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 17 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一、設計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 本節課的內容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已有詳細介紹。教材從整體上概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歷程及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既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遙相呼應,又為學習二戰后的冷戰格局的形成及對世界發展的影響奠定基礎。本科分為三個子目,分別是“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結構上清晰了展現了二戰的背景、過程與結果及影響。本課設計上運用了“博弈論”的學科理論,從“戰前的零和博弈”、“戰場的負和博弈”、“戰后的正和博弈”三個方面引導學生以宏觀的視野認識二戰的爆發實際上是大國博弈的結果,以理性的態度分析處理大國間關系的最優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今世界的多變局勢與和平的來之不易。教學設計核心素養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二戰爆發的背景、戰后雅爾塔體系的架構。時空觀念:結合地圖、文獻等史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局部戰爭發展到全球大戰的過程,培養時空素養。史料實證:通過文獻記載,分析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歷史解釋:結合時代背景,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變動的影響。家國情懷:通過學習二戰和戰后國際秩序的重建,感受和平來之不易,理解協商和談判才是解決國際紛爭的最佳方式。教學重難點重難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及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俄烏沖突自2022年2月24日爆發至今,已持續55天。目前雙方已進行五輪談判,但仍未達成和平協議。我們看到戰火中的烏克蘭,大量士兵和平民傷亡,多座城市建筑受損嚴重,俄方也遭受巨大損失。教師提問:這場沖突為何爆發呢?哪位同學有所了解?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俄烏沖突。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烏克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地位,成為俄羅斯與歐美間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戰爭陰云之下,眾多媒體和網友紛紛擔憂是否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教師提問:人們為什么害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教師過渡:前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二戰的慘烈,讓人們心有余悸。今天,讓我們重溫歷史,以大國博弈的視角,走進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講授新課】1、戰前的零和博弈——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教師過渡:一戰的創傷尚未愈合,二戰為何爆發呢?問題探究一: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弊端。教師小結一: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決了舊問題,也激起了新的矛盾,這使德意日法西斯主義運動開始滋生。教師過渡:法西斯主義有何特征?請根據材料分析。問題探究二: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法西斯主義的基本特征。教師小結二:法西斯主義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主張通過侵略擴張,贏得廣闊“生存空間”,蘊含著爭霸野心。教師講解:一戰結束后,1919-1921年,意大利、德國、日本先后建立法西斯組織,意大利于1922年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權。我們看意大利法西斯黨旗中這把木棍包裹戰斧的武器,它源于古羅馬共和國時期,象征著強權、暴力、侵略戰爭等。這把武器在古羅馬拉丁語中就讀作“法西斯”教師過渡:直到1933年,德日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建立了法西斯專政,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問題探究三: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應對經濟大危機的兩種方式。教師小結三:經濟大危機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渡過了危機;而德日法西斯勢力借機迅速上臺,開始擴軍備戰,意大利也走上對外擴張道路。因此,經濟大危機加速法西斯勢力發展,推動戰爭陰云來襲。教師講解:在亞洲,日本先后發動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并建立法西斯專政;在非洲,意大利于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亞,不久與德日結為盟友;在歐洲,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1936年與意大利結為軸心國,在歐洲開展侵略擴張。至此,亞歐戰爭策源地形成。教師過渡:對于法西斯的侵略行徑,英法實行綏靖政策,并策劃了慕尼黑陰謀。問題探究四: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法實行綏靖政策的原因和綏靖政策的實質。教師小結四:小結一下英法實行綏靖政策的原因。經濟層面——經濟疲弱,無暇顧及;政治層面——遏制蘇聯,禍水東引;社會層面——和平主義,消極避戰。其實質是英、法等國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以求自保,并把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的做法,這種縱容態度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教師過渡::除此之外,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問題探究五:根據材料五并結合一戰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教師小結五:二戰前各國力量對比發生改變,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是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篇章總結:綜合來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之上,經濟大危機加劇了這種矛盾,推動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二戰前,大國間的這種零和博弈,加劇了帝國主義間固有的經濟、政治不平衡性,矛盾不可調和,最終表現為戰爭。教師過渡:戰場上的大國如何博弈?首先我們觀看一則視頻,梳理導學案上“二戰進程表”2、戰場的負和博弈——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進程表(預習完成)亞洲戰場 歐洲戰場 非洲戰場局部階段 1931年九一八事變(序幕)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 (東方主戰場)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戰爭擴大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成為抗擊納粹德國的主要戰場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戰爭轉折 1942年中途島戰役是亞洲戰場轉折點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 1942年阿拉曼戰役是非洲戰場轉折點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標志著歐洲戰場的結束 1943年5月,非洲戰場結束教師講述:我們一起來梳理二戰進程。局部階段:各大戰場相繼爆發戰爭,中華民族開辟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東方主戰場,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隨后戰爭規模不斷擴大,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二戰發展到全球階段。1942年元旦,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各大戰場出現轉折,1943-1945年,法西斯國家相繼投降。回顧二戰進程,我們需要關注促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一是世界反西斯同盟國家的團結協作,促使二戰出現轉折;二是從統計數據認識到,中國的全民族抗戰作出了重大貢獻。教師過渡:戰爭已結束,如何體現大國間的負和博弈呢?根據材料分析。問題探究六:根據下列材料,指出二戰戰場上如何體現大國間的負和博弈?教師小結六:負和博弈的結果是兩敗俱傷。這啟示我們:戰爭不是解決國際紛爭的最佳方式,二戰后國際關系應該如何重建?3、戰后的正和博弈——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教師講述:首先我們了解概念: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教師提問:觀察圖片,你發現了什么特點?說明了什么問題?教師過渡:雅爾塔體系是二戰后由美蘇英等大國主導建立的。在談判桌上,大國是如何博弈的呢?小組合作探究一:①根據雅爾塔體系的內容評價雅爾塔體系。②雅爾塔體系的建立如何體現大國間的正和博弈?各組分享任務一探究成果。教師小結:從積極方面來看,雅爾塔體系基本實現了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目標,至今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尤其對被壓迫民族權利的承認,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推動當今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展;從消極方面來看,雅爾塔體系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弱小國家的利益。各組分享任務二探究成果。教師小結:雅爾塔體系是大國間尋求合作和妥協的、正和博弈的結果,雖帶有強權政治色彩,但整體上對維護世界和平起到了積極作用。這啟示我們,正和博弈才是解決國際紛爭的最佳方式。教師講述:隨著二戰的結束和雅爾塔體系的建立,世界格局也發生了變化。兩則材料生動體現了二戰的結束是世界格局演變的真正轉折點。近代以來,歐洲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兩次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逐漸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二戰后,歐洲迅速衰落,世界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1991年蘇聯解體后,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趨勢發展。教師過渡:學習歷史,我們更應該以史為鑒,維護和平。下面開展小組合作。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導學案上時政資料,解決俄烏沖突相關的兩個問題。1、2組完成探究一,3、4組完成探究二,稍后分享探究成果。小組合作探究二:(1、2組完成)探究一:俄烏沖突是否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3、4組完成)探究二:為俄烏沖突設計一個正和博弈的解決方案。各組分享探究成果。結語:從大家的分享中,老師仿佛看到了未來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政治家、外交家們已經在課堂上出現。對于俄烏沖突,我們期盼著能夠和平解決,我們也期待著世界走向長久的和平,人類社會也必然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呼喚中走向美好的未來。教學反思受限于傳統教學思維,仍然不愿舍棄教材中基礎知識的強化落實,又因課堂容量有限,使得本應頗具趣味的戰爭過程部分不夠激情學生興趣;對教材的重組整合不夠,整體來看依然是按照時空順序推進學習,沒有很好的挖掘出內在的邏輯;史料的選取還應更豐富,二戰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部分,在選擇史料時如果能夠多形式、多角度的去補充,學生會有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本課運用了博弈論來幫忙學生理解二戰的前因后果,并引發學生對于戰爭與和平的深度思考,但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部分學生對于陌生的新理論理解不透徹,沒有給學生帶來思維上的共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