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一、教學目標1、在知識方面識記與理解:中國共產黨對國國家的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2、在能力方面(1)初步具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觀察、說明問題的能力。(2)比較鑒別的能力。3、在覺悟方面提高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及我國政黨制度的認識,自覺擁護黨的領導,真正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含義。二、教學重點 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三、教學難點 中國共產黨對國國家的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四、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 講授法五、教學工具 多媒體六、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有人說,搞革命、砸爛舊世界,建立機關報中國要由共產黨領導,這是正確的,而且實踐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艱苦的任務中國共產黨是否能領導?并能否在我國實現現代化?因此,本課要進一步提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也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三、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設問:1)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什么要上中國共產黨領導?是由什么決定的?2)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從哪幾方面體現其核心地位和作用的?3)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是如何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的?(請同學們看書,教師作歸納和說明。)1、社會主義事業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1)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和黨的性質決定的。(2)堅持共產黨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第一,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持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可讓學生自己舉一些黨的方針、政策的實例,說明這個問題。)第二,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明確以下幾點:1)我國的現代 化建設必須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的動亂、一盤散沙決不可能順利進行建設。2)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會創造出良好的社會環境,取消黨的領導,必然會導致社會的混亂。第三,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全國人民的事業,只有依靠和充分發揮全國人民的智慧和積極性才能實現。中國共產黨代表全體人民共同利益,同廣大人民群眾聯系最密切,能夠團體全體人民步調一致地奮斗。(學生對這個認識進行討論,教師舉例。)(3)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通過具體實例,說明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矚目成就,這部分內容由學生看書第77頁楷體字。教師再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光輝成就展示給學生,并作出這部分知識的歸納。)設問:既然要堅持黨的領導,那么,中國共產黨以什么方式體現其領導?2、中國共產黨對國國家的領導方式(1)什么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和社會生活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2)黨的執政方式 科學執政 民主執政 依法執政第一,含義 第二,三者關系如何第三,為什么要依法執政?3、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設問:(1)現階段我們為什么要強化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2)我們黨是如何加強黨的建設的?(1)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學生熟記五種能力](兩大歷史性變化)(2)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第一,突出黨的思想建設。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根本的是堅定不移地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保持全黨思想上、政治上高度統一,增強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第二,加強組織建設發揮這一優勢一是維護黨中央的權威,以保證全黨在重大問題上的統一行動;二是使黨組織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戰斗堡壘;三是形成德才兼備的領導層。只有這樣才能把黨建設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第三,推進黨的作風建設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的新時期尤其重要。提問:1)加強黨風建設的核心是什么?2)加強黨風建設為什么要把反腐敗斗爭擺在突出位置,而且要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學生看書并展示我黨反腐敗斗爭取得的成果資料,學生進行思考,教師講授。)(3)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理解)[鞏固新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中國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決定的。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的根本保證。為了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必須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思考以下問題:(1)為什么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不會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2)面對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從嚴治黨?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