的錯誤取向。從內容結構上來看,文化村想的途徑是文化創新這一單元的終點,可以說是本單元的精華;它也是上一次課《文化創新動力和源泉》的承接點和深化及升華;同時又為下一單元《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探討》提供了切入點;本冊書總體目標便是教給學生們如何正確對待多彩多異的古今中外文化,如何建設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因此,此課時與全書教學內容都密切關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為高二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已具備一定歸納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加之剛剛學完哲學,具備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在對待文化行為上,有各自不同的觀點,也能略微的分析不同文化的利弊,也有自己關于文化創新的具體設想,但他們看問題依然顯得偏激、不全面,缺乏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知識歸納整合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在文化創新的途徑中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端正他們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以免步入誤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走訪搜集傳統文化與不同民族文化,然后通過辯論、和討論說明它們各自具有哪些利弊,進行怎樣的變化后能為中華民族文化而服務,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自我知識整合能力、辯證分析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將文化創新途徑通過他們自身對具體問題的探討內化到他們的思想體系之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1)文化創新的途徑有哪些(2)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3)文化創新的必然過程(4)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或做法(5)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6)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取向能力目標識記:(1)培養學生理性對待事物的能力,辯證分析事物能力,辯論能力和討論能力(2)增強學生自我搜集信息資料能力,運用網絡查找信息能力,分析整合資料能力(3)增強學生關注生活、觀察新事物能力和創新能力(4)提高學生積極融入社會文化生活能力(5)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分工協作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識記:(1)通過本科學習,幫助學生提高欣賞不同文化藝術的水平(2)通過課前信息調查與搜集、課堂辯論與討論,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共同合作的精神(3)通過對文化創新途徑的探索,提高學生關心祖國命運、關注祖國精神文化發展、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熱忱(4)通過對外來文化的利弊探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關注人類共同利益的良好習慣,培養世界眼光(5)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精神(6)增強學習與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保持昂揚向上的斗志與精神狀態,包含對現代社會主義生活的熱愛。教學重點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教學難點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教學方法 1、調查訪問法學生可通過走訪社區鄰里、參觀鄉村農村、訪問老人或者調查訪問自己的爺爺奶奶,也可以到文化廣場自我觀察人們的娛樂活動,搜集關于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變化資料,也可通過問卷調查現代人對外來文化的態度,可通過訪談法、問卷法、暗中觀察法等調查形式,切實感受生活,搜集傳統與外來文化形式,同時在搜集過程中提高自己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利弊的認識和文化創新的途徑的認識。2、網絡搜索法學生可自己通過上網查找各個地方有哪些傳統文化形式,有哪些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原先沒有的,查找網上有哪些文化創新的途徑回憶導入法課前先讓回憶上次課所講內容,再過渡本次課要講內容課堂討論法根據學生課前調查到的傳統文化與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形式及其利弊分析、文化創新途徑,在班內進行討論分享小論文評比法課程結束后讓學生重新整理課堂上的討論,寫成小論文,寫出自己對傳統文化與不同民族文化態度、文化創新途徑的新認識課程實施方案第一階段:探究自學階段了解本課的學習內容和目標以及計劃,可提前一節課預先通知說明這堂課要講內容,讓學生做好預習準備。自學教材,到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上網查找資料,課后組成小組進行實際調查,可以參觀文化館搜集資料就搜集到的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利弊及如何為我所用問題在合作小組內展開討論,將各自的意見整理,每個組員做好記錄。根據組內討論情況,各組成員綜合對其他組員對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態度及利弊分析和創新途徑的思考,反思自己先前對待不同文化的態度第二階段:課堂互動此階段可以用辯論會與討論法相結合形式,分兩次討論,分別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認識進行討論,每次討論5分鐘,班級小組不定,每個同學可根據先前組內討論與自己反思結果自由發言,其他人可反駁可補充。教法引導:教師要體現主導的地位和作用,大膽鼓勵、積極引導,帶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勇于表達;教師要體現出一個組織者和協作者的作用,有力組織,調節氣氛與學生情緒,控制討論方向,做好記錄;教師要體現出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要與學生一道,以自由發言者的身份參與討論,平等的說出自己的看法,為學生祈起到樣作用。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回想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引出課題;進入到第一次課堂討論,讓學生們展示對傳統文化調查的結果,討論它們對現代文化有哪些影響,它們有哪些優缺點,該怎樣對它們進行的變革,教師可以先展示自己的調查,發表自己的看法,給學生開一個好頭,第一次討論結束后對討論結果進行綜合,得出第一個文化創新的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并對“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和文“化創新的必然過程”進行具體分析和講解;進行課堂第二次討論,對外來文化的認識,討論結束后,總結出文化創新途徑的第二個注意點“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并詳細講解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綜合兩次討論的結果,引導學生們對待不同文化時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取向”,并指出錯誤傾向的類型。第三階段:課外拓展根據這節課的討論和講解,學生上完課后得到新的理解,寫小論文《對傳統文化與不同民族文化的新認識》、《我以前對待某些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錯誤傾向》、《如何進行文化創新》;開展一個課外活動,走訪居住地附近的老人,了解他們年輕時生活中都有哪些傳統習俗,這些習俗現在是否還存在,以及是否發生了變化,根據走訪的嫩肉和比較的結果撰寫關于傳統習俗的調查報告或關于保護傳統文化的倡議書;針對如今的國學熱現狀,發表自己的看法,指出國學熱的利弊,并指出自己對繼承和弘揚國學文化的創設性建議。教學小結與反思本課小結:通過本節課教學,我們認識到文化創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文化創新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社會實踐不斷提出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創新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教學反思:教學的本質是一種師生、生生、師生與教學資源、媒體的“溝通”與“合作”的活動,教師不應以“領導者”“權威”自居來支配課堂教學,而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與指導者,學生才能成為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主體。本框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中主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有適時、針對性的點拔、引導,真正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伙伴。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師的匠心設計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需要教師不斷的學習,積累豐富的教學知識和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學生進步的需要。本課堂教學設計如有不足之處,懇請車老師能提出寶貴意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