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和媽媽在一起》教案教材分析本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通過學習表現母子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深厚感情,同時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學生都接觸過彩泥塑型的學習,對人物、動物的造型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課在作業的難度上略有提高,既要表現出動物的特點,又要表現出母子之間的親情,對二年級的學生是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必須通過小組合作、小組之間的競賽來促進學生的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大量的圖片和動畫刺激學生的視覺,給學生一個觀察、分析的氛圍,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造型藝術的樂趣,在競賽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觀察回憶分析動物母子形象特點,并學習捏、搓、壓、揉、組合等基本成型方法,培養學生的立體造型能力。2、通過觀察、想象、動手,自主探究創作一個小動物和媽媽在一起的泥塑情節。3、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彩塑藝術的興趣,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教學重點:觀察、回憶動物寶寶和媽媽的動態特點,學習泥塑制作的基本成型方法和制作步驟。教學難點:動物的特征和情節的表現,突出它們之間的親密關系。課前準備:課件,超輕黏土、剪刀、尺子、等教學過程:(一)欣賞小動物和媽媽在一起的錄像,啟發引導學生觀察動物寶寶和媽媽的特點。揭示課題——《和媽媽在一起》。(二)進一步引導學生回憶,講清動物的大小特征,“媽媽”和“娃娃”的不同之處。(三)思考:小動物為什么和媽媽在一起呀?然后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了解:1、 小動物身體很弱小,需要媽媽的養育和保護,和媽媽在一起,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候;2、小動物向媽媽學習各種本領,長大后才能獨立生活。3、欣賞幾種動物的動畫短片,啟發學生想象動物媽媽與動物娃娃在一起的情景是怎樣的?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描述進行歸納,表示其親密關系必須抓住兩點:A、在一起;B、親昵的動作。如:抱、親、舔、靠、依偎……等。4、小組討論:怎樣才能把動物塑造得形象、生動、有趣呢? 第一:觀察 第二:塑型 第三:組合擺放(四)教師示范講解制作方法:1、借助課件分類觀察動物的特征;2、看老師動作回憶以前學過的基本造型方法:揉、按、捏、搓、組合等;3、教師示范:了解第一種彩泥塑型的方法:整體造型手捏法4、看課件了解第二種方法:分步組合法。5、組合提示:表示在一起的親密關系,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情景去塑造。成型后,指導學生對動物的表情、四肢的姿態等作加工調整,以增加情趣。作品完成后,用板(或硬紙板)作底座襯托,使之能整體拿起來。6、小組討論交流:如果讓你們創作一組小動物和媽媽在一起的彩塑,你會選擇做哪一種動物呢?(五)創作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組表現動物母子情深的情景。要求:分工合作,制作的動物外形特征明顯,生動有趣,并將各組的動物集中到“親子樂園”,比一比,看誰把自己制作的作品最快地送到樂園。學生在抒情的音樂中制作,教師巡堂輔導,并捕捉學生創作的精彩鏡頭及作品照片。(七)作業評價。把學生作品展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說說自己塑了什么動物,動物媽媽和娃娃在干什么,師生共同評價作品。對造型完整而富有情趣的作品給予表揚獎勵。評選出:本課中表現積極的同學,制作認真的同學,有創新表現的同學,合作最佳的小組。(八)課末小結和課后拓展:媽媽為我們付出了很多很多,“母親節“快到了,也請同學們課后為自己的媽媽做一個黏土小禮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