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教材、學情、教學研究課題 世界的物質性課時計劃: 1 課時 第 1 課時 授課日期: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重點★;難點√) (1)培養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分析宇宙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 (2)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并能夠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1)運用比較分析法,理解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律與現象的區別與聯系。(2)通過社會調查,了解目前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在哪些違背客觀規律的現象。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原理,使學生懂得辯證唯物主義在承認運動的絕對性的同時,還承認相對靜止的重要作用,從而承認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反對離開相對靜止談運動,避免犯形而上學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的錯誤。女生視角板書設計(思維導圖設計)課后反思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檢查預習2分鐘二.導入新課3分鐘三.講授新課28分鐘四.課堂小結2分鐘五.課堂隨測5分鐘六.課后作業《全品訓練》 了解《學案》預習完成情況,提問或指名學生回答預習題答案。讓學生思考問題:天地萬物是不是上帝創造的?聯系你所知道的有關地球起源的知識,說明為什么上帝創世說是背離客觀實際的。(一)、自然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是物質的。探究提示:太陽系是在約50億年前由氣體塵云形成的。地球在約47億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陽星云分餾、坍縮、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變過程表明,宗教的“創世說”是站不住腳的。不僅是地球,宇宙間各個天體的形成與發展都是客觀的。2.什么是物質。教材先列舉了古希臘哲學家對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導我們探究物質的科學含義。課堂探究:(1)哲學家所說的作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具體事物是什么關系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態萬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許多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地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如磁場、超聲波、紫外線等。從哲學的角度看,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探究提示:(1)它們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2)這些事物雖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地存在著,從哲學上說,那就是它們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 根據以上探究,我們體會到哲學上所講的物質不同于我們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體事物,要從哲學上揭示世界的本質,我們就必須超越日常生活的經驗層次,撇開千差萬別的事物各自生動的具體特性,把握它們共同的屬性和本質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學上的物質,是萬事萬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與具體事物之間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那么,什么是哲學上講的物質呢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所謂“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就是說,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無論人們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認它的存在,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所謂“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就是說物質具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反映、所認識。 教材引用列寧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學上所講的物質的本質含義:第一,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質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第三,物質具有可知性。 綜上所述,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牢牢掌握了這一點,我們才能進一步領悟:無論是天地自然,還是從大自然中孕育而來的人類社會,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 “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設置問題: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什么關系?二者的聯系:第一,二者是緊密聯系的。物質是從萬事萬物即具體的物質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如果離開萬事萬物,即離開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了物質。可見,物質只存在于具體的物質形態中,而萬事萬物即具體的物質形態則是物質的具體表現。第二,二者又是有區別的。物質所概括和抽象的僅僅是具體物質形態的共同特性,而具體的物質形態除了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正因為如此,我們就絕不能用物質代替具體的物質形態,否則就看不到世界的豐富多彩;同樣,也不能用具體的物質形態代替物質,否則又會抹殺世界的物質性。物質是不生不滅、永恒存在的,而具體的物質形態則有生有滅。第三,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而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引導學生探究理解一下的內在聯系:1、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與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界限。 2、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劃清界限。 3、 客觀實在——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形而上學性。(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學生探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設問:什么是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探究提示:(1)人類社會形成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間即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古猿發展而來的一個特殊的生物種群。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是客觀的、物質性的。(2)構成人類社會的人口是客觀的、物質性的,因為人類是在自然界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由古猿進化而來的。(3)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決定性條件——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客觀的,具有物質性。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是客觀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的實體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物質的。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經濟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等,它們都是物質關系,具有物質性。人們既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也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決定性地位: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總之,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關于世界的物質性,有以下幾種說法:①世界的本質是物質。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③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④世界統一于物質。⑤世界是物質的。 ◇思維拓展:為什么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客觀的,人們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1)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它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生產力是客觀的,任何一代人、一個社會,都只能在前一代人、前一個社會形成的生產力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也不能隨心所欲地發展。(2)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與人之問的關系。生產關系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生產關系也是客觀的,任何社會的生產關系都只能由社會生產力來決定。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發展又不平衡,既有一部分現代化工業,也有大量落后于現代化水平的工業;既有一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又有廣大的不發達地區;既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又表現出科學技術水平普遍不高。 可見,生產方式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客觀性。 師生共同探究:1.客觀實在≠客觀存在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范疇。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注意這兩個概念中的用詞不要混淆。2.物質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據此回答1~2題。 1.這里的“客觀實在”是( ) A.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總和 B.自然界中客觀事物的共同屬性 C.所有有形的物體 D.萬事萬物共同的屬性 2.下列選項屬于物質范疇的是( ) ①人腦②基本路線③生產關系④思想觀念⑤國家⑥辯證唯物主義 A.①③⑤ R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答案:1.D 2.A 解析:第1題,客觀實在是萬事萬物共同的屬性,故選D;第2題,②④⑥都是主觀的,①③⑤符合題意。 匯報學案預習題答案學生思考,各抒己見讓學生在理性的思考中感悟道理學生分析思考,并相互討論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煉信息并進行分析的能力 學生分析資料討論思考問題 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概括總結認真思考互相交流、討論分析、總結回答問題認真思考、分析和總結學生根據教師的分析引導討論探究回答這三個問題首先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認識,并且相互討論探究。 引導學生學會把握關鍵的用詞,學會使用規范的哲學術語。聽講整理好學案做題,說出答案并說明理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