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國的傳世名作--當莫奈遇見世界教學目標通過欣賞、評述、討論等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莫奈作品的內涵,提高學生分析這類作品的能力,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作品發表見解。學情分析在此之前學生對顏色的認識是理性的,認為草永遠是綠的,天永遠是藍的,土永遠是黃的。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理解莫奈的藝術語言2、通過欣賞、評述、討論等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莫奈作品的內涵教學難點1、理解光線與色彩的關系2、提高學生分析這類作品的能力,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作品發表見解。教學過程活動1【導入】導入出示幾張天空的照片,介紹天空的顏色是來自于光線的變化。引出莫奈喜歡描繪不同光線下的景色。在19世紀的法國,有一位畫家,他的名字叫莫奈。他雖然是位藝術家,卻有著科學家的研究精神與執著,他可以每天在同一個地方等待,只為了記錄不同時間的光線變化。那么他的光線世界是什么樣的呢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外國的傳世名作--當莫奈遇見世界》活動2【講授】了解印象派欣賞莫奈的《日出》,引出印象派的誕生不是偶然。第二個條件是十九世紀照相技術的產生。在此之前繪畫承擔著記錄形象的重要任務,隨著照相技術的普及,繪畫藝術已失去了它從前的優勢。當時有些畫家甚至認為無發展前途。這種危機感促使藝術家們放棄了照片式的古典畫法,轉而尋找繪畫色彩方面的新途徑。第三個條件是受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于光。大家物理課上學了光有哪些顏色印象派的畫家就是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進行繪畫創作的。活動3【講授】感受印象派欣賞莫奈的《干草垛》《盧昂大教堂》,引出印象派是如何畫畫的。原來印象派畫家都是在戶外作畫的。因為光線的變化會帶來物體色彩的變化,印象派畫家就是在追求描繪物體的光色變化。莫奈這位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畫家,他曾經說過“我希望生出來就是個瞎子,然后忽然獲得視覺,這樣就能不知道眼前的東西原來是什么,只看到各種不同的顏色而開始作畫。”可見,這位藝術大師對于光和色的追求是如此的癡迷。活動4【活動】探究印象派對比《風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和《干草垛》,感受傳統畫派和印象派在光影和色彩方面的不同。印象派繪畫用藍色、綠色、紫色表現暗部。印象派畫家認為暗部不是沒有光,只是光線比較弱,只要有光線就會有色彩,所以暗部描繪一改傳統畫法,用了有亮度的顏色來表現。對比《海港日出》和《日出印象》,感受傳統畫派和印象派在造型和筆觸方面的不同。傳統繪畫筆觸細膩,而印象派畫家作畫時,依據對自然風景的感受,有意識地保留寫生過程中的一筆一劃。不同的畫家依據他們不同的性格差異,用筆或粗放或細膩,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印象派畫家不僅僅研究出了色彩的理論,他們還發現,畫面中值得關注欣賞的不僅僅是描繪的景色,運用的色彩、筆觸、產生的肌理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審美對象。活動5【練習】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辨別傳統繪畫與印象派繪畫。活動6【作業】體驗模仿印象派的色彩和筆觸,完成老師預先分發的色彩小卡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