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講義【知識梳理】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五四運動(1)背景:日本侵華加劇;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2)概況:1919年5月4日—6月28日;中心由北京轉到上海;主力由學生轉變為工人階級;方式有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人罷工;主要口號有“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等。(3)成果:釋放被捕學生;拒絕和約簽字等。(4)意義①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社會革命運動和思想啟蒙運動。②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2.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開始:從俄國十月革命后開始,以北京與上海為宣傳中心。(2)表現①發表文章: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②組建學會:1920年,李大釗和陳獨秀先后組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典型例題】1.“五四”之前,鼓吹新文化的報刊僅有《新青年)等數種;“五四”之后僅一年多時間,此類報刊就增至400多種,遍布大江南北。經驗主義、實驗主義、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民主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都有文章介紹,都是知識分子談論的話題。這一現象( )A.導致民眾思想陷人混亂局面 B.導致知識分子分化為不同派別C.致使傳統思想退出歷史舞臺 D.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創造了條件2.五四運動后不久,《湘江評論》在長沙創刊,其中第2至第4期連載了毛澤東撰寫的《民眾的大聯合》一文,后該文被《新青年》等雜志爭相轉載,文章指出“一國的民眾,總比一國的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要多”“歷史上的運動不論是哪一種,無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聯合。較大的運動,必有較大的聯合”。據此可知( )A.毛澤東的統一戰線思想已形成 B.馬克思主義開始被正式介紹到中國C.中國內地的無產階級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D.五四運動促進了國人對救國道路的探索3.五四運動時期。在當時社會名流當中,大家都會談“勞工神圣”“勞動神圣”這樣的話題。從1919到1921年,《青年》雜志發表過140多篇報道中國勞動人民生活和探討勞動合理性、必要性的文章。這些文章( )A.說明民主觀念深入人心 B.服務于社會各階級聯合的革命活動C.推動國共兩黨關系緩和 D.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準備【知識梳理】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條件(1)階級基礎: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2)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3)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4)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2.誕生——中共一大(1)時間:1921年7月。(2)地點:上海法租界→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3)內容①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③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4)意義: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典型例題】4.20世紀20年代是大量與“革命”相關的新詞匯進入中國語言的時代,后來在中國流行的各類“革命”語詞,幾乎都能在這個時期的報刊中找到。這表明這個時期( )A.社會變動更加劇烈 B.向西方學習不斷深入C.黨際斗爭非常激烈 D.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5.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通過了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會議要求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深入廣大的群眾里面去,領導和團結各界人民奮斗;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對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青少年運動提出了要求。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確立了扶助農工的政策 B.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C.明確了民主革命的任務 D.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原則【知識梳理】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國共合作(1)背景①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2)標志: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義,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3)意義:革命統一戰線建立;國民革命興起。2.國民革命(1)進程①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②兩次東征使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③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2)失敗: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分共”。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國民革命失敗。【典型例題】6.1926年,《京報副刊》開展“新中國柱石十人”民意測驗.前后進行了55天,投票者達791人。在評選出的前10位“柱石”中,國民黨及親國民黨人士占了7位。這說明( )A.國民革命影響廣泛 B.軍閥割據不得人心C.國共合作深受歡迎 D.統一戰線成效顯著7.1927年初,黨的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趙世炎提出“工會工作,區委用全力弄好上總(上海總工會)……組各工會聯合會,由各部委負責”。之后,羅亦農在各部委書記會議上提出“黨與工會要分開,黨指導工會,支部指揮工會,部委指導工聯”。這表明當時中國共產黨( )A.力圖維護國共合作的局面 B.高度重視對工人運動的領導C.認識到工農聯盟的重要性 D.突破了城市中心道路的桎梏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僅一年多時間,此類報刊就增至400多種,遍布大江南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民眾思想混亂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內容的變化,未談及派別,排除B項;“退出歷史舞臺”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D解析:根據“一國的民眾,總比一國的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要多”“歷史上的運動不論是哪一種,無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聯合。較大的運動,必有較大的聯合”可得出五四運動后,國人的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毛澤東主張全體人民的聯合,才能救中國,反映出五四運動促進了國人對救國道路的探索,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已經形成”,排除A項;B項是1918年,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無產階級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D解析:據題意可知,五四運動時期從社會名流到報刊雜志都在推崇勞工的地位,說明認識到無產階級的力量,從而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準備,D項正確;這些文章是在探討勞動人民,并不是說明民主觀念深入人心,排除A項;“各階級聯合”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到1921年才成立,排除C項。故選D項。4.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成立并開始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國民黨改組,各階級聯合推進國民革命,北洋軍閥統治被推翻,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國民革命由興起到失敗,中國革命由城市轉向農村,這一時期大量與“革命”相關的新詞匯盛行,正是體現了該時期社會變動更加劇烈,A項正確;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出向西方學習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深入過程,排除B項;“黨際斗爭非常激烈”概括太過片面,排除C項;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在1918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深入廣大的群眾里面去,領導和團結各界人民奮斗”、“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對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青少年運動提出了要求”可知,中共二大提出黨的活動要深入群眾,領導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青少年運動等,說明中共認識到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性,D項正確;扶助農工的政策是1924年國民黨一大確立的,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6年正值國民大革命時期,在國民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因而受到人民的歡迎,A項正確;材料并未直接反映民眾對軍閥割據不滿,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了人們對國民黨的認同度較高,并未反映人民對共產黨的態度,排除C項;材料并未反映統一戰線整合革命力量促進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工會工作,區委用全力弄好上總(上海總工會)……組各工會聯合會,由各部委負責”“黨與工會要分開,黨指導工會,支部指揮工會,部委指導工聯”可知,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對工人運動的領導,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共之間的關系,得不出力圖維護國共合作的局面,排除A項;材料也沒有涉及工農的關系,得不出認識到工農聯盟的重要性,排除C項;井岡山道路的創建就是突破了城市中心道路的桎梏,排除D項。故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