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雕與刻的樂趣——藏書印教學目標(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為篆刻之美陶醉,為刀石之趣歡欣,體會古文字的魅力,為中國傳統文化驕傲。(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在欣賞和體驗篆刻的過程中,運用體驗、實踐、比較等方法,感受篆刻之美,并能自己刻出一枚陰文印章。(三)“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篆刻的歷史、分類、使用工具、刀法、制作過程等基本知識。2.體驗白文印的制作過程。學情分析本課預計2課時,本課是第1節課。《篆刻入門》放在《藏書印》之前,是出于對知識和技法鋪墊的考慮。用兩節課的課時先普及一下篆刻的基本知識,讓學生體驗一下刀石相碰的樂趣,激發學生對篆刻的興趣,為之后的藏書印的設計和刻制做準備。 初中的學生很少有碰過石刻刀的,個別的孩子刻過橡皮章,有的學生練習過書法,但對篆刻知之甚少。初中的學生活潑好動,有朝氣,愛體驗,敢表現,所以教師在課程設置上第一節課就安排學生操刀實踐,使學生能盡快地體會到篆刻的樂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趣。重點難點篆刻的步驟和刀法。教學過程學生對篆刻這門古老的藝術了解不多,在講解篆刻及印章的歷史時穿插些歷史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課程的設置上注意趣味性和實際的體驗,幾乎沒個孩子都渴望盡快在課上實踐操刀,所以第一次課為了節省時間,教師為每位同學都單獨準備了一個篆字字稿來實踐,等學生刻完印出來后,將字連在一起就是一首優美的唐詞。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刀法,又將同學們的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形成一種團結協作的氣氛,并得到文學美的熏陶。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何為篆刻提問式導入何為篆刻篆是什么刻又是什么教師繼續問篆書是哪個朝代產生的活動2【講授】篆刻的歷史與方法步驟一、篆刻 教師介紹篆書的歷史,分類和演變。1. 篆書中大篆和小篆的區別;2. 大篆的組成部分3. 秦始皇“書同文”的歷史功績4.小篆——篆刻之宗 出示課題—篆刻入門二、印章的作用和意義以3個歷史小故事闡明印章為信物的作用和意義。重點介紹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的“皇后之璽”玉印的出土三、篆刻的分類(一)按用途分 官印、私印、肖形印、閑章等等。(二)按刻印方法分 朱文印——陽刻 白文印——陰刻四、篆刻的步驟介紹篆刻的主要步驟,讓學生對篆刻的過程有個概括的了解。磨石—字稿設計——渡稿——篆刻——鈐印五、篆刻的刀法(一)持刀1.三指握刀2. 拳握刀(二)運刀1.沖刀法2. 切刀法活動3【活動】學生實踐學生體驗篆刻從磨石到過稿-篆刻-鈐印的全過程。要求學生用準備好的印稿刻出一方白文印章。活動4【導入】小結及拓展教師讓學生刻好的印章印在準備好的大宣紙上,每個人的編號都有對應的位置,這些字集成一首完整的唐詞,學生的篆刻體驗有了立竿見影的作品,對比講評。布置下節課內容,查自己名字的甲骨文、金文或篆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