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課程標準】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認識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材分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古代史的主線之一。明清是繼秦漢、隋唐、宋元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時期。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全境的中央政權。清軍入關后,清朝經過100多年的勵精圖治,不僅實現了對全國的統治,而且對邊疆地區實施了有效管轄,中央和邊疆的關系空前加強,各民族之間不可分離的關系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我國遼闊的疆域版圖在清朝前期基本奠定。為便于教學,我把教材內容整合為五部分:01、清朝對全國的統治與清朝的疆域;02、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03、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04、鞏固西北邊疆;05、雅克薩之戰。【學情分析】由于初一的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系統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限。但是他們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性。因此在教學中通過一定的地圖和歷史遺跡、文物照片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親近感。【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解清朝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在臺灣的建制及對西藏的有效管轄、鞏固西北邊疆的措施等史實,理解清政府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所作的努力,培養以正確的民族觀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識讀《清朝疆域圖(1820年)》《平定準噶爾圖卷》《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增強歷史感。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清朝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后,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步鞏固和發展,從中體會統一多民族國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鄭成功收復臺灣,打擊西方侵略勢力,維護了祖國統一;認識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增強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責任心。【重點難點】重點:清朝對全國的統治;鄭成功首府臺灣和清政府在臺灣的建制;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雅克薩之戰清朝的疆域。難點:如何理解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的鞏固。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播放視頻:《鄭成功收復臺灣》片段。教師:1661年,鄭成功率領25000名將士,乘坐400艘戰艦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島南部,1662年2月,經過8個月的圍攻,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統一,是每位中華兒女神圣使命。【板書課題】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二、新課講授【自學識記】 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識記清朝對全國的統治、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在臺灣的建制及對西藏的有效管轄、鞏固西北邊疆的措施等基本史實。【目標導航】01、清朝對全國的統治與清朝的疆域02、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03、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04、鞏固西北邊疆05、雅克薩之戰目標導學一:清朝對全國的統治與清朝的疆域教師:清朝統治者進人北京后,以北京為都城。清軍隨后南下,消滅了明朝政權的殘余勢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統治的統治。1.清朝的建立清軍入關又稱入關戰爭,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中國東北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占京師(今中國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廣義上是指1644年清軍入關后鎮壓農民軍、消滅南明諸政權等反抗武裝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統一中國的戰爭。它標志著清朝在全中國統治的開始。展示圖片:《天下第一關》【材料研讀】依據材料一與《清初抗清形勢圖》,指出成為清朝奪取全國統治的最大障礙是什么?材料:今日事勢,莫急于‘賊”,“破此,則大業成矣”。因此,集中全部精銳兵力,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李自成的大順軍。——[日]稻葉君山《清朝全史》提示:大規模的抗清斗爭。2、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你認為清朝的統治者會采取怎樣的統治方式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吸收漢人的先進文化來統治國家。(1)政治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上的大一統。軍機處的設立,使皇權達到了頂峰。(2)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傳統文化。同時也實行專制統治,禁錮思想,最突出的表現為大興文字獄,八股取士。。3、展示圖片,播放視頻《清朝的疆域》,歸納清朝疆域四至。展示圖片:《清朝疆域》PPT展示:教師總結:清朝前期,中國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過渡:臺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今天,臺灣問題一直是一個廣被關注的話題,清朝時期,對于臺灣問題做了哪些努力?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第二目:鄭成功收復臺灣與清朝在臺灣建制。目標導學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教師: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趁明朝國勢衰敗之機,出兵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明朝殘余勢力在南方建立南明政權。退守在福建沿海堅持抗清的鄭成功,因荷蘭殖民者已經入侵臺灣(1624年),影響了他的海上補給計劃,面對嚴峻的形勢,決定收復臺灣作為抗清的基地。1.鄭成功其人展示圖片:《鄭成功像》展示材料:鄭成功自幼好學,15歲入縣學為秀才,21歲到南京當太學生。 明朝滅亡后,他棄文從武,投入了反清的戰斗,在廈門一帶組織隊伍,與清軍對抗。鄭成功在臺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他把軍隊派到各地墾田,并招徠大陸移民開墾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民傳播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加速了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鄭成功收復和經營臺灣,一直受到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崇敬,臺灣同胞尊稱他為“開臺圣王”。2.收復臺灣的背景展示材料:請同學們思考,鄭成功為什么說臺灣屬于中國呢?材料: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鄭成功提示:教師:雖然臺灣自古屬于中國。但是在1624年,荷蘭侵占我國臺灣,修筑臺灣城和赤嵌樓兩個要塞。展示圖片:《“海上馬車夫”——荷蘭的殖民活動》教師總結:收復臺灣背景:(1)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2)1624年,荷蘭侵占我國臺灣。3.收復臺灣過程展示圖片:教師:1661年,自金門出發,鄭成功率領25000名將士,乘坐400艘戰船從進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南部登陸后受到數千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荷蘭軍隊分水陸兩路反攻。鄭成功指揮軍隊迎擊,在海上擊沉荷蘭戰艦,在陸路迅速占據重要渡口,把敵人包圍在赤嵌城和臺灣城兩個孤立的據點中。赤嵌城的荷軍看到堅守無望,1662年2月,荷蘭殖民長官揆一被迫宣告投降。歸納小結收復過程: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鄭成功為什么能得到康熙帝、唐景崧的高度贊揚?鄭成功“驅異族出境”有何重大意義?評價鄭成功?材料:挽鄭成功二聯康熙帝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臺灣巡撫唐景崧聯:“由秀才封王,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面;驅異族出境,語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提示:評價: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意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我國反對外來侵略并取得成功的正義戰爭,他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他進一步開發臺灣,促進民族融合,是開發臺灣的先驅。過渡:進入臺灣后,為了更好地治理臺灣,清朝又在臺灣做了哪些努力?5.清朝在臺灣建制閱讀教材,指出清政府是如何管轄臺灣的,清政府在臺灣設置機構有何重要意義?提示:(1)背景: ①鄭成功死后,他的兒子繼續管理臺灣;②清王朝穩定了對內的統治,決定進一步實現國家的統一。(2)概況::a.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鄭氏軍隊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b.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c.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3)意義: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步入新的歷史時期。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6.【知識拓展】海岸兩岸共同舉辦鄭成功文化節說明了什么?你認為這樣做有什么現實意義?材料:2016年6月12日,第四屆南安鄭成功文化節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福建南安市舉行。一直以來,鄭成功以“民族英雄”之名在臺海傳頌,在兩岸民間更是發展成為了“堅守中華傳統,弘揚民族之光”的民間信仰,有著眾多信眾和祭拜團體。提示:說明海峽兩岸人民都非常崇敬抗擊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可以加深兩岸文化的認同感,激發人們的愛國之情等。(言之有理即可)過渡:除此之外,清朝還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對西藏地區的治理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7、【知識拓展】——釣魚島。1).(多媒體出示地圖)2).結合相關史事,教師簡要介紹釣魚島。目標導學三、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展示圖片:對西藏的管轄措施展示圖片:教師:清朝入關后,西藏的宗教首領達賴五世親自入京朝賀。順治皇帝隆重接見,正式賜予他“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分裂勢力,穩定了西藏的局勢,并冊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展示圖片:《五世達賴金印》《班禪金印》播放視頻:清朝冊封達賴和班禪教師:到雍正時期,更是在西藏設立了駐藏大臣。展示圖片:《駐藏大臣令牌》教師總結:雍正時期,設置駐藏大臣:①時間:1727年(雍正時)②事件: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③職責:監督西藏地方政務展示圖片:教師:處理設置駐藏大臣,頒布章程之外,在選舉上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安排。乾隆五十七年(1792)特頒發兩個金甁(藏語音譯為“金奔巴”),分別供奉在北京雍和宮和拉薩大昭寺,內裝象牙簽數支,為達賴、班禪“轉世靈童”抽簽選定使用。西藏的佛教規定,達賴或班禪以其轉世“靈童”作為繼承人。為防止蒙藏貴族操縱轉世靈童,清廷特別頒發金瓶,規定選定轉世靈童時,要將找到的幾個靈童的名字用滿文、漢文和藏文三種文字寫在象牙簽上,裝入瓶中,由駐藏大臣掣簽確定,然后報請朝廷批準,才能成為合法的繼承人。【知識拓展】乾隆時,英國殖民者遣使入藏,試圖破壞西藏與朝廷的關系,班禪六世不為所動,并明確表示:整個西藏都是在中國主權管轄范圍內的地方,西藏的一切無不聽命于朝廷。乾隆皇帝70歲壽辰時,班禪六世不遠萬里,長途跋涉到達承德避暑山莊,參加祝壽慶典。乾隆皇帝特意在山莊的北面,仿照班禪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修建了須彌福壽廟,供他居住。展示圖片:(設計意圖)本目主要講述了清朝統治者為了管轄西藏而采取的措施。從冊封班禪達賴到金瓶掣簽,清朝一步步加強對西藏的管理。同時還通過知識拓展,開拓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過渡:與此同時,天山北路的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俄國的唆使下,發動叛亂。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三次率軍親征噶爾丹,平定了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目標導學四、鞏固西北邊疆1.平定噶爾丹展示圖片:教師:天山北路的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俄國的唆使下,發動叛亂。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三次率軍親征噶爾丹,平定了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2.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展示圖片:教師:回部指在天山以南、維吾爾等族人民居住的廣大地區,清代稱這個地區為“回部”。展示圖片:教師:乾隆時期,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叛亂,形成割據勢力。他們殘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乾隆皇帝下令調兵討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為無罪之人,不會株連。3.設立伊犁將軍教師:為了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統治者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在西北地區設置了伊犁將軍。伊犁將軍為清朝新疆地區最高官職,統轄新疆南北兩路,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的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展示圖片:《伊犁府舊址》4.土爾扈特部回歸教師: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控制和壓迫,在杰出的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戰勝重重困難,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展示圖片:《土爾扈特萬里歸國》展示圖片:《土爾扈特東歸塔》目標導學五、雅克薩之戰1.雅克薩之戰的過程展示材料:“這個國家(沙皇俄國)還來不及充分開發它現有的領土,卻一再放縱自己龐大的胃口。在西面,俄國吞并了瑞典—芬蘭和波蘭—立陶宛的大部分。在南面,亞速首當其沖(1696年),俄國接著鯨吞了奧斯曼帝國的所有黑海省份以及克里米亞(1783年),然后轉向波斯、高加索和中亞。在東面,它橫跨西伯利亞直抵太平洋,從18世紀40年代起探索了阿拉斯加海岸,并于1784年在科迪亞克島上建立了一個永久殖民地。”展示圖片:《雅克薩之戰》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本,說一說雅克薩之戰的過程。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7世紀中期,沙皇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為擴大侵略的據點。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國撤出中國領土,俄軍置若罔聞,并且繼續增兵,擴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2.雅克薩之戰的結果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展示圖片:三、課堂總結在清朝統一政權下,我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包括滿、蒙、回、藏、維吾爾等五十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加強了,邊疆地區得到開發,我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進一步得到鞏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清朝疆域的統一和鞏固不是靠某個人創造的,而是清朝五十多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對祖國歷史的締造做出了貢獻。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優點:1.通過對本堂課的授課能夠兼顧學情。2.通過整堂課的教學設計,能夠使得學生對基礎知識,語言組織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3.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對書本挖掘的相對到位,并且能夠落實史料實證與教學評一致性。不足:1.由于課容量關系,時間特別緊張,有待提高2. 板書過于簡單,雖然比較明了六、教材習題與當堂檢測(一)教材習題1.P95鄭成功在致荷蘭總督的招降書中說: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連橫《臺灣通史》結合以前所學的歷史知識,說說為什么鄭成功確認臺灣是中國的土地。 答: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軍隊到達臺灣。隋朝時,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去臺灣。元朝已開始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管理臺灣和澎湖地區的民政,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上述史實,有力地說明臺灣是中國的土地。 2.P95議一議,清朝對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什么歷史意義?答:清朝治理西藏和新疆,一方面加強了西藏、新疆與中央政府的聯系,另一方面保持西藏、新疆的秩序穩定,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鞏固練習1.(2021·湖南·長郡中學九年級期中)根據下列名詞“都護府”“宣政院”“臺灣府”“駐藏大臣”“伊犁將軍”,可以提煉的最恰當主題是A.機構設置與民族交融 B.政治清明與民族和睦C.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社會變化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都護府”“宣政院”“臺灣府”“駐藏大臣”“伊犁將軍”結合所學知識,“都護府”“伊犁將軍”的設置中央政府加強對今新疆地區的有效管轄。“宣政院”、“駐藏大臣”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臺灣府”加強對臺灣地區的管轄,由此可以提煉的最恰當的主題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D正確;題干名詞都體現的是邊疆地區的管轄,與“機構設置與民族交融”、“政治清明與民族和睦”、“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社會變化”不符,排除ABC。故選D。2.(2021·湖南邵陽·中考真題)邵斌同學撰寫的地方史小論文中出現了“西域都護、察合臺汗國、伊犁將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關鍵詞。據此判斷,他研究的地區應是A.寧夏 B.西藏 C.新疆 D.廣西【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在西域(今新疆輪臺)設置的管轄機構。西域都護是漢代西域官階最高的官職;察合臺汗國是元朝在包括新疆地區在內的汗國;伊犁將軍,是清朝乾隆帝平定準部和回部之后設立的新疆地區名義上的最高軍政長官;新中國成立后在新疆地區建立民族自治區;故C符合題意;寧夏、西藏、廣西與“西域都護、察合臺汗國、伊犁將軍”無關,排除ABD。故選C。3.(2020·山東鄒城 初一期末)魏源在《圣武記》中寫道:“是時,朝廷已平二藩,定隴蜀,收臺灣,鄂(俄)羅斯,天下無事。圣祖以噶爾丹勢熾,既入犯,其志不在小……六月集大以于朝,下詔親征”這里的“圣祖”是A.順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朝廷已平二藩,定隴蜀,收臺灣,鄂(俄)羅斯,天下無事。圣祖以噶爾丹勢熾,既入犯,其志不在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圣祖是康熙帝。因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派清軍進入臺灣,平定了噶爾丹叛亂,與題干材料相符,故正確答案為B。ACD與題干信息不符,故選B。4.(2020·湖南鶴城 初一期末)“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寧向西方一步死,也絕不向后一步生”這四首詩詞、對聯分別對應的歷史人物是A.鄭成功、戚繼光、鑒真、玄奘 B.鄭成功、戚繼光、玄奘、鑒真C.鑒真、鄭成功、玄奘、戚繼光 D.戚繼光、鑒真、玄奘、司馬光【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可知,贊譽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贊譽的是戚繼光;“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可知,詩句反映的是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寧向西方一步死,也絕不向后一步生”,可知,贊譽的是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經。因此這四首詩詞、對聯分別對應的歷史人物是鄭成功、戚繼光、鑒真、玄奘。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5.(2020·湖南雨花 初一期末)下圖為《順治會晤五世達賴圖》,它反映的歷史信息是A.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 B.清廷致力于對西藏的管轄C.清初推崇儒家學說 D.清朝鞏固西北邊疆【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清朝前期,順治會晤并冊封五世達賴,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故B符合題意;十七世紀六十年代,清朝消滅了南明政權和各地反清力量,確立對全國的統治,故A不符合題意;清初推崇儒家學說是為了鞏固統治,故C不符合題意;清朝取得了平定大小和卓戰爭的勝利,鞏固西北邊疆,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6.(2020·江蘇沭陽 初一期末)觀察下側清朝疆域圖,其中東南方向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________和赤尾嶼。A.海南島 B.崇明島 C.釣魚島 D.庫頁島【答案】C【解析】清朝前期疆域遼闊,東到東海,東北到庫頁島,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克什湖,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島等,南至南海諸島,C符合題意;綜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項不符,排除。故選擇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