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的畫卷——外國歷史畫、宗教畫課題:外國歷史畫、宗教畫賞析(一)課型:欣賞 評述【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初步了解外國歷史畫的概況,對其作用、創作方法、自身發展、表現形式和表現語言有所認識。2、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在廣泛的文化背景中體驗外國繪畫作品的藝術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學生尊重、理解和接納人類的文化遺產。3、技能目標:通過欣賞與評述的各種活動,培養學生參與意識,討論、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評述美術作品的能力。【教學重點】外國歷史、宗教繪畫作品的概況及藝術特點。【教學難點】理解歷史畫欣賞的特殊視角和畫家在作品中傾注的感情。【教學準備】教師:歷史畫、宗教畫相關圖片及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查找相關文字、圖片資料,可制作課件用于課堂交流。【教學過程與方法】一、交流導入1、放映電影片段《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之七—海神怪錄》,提出問題:在現代媒體發明之前,人們用什么方式和儀器進行記錄和傳播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的?2、在照相術發明以前,人們想將一件歷史事件進行圖像的描述,那就只有借助畫家手中的畫筆了。3、從繪畫中看歷史,從歷史中品味藝術。引出課題:歷史的畫卷——外國歷史畫、宗教畫賞析。二、欣賞解析(一)欣賞感悟多媒體放映《阿克琉斯與埃阿斯玩骰子》1、 觀察(畫面內容)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途中遇到風暴,在帳篷里玩骰子的情節。兩位英雄盔甲不解,長矛依肩卻興致勃勃地玩耍,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情趣。2、講解(歷史史實)荷馬史詩中提到的兩個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在出征特洛伊的途中。3、分析(藝術特色)繪畫形式沒有完全擺脫埃及藝術的影響。這兩個人仍舊嚴格地用側面像表現,眼睛看起來還仿佛是正面像。畫家已經敢于只畫出阿喀琉斯左手的一小部分,把其余部分隱藏到肩膀的后面。多媒體放映《伊蘇之戰》1、觀察(畫面內容)負傷倒下的馬,踢腿潰跑的脫韁之馬,騎士的長矛,馬其頓王的臉容,背景的戰場氣氛組成了畫面的節奏美。2、講解(歷史史實)公元前333 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進行了一次關鍵性的激戰,地點在西里西亞( 即在小亞細亞) 的伊蘇城附近。3、分析(藝術特色)構圖龐大,人物眾多,激烈的戰爭場面處理得非常細致。(二)發展探究1、什么是歷史畫?(以歷史為題材的繪畫,西方美術史中還包括宗教和神話故事為題材的畫。)2、歷史畫從哪些方面進行欣賞?多媒體放映《最后的晚餐》1、觀察(畫面內容)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2、講解(歷史史實)題材取自《圣經》故事。猶大向官府告密,耶穌在即將被捕前,與十二門徒共進晚餐。3、分析(藝術特色)構思巧妙,透視嚴謹,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系,引人入勝。畫家通過各種手法,生動地刻畫了耶穌的沉靜、安詳,以及十二門徒各自不同的姿態、表情。此作傳達出豐富的心理內容。4、思考交流①根據收集資料,交流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達·芬奇其人其畫。②仔細觀察畫面,舉例說明畫家刻畫了十二個門徒的哪些人物性格?是怎樣表現他們的性格的?③畫家采用了哪些手法來突出畫面的主要人物耶酥的?1、欣賞:不同版本的《最后的晚餐》,體悟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獨到之處。多媒體放映《最后的審判》1、觀察(畫面內容)全畫以耶穌為視覺中心,形成一個視覺左右對稱均衡和諧的章法,人物的組合動勢構成旋渦形,猶如暴風卷起的人群。2、講解(歷史史實)是《圣經》的傳統題材,在所有的教堂里幾乎都有這個主題的壁畫。它是宣傳人死后,行善升天,作惡入地的因果報應。3、分析(藝術特色)畫面采用了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的復雜結構。周而復始的活動,上升與墜落,聯結著整個人群活動的審判者基督這一中心人物。4、思考交流①放映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分組討論米開朗基羅繪畫的藝術特色。②放映拉斐爾的《圣母像》系列,分組討論拉斐爾繪畫的藝術特色。(三)深入研究多媒體放映《亞歷山大的勝利》《勃魯達的投降》。思考交流:1、根據收集資料,分組討論交流這兩幅畫的歷史史實、畫面內容、藝術特色。2、《亞歷山大的勝利》是宏大戰爭場面,研究畫家是怎樣通過構圖達到這一效果的。3、 比較米開朗基羅的《最后的審判》,同樣是眾多人物的安排,兩幅畫在構圖上有何不同特點?(與文藝復興鼎盛時期明確的有限空間界限概念相反,阿爾特多菲在這里試圖描繪出一種“全球疆界”)4、《勃魯達的投降》這幅畫上,既沒有畫勝利者的凱旋,也沒有畫失敗者的猥瑣,為什么?5、《勃魯達的投降》 猜猜畫中的人物是誰?你能說出這幅描繪投降畫面的背景嗎?你是怎樣來辨別勝敗雙方?說說當時雙方人物的動作與神態。(四)課后拓展與祭祀有著密切關系的宗教美術在中國美術史上都是大書特書的,但是與戰爭有關的歷史畫在我國古代繪畫史上卻較為少見。為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