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奇妙的墻教學目標認知目標:通過立體構成——累積構造作品欣賞,了解累積構造基本知識及基本規律。技能目標:靈活運用累積構造知識制作出基本形,并運用基本形通過合作的方式累積出奇妙的“墻”。情感目標:從累積構成的創作活動中體驗其創作樂趣和審美,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對立體構成這部分知識不是很了解,但對“墻”是特別的熟悉,因此學生具備了充分的感性認識,而且本課內容貼近生活,動手性強。在具體操作中適當降低難度,利用積木砌墻引起學生的興趣,作業時用同學漫畫、簡單臉譜等裝飾基本形,既復習了以前學習的知識,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了解累積構造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律。教學難點:設計制作出有創意的基本形并合作累積成奇妙的“藝術墻”。教學過程4.1 【導入】(圖片導入)(一)圖片導入出示幾幅有特色的、裝飾性強的墻面圖片,引出話題:生活中存在很多“有趣的、奇異的”墻,從而導入課題并板書課題。【活動】初步體驗(二)初步體驗1.以問題“你知道墻是怎么砌起來的?你會砌墻嗎?”開發同學想像力,培養動手能力。2.“老師帶來了一些‘磚’,誰來學砌一面墻?”學生活動①:學生上來用積木(大小一樣)累“墻”,以激發學生的興趣。3.理解累積構造的概念通過剛才學生砌墻的過程來理解累積構造的概念:以磚累墻的方法在立體構成中稱為墻式累積構造,它是立體構成的基本構造之一。*通過學生用積木模擬砌墻以及圖片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講授】尋找與發現(三)尋找與發現1..小組交流:生活中的累積現象有哪些?2.欣賞生活中各種累積的“墻”,說說這樣累積有什么作用?欣賞 各種“墻”談感受:生活中的累積構造隨處可見:超市里商品的累積可以節省空間;在建筑環境中,墻還可以變化成一個隔斷或是一面屏風起到營造景觀或豐富空間的作用;.最后一幅圖片,人通過各種造型累積成人墻,在舞蹈和雜技中廣泛運用。通過分析圖片來得出結論,人是構成這面“墻”的主要因素,通過一個個人的重復、聚集、累積形成了立體的造型。3.展示兩幅有創意的“墻”的圖片,說說各自的基本形是什么?(第二幅)的基本形特別有趣?除了這種累積方式,還可以累積成其它的樣式嗎?4.圖片展示.同一基本形的不同累積樣式。提問:我們知道了累積構成有這么多不同的樣式,那么剛才用積木累成的墻,有沒有哪位同學上來換成另一種累積樣式呢?學生活動②:學生上臺來把剛才用積木累成的墻換一種累積樣式(學以致用、加深印象)。5.學生思考并討論:圖片中的基本形有什么特點?分析得出:基本形的外形相同,但上面的裝飾圖案不一樣。結論:在相同外形體積的前提下,可以對基本形內部的形體、色彩、裝飾進行變化,從而設計出變化豐富的“墻”。基本形的變化有四種:方向和位置的變化。②顏色的變化。③裝飾圖案的變化④大小的變化。在這里強調:大小的變化只是視覺上的透視變化,不 是基本形本身的大小變化。學生活動③:屏幕上出示的四張圖片分別屬于哪種變化?請到前面來把它們拉入相應的方框內。【練習】合作創作(四)合作創作1.基本形的制作(1).做基本形的外框,可以是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各種形狀,但是大小必須完全一致。(2).裝飾變化基本形:A.裝飾內部 (圖片演示)B.裝飾外部(圖片演示)師:因為我們的作品是合作完成,所以要求同學們做外部一樣的基本形,大家喜歡做哪一種呢?(生):第二種!(師):好的,第二種是對基本形作外部裝飾。作業要求:大家在圖畫本上裁下一張紙(確保外形大小一樣),紙的兩邊各空出大概6厘米寬,在中間構圖,可以畫上同學的肖像、漫畫或簡單的臉譜(以前學過),畫好后把紙卷成圓柱體粘貼,全班同學到白板上把圓柱體進行累積,合作完成一件作品——一面奇妙的“藝術墻”。(德育: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作業】展示評價(五) 展示評價學生把完成的作業卷成圓柱體到白板上累積成一面很別致的“藝術墻”。請一位學生到前面來評價這件全班同學集體完成的作品。(六)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立體構成中墻式累積構造的基礎知識,它是立體構成中的主要造型之一,是將一定數量的基本形通過疊加、聚集等重復組合方式形成的立體形態,在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希望大家多留意身邊的累積構造現象,培養自己的審美觀,學會用藝術的眼光來觀察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