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年級下冊11《石壁上的九色鹿》一、教學目標:1、了解敦煌石窟壁畫藝術,欣賞《九色鹿》經典藝術。2、學習剪影式造型方法和壁畫的配色方式,能用剪影造型手法創作一幅有動物的場景畫。3、培養學生多我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難點:學習剪影式造型方法和壁畫的配色方式。教學重點:能用剪影造型手法創作一幅有動物的場景畫。三、導學準備:九色鹿的故事,繪畫工具四、導學過程:(一)激情導入師:我國古代,在陸地絲綢之路的路上有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就是敦煌莫高窟,請觀看絲綢之路的地圖。它藏著的是壁畫藝術的瑰寶。師:同學們,這是敦煌莫高窟257窟《鹿王本身圖》,石壁上繪制了一幅關于鹿故事的壁畫。有哪位同學知道講的什么故事,請同學們仔細看,故事從畫面的左邊開始,然后是右邊,最后到中間結束。我們來一起聽聽這個故事。師:畫的是“鹿王本生”是說釋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身上有9種花紋,非常善良漂亮,一天,九色鹿王正在河邊悠閑散步,突然聽到河里傳來凄慘的呼救聲。勇敢的九色鹿,不顧自身的安危,縱身跳入河中,終于把落水人調達救上岸來。調達慶幸自己的再生,向九色鹿頻頻叩頭道謝。九色鹿王說:“不必謝了,回去吧,親愛的調達,我只希望你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蹤。”調達發誓說:“恩人啊,請你放心。如果我背信棄義,就叫我渾身長滿爛瘡,嘴里散發出惡臭。”說完就走了。在途中,調達見到了一張國王懸賞捕捉九色鹿的布告,說王后因夢見美麗的九色鹿而想馬上得到它,誰能捉到九色鹿或知道九色鹿在那里,報告國王,就可以領賞。忘恩負義的調達見利忘義,立即前去告密,并帶領國王的大批兵馬去捕捉九色鹿。處于重重包圍中的九色鹿,猛然跳到國王面前,呈述了救調達及調達背叛誓言的經過。九色鹿的呈述,深深地感動了國王及士兵,大家那憤怒而厭惡的目光一起射向忘恩負義的小人——調達。調達無地自容,剎時間在他身上長滿了爛瘡,嘴里散發著惡臭,從此永遠受到人們的鄙棄和唾罵。國王非常慚愧,憤怒地斥責調達,并下令全國,以后任何人都不準傷害九色鹿。王后貪婪的欲望落空了,她又羞又恨,最后也心碎而死。(二)放手探索師:同學們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我們應該怎么做人啊? 心地善良 不要忘恩負義。1.整體感受九色鹿的造型特點:圖中畫了5只鹿,有什么不同的動態對比分析剪影式繪畫的特點師:提問:石壁上的九色鹿與生活中的鹿進行對比,有什么不同?同學們小組討論,我們可以從外輪廓,鹿的鼻子眼睛毛發色彩等細節來觀察?小結:簡化了鹿身上的細節,讓形象畫風簡潔。只描繪了動物的輪廓線。對比《鹿王本生圖》鹿的形象、剪影圖、輪廓線圖、引導學生理解剪影式造型。2.小結,像這種只畫輪廓,在隋唐以前的壁畫大師們繪制壁畫的方法,就是剪影式造型。嘗試體驗,掌握剪影式造型的繪畫方法我也是壁畫師的訓練:請選擇一張,用剪影式造型的方法畫出動物的一個局部,讓同學猜猜你畫的是哪種動物?反饋:要抓住動物的特征,要畫出剪影的形象。教師示范,方法指導教師示范畫奔跑的馬,進一步強調形象簡潔,抓住特征,邊畫邊與學生交流,并提示馬的動態與故事情景的聯系。演示涂畫白馬的頭部,并出示白馬剪影范圖。3.空中動作,拿出手指跟老師一起畫剪影畫。4典型引導,理解主體與背景的關系靜物大小對比,突出主體,比較畫中動物,人物和山,誰大些?山畫的比動物小多了,你覺得這樣畫有什么好處?主題突出。欣賞局部,認識背景。背景畫了什么?用什么造型方式畫的。色彩深淺對比,突出主體,深淺襯托,白邊區分。畫面以人物動物為主,襯以山石樹木。土紅地色上配以青綠山水,點綴花草,以散花襯底增加畫面的裝飾三、小試身手 1、國王走后,九色鹿回到恒河邊,它和其他動物們又過上了寧靜的生活,請用剪影表現出九色鹿的生活場景?2、嘗試用剪影的造型手法創作一幅有動物的場景畫。師:請大家齊讀作業超市及要求:(1)想一想,畫一畫,涂一涂。 (可添加背景。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也可以臨摹書中的九色鹿)。(2)貼一貼,展一展。(畫完后請張貼自己的作品。)(3)然后我們再評一評自己喜歡的作品。(你可以這樣評價:我喜歡他的剪影外形、顏色,我覺得他想像得很特別,從作品的創意,色彩,線條,構圖來評價)四、拓展延伸師:首先我們把掌聲送給把作品張貼在展示欄上面的同學,你們是好樣的,敢于展示自己。這位同學你來說說你喜歡這幅畫的什么地方?生:我喜歡 師:這位同學你還喜歡那張作品。喜歡它的什么地方?你真是一位超級評論家。(最佳評論獎)師:這位同學你自己來講講這幅畫哪里最好看,還有不足的嗎?這上面的這些畫你還喜歡那些畫。生:師:這是一個懂得謙虛的孩子,這位孩子不光畫得好,還說得好,真是聰明一位小畫家。(學生互評,自評,表達出自己的創意,教師點評)師:同學們,我們以后一定要做一個感恩的人。剪影的畫在我國古代工匠們還運用到房屋的瓦片上來裝飾房屋,比如琉璃瓦。 板書設計石壁上的九色鹿剪影 簡潔 輪廓線主題突出 動態襯花裝飾背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