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社九下6.1.2《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這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重大建設成就。下列內容屬于我國“一五”計劃建設成就的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有,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成就,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2.汽車正在進入尋常百姓之家。新中國汽車工業起步于( )A.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B.“一五”計劃期間C.“文化大革命”期間 D.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答案】B【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其中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建成投產,這標志著我國的汽車工業開始起步,故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即可,這是一五計劃成就,課本上有,難度不大。3.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D.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答案】B【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公有制經濟經濟已經取代私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歷史意義。1956年底,我國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對表1解讀正確的是( )表1:1952年和1957年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產量 年份 糧食(百萬噸) 棉花(百萬噸) 煤(億噸) 鋼(百萬噸)1952 163.42 1.30 0.66 1.351957 195.05 1.64 1.31 5.35A.人民公社化運動使農業迅速發展B.大躍進運動片面發展重工業C.一五計劃實施使重工業迅速發展D.三年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發展【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53——1957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時期。表格中的內容是對1952年和1957年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的比較,分析數據可以看出,糧食、棉花等農業產品產量提高幅度不大,而煤、鋼等重工業產品產量有大幅度提高。故C項符合題意,ABD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有關知識。題干圖表表明:從1952年到1957年,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特別是鋼產量大幅度增加.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在1953年-1957年實行了一五計劃.一五計劃的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5.“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 )A.促進了國民經濟有恢復 B.保障了土改革的完成C.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D.標志著三大改造的結束【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為了改變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的狀況,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故C符合題意;促進了國民經濟有恢復、保障了土改革的完成、標志著三大改造的結束與題干無關,故ABD不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一五計劃的知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一五計劃取得的成就。6.這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通過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償辦法對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實行國有化,在一定年限內讓資本家從企業經營所得中獲得一部分利潤的政策。這種政策是( )A.股份分紅政策 B.廉價收購政策C.和平贖買政策 D.無償沒收政策【答案】C【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采用公私合營的方式,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因此:ABD表述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贖買政策,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7.1956年年底,毛澤東曾說:“手工業中許多好的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要來一個恢復。”此話針對的問題是(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過急過粗C.“一五”計劃中的盲目跟風 D.反腐第一案中的毫不留情【答案】B【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據材料1956年手工業改造過程中民族的東西被搞掉了,毛主席要求一定要回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因此:ACD與題意時間不符,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弊端,難度不大,結合所學知識即可作答。8.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是( )A.新中國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答案】C【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ABD與題意無關,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意義,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9.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工業規模狹小,技術裝備低劣,重工業基礎薄弱,不能獨立自存,人民生活困苦,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不包括( )A.國內長期的戰爭 B.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C.國民政府的搜刮 D.朝鮮戰爭造成的損失【答案】D【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國內長期的戰爭,表述正確;B.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表述正確;C.國民政府的搜刮,表述正確;D.朝鮮戰爭造成的損失,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后;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背景,難度不大,結合所學知識即可作答。10.“一五”計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其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當時的重工業項目主要集中在( )A.華北地區 B.西北地區 C.東北地區 D.東南地區【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的重工業鞍山鋼鐵公司、沈陽機床廠、長春機床廠和飛機場都位于東北。因此:ABD與題意無關,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1)材料中的圖一和圖二分別反映了哪兩大歷史事件?(2)圖一和圖二的做法在所有制方面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圖三屬于我國哪一期間的成就?該成就的取得與圖一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有何內在聯系?【答案】(1)1952年土地改革、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2)土地改革由封建土地制度轉變為農民個體所有;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由農民個體私有轉變集體所有(公有制)。(3)“一五”計劃期間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這使得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工業化準備了條件。【知識點】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圖一“建國初期,農民在分地之前,丈量地主的土地。”反映的是土地改革運動。圖二 “農民積極報名參加生產合作社” 反映的是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土地改革運動實現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了農民土地的所有制。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土地歸集體所有或歸國家所有,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3)1953——1957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武漢長江大橋屬于一五計劃期間的重大成就之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故答案為:(1)1952年土地改革、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2)土地改革由封建土地制度轉變為農民個體所有;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由農民個體私有轉變集體所有(公有制)。(3)“一五”計劃期間;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這使得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工業化準備了條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的史實。12.飽經風霜的新中國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回首六十多年來共和國不平凡的復興之路,引發我們深深地思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一窮二白】材料一: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神奇逆轉】材料二:1953—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表。行業變化 1953年農、輕、重比例(%) 1957年農、輕、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長速度(%)農業 52.8 43.5 4.5輕工業 29.6 29.2 12.8重工業 17.6 27.3 25.4【成就矚目】材料三:1957年底,我國興建156個工業基地,先后施工的工業項目有1萬多個,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業基地。(1)材料一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怎樣的經濟狀況?為此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2)從材料二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哪一行業發展最快?(3)材料三表明我國為改變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聯系所學,列舉寫出這一時期連接了長江南北交通的大橋是哪一座橋?形成了哪一工業基地?【答案】(1)工業水平極其落后,尤其是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2)重工業。(3)武漢長江大橋。東北工業基地。【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1)分析材料一的“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說明中國工業水平極其落后,尤其是重工業。為了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2)分析材料二的圖表“1953—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1953—1957年,我國的重工業發展最快。(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7年我國實行了一五計劃。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指標都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傳。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一五計劃期間,形成了東北工業基地。【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材料及表格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首先讀懂材料信息,其次看問題。抓住材料關鍵語句,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考查的意圖是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的原因、優先發展的行業及成就,把材料及表格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和教材中相關的歷史事件有機聯系起來,以此確定答案。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為了按照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從1953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實行系統的有計劃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公私合營中實行“四馬分肥”的“贖買”政策。……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客觀形式的推動下……到(1956年)1月底,全國大城市以及50個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1)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什么政策?(2)除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外,國家還進行了哪兩個方面的改造?(3)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4)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義是什么?【答案】(1)實行贖買政策。(2)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4)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黨對民族資本家采取團結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較好的效果。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三大改造的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從1953年開始,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的改造。(2)本題考查學生對三大改造的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從1953年開始,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的改造,目的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1956年底完成。(3)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實質。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而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4)本題考查學生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義的相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答案為:(1)實行贖買政策。(2)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4)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材料信息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 / 1歷社九下6.1.2《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這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重大建設成就。下列內容屬于我國“一五”計劃建設成就的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汽車正在進入尋常百姓之家。新中國汽車工業起步于( )A.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B.“一五”計劃期間C.“文化大革命”期間 D.十一屆三中全會后3.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D.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4.對表1解讀正確的是( )表1:1952年和1957年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產量 年份 糧食(百萬噸) 棉花(百萬噸) 煤(億噸) 鋼(百萬噸)1952 163.42 1.30 0.66 1.351957 195.05 1.64 1.31 5.35A.人民公社化運動使農業迅速發展B.大躍進運動片面發展重工業C.一五計劃實施使重工業迅速發展D.三年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發展5.“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 )A.促進了國民經濟有恢復 B.保障了土改革的完成C.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D.標志著三大改造的結束6.這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通過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償辦法對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實行國有化,在一定年限內讓資本家從企業經營所得中獲得一部分利潤的政策。這種政策是( )A.股份分紅政策 B.廉價收購政策C.和平贖買政策 D.無償沒收政策7.1956年年底,毛澤東曾說:“手工業中許多好的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剪刀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要來一個恢復。”此話針對的問題是(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過急過粗C.“一五”計劃中的盲目跟風 D.反腐第一案中的毫不留情8.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是( )A.新中國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9.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工業規模狹小,技術裝備低劣,重工業基礎薄弱,不能獨立自存,人民生活困苦,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不包括( )A.國內長期的戰爭 B.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C.國民政府的搜刮 D.朝鮮戰爭造成的損失10.“一五”計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其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當時的重工業項目主要集中在( )A.華北地區 B.西北地區 C.東北地區 D.東南地區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1)材料中的圖一和圖二分別反映了哪兩大歷史事件?(2)圖一和圖二的做法在所有制方面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圖三屬于我國哪一期間的成就?該成就的取得與圖一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有何內在聯系?12.飽經風霜的新中國已經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回首六十多年來共和國不平凡的復興之路,引發我們深深地思考。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一窮二白】材料一: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神奇逆轉】材料二:1953—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表。行業變化 1953年農、輕、重比例(%) 1957年農、輕、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長速度(%)農業 52.8 43.5 4.5輕工業 29.6 29.2 12.8重工業 17.6 27.3 25.4【成就矚目】材料三:1957年底,我國興建156個工業基地,先后施工的工業項目有1萬多個,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業基地。(1)材料一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怎樣的經濟狀況?為此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2)從材料二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哪一行業發展最快?(3)材料三表明我國為改變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聯系所學,列舉寫出這一時期連接了長江南北交通的大橋是哪一座橋?形成了哪一工業基地?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為了按照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從1953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實行系統的有計劃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公私合營中實行“四馬分肥”的“贖買”政策。……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客觀形式的推動下……到(1956年)1月底,全國大城市以及50個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1)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什么政策?(2)除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外,國家還進行了哪兩個方面的改造?(3)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4)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義是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有,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成就,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2.【答案】B【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其中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建成投產,這標志著我國的汽車工業開始起步,故選項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即可,這是一五計劃成就,課本上有,難度不大。3.【答案】B【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公有制經濟經濟已經取代私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歷史意義。1956年底,我國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53——1957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時期。表格中的內容是對1952年和1957年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的比較,分析數據可以看出,糧食、棉花等農業產品產量提高幅度不大,而煤、鋼等重工業產品產量有大幅度提高。故C項符合題意,ABD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有關知識。題干圖表表明:從1952年到1957年,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特別是鋼產量大幅度增加.這主要得益于我國在1953年-1957年實行了一五計劃.一五計劃的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5.【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為了改變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的狀況,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故C符合題意;促進了國民經濟有恢復、保障了土改革的完成、標志著三大改造的結束與題干無關,故ABD不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一五計劃的知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一五計劃取得的成就。6.【答案】C【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采用公私合營的方式,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因此:ABD表述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贖買政策,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7.【答案】B【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據材料1956年手工業改造過程中民族的東西被搞掉了,毛主席要求一定要回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因此:ACD與題意時間不符,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弊端,難度不大,結合所學知識即可作答。8.【答案】C【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ABD與題意無關,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意義,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9.【答案】D【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國內長期的戰爭,表述正確;B.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表述正確;C.國民政府的搜刮,表述正確;D.朝鮮戰爭造成的損失,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后;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的背景,難度不大,結合所學知識即可作答。10.【答案】C【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的重工業鞍山鋼鐵公司、沈陽機床廠、長春機床廠和飛機場都位于東北。因此:ABD與題意無關,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11.【答案】(1)1952年土地改革、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2)土地改革由封建土地制度轉變為農民個體所有;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由農民個體私有轉變集體所有(公有制)。(3)“一五”計劃期間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這使得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工業化準備了條件。【知識點】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圖一“建國初期,農民在分地之前,丈量地主的土地。”反映的是土地改革運動。圖二 “農民積極報名參加生產合作社” 反映的是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土地改革運動實現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變為了農民土地的所有制。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土地歸集體所有或歸國家所有,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3)1953——1957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武漢長江大橋屬于一五計劃期間的重大成就之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故答案為:(1)1952年土地改革、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2)土地改革由封建土地制度轉變為農民個體所有;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由農民個體私有轉變集體所有(公有制)。(3)“一五”計劃期間;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這使得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工業化準備了條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計劃的史實。12.【答案】(1)工業水平極其落后,尤其是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2)重工業。(3)武漢長江大橋。東北工業基地。【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1)分析材料一的“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說明中國工業水平極其落后,尤其是重工業。為了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2)分析材料二的圖表“1953—1957年,我國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1953—1957年,我國的重工業發展最快。(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7年我國實行了一五計劃。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指標都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傳。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一五計劃期間,形成了東北工業基地。【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材料及表格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首先讀懂材料信息,其次看問題。抓住材料關鍵語句,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考查的意圖是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的原因、優先發展的行業及成就,把材料及表格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和教材中相關的歷史事件有機聯系起來,以此確定答案。13.【答案】(1)實行贖買政策。(2)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4)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黨對民族資本家采取團結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較好的效果。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三大改造的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從1953年開始,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的改造。(2)本題考查學生對三大改造的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從1953年開始,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的改造,目的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1956年底完成。(3)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實質。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而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4)本題考查學生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義的相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答案為:(1)實行贖買政策。(2)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4)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材料信息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社九下6.1.2《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同步試卷(學生版).docx 歷社九下6.1.2《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同步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