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重疊疊》教學目標認知領域:通過觀察自然界中重疊的現象,學生初步了解重疊形狀的特點。操作領域: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能力,從而提高審美素養。情感領域:通過學習活動,學生學會用一種或二種重疊形狀排列的方法,并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重疊形狀的特點,并制作。難點: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重疊方法,創作圖案。三.教學過程(一)導入階段1、教師出示春天的圖片,用鳥兒飛回北方發現家園被光頭強砍光了引入植樹造林環節。2、讓學生到黑板前貼樹。3、教師根據學生的拼貼引出重疊。4、教師出示課件,小結重疊的概念:(1)一樣物體在另一樣物體的前面,就產生了重疊。(2)一樣物體在另一樣物體的上面,也會產生重疊。(二)發展階段1、找學生到黑板前用重疊的方法進行拼貼蘋果活動。2、提問學生所見過的重疊現象。3、課件欣賞圖片:生活中的重疊現象并感受重疊4、揭示課題:重重疊疊5、講解重疊的第一種制作方法:剪貼法。(1)、讓學生先說一說剪貼的制作步驟。(2)、教師總結剪貼的制作步驟:折、畫、剪、貼。(3)、講解貼的步驟:先貼后面的再貼前面的。(4)、欣賞剪貼圖片。6、講解重疊的第二種制作方法:繪畫法。(1)、讓學生先說一說繪畫的制作步驟。(2)、教師總結繪畫的制作步驟:畫、上色。(3)、教師總結繪畫的順序:先畫前面的再畫后面的。(4)、欣賞繪畫圖片。7、課件欣賞剪貼和繪畫作品(加深重疊的印象):大師作品、學生作品(三)學生實踐創作(探索階段)1、學生討論用什么方式創作。2、學生創作:(1)、選擇造型:動物、植物、人物或幾何圖形。至少剪或畫三個以上圖形。(2)、選擇重疊的方式:剪貼、繪畫或綜合3、課件欣賞圖片:生活中的重疊現象并感受重疊的美感。4、學生學習重疊的制作方法:剪貼法繪畫法5、學生學習剪貼法并欣賞剪貼作品。6、學生學習繪畫法并欣賞繪畫作品。7、學生欣賞課本范圖(四)學生實踐創作(探索階段)1、學生討論用什么方式創作。2、學生創作。注意顏色的變化。3、 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作,教師巡回指導。(五)作品展評教師采用夸一夸的方式進行作品評價1、先夸一夸哪位同學坐的好2、教師夸一夸學生的作品。3、學生相互夸一夸作品。(六)歸納拓展1、師:小結并回顧這節課所學知識。2、拓展:讓學生想一想還有那些方法可以創作重疊作品。3、學生張貼自己的作品。教學反思:《重重疊疊》屬于造型表現領域,意在培養學生通過對重疊的直觀感受,了解重疊的產生以及不同的表現方式,進而嘗試利用重疊的規律進行創作。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首先用為鳥兒重建家園引入重疊現象,然后用課件展示重疊產生的原因以及重疊的方式:前后重疊和上下重疊。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重疊圖片,使學生了解重疊現象在生活中處處都有。在課堂引導階段采用實物演示(學生種樹活動)的方式,學生觀察比較順利的得出結論。但引導學生對“疊”的理解時,應注重“層”的滲透,不能只是理解為遮擋關系。在教師演示部分,考慮到手工課上常用的通過將彩紙折幾次,就可以剪出多個相同圖形的方法,我選擇了同樣形狀的蘋果進行拼貼。在課堂上,教師按照學生想出的辦法制作,既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又給其他沒想到的學生一個技能技法的學習過程。要學生做的作品,教師應先做兩遍,把遇到的問題重點講解,并使用啟發性的提問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在演示過程中,“如何把剪出的圖形進行重疊”這一步是重點,應該細化步驟,在“拼貼”中添加“擺一擺”這一環節,避免有些孩子剪完圖形直接粘貼后出現錯誤無法修正。另外,教師演示時除了基本的知識點還應在色彩、構圖等方面進行講解,這是始終貫穿于美術課中的要素。在作品展示階段,除了單獨展示評價有創意、造型美觀、色彩搭配合理的優秀作品外,還采用集體展示的形式,這樣每位同學都有機會把作品呈現給大家,在每節課上都能獲得成就感。在以后的互動展示時應該多給學生一些如何完善的建議,引導其他孩子參與評價,學會欣賞。在《重重復復》這一課的學習中,幾種排列方式學生較容易理解,但是如果要從圖案的角度來學習就有很多方面要注意了。比如:兩個圖形之間的間距,方向,顏色,不同的排列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樣。我覺得讓學生理解重復的圖案這個概念并認識到圖案如何才能美觀這一點比較重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被重復的規律所局限。在完成作業時,思路不開闊,或者設計的作品不整體,出現散,亂的毛病。針對這種情況,我搜集了一些平面構成的作業和生活中、大自然中的重重復復的現象給孩子們欣賞,有效地開拓了孩子們的設計思路。在以基本形進行重復排列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顏色、間距、方向的有規律的變化。可以變一種,也可以幾種一起變。這樣畫面效果才會豐富生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