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端午節》教學設計湘版三年級美術第12課教材分析:本課融欣賞、制作、游戲、知識為一體,通過兒歌、實景圖片再現了人們過端午節時的熱鬧氣氛,同時展示了多幅題材不同、表現手法不同的學生作品。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工具材料等具體情況,選擇學生作業的表達方式。教學目標:1、幫助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2、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及愛國熱情3、在解說當地過端午節的習俗中增長歷史知識教學重點:學生自己動手做端午香包。教學難點:制作端午香包。教學方法:討論、練習教學資源:課件、彩卡紙、雙面膠等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談話導入 師:你知道咱們國家有哪些傳統節日,生答師小結,引出課題,并板書課題。師介紹端午節:農歷五月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又稱作端午節、午日節、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基本相同。在每年這一天,大家會進行一些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佩香囊等活動。二、 探索新知1、討論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據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上的民族詩人屈原,當年楚人因為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還不見蹤跡,而這便成了”龍舟競渡的起源。同時人們還煮了許多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農歷五月五,人們都用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提問:同學們知道端午節還有什么習俗嗎? “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傳統的香囊內有香料,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串,形形色色,玲瓏悅目。”2、讀兒歌 “五月五,過端午,鑼鼓喧天賽龍舟,掛艾葉,佩香囊。家家戶戶扎粽忙。”3、老師示范1)選擇喜歡的卡紙剪成合適的寬紙條;2)折疊并壓印;3)裝飾靠近尾端的三個正方形;4)放上香料,包折成形5)裝飾掛穗4、學生討論,嘗試做。三、小組制作1、布置作業:選擇合適的卡紙、廢舊掛歷、包裝紙、彩色絲線或毛線,做個紙粽香囊。2、學生制作,教師巡視輔導。三、展評小結:1、老師指導 點評作業2、展示作品,說出自己對作品的評價以及他人對作品的建議。3、學生集體評選出最佳選手。香包可作為禮物過節時送給親朋好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