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彩繽紛的風箏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大眾的、生活的、民俗的藝術。反映著勞動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信息,代表著民眾的審美理想。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復,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使學生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民間藝術,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民族文化的總體面貌,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鑒于此,筆者對贛版美術教材第廿四冊中《五彩繽紛的風箏》一課進行以下案例設計。一、設計目標1、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風箏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它是中華民族向西方國家傳播的科學發明之一。它同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一樣,曾為人類的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它也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經過上千年的演變一直流行至今,有著自己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讓中學生關注風箏,并在設計應用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是教材的主要目的.作用現今的中學生對風箏見的較多卻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學中不能以事論事,就是不僅要認識風箏文化。應更多地培養學生愛生活、愛美的思想情感。“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并給學生足夠的智慧呈現空間。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創作的能力。從風箏的來歷、作用、工藝等方面,吸引學生們用全新的視角重新看待我們的民間藝術,讓學生充分了解其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特色,傳承了我國這優秀的民間藝術。2、教學切入點風箏是傳統民間藝術。教學中從何處下手才能使學生感覺、體味到,它不僅是一種娛樂性的工具,是經過幾千年演變、幾代人的創作。是人們生活中追求美的一種行為。本課以風箏的作用、來歷為切入點,逐層展開。使學生感受到風箏文化從面引發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美和提高在生活中發展創作美的能力。二、教學形式的構想1、直觀教學法:“惟有美術教育才能勝任‘視覺識讀能力’的培養。”大量的圖片信息能引導學生了解風箏歷史文化背景,做出審美與意函的判斷,引導他們能夠正確的解讀風箏文化。2、過程啟發式教學法: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在課件圖片和實物風箏的引導下,啟發學生分析、思考、實踐。將不同興趣傾向的學生都吸引到風箏的創作中來,激發學生參與、創作的興趣。三、教學過程中主要困難的解決1、學生實踐中獨立操作的難度我安排課前信息采集表、課堂學習活動表,幫助他們能有效的安排自己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表一、表二、表一:五彩繽紛的風箏 信息采集表風箏的來歷、作用:風箏的類型:風箏制作工藝:材料: 圖案: 制作過程:收集途徑:1、網址:中國風箏協會網、濰坊風箏網等。2、報紙書刊。3、風箏實物。4、向旁人了解。其它:采集人員: 組 時間:表二:五彩繽紛的風箏 學習活動表建立活動小組、安排分工組別:成員: 組長:扎 糊 繪 介紹說明設計制作設計主題:設計意圖說明:扎: 糊:繪: 圖案:2、關于制作要求難易速度的選取風箏品種增加,性能提高,在民間浸染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歷史上的風箏有宮廷風箏和藝匠風箏之分。宮廷風箏的美觀、精致等特點,民間風箏的特點是沒有經過專門訓練農民和手工藝人作為民間風箏的制作者,他們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審美習慣制作風箏。從教學的角度,學生欣賞的風箏以宮廷為主,可使學生在視覺的感知下,感受風箏文化的魅力。但在實踐活動中民間風箏主題鮮明,配合傳統節令,裝飾性突出;制作風格粗獷,淳樸,一般就地取材,制作者祖傳世襲,相互觀摩,有集體創作的性質,蔑扎紙糊即成。于是我想兩部份結合教學,不僅解決欣賞問題,又為學生實踐創作條件,可以就地取材,施展自主空間。3、關于材料的運用和選擇風箏制作中材料主要的就是“骨”和“皮”。學生在選擇時材料的要在自我感知中解決,要給他們自我發現、自我解決的平臺。4、關于風箏工藝的技法引導學生在資料中學習方法,同時在交流中總結經驗、相互學習,共同解決問題。四、課例設計: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具有個性心理品質。·使學生掌握風箏的基本知識,進一步了解民間美術的審美特征 · 能用簡單的美術語言表達對風箏的感受和理解嗎?認知目標 ·學生嘗試風箏的設計和制作過程,增強設計意識和動手能力。 ·能在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探索能力、創作能力和對生活地感知能力。 ·我能做一個飛上天的風箏嗎?·了解可用多種手段進行設計,創造來源于生活。二、教學重、難點:重點: 學生學會從身邊事物出發認識風箏文化,了解風箏的來歷、作用、制作。難點:風箏工藝的掌握和實踐。教具準備——課件圖文資料;傳統、民間簡易風箏多個。學具準備——一些較輕便的骨架材料及面料;制作工具。三、教學程序1、有引而發——激發興趣,引發創作動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學習的興趣,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首先我用嫦娥一號飛行視頻、楊利偉在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和博物館內圖片中風箏的圖片,加入文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師:多么激動人心的時刻!這一夢想的實現象征著我們國家的前進的步伐。這是楊利偉在參觀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在那陳列著各種飛行器,見證了人類實現飛翔夢想的過程,為什么在航空航天博物館里會有一支風箏?師: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我們中國的風箏。從生活的角度讓學生感受風箏文化的魅力。2、有序展開——提示要點,指明方法(1)、風箏的來歷、作用信息采蜜表、課件、提問、對話:師:大家請看這是我收集的風箏,北京的京燕、濰坊、山東、看到這些精美的風箏同學們有什么感受!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學們收集到了那些有關風箏的信息?它是誰發明?師:“史書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的魯班曾看到鷂鷹在天空飛翔受到啟發,就“削竹為鷂,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漢代發明了造紙術,風箏改用紙糊了,人們稱它為“紙鳶”。后來有人在紙鳶頭上裝上竹笛,微風一吹,發出象古箏的聲音,周而得名“風箏”。 現在我國的北京、天津、濰坊被稱為“風箏三大產地”。山東濰坊是歷史上著名的風箏之鄉,具有“國際風箏都”的美譽。(通過引導學生已有知識交流再提供圖片和文字加以說明,豐富他們的對風箏歷史背景的了解,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一種藝術熏陶。)師問:那么人們為什么發明風箏?師:除娛樂外,人們還利用它求救、發電,載人、攝影、它還有明目、健身的作用。看來風箏從一項發明已經成為了一樣人人喜愛的運動。學生歸納過程中老師出示文字,老師進行補充。(感受風箏的作用也代表著它為我們人類作出的貢獻,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感受風箏文化的魅力)(2)、風箏的分類風箏實物與圖片對比欣賞師:請大家欣賞、觀察一組風箏,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軟翅類、硬翅類、板子類、立體類、串式類、復線類等不同類型的風箏,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中找出答案,老師歸納總結。(根據不同的地域文化,風箏的類型眾多,大量的圖片信息,可以讓學生在觀察中了解、思考、感悟。)(4)、風箏的工藝直觀的圖片,直接讓學生感受風箏創作工藝的魅力,調動學生創造的興趣,方法讓學生歸納,老師可引問:他們在做什么?你們想想需要哪些步驟?“(問題的提出在包含知識的同時,潛意的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設計的意向,為接下來的實踐活動作為鋪墊。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嘗試創新場景:風箏藝人的圖片、老師做好的一個風箏、材料、工具、老師示范。師:你們看這些藝人們在做什么?老師也做了一個,大家看看風箏制作需要那幾個步驟呢?示范:請兩位同學上來當小幫手。第一步,扎:一般選用的材料是竹篾、棉線,竹篾它輕巧、易定性,我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收集可使用的材料。跟據自己常用的扎法是交叉扎(看,將竹篾找好位置交叉放好,注意平衡,再用棉線扎牢)還有一種封口扎,扎的時候要將竹篾連接處重疊,再扎牢。出示一個扎好的支架。第二步,糊:也就是將面料粘到骨架上。面料可以多種多樣,布、紙、塑料都可以,老師選用的是一張報紙。取形、粘膠、蒙面、接下來,繪是風箏的精髓,圖案設計、色彩搭配。在實踐引導過程中以民間工藝為主,強調它是一般就地取材,有集體創作的性質,蔑扎紙糊即成。材料的拓展、工藝的簡化、直觀的引導,為學生建立了一個創作的平臺,使學生直接進入創作實踐的自主空間)。(2) 、看了這么多大家想不想動物設計個屬于自己的風箏請大家討論完成學習活動表。在創作過程中老師應盡可能多給學生自由創造的空間不干涉他們的想法和制作,了解他們的創意,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喜悅和創作的樂趣。4、、合作展示,交流評價、展示自我(1)、分組展示作品,互動交流(2)、試放活動為下課內容“放”作鋪墊展示過程中,請學生交流各個工藝的環節的重、難點,說明材料的應用,介紹設計中色彩、圖案的應用。四、評價將同學生的作品展示、試飛是學生們期待已久的事,也是學生創作動機和目標,更是本次課程活動的最終目標,為此,在課后,我在了解他們創作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一步完善,使學生們在實踐中領會到風箏文化的魅力。案例分析:在這一案例中評價是多元化的,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師生共同觀察、討論、探究、體驗,感受。“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想的?他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材料呢?”等等在這樣的交流中,對風箏制作的評價,也是對學生問題的評價,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學生創新精神的評價,學習結果的評價。關鍵就是做到了,鼓勵學生的一切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親身體驗,從實踐中感受到傳統文化化。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發展為主、拓展教材、擴大創作空間、活動形式等方式。及力為學生營造了探究、自主的課堂,又使他們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成功的體現了美術課堂的人文性教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