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課程標準】
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
【教材分析】
1.本課隸屬于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明朝大力加強君主專制,一度出現強盛局面,但是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僵化和腐朽,導致統治危機不斷加深,致使明朝最終在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進逼的雙重夾擊下崩潰。清兵入關后,清朝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成為我國古代封建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本課由三部分組成: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2.本課的內容要點是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洲入主中原。在認知方面,知道明朝政治的腐敗與社會動蕩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在掌握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機、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等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分析“均田免賦”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熱烈擁護的原因,能夠思考和認識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識讀《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流民圖》(局部)、《明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等圖片資料,以及教材正文和補充內容,分析概括明朝滅亡的原因,認識到政治腐敗導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統治危機,反映了君主專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沒落;而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統治還激化了階級矛盾,引發農民起義,并最終推翻明朝的腐朽統治,推動了歷史進步。
3.本課的三個子目內容: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從時間上看,三部分內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滅亡后的歷史發展過程。三部分內容之間因果相聯、層層深入。政治腐敗和社會動蕩是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后的清軍大肆掃蕩是明末農民起義失敗的重要原因。
為便于教學,我把教材內容整合為三部分:01、政腐社蕩----民遭殃;02、闖王滅明----義軍強;03、清軍入關----三桂降。
【學情分析】
本課所針對對象為初一學生,其心理特質是思維活躍、主動參與意識明顯,有激情易沖動,在教學中應適當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環節,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對于剛升上中學的初一學生而言,其仍較為缺乏縱向的歷史時間意識,知識儲備較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本課內容與單元的聯系、與前后文的聯系,為學生架起時間框架,厘清歷史線索,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土地的高度集中與田賦剝削的苛重;李自成起義軍提出“均田免賦”口號與建立大順政權;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了解滿洲的興起、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清軍人關和農民軍的失敗。
過程與方法 列舉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現,提高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的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機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沒落。明末農民起義軍攻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統治,推動了歷史的前進。滿洲貴族和漢族官僚地主的聯合進攻,是明末農民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重點難點】
重點:明末的腐敗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響。
難點: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明朝的“奇葩”皇帝們》片段,這些皇帝的“英勇事跡”必然導致這個王朝走向何處?
【板書課題】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二、新課講授
【自學識記】 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識記明朝中后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表現,李自成起義、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的的基本史實。
【目標導航】
01、政腐社蕩----民遭殃
02、闖王滅明----義軍強
03、清軍入關----三桂降
目標導學一:政腐社蕩----民遭殃
1、(多媒體展示《明憲宗元宵行樂圖》)閱讀材料及教材相關史事,試著分析明朝中后期出現了哪些危機?
材料一:帝(明森宗)性機巧,好親斧鋸(xiu把漆涂在器物上)漆之事,積歲不倦。每引繩削墨時,忠賢輩輒奏事。帝厭之,謬曰:“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
——《明史·魏忠賢傳》
材料二:至劉瑾(明正德年間官官),則焦芳、劉宇、張彩等為之心腹,我賊善類,征責賄賂,流毒幾遍天下。
——趙翼《廿二史札記·明代宦官》
材料三:官豪勢要之家……其田連阡陌,地盡膏腴,多奪民之田以為田也。至于子弟恃氣凌人,受奸人之投獻,山林湖泊,奪民利而不敢言。當此之時,天下財貨,皆聚于勢豪之家。       
——《明經世文編》
材料四:……自去歲[崇禎元年(1628年)]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計六奇《明季北略》
材料五:
提示:
2.教師小結:明朝后期統治腐敗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土地兼并嚴重,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3.合作探究:“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提示:
“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是因果關系,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敗造成了社會動蕩,人民生活流離失所,社會矛盾尖銳。
目標導學二、闖王滅明----義軍強
(多媒體展示《闖王進京》圖)李自成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陜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是,可惜他們容易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于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農民意識,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前者導致他成功,后者導致他成功之后迅速敗亡。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他偉大而傳奇的一生。
1.閱讀材料,分析歸納李自成起義的背景。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
——《陜西通志》
2、問題:根據材料,你認為明朝末期的社會狀況、原因及結果如何?
提示:
狀況:(1).陜北大旱,饑民遍野,受災的農民先是以山間的蓬草和樹皮充饑,而后只能吃石塊,生活條件極其惡劣。(2).官府不顧百姓死活,催征如故。
原因:政治腐敗,土地高度集中,賦稅沉重,自然災害。
結果:社會動蕩不安,最終導致以李自成為首的明末農民戰爭的爆發。
【人物掃描】李自成
李自成出身于陜西米脂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童年時給地主牧羊,長達后當過兵。陜西爆發農民起義后,他投奔義軍。由于他英勇善戰,被稱為“闖將”。后來他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人稱“李闖王”。1644年建立大順政權,并進入北京,推翻明朝,后被清軍所敗,在湖北九宮山遇伏身亡。
4.識讀地圖,小組合作探究李自成起義的經過。
(多媒體展示明末農民起義戰爭圖)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李自成起義的代表、口號、發展、政策、建立政權、推翻明朝。
生:(1)爆發原因:政治腐敗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引發了農民起義。
(2)代表:在各支農民起義軍中,李自成的隊伍發展迅速,成為起義軍的主力軍。
(3)口號:“均田免賦”。
(4)發展:起義軍英勇作戰,縱橫于河南、湖廣等10余省。
(5)政策:針對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賦稅十分沉重這兩大問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他還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妄殺一人,不得侵占民房,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
(6)建立政權: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7)推翻明朝:1644年,李白成指揮百萬大軍進攻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縊,明王朝被農民起義推翻。
5、【觀看視頻】明末農民起義
6.小組合作,結合所學探討“均田免賦”的進步性。
提示:
(1)均田免賦”口號反映了廣大農民希望得到土地和減免賦稅,要求平等平均的迫切愿望,大大激發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2)第一次把對土地的要求作為一個口號明確提出來,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進入一個新階段。
7.(多媒體出示問題)閱讀材料,合作探究:廣大民眾為什么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
材料研讀: 當時流行著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
提示:
(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深得民心。
(2)李自成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枉殺一人。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
(3)李自成的政策與明政府政治的腐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明朝政府腐敗,還不斷征收各種賦稅,民心盡失,這是根本原因。)
目標導學三、清軍入關----三桂降
1.閱讀教材,梳理歸納滿洲是如何興起的。
提示:
(1)興起地區: 東北地區
(2)興起時間:1616年
(3)杰出首領:努爾哈赤
2.(多媒體出示圖片),觀看視頻《努爾哈赤》,圖中人物在滿洲興起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的主要歷史功績是什么?
【人物掃描】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開國皇帝,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后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后,遷都沈陽。之后席卷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余城。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后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8月11日,努爾哈赤去世,葬于沈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為清太祖。
皇太極: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在八大貝勒中排名第四,又被稱為四貝勒。皇太極12歲喪母,20歲帶兵打仗,35歲登極,在位17年,52歲去世,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提示:
努爾哈赤:1616年,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皇太極:1635年,改女真為滿洲,改國號為清。
3.(多媒體出示圖片),解析八旗制度?
教師講述: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建立八旗制度,把所屬人員編為八個旗,將生產、行政、軍事三種功能結合在一起,實行兵民合一、軍政一體,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員稱為旗人。
八旗制度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滅,共存在296年,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在中國歷史上起過積極和進步的作用,為發展和鞏固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4、【觀看視頻】李自成、多爾袞、吳三桂三方之戰
5.閱讀教材,請學生簡述明朝滅亡的史實。
提示:
(1)時間:1644年明朝滅亡。
(2)發展: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
(3)標志:崇禎帝自縊煤山(今景山),明朝滅亡。
6.教師接著提問清軍是如何入關的
提示:
明亡以后,正當李自成力圖推進全國統一的時候,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退回北京,隨即離京西行,轉戰各地,最后失敗。
清統治者入主中原是必然的嗎?談談看法。
提示:
是偶然。吳三桂為了自身利益而降清,清兵才得以入關。
是必然。明朝后期的腐朽不堪以及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的局限性都注定了他們的失敗,滿洲貴族的清政權正是蒸蒸日上,充滿生機,不斷發展。
結合所學探討明朝滅亡的原因?
提示:1.根本原因:
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
①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
②皇室內部勾心斗角,紛爭不已;
③大臣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④后金的崛起,消耗了明朝的國力。
2.直接原因:陜西連年大旱,爆發農民起義,李自成隊伍成為主力軍,最終攻陷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9.元朝和清朝是我國歷史上由兩個少數名族建立的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它們前期的歷史發展進程有許多相似之處。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的比較。
提示:
10、【知識延伸】沖冠一怒為紅顏
陳圓圓是明末名滿天下的“秦淮八艷”之一,紅顏薄命,先被國舅周奎所掠,獻給了崇禎皇帝,豈料沒有得到崇禎的寵幸,后被吳三桂納為妾。三月初,崇禎詔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吳三桂親率所部進京謁見新皇帝李自成,但途中聽聞他的愛妾陳圓圓也被搶走了。相傳吳三桂當時勃然大怒,厲聲喊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當即揮師第二次返回山海關,降而復叛,上演了一幕絕世的“沖冠一怒為紅顏”。
三、課堂總結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導致統治危機不斷加深,最終在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洲進逼的雙重夾擊下崩潰。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清軍隊經過30余年的反復較量,推翻了明朝,打擊了清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推動社會歷史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清兵入關后,清朝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一切的課堂設計都要圍繞一個主體:學生;一個原則:課堂輕松、充滿未知;一個效果:不知不覺、意猶未盡。總體來看,本節課課堂效果比較好,達到了預期目的。但如何根據教材的變化、學生的不同,設計符合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學活動、更合理的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讓歷史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有強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的內容和努力的方向。
六、當堂檢測
1.(2021·廣東九年級專題練習)下面是一位同學在聯歡會上演唱的歷史版《菊花臺》,其中歌詞空白處應該填寫的是(  )
A.隋、宋、清、元 B.秦、宋、元、清 C.秦、宋、清、元 D.隋、宋、元、清
【答案】D
【詳解】依據所學可知,隋朝短命而亡后,唐朝建立;五代之后北宋建立,北宋滅亡后南宋在江南建立;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統一了中國;元滅亡后,明朝建立。明亡后1644年清軍入關,滿清統一全國。故選D。
2.(2021·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明末民謠有:“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下列原因中不屬于廣大民眾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的是
A.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 B.不侵占民房,嚴禁搶掠
C.起義軍縱橫10余省 D.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
【答案】C
【詳解】依據題干的“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謠中的“闖王”指的是李自成。他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李自成還規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妄殺一人,不得侵占民房,嚴禁搶掠,還向貧苦民眾發錢糧。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禎在絕望中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ABD屬于廣大民眾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的原因,不符合題意;起義軍縱橫10余省不屬于廣大民眾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的原因,故C符合題意。故選C。
3.(2020·福建福州市·七年級期末)“明朝昏主不仁,寵宦官……貪稅斂,重刑罰,不能救民水火。”由此,明末出現了
A.李淵起兵 B.黃巢起義 C.李自成起義 D.吳三桂降清
【答案】C
【詳解】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怨聲載道,階級矛盾尖銳。當時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廣大農民紛紛起義。其中,李自成的隊伍發展成為起義的主力。1627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起義,并率領軍隊進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題干材料“明朝昏主不仁,寵宦官……貪稅斂,重刑罰,不能救民水火。”是明末李自成起義的原因。C符合題意;黃巢起義發生在唐朝,B排除;吳三桂降清發生在明朝滅亡后,D排除。故選擇C。
4.(2020·霍林郭勒市第五中學七年級月考)將下列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②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
③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建立后金 ④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答案】A
【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后期,活動于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不斷發展壯大。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八旗制度,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繼續進攻明朝。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1644年,正當李自成力圖推進全國統一的時候,駐守重鎮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故③②①④順序正確,A項正確。B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海市| 芦溪县| 渑池县| 永济市| 西畴县| 晋宁县| 图木舒克市| 湖口县| 永兴县| 泰州市| 安平县| 五指山市| 周至县| 理塘县| 浦城县| 雷波县| 大宁县| 监利县| 绥宁县| 黄石市| 泸西县| 伊金霍洛旗| 巨野县| 福安市| 漳浦县| 阜新市| 海淀区| 海兴县| 朔州市| 伊吾县| 揭东县| 交城县| 嘉义市| 兴仁县| 龙江县| 垦利县| 金门县| 灵璧县| 东丰县| 巴林左旗|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