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山水情懷●妙奪造化●因心造境《富春山居圖》黃公望中國畫,習慣指晉唐以來流行的卷軸畫,廣義上還應包括戰因秦漢以來的古代帛畫、壁畫、漆畫等樣式。在長期發展中,中國畫形成山水、人物、花鳥三個主要畫科。其中,山水畫最受中國古代文人推崇。山水情懷《論語》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山水有著特殊的情感。魏晉時期,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與欣賞促成了山水詩與山水畫的誕生。他們用文字與圖像描繪對自然萬物的敏銳感受,在廣闊的自然天地中舒展想象,獲得精神的逍遙,山水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心系家國天下,悠游山水之間常常是種奢望,山水畫的出現,滿足了“不下堂途,坐窮泉壑"的需求。山水還是感受天地萬物規律的媒介。《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局部)石濤(局部)山水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心系家國天下,悠游山水之間常常是種奢望,山水畫的出現,滿足了“不下堂途,坐窮泉壑”的需求。若不能實現仕途理想,他們便退而隱居山林,以求獨善其身。因此山水畫常表現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場景,其中居住著高人逸士,借此寄寓情懷,展現高潔的人生境界。《青卞隱居圖》王蒙《青卞隱居圖》(局部)王蒙《鵲華秋色圖》趙孟頫妙奪造化妙奪造化山水畫創作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畫家一方面需要飽游飫看,從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創作素材,另一方面需要在頭腦中提煉概括,神領意造,令“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意態”。黃公望平日十分注重搜集素材,常隨身攜帶筆墨,見到好景就草寫下來。有了豐富的積累,創作《富春山居圖》時就能興之所至,融會貫通。他在隨后的三四年時間里不斷調整、修改、造就了畫中峰巒樹木的萬千變化。正因如此,畫中山水絕不同于真山真水。高大的立軸,前山后山層疊面上:細長的手卷,高山遠水連綿不絕。這些都是固定視點所不可能“看”到的,我們卻可以跟隨畫家的筆墨盡情飽覽。隨著一幅山水長卷的不斷展開,我們仿佛坐在船上看風景,岸邊的山時遠時近,這里有幾株清奇的樹,那里有一葉垂釣的舟.....《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黃公望因心造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是情與景的統一。方土庶在《天慵庵隨筆》里說:“山川草術,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可以說,山水畫創作就是通過筆墨,將實境轉化為虛境的藝術活動。《六君子圖》倪瓚山水的意境,仰賴于畫家的創造。《六君子圖》中疏林坡岸,湖水茫茫,就顯出清遠蕭疏的意境。對畫面意境的欣賞,取決于觀賞者的人生經驗和文化修養,當我們與畫面產生心靈共鳴時,就能體會到觀賞的樂趣。《六君子圖》倪瓚“留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它是利用絹、紙的本色,不著一筆。《溪山行旅圖》范寬峰巒充塞天地,讓人感到維偉壯闊的意境;《踏歌圖》馬遠《千里江山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欣賞《千里江山圖》局部欣賞思考:《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又一曠世杰作。與《富春山居圖》對讀,二者在描繪對象、表現技法、創作背景等方面有何異同 小結山水畫源自對自然山川的寫生,但又超越具體時空,具有純粹的、普遍性的美。美學家蔡若虹指出:“藝術的微妙作用,恐怕就在于意境,就在于那種一半留在西面上。還有一半留給畫外讀者去想象的詩的意境。”課后作業 觀察《青卞隱居圖》和《六君子圖》,說說它們的留白方式有何不同,各自起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中國山水畫為什么不稱作風景畫 “山水”和“江山” “河山”等詞在傳統文化中具有什么特殊含義 預習下節課新內容。謝謝觀看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教學設計課題 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 單元 第一單元 學科 美術 年級 高一教材分析 書名: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必修“美術鑒賞”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 結合山水畫著名作品,感悟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山水情懷,了解妙奪造化、因心造境等特點,體會山水畫獨特魅力,掌握鑒賞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方法。通過觀察作品,運用小組討論等方法從山水畫的內容、構圖、筆墨等方面體會山水畫的情懷、造化、意境。學習鑒賞方法,提高美術鑒賞能力。感悟中國山水畫的獨特魅力,領悟人文精神,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養成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重點 了解山水情懷、妙奪造化、因心造境的獨特魅力。難點 理解中國傳統山水畫所蘊含的濃郁山水情懷。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導入新課 展示《富春山居圖》引導學生欣賞思考,介紹中國畫在長期發展中形成山水、人物、花鳥三個主要畫科。其中,山水畫最受中國古代文人推崇,中國傳統山水畫自元代以后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主流并引出課題: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講授新課 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一、山水情懷《論語》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山水有著特殊的情感。魏晉時期,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與欣賞促成了山水詩與山水畫的誕生。他們用文字與圖像描繪對自然萬物的敏銳感受,在廣闊的自然天地中舒展想象,獲得精神的逍遙,山水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心系家國天下,悠游山水之間常常是種奢望,山水畫的出現,滿足了“不下堂途,坐窮泉壑"的需求。山水還是感受天地萬物規律的媒介。山水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心系家國天下,悠游山水之間常常是種奢望,山水畫的出現,滿足了“不下堂途,坐窮泉壑”的需求。若不能實現仕途理想,他們便退而隱居山林,以求獨善其身。因此山水畫常表現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場景,其中居住著高人逸士,借此寄寓情懷,展現高潔的人生境界。例如王蒙的《青卞隱居圖》。二、妙奪造化妙奪造化山水畫創作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畫家一方面需要飽游飫看,從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創作素材,另一方面需要在頭腦中提煉概括,神領意造,令“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意態”。黃公望平日十分注重搜集素材,常隨身攜帶筆墨,見到好景就草寫下來。有了豐富的積累,創作《富春山居圖》時就能興之所至,融會貫通。他在隨后的三四年時間里不斷調整、修改、造就了畫中峰巒樹木的萬千變化。正因如此,畫中山水絕不同于真山真水。三、因心造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是情與景的統一。方土庶在《天慵庵隨筆》里說:“山川草術,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可以說,山水畫創作就是通過筆墨,將實境轉化為虛境的藝術活動。山水的意境,仰賴于畫家的創造。《六君子圖》中疏林坡岸,湖水茫茫,就顯出清遠蕭疏的意境。對畫面意境的欣賞,取決于觀賞者的人生經驗和文化修養,當我們與畫面產生心靈共鳴時,就能體會到觀賞的樂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峰巒充塞天地,讓人感到維偉壯闊的意境;課堂練習 1、觀察《青卞隱居圖》和《六君子圖》,說說它們的留白方式有何不同,各自起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2、中國山水畫為什么不稱作風景畫 “山水”和“江山” “河山”等詞在傳統文化中具有什么特殊含義 3、預習下節課新內容。課堂小結 山水畫源自對自然山川的寫生,但又超越具體時空,具有純粹的、普遍性的美。美學家蔡若虹指出:“藝術的微妙作用,恐怕就在于意境,就在于那種一半留在西面上。還有一半留給畫外讀者去想象的詩的意境。”板書 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一、山水情懷二、妙奪造化三、因心造境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教案.doc 《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