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9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課程標準】從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了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材分析】本課包括日常生活的變化,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兩個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于長期遭受列強的經濟侵略以及戰爭的破壞,中國的經濟遭到巨大破壞,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情分析】1、學習特點:八年級學生處于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過渡階段,思維的嚴謹性與邏輯性有了明顯增強,歷史認知能力明顯提高。大部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所增強,對歷史學科也較為感興趣,也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但還有一些學生學習狀態較差,學習上存在嚴重的依賴性和被動性,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較差。2、學習習慣:部分學生有較好的學習習慣,能主動學習,能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能做到認真預習、認真聽課、認真做好課堂筆記,并能及時有效地復習。但有些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很消極,基本上不能進行自主學習,甚至出現厭學情緒。3、學習交往:大部分學生能進行課堂學習的合作與互動,并具有很強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能很好完成課堂上的討論環節的任務,課后也能在一起討論交流課后作業,能夠互幫互助,共同進步。但有少數學生缺乏合作學習能力,甚至存在閉鎖心理,不愿意與他人交流分享。【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解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中國在交通、通訊方面的進步。培養學生用視頻、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進行采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變化為第一手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數據。用數字有力說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重點難點】重點:改革開放前后,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難點:正確理解交通、通信的進步對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PPT展示材料:你知道中國改革開放前后的“四大件”各指什么嗎?從“四大件”的演變中,說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么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有哪些?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9課《社會生活的變遷》。【播放視頻】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板書課題】第19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二、新課講授(一)日常生活的變化1.講述新中國成立前后日常生活的變化。提示: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到20世紀末,我國在整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a.衣(1)播放視頻:《改革開放以來穿衣的變化》后,PPT圖片展示。從圖片和材料可以看出人們的穿著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文革”開始后,掃“奇裝異服”,求美講漂亮被認為“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婦女紅綠彩衣只敢襯里露邊,不敢外穿。——《上海日用工業品商業志》(2)解讀①改革開放以前人們衣著的特點: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量有限,需要憑布票購買。②改革開放以后人們衣著的特點:豐富多彩,而且時裝表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表明,在當今社會,服飾不僅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們展示個性、顯示風度的一種方式。(3)問題探究:分析改革開放前后人們衣著變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1)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2)改革開放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物資的豐富,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大大解放。b.食(1)播放視頻:《年夜飯的變遷》后,PPT圖片展示(2)圖片解讀:改革開放前,人們的食物匱乏、單調、營養不足,改革開放后,人們的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即吃出營養、吃出文化、吃出健康。(3)問題探究:“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前后,人們飲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解放了社會生產力,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激發了社會活力,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c.住(1)圖片展示(2)圖片解讀: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的居住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居住面積不斷擴大,居住環境明顯改善。d.行(1)播放視頻《交通工具》,PPT展示圖片新中國成立時,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國家的工業很貧瘠,國家的石油也很貧瘠……五六十年代,人力畜力是主力。(2)圖片解讀:改革開放前是自行車,改革開放后,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影響:隨著交通方式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方便、快捷、辦事效率高。e.用:改革開放以前是四大件——三轉一響,改革開放后是新四件。3.指導學生說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提示: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綜合國和顯著增強;商品供應充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利用外資成效顯著;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4.總結: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物質供應嚴重匱乏,限制了人們提高生活水平;改革開放后,經濟迅速發展,物質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的生活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說說改革開放后,我國在交通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提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2016年,中國的高鐵運營里程世界第一;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提示: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2.啟發學生思考:交通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提示: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3.鼓勵學生講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4.講述改革開放后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成果。提示: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迅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5.提問:通信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提示: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6.【合作探究】啟發學生閱讀材料,思考: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暴力與貧窮,使共產黨失去民心,直到鄧小平改弦易轍……中國各項傳統與制度獲得重新評價,凡是黨認為有助于國家恢復的事物都加以支持。鄧小平要求共產黨擁抱全球資本與資本主義觀念……高明的領導班子,積極進取的人民,合作的外國人,再加上一點運氣,可以讓共產黨搭上發展的順風車。” ——泰德·費雪曼 《當世界又老又窮》提示:1)中共的正確領導2)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3)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迅速發展4)人民群眾的共同奮斗啟示: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三、課堂總結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交通、通信體系完善了。而這些巨大變化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實施,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得益于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奮斗拼搏,是老一代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偉大夢想的實現,也是我們繼續闊步前進的起點和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夢是文化強國夢,經濟富民夢,也是民族復興夢,中國夢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精神追求!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這節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主要得益于兩方面:其一是課前準備較充分,教學條理清楚,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其二是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開展很好。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要多多創設教學情景,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多種直觀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在課堂教學中的時間安排欠合理,給學生自主學習時間較長,出現了少數學生嬉戲打鬧的情況。今后要加強對課堂的調控,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規范課堂紀律。六、當堂檢測1.近年來,華為5,復興號高鐵運營、國產大飛機C919試飛。國產航空母艦下水……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令世人真切感受到中國“智造業”的飛速發展。這主要是由于我國A.大力發展高新科學技術 B.高等教育迅速發展C.努力維護周邊地區安全 D.鼓勵發展對外貿易【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重視高科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因此我國的“智造業”的飛速發展。故A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高等教育、周邊地區安全,對外貿易,故排除BCD項。故選A。2.下表所示內容反映了我國A.經濟快速發展 B.文化教育進步 C.社會保障提高 D.飲食結構優化【答案】A【解析】改革開放前的三大件和改革開放后的三大件有了明顯的不同,新的高檔消費品層次不窮,從三大件的變化可以深切的體會到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A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文化教育、社會保障、飲食結構優化,因此BCD錯誤。綜上故選A。3.上海紡織女工楊秀燕從1965年開始記錄家里的每一筆開銷,小到幾分錢,大到幾百元,無一遺漏,一記就是37年。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帳”,卻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當作寶貝一樣收藏起來。你認為它的歷史價值主要在于A.記錄者是普通百姓 B.反映一定時期的社會歷史變遷C.記錄時間具有連續性 D.記錄內容是民眾的日常生活細節【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所以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帳”歷史價值主要在于反映一定時期的社會歷史變遷,B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4.下圖是改革開放前我國人民購買棉布和糧食所使用的票證。改革開放后它們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是A.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 B.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C.人們的購物方式發生了變化 D.改革開放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改革開放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東西都需要各種票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資逐漸充裕,市場能夠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票證逐漸被取消。不管是消費觀念、生活方式還是購物方式的變化都以社會經濟發展為前提和基礎。故D符合題意;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不是材料中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不是票證退出舞臺的主要原因,排除B;購物方式發生了變化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為前提和基礎,排除C。故選D。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