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課程標準】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筑,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教材分析】本課是第三單元的明朝科技文化部分。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我國包括建筑在內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進水平,是人類科技百花園中的瑰寶。同時,分析總結出明朝我國科技發展的時代特點,即對傳統古典科技的總結居多,對近代自然科學的運用和發展尚少,潛藏著發展停滯的危機。以此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能力。通過選取對本課涉及的三位科學家事跡的介紹.探究他們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為便于教學,我把教材內容整合為三部分:01、科技名著----享譽海內外;02、建筑藝術----恢弘又氣派;03、小說藝術----人見人皆愛。【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喜愛歷史,學生學習熱情高、課上回答問題積極踴躍,善于小組討論學習,學習氛圍濃厚。但是由于接觸歷史課的時間不長,學生基礎又相對薄弱,所以對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需要老師做好鋪墊,設置有梯度的問題,層層解剖,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識記《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三部科技巨著的作者、主要特點及其地位;知道明長城的東西起止點和北京城的布局特點,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歸納明代文學領域的主要成就,知道《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牡丹亭》的作者、主要內容和藝術特點。過程與方法 三位科學家成功的原因:設計一張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簡表;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點;通過交流、了解各部小說主要內容,明確它們都有反封建的時代特色,知道它們在國內和國際的文學史上都占據重要地位。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三位科學家事跡的介紹,探究他們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養刻苦學習、勤于思考、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使學生懂得從思想主題和藝術表現手法兩個方面鑒賞文學藝術作品,提高個人素養。【重點難點】重點: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北京城和明長城,明朝小說的文學成就和時代特點。難點:由明朝三部科學巨著,指導學生對課本科技成就的時代特點加以分析和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播放視頻:《本草綱目》片段,這是最近很火的健身操,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板書課題】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二、新課講授【自學識記】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識記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相關史實。PPT展示【目標導航】01、科技名著----享譽海內外02、建筑藝術----恢弘又氣派03、小說戲劇----人見人皆愛目標導學一:科技名著----享譽海內外教師講述:在這次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過程中,除了現代醫學及藥物之外,國內也開展了中醫中藥治療的嘗試。根據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公告,截至2020年2月5日0時,4個試點省份運用清肺排毒湯救治確診病例214例,3天為一個療程,總有效率達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癥狀和影像學表現改善明顯,30%患者癥狀平穩。你是否知道,在我國明朝時期,有一位杰出的醫藥學家編寫了一部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你知道這部藥物學著作是什么嗎?這位杰出的藥物學家又是誰呢?1、觀看視頻:《李時珍》,思考:他為什么樣能夠取得如此成就?2.教師講述明代科技名著出現的背景:提示:明代中后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有突出的成就,出現了具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著作。3.(多媒體出示圖片:李時珍、《本草綱目》),概況李時珍及成書《本草綱目》,他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提示:1)作者、朝代:李時珍是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2)內容:記載藥物1800多種,配1100多張形態圖,對藥物進行分類,詳細介紹產地、形色、氣味和主要療效,收錄藥方11000多個3)價值:這部巨著,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 世界醫藥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4)影響:《本草綱目》自問世以后,廣為流傳,17世紀初傳入日本和朝鮮,以后又陸續被翻譯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5)李時珍身上優秀品質:a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b不盲從古訓的創新勇氣;c刻苦鉆研的堅強意志;d廣泛實地考察的科學方法;e親嘗曼陀羅的獻身精神;f不恥下問的謙虛態度;g二十七年成書的堅韌毅力等。4.(多媒體出示圖片:宋應星)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來介紹宋應星生平與《天工開物》,認識宋應星堅持不懈、潛心鉆研的精神。學生回答后,教師講述: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全面總結了我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百科全書”。5、【史料研讀】想一想,他為什么要這樣編排呢?史料1:《天工開物》記載了農業和手工業各部門的生產技術,包括谷物、衣服、染色、糧食加工、制鹽、制糖、制陶、冶鑄、舟車、錘鍛、煉礦、制油、造紙、兵器、顏料、釀造、珠玉等。史料2: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的序言中說:“卷分前后,乃‘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他在書里把谷物類放在前面,而把珠玉類置于最后。提示:原因:顯示了宋應星堅持以農為本的思想,他對農業的重視高于珠玉。這既符合當時國家“重農”的政策,同時也便于印刷和發行。6.(多媒體出示圖片:《農政全書》書影)(1)展示圖片(2)教師講述:徐光啟和 《農政全書》。①作者、代表:明代科學家徐光啟”,代表作《農政全書》,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②分類:全書60卷,約70萬字,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制造、荒政等大類。③內容:《農政全書》是一本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④地位: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農業百科全書”7、【相關史實】明朝中后期,一些西方教士到中國傳教,他們帶來了有關西方自然科學的書籍。一些中國學者積極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并與外國教士合作,翻譯西方的科學著作。其中,徐光啟與意大利人利瑪竇共同翻譯了數學著作《幾何原本》,對中國數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幾何”以及“點”“線”“三角形”“四邊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另外還翻譯了《泰西水法》、《測量法義》、《測量異同》、《勾股義》等。對中國當時的數學、天文、歷算、軍事、測量、水利和農業等學科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8.學習與探究:《齊民要術》和《農政全書》都是我國古代的農學著作,請你對它們進行比較。提示:北魏的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北方農業生產技術成果,包括農、林、牧、副、漁等。明未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采集了《齊民要術》的優秀成果,系統地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政策和科學技術,同時還滲透了徐光啟富國強民的“農政”思想。這兩部書都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做出巨大影響。9、三位科學家身上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提示: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不畏艱險、敢于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10、【知識拓展】徐霞客是杰出的地理學家,他最早揭示了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巖的各種特征,在世界上,他是科學考察石灰巖地貌的先驅。《徐霞客游記》明末的徐霞客長年旅行,游歷名山大川,走遍大半個中國。他堅持寫日記30多年,留下了60余萬字的游記資料。后人將這些日記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一書。這部書詳細記錄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以及經濟、交通、城鎮聚落、風土文物等,其中對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記錄,居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作者寫景寫物具體形象,情景交融,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徐霞客游記》既是地理學巨著,也是文學名著。【教學過渡】播放視頻:長城,思考,中國古代統治者為何要修建長城?目標導學二:建筑藝術----恢弘又氣派(一)明長城1.(多媒體圖片展示長城)朗讀課文(79頁“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這段文字)觀察明長城示意圖,填寫明長城的起止位置,分析明朝修筑長城的目的。提示:(1)目的: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2)起止地點: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3)明代修筑長城的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布居更合理,技術更先進,設施更為完善,工程質量更為優異。(4)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2、【知識拓展】長城的組成部分,說一說明長城結構、功能。提示:1)結構:以城墻為主體,由關隘、城臺、烽火臺等組成。2)功能:沿線設立衛所,駐守軍隊,開展屯田,進行生產,并修建了相連的道路,形成為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3.(多媒體出示問題:明朝長城的地位、作用與影響)提示:1)地位:在長城修建史上,明代修筑長城的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布局更合理,技術更先進,設施更為完善,工程質量更為堅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2)作用:軍事上抵御了少數民族的侵擾;經濟上促進了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政治上連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3)影響:長城處于北方游牧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建立了許多農牧貿易場所,使長城同時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4、結合所學,概括明長城的特點。提示:建筑規模最龐大;建筑風格最獨特;防御體系最完備;文化內涵最豐富。5.萬里長城常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多媒體出示問題:合作探究:長城精神是什么?提示: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時代的國家均實行防御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有極高的旅游觀光的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長城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奮智慧、堅韌剛毅、充滿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5.合作探究:比較明長城和秦長城的異同?提示:秦長城抵御匈奴騎兵南下,為土筑,明長城抵御蒙古騎兵南下,東段用條石青磚砌筑。明長城比較長。秦長城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的長城,全長五千多公里;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畔,全長六千多公里。明長城還增加不少城堡和烽火臺,在重要關口,修筑了好幾重城墻。6、播放視頻:故宮風光,思考,故宮是一座什么樣的建筑?(二)北京城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展示圖片《故宮》《北京天壇》等)朗讀課文(80頁“明朝北京城……”到“皇家建筑群”兩段文字),提問:營建紫禁城的基本情況。提示:①修建:朱棣選定北京為都城,于1406年開始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對北京城進行大規模擴建和改造,1420年基本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②構成:明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宮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2.識讀《明朝北京城平面圖》,說出北京城的布局特點。這種結構布局反映了明清什么樣的時代特點?提示: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整個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從宮城到外城都以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諧的巨大建筑群。建筑總面積16萬余平方米,布局嚴整,方城十字街,南北中軸線突出,東西建筑對稱展開,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君權至上。3.【相關史實】故宮鳥瞰圖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里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筑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4、我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有什么意義?目標導學二:小說和藝術----人見人皆愛1.明代,文學藝術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結合起來小說、戲劇等有了突出的發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用表格來概括明朝最著名的三部小說。小說:①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演義)②施耐庵——《水滸傳》成書時間——元末明初。藝術特點——運用白話,洗練明快,生動傳神。主要內容:以官逼民反為主題,揭示了從皇帝到各級貪官污吏的丑惡嘴臉,描寫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漢反抗官府壓迫的武裝斗爭,成功塑造出一批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③吳承恩——《西游記》2.講講你所知道的這三部小說中最有意思的故事,并分析歷史小說與歷史著作的區別。提示:歷史著作:準確地再現已經發生過的事實。歷史小說:以歷史題材為基礎,通過文學創造,允許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進行藝術加工和虛構。3.閱讀教材,簡要的介紹:明代書畫藝術、戲劇的代表作的基本概況。提示:①明朝時期,書畫藝術繼續發展,出現了書法名家董其昌、繪畫名家徐渭等。②明朝時,戲劇成為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動。代表: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4、【知識拓展】《徐霞客游記》明末的徐霞客長年旅行,游歷名山大川,走遍大半個中國。他堅持寫日記30多年,留下了60余萬字的游記資料。后人將這些日記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一書。這部書詳細記錄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以及經濟、交通、城鎮聚落、風土文物等,其中對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記錄,居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作者寫景寫物具體形象,情景交融,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徐霞客游記》既是地理學巨著,也是文學名著。5、明朝長篇小說繁榮的原因有哪些呢?我們如何繼承傳統文化?①商品經濟和工商業市鎮的繁榮(經濟基礎)。②市民階層的不斷擴大(社會基礎)③印刷技術的發展(技術基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冷靜、理性、批判的繼承。6.合作探究:分析歸納明朝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提示:主觀原因:科學家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客觀原因: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三、課堂總結明朝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科技、文學作品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古典文化涌現出一批總結性的巨著,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市民文學蓬勃興起,小說成為文學主流,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如三部古典小說。同時,在建筑方面,給我們留下了世界級的經典之作長城和故宮,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藝和創造才能。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體處于領先地位。然而,一群懷揣著理想,幾十年如一日的反復研究寫成著作的學者們, 在當時不受世人的重視, 更遑論受當政者的青睞了。 通過材料的分析學生會感受到科學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認識到沒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科技發展的絆腳石。六、當堂檢測1.2020年初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中西醫結合成為“中國方案”的一大特點,中醫藥參與治療的確診病例超過九成,中國傳統醫學的獨特效用讓意大利等疫情嚴重國家對中藥的需求大大增加。在我國歷史上,明朝也曾有人歷時27年編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著作。它是A.《黃帝內經》 B.《傷寒雜病論》 C.《千金方》 D.《本草綱目》【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在行醫的同時,到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搜集民間藥方,廣泛采集標本,并親自試驗藥物性能,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他歷時27年寫出一部具有總結性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這部內容豐富,考訂詳細,附有大量插圖.后來陸續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重要文獻,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所以D項符合題意;A項《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排除;B項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虛心向名醫求教,四處奔走,廣泛收集民間藥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排除;C項孫思邈是唐代醫藥學家,被后人稱為“藥王”,其主要著作是《千金方》,排除。故選D。2.如下圖所反映的這部書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重要的科學技術著作,其特點是圖文并茂、注重實際、重視實踐。外國學者稱這部書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這部書”是A.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B.明朝時期一部手工業生產技術專著C.明代中后期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 D.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技巨著【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 “外國學者稱這部書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圖片“宋先生著天工開物” ,結合課本所學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到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多個生產部門,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這部書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D。3.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附有與意大利傳教士合譯的《泰西水法》,另外他還與另一位傳教士共同翻譯了古希臘數學著作《幾何原本》。這主要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國在科學技術上A.對西方自然科學技術的吸收 B.在前人基礎上注重創新C.重視對傳統先進技術的總結 D.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與意大利傳教士合譯的《泰西水法》,另外他還與另一位傳教士共同翻譯了古希臘數學著作《幾何原本》”可知,明朝中后期我國在科學技術上對西方自然科學技術的吸收,故A正確;意大利的傳教士不是前人,故B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對傳統技術的總結,故C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明朝中后期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的地位,故排除D項。故選A。4.(2021年重慶B卷中考真題)列圖片所示我國古代重要成果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B.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加強C.農業科技著作十分豐富 D.農業生產技術比較先進【答案】D【詳解】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記載北朝農業生產技術的著作,唐朝的曲轅犁代表當時先進的犁耕技術;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所以圖片反映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比較先進,D正確;AB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曲轅犁不是科技著作,C錯誤。5.(2020·山東莒縣 初一期末)從唐、宋、元到明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分別由詩、詞轉變到曲再到小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由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這一變化過程適應了A.統治階級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答案】B【解析】從唐、宋、元到明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分別由詩、詞轉變到曲再到小說,反映了通俗文學蓬勃發展,這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B正確;唐宋元明清文學主流表達形式的演變,主要適應了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統治階級文化生活的需要,A排除;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強,不符合題意,C排除;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逐步提高有利于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不符合題意,D排除。故選B。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