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美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第13課《 漁家樂 》——教學設計【教學思路】《漁家樂》是湘美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13課《農家樂》的一課的拓展課,屬于“造型﹒表現”領域的內容。在《農家樂》的教學中,筆者發現三年級的學生對農村田間的勞作并不熟悉,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歷,習作呈現不理想,教學未能突破難點。如何能立足學情,讓學生有感而發地參與教學并進行創作表現呢?《課標》(2011版)指出: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美術教學應結合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積極開發地方美術課程資源。因此,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泉州沿海的地域特點,以獨具特色的蟳埔漁村這一資源展開教學。針對漁民勞作時的動態這一教學難點,我制作了活動的小紙人幫助學生觀察、分析,并設計了模仿、拼擺,探究、賞析等環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漁民勞作時的場景,以期在整個學習過程既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優良品德,又提高學生圖像識讀、美術表現的素養。【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重、表現欲強,對于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雖然已經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但是對于人物動態的表現還不擅長。因此需要教師引導觀察,演示技法,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鼓勵其大膽落筆。【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漁民勞作時的動態特征,用色彩作畫的方式表現人物的動態。2.通過觀察、模仿漁民勞作的動態,以合作的方式參與教學,并獨立完成習作創作。3.體會漁村勞動者的艱辛和快樂,發現勞動美,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優良品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用色彩作畫的方法表現漁村勞動者,初步感受鱘埔漁村的風土人情。教學難點: 漁村人物勞作時的動態表現。【教學準備】教具:課件、紙偶、微課、宣紙、水粉筆、小水桶、調色盤學具:水粉筆、小水桶、報紙、調色盤、固體膠【教學過程】組織教學,談話導入1.組織教學,師生問好。2.觀看視頻,情境導入。小結: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里有著許多漁村。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鱘埔,去體驗漁民勞動的生活樂趣。(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以輕松的談話方式,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本次的學習。二、觀看視頻,創設情境1.觀看視頻,初步感受鱘埔文化。2.交流分享,引導了解鱘埔文化。【設計意圖】以蚵殼厝、簪花圍、鱘埔服飾在課堂中營造鱘埔氛圍,并以簡介鱘埔的視頻為媒,在師生交流、生生分享中,喚起學生有關鱘埔文化的記憶,進一步了解鱘埔文化,為后面的漁民勞作的動態創作創設了有效的教學情境。三、體驗探究,畫出勞作動態骨式1.播放《莊阿姨的一天》視頻,感受漁民的勤勞艱辛。2.觀察模仿莊阿姨勞作的動作,感知漁民勞作的動態。3.巧用紙偶引導學生擺出動態,發散思維拓展勞作動態。4.示范作畫漁民勞動動態骨式,掌握方法學習創作動態。【設計意圖】以《莊阿姨的一天》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漁民的勤勞與艱辛,同時又認識到漁民身上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用摳圖的形式捕捉莊阿姨捕魚、挑擔、補網等動態,直觀又形象。抓住三年級學生好奇心重的特點,通過猜一猜的方式讓學生感知漁民勞作的動態,又以“你能用小紙偶擺擺莊阿姨的動作嗎?”的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巧用紙偶,擺出莊阿姨的動態,加深對漁民勞作時的動態理解。其次以“你還能擺出哪些漁民勞作時的動作”為任務驅動,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拓展漁民的動態。最后教師演示用色塊畫出漁民勞動時動態骨式圖,引導學生嘗試進行動態創作。本環節中從對漁民動態的最初感知到理解,從單一模仿到拓展聯想,層次分明,富有梯度,從而輕松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四、賞析交流,完善勞作動態創作1.出示圖片,賞析作品2.分享交流,拓展思路3.微課學習,總結方法4.適時點撥,完善創作【設計意圖】分步創作的方式,既能降低人物動態表現的難度,樹立學生作畫的自信心,又使課堂結構更加分明,凸顯層次感。在這過程中采用賞析作品拓展學生的創作思路,運用微課直觀的演示為學生完善創作提供了清晰有效的方法指導。創作時,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無不為學生完善習作保駕護航。六、展示評價 總結提升1.展示作品,多元評價2.教師小結,升華主題【設計意圖】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過:“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學生。”在本次課中,教師精心搭建展示平臺,尊重每一位學生合作創作的成果,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板書設計】漁 家 樂方法:1.鋪染勞動動態2.勾勒輪廓3.添畫細節4. 添加勞作工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