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社九下 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單元測試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社九下 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單元測試

資源簡介

歷社九下 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單元測試
一、單選題
1.1952年10月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打響了,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勝利,打掉了美軍“從戰場上得到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的妄想。上甘嶺戰役發生于( ?。?br/>A.國民革命時期 B.抗日戰爭時期
C.解放戰爭時期 D.抗美援朝時期
2.北京同仁堂是全國中藥行業中著名的老字號,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1954年,經營該品牌老店的經理樂松生響應號召,把該店交給了國家。這一行為發生的時代背景是( ?。?br/>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B.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
C.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D.新中國的成立
3.下面表格是1952年到1956年中國經濟指標的變化,這一變化意味著(  )
經濟類型 年份比重 國營經濟 合作社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 個體經濟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0 7.1%
A.國民經濟得到高速發展
B.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C.中國已經完全消滅私有制
D.公有制形式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4.下表為某村階級結構變動情況表(單位:戶)。造成表中階級結構變動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雇農 貧農 中農 富農 新富農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農業合作化的完成 B.新中國的成立
C.抗美援朝的勝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5.1953-1956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  )
A.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C.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D.進一步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
6.從1953年到1956年,全國工業值平均年19.6%,農業總產值每年遞增4.8%,這種增長速度是相當高的;1956年,工業總產值第一次超過農業總產值,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一五”計劃的實施 B.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
C.“大躍進”運動的掀起 D.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
7.“規定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以上生產資料依法收歸國有,均由鄉農會接收,統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苦農民所有,也分給地主同樣一份?!辈牧纤从车氖录a生的歷史影響是(  )
A.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B.使我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C.為我國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D.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8.1967年初,老一輩革命家在不同的會議上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提出了強烈批評,被稱為( ?。?br/>A.“二月逆流” B.“一月風暴”
C.“二月抗爭” D.反革命事件
9.對聯是時代的反映。以下對聯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按其發生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br/>①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②反反正正,正正反反,正反都一樣;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③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保暖萬人心
④一橋架長江南北通暢;三路通雪域漢藏同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③② D.③④②①
10.“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一千億元,鋼產量兩千八百萬噸,財政收入四百億元……”這則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踐踏 B.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
C.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
11.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流行語,比如當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聯網+”等。通過流行語的變化,我們能夠感受時代的變遷(如表所示)下列流行語符合“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有( ?。?br/>建國初期 “人大”“政協”“三大政選”
探索時期 “大躍進”“放衛星”“原子彈”
文革時期  
改革開放時期 “大包干”“經濟特區”“下?!?br/>①“紅衛兵”
②“走資派”
③“打倒一切,全面內戰”
④“兩個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標志的是(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 B.周恩來、鄧小平扭轉經濟下滑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D.毛澤東批評“四人幫”
13.讀圖,對1957-1960年這一現象解讀最為恰當的是( ?。?br/>A.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
B.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高
C.“改革開放”使得我國工農業得到快速增長
D.“大躍進”導致了工農業生產比例嚴重失調
14.(2020九上·浙江月考)“憂”——“一進食堂門兒,稀粥兩大盆兒;遠看起浪頭兒,近看照進人兒。”“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眾都想搞,只要準搞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閱讀“憂”“喜”錄內容,說說其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 B.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C.“大躍進”運動的開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15.(2020九上·浙江月考)1979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的“分地”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時的“分地”相比,兩者共同之處在于(  )
①都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②都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③農民都獲得了土地所有權 ④普遍得到當時農民的好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最為深遠的意義在于(  )
A.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B.形成了市場經濟體制
C.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D.結束了文化大革命
17.1978年,我國開始了在思想上“撥亂反正”,其首要事件是( ?。?br/>A.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 B.為劉少奇同志平反
C.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D.恢復高考制度
18.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理論基礎的是( ?。?br/>A.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 B.鄧小平理論的確立
C.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D.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
19.1984年、1992年和2001年是中國企業三次創業高潮的起點。其中,1984年和2001年成為企業創業高潮起點的原因分別是(  )
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B.建立了4個經濟特區、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C.中美建立了外交關系、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D.開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20.1992年,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出現的新局面是(  )
①建立企業員工工會組織
②首次實行政企分開
③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
④對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1.2019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澳門回歸以來民主政治穩步發展、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社會福利不斷提升、民眾幸福感居世界前列……這充分說明( ?。?br/>A.澳門可以獨立處理對外交往事宜
B.社會主義制度有巨大的優越性
C.改革開放是澳門發展的根本保證
D.“一國兩制”的方針是正確的
22.“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名,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歌詞反映的是哪一地區被西方列強強占的屈辱史?( ?。?br/>A.臺灣 B.香港 C.澳門 D.旅順、大連
23.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是( ?。?br/>A.“求同存異” B.和平共處
C.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D.一國兩制
24.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先后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洗雪了百年國恥。在此之前,侵占香港、澳門的國家分別是( ?。?br/>A.英國、西班牙 B.西班牙、葡萄牙
C.英國、葡萄牙 D.英國、法國
25.(2020·椒江模擬)2019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繼續破浪前行,取得一系列新進展,形成一大批新成果。這一年,中國的建交國總數上升至180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所以能夠繼續破浪前行是因為我國(  )
①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②與大國結盟,增進國際合作
③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④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了很多外交熱詞,它們登上歷史舞臺的順序是(  )
①“小球轉動大球”②“求同存異”
③“不結盟”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A.④③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③
27.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匯報》報道了周恩來總理率團參加“世界歷史上第一次亞非會議”的消息(見下圖)。在這次會議上( ?。?br/>A.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C.中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中國與美國實現了關系正常化
28.分析下圖可知,導致當時中美貿易變化的主要因素有(  )。
A.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B.中美建立反法西斯聯盟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9.中國對外開放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格局,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其中,被譽為“對外開放窗口”的是(  )
A.1980年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
B.1985年開放的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
C.1990年設立的上海浦東開發區
D.1992年開放的長江沿岸城市
30.對聯折射了社會生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下列對聯所反映的史實,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的是(  )
A.幸福不忘共產黨,翻身不忘毛主席
B.毛主席揮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寬又廣
C.食堂巧做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D.自主權打通富裕路,責任制架起幸福橋
二、材料分析題
31.某校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活動課上進行了一次關于三大改造的探究活動。請你參與,探究下列問題。
【圖說歷史】
【追根溯源】
【讀史明智】
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
——劉少奇
(1)請你正確歸納有關三大改造的圖片。(填字母)
①與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相關的圖片是:   。
②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相關的圖片是:   。
(2)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中“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的完成有什么意義?
32.歷史上的大國都經歷過曲折探索的發展歷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40億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億美元了,美國損失了一半的財富……富蘭克林 羅斯福的“新政” 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 ”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
——《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二: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魯教版《世界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三: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耙晃濉逼陂g,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也就是在這一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確立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根本基礎,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復興之路解說詞》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使“美國損失了一半財富”的事件是什么?“新政”的“新”表現在哪里? 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進入了什么時代?
(2)材料二中蘇聯“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被稱為什么? 20世紀50年代,針對這一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蘇聯哪位領導人進行了改革?
(3)材料三中“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哪一行業?“社會主義改造”是對哪三方面的改造?“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后出現了一些失誤,請試舉一例。
33.40年前,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改革在前,開放在后?!S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呈現出改革與開放交互進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開放的動力;開放越是擴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撐。改革開放相互聯動相互促進,形成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合力。
材料二:40年來,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4.5%,全球貧困人口超過70%的減貧奇跡是中國創造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夠成功?!?br/>(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開啟改革開放歷史征程的事件及其意義。
(2)結合材料一,說說我國改革與開放的相互關系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3)聯系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中“改革開放是中國第二次革命”的理解。
(4)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我國改革開放一定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3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已二十年,但回歸時激動人心的時刻和兩個地區走過的不尋常之路仍值得我們去回味、去思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吧!
【沉重的記憶】
歌曲一: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你離去,一百年后我期待著你回到我這里,滄海變桑田,抹不去我對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喚你,我的一九九七年……
歌曲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侨倌陙韷裘虏煌纳赴?!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1)歌曲一和歌曲二分別與哪兩個地區有關?
(2)“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你離去”指的是什么事件?
(3)上述兩首歌曲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4)鄧小平關于祖國統一的問題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我們怎樣理解這一構想?
35.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中美關系是近現代國際關系史上最重要的國家雙邊關系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對紐約每日新聞發表談話時說,我愿非常明確地表示,我反對給共產黨中國外交承認,我同樣反對接納共產黨中國進入聯合國。
材料二: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電臺廣播《公告》時說:“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7億5千萬人民的參加,是不能有穩定與持久的和平的。正因如此,我在好幾個方面采取主動,為兩國之間的比較正正常的關系敲開門戶?!?br/>材料三:漫畫《21世紀的中美關系》
(1)材料一表明美國對中國持什么態度?
(2)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說的“采取主動”具體表現為哪一事件?這一事件對中美關系有何影響?
(3)材料三反映了21世紀中美關系具有怎樣的特點?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中國應該如何開展外交活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由“1952年、中國軍隊、美軍”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發生在1950年到1953年,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愿軍與美國軍隊的一次重要戰役,中國軍隊獲得勝利,可知,上甘嶺戰役發生于抗美援朝時期。D符合題意。
國民革命發生在1924年到1927年;抗日戰爭發生在1931年到1945年;解放戰爭發生在1945年到1949年,ABC時間與題干不符。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能讀懂題干內容,便能做題。
2.【答案】A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54年開始,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因此:
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無關;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D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A.國民經濟得到高速發展,不符合題意;
B.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不符合題意;
C.中國已經完全消滅私有制,不符合題意;
D.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1952年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所占比例要遠遠小于個體經濟,而到了1956年,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所占比例已經遠遠大于個體經濟,占據主體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經過三大改造,公有制形式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看懂表格內容即數據的變化,再看所給的時間,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
4.【答案】D
【知識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某村階級結構變動情況表”,可知1948年到1953年貧農戶在減少,中農戶在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因此造成表中階級結構變動的直接原因是土地改革的完成。選項D符合題意;
農業合作化的完成與1956年;選項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土地改革重要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土地改革的內容和作用。
5.【答案】A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其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BCD與三大改造沒有關系。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有關知識。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業、手工業改造的方式是引導農民、手工業者加入生產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營,實行贖買政策。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其本質是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6.【答案】A
【知識點】一五計劃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1953-1957年,我國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并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朝著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有關知識。為了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1953-1957年,我國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并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朝著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題干中的”1953年到1956年“是重要的答題提示。
7.【答案】C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述的是土地改革內容。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因此:
ABD表述與題意無關,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土地改革的意義,難度不大,理解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即可。
8.【答案】A
【知識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7年2月前后,陳毅、葉劍英、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挺身而出,與康生、陳伯達等中央文革小組的成員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作激烈斗爭。但遭到污蔑,被稱為二月逆流。因此:
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無關;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文革中“二月逆流”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既可作答。
9.【答案】C
【知識點】一五計劃;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文革十年;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①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反映的是1949年的新中國的成立;②“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樣;是非非,非非是,是非不分?!狈从沉?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狀況;③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保暖萬人心反映的是1958年開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④一橋架長江南北通暢;三路通雪域漢藏同樂反映的是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
C項①④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的重大事件的順序。解答排序題需要準確識記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
10.【答案】B
【知識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A.民主法制遭到踐踏,不符合題意;
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工業總產值、鋼產量、財政收入都遭受嚴重損失,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故選項B符合題意;
C.經濟結構極不合理,不符合題意;
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緊貼題干信息來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扣著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答案】A
【知識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打倒一切,全面內戰”、“走資派““停產鬧革命”“紅衛兵”這類口號出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文革發生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和國家帶來沉重災難的內亂,是黨內“左”傾錯誤嚴重發展的結果。“文革”期間,全國學校停課、工廠停工,“打倒一切,全面內戰”、“鬧革命”。文革中,造反派沖擊政府機關,成立了革命委員會,使國家政權遭到了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遭到了踐踏;“文化大革命”后,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堅持“左”的指導思想,這主要表現在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④“兩個凡是”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有關知識。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和國家帶來沉重災難的內亂,是黨內“左”傾錯誤嚴重發展的結果。文化大革命中學生紅衛兵“大串聯”、“停課鬧革命”,造反派高喊“造反有理”“打倒一切”的口號、奪取領導權,沖擊和批判各級領導干部,很多干部被打成走資派,遭到批判和揪斗。
12.【答案】C
【知識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代表中央一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因此:
ABD與題意不符,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作答即可。
13.【答案】D
【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給出的“1957~1960年”這個時間可知出現工業增長、農業總產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躍進”運動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大躍進”運動,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使得“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大躍進運動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使我國人民遇到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為此,1961年春,黨和政府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經過努力,不久就取得明顯成效。
ABC三項解讀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大躍進”導致了工農業生產比例嚴重失調解讀最為恰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躍進運動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時間與影響。
14.【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先從農村開始,農民創造出“包產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的大展。
ABC三項都不是發生題干變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
D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是發生題干變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史實。
15.【答案】B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經歷了兩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二者的評述不正確的是農民都獲得了土地所有權。土地改革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
B項①②④是兩者的共同之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土地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知識。
16.【答案】A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文革結束后,“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泛濫,為了糾正這一問題,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知識。粉碎“四人幫”后,“兩個凡是”的方針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于是,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17.【答案】C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針對“兩個凡是”的方針,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的標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的內容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知識。題干中的“1978年”是重要的答題提示,結合所學知識,運用排除法很易得出結論。
18.【答案】C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為了解決“兩個凡是”錯誤思想的束縛,思想理論界開展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明確只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理論基礎,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知識。1978年,為了解決“兩個凡是”錯誤思想的束縛,思想理論界開展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19.【答案】D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A項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錯誤,不符合題意,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企業創業高潮起點無關;
B項建立了4個經濟特區、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錯誤,不符合題意,建立了4個經濟特區是1980年,與全國企業創業高潮起點無關;
C項中美建立了外交關系、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錯誤,不符合題意,中美建立了外交關系是1979年,與企業創業高潮起點無關;
D項開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正確,符合題意,依據所學可知,1984年開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其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政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增強企業活力。改革的內容包括:所有制方式的改革、管理體制的改革、分配制度的改革,但無論哪方面的改革,其最終目的都是增強企業活力,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的增長,于是帶來一次企業創業高潮。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幫助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的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于是迎來又一次企業創業高潮;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分析材料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準確解讀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
20.【答案】D
【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我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國有企業進行改制,
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 , 對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 ①建立企業員工工會組織
②首次實行政企分開 這兩項不是1992年開始實施的,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解答時,依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解識記來回答,這類知識點學生不感興趣,理解起來有難度,要注意細心辨別題脂回答。
21.【答案】D
【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我們對于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的方針,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港澳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并且設立特別行政區,實現高度自治,從而維持了特別行政區的穩定,又收回了主權還促進了發展。
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一國兩制”的方針是正確的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澳門回歸祖國,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2.【答案】C
【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歌詞中的“MACAU”是指澳門,“母親”是指中國。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門的居住權。1999年12月20日,我國正式從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門主權。
ABD三項和題干歌詞無關,不符合題意;
C項澳門是題干歌詞反映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一段歌詞為切入點,考查澳門問題的相關知識。注意對歌詞的解讀,識記澳門問題的相關知識。
23.【答案】D
【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了早日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鄧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后來,鄧小平又在多次談話中對“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進行了全面闡述,“一國兩制”就是在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1984年,六屆人大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耙粐鴥芍啤睘榻鉀Q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提供了可行的有效途徑,使香港和澳門問題得以順利解決,推進了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一國二制的內容,一國二制是祖國和平統一的方針,解決了中國的統一問題。
24.【答案】C
【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割占了中國的香港島,后來又相繼割占和租借了九龍司地方一區和新界,1997年7月1日,中國收回了香港。早在明朝時期葡萄牙人就占領了中國的澳門,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收回了澳門。C項英國、葡萄牙分別侵占香港、澳門,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祖國統一大業的相關史實。
25.【答案】B
【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所以能夠繼續破浪前行是因為我國①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③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④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與大國結盟,增進國際合作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
B項①③④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所以能夠繼續破浪前行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所以能夠繼續破浪前行的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26.【答案】B
【知識點】新中國初期外交成就;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
【解析】【分析】①“小球轉動大球”—1971年春,正當兩國領導人通過巴基斯坦秘密渠道醞釀美國領導人訪華的時候,3月底、4月初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了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毛澤東抓住這個時機,作出決策,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先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中美關系翻開了新的一頁。②“求同存異”——1955年,周恩來在亞非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③“不結盟”——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國堅持獨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國結盟的外交政策。④加入WTO是2001年。綜上所述,先后順序是②①③④。
B項②①③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外交成就,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
27.【答案】B
【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萬隆會議是1955年召開的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根據參會國家共同的歷史命運和發展愿望,不同的社會形態和經濟基礎,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會議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討論了民族獨立和主權、反帝反殖斗爭、世界和平以及與會各國的經濟和文化合作等問題。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萬隆會議的識記。
28.【答案】C
【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美關系的發展。 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和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貿易開始迅速增長,至今呈穩定發展的趨勢是,所以C符合題意;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發生在19世紀末,中美建立反法西斯聯盟發生在二戰時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發生在2001年,所以ABD與題意無關。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美關系發展的理解。
29.【答案】A
【知識點】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有利于吸收僑資、外資和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被譽為“對外開放窗口”。
A項1980年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被譽為“對外開放窗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經濟特區的設置。解答本題需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外開放,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說法,選出正確答案。
30.【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安徽鳳陽小崗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隨后,在中央指導下,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
A項幸福不忘共產黨,翻身不忘毛主席反映新中國的成立,不符合題意;
B項毛主席揮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寬又廣反映農業合作化,不符合題意;
C項食堂巧做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反映人民公社化運動,不符合題意;
D項自主權打通富裕路,責任制架起幸福橋反映的是 改革開放之后情況,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改革開放的準確理解與運用。需要靈活運用改革開放前后的相關史實。
31.【答案】(1)A;B
(2)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對農業的需求。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3)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圖A反映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圖B反映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2)土地改革后,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影響農業生產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互助合作的要求,于是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3)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水煮魚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故答案為:(1)①A;②B。(2)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對農業的需求。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3)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點評】(1)本小題考查學生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可知,圖片A是農業實現合作化后,農民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反映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圖片B是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后,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反映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2)本小題考查學生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相關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題干中的“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土地改革后,我國的農業仍然貧窮落后,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對農業的需求,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3)本小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材料中的“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指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金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2.【答案】(1)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經濟大危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新經濟時代.
(2)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
(3)重工業;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
【知識點】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分析】(1)本題以使“美國損失了一半財富”、羅斯福新政、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為切入點,主要考查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新政”的“新”的表現、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進入的時代。據材料一“192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40億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億美元了,美國損失了一半的財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美國損失了一半財富”的事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據“富蘭克林 羅斯福的新政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可知,“新政”的“新”表現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穩定增長,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故答案為: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經濟大危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答對一條,意思對即可)。新經濟時代。
(2)本題以蘇聯“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為切入點,主要考查蘇聯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的改革。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蘇聯“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標志性事件是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與此同時,蘇聯加快了實現農業集體化的步伐。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20世紀50年代,針對這一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蘇聯赫魯曉夫進行了改革,赫魯曉改革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上講,卻只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在一定程度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沒有徹底改變該模式。故答案為: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
(3)本題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改造”“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為切入點,主要考查一五計劃中集中力量發展的行業、三大改造、“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1953﹣﹣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后出現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失誤.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重大失誤,我國的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國后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大失誤與挫折。故答案為:重工業;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答對一個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點與影響;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斯大林模式;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相關知識。
33.【答案】(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局面。
(2)由改革在前、開放在后到交互進行、相互聯動、相互促進、形成合力。
(3)第一次革命建立了新中國,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第二次革命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生產力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所以改革開放是第二次革命。
(4)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2)本題考查我國改革與開放的發展歷程。由材料一“改革在前,開放在后?!S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呈現出改革與開放交互進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開放的動力;開放越是擴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撐。改革開放相互聯運相互促進,形成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合力?!笨芍覈母锱c開放的發展歷程是,由改革在前、開放在后到交互進行、相互聯動、相互促進、形成合力。(3)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一次革命指新中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第二次革命指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中國走上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國走上了一條富裕安康的強國之路。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站起來,改革開放使中國富起來。(4)本題考查我國改革開放一定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一定能成功,是因為我國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結合起來;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故答案為:(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局面。(2)由改革在前、開放在后到交互進行、相互聯動、相互促進、形成合力。(3)第一次革命建立了新中國,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第二次革命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生產力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所以改革開放是第二次革命。(4)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及意義,注意對材料的解讀從中提取有效信息。
34.【答案】(1)歌曲一寫的是香港,歌曲二寫的是澳門。
(2)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國被迫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3)表達了香港、澳門離開祖國的無奈和惆悵,中華兒女對回歸祖國的渴望。
(4)“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信息:一次次呼喚你,我的一九九七年……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可知,歌曲一寫的是香港,歌曲二寫的是澳門。
(2)依據所學可知,1840年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1842年《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3)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歌曲表達了香港、澳門離開祖國的無奈和惆悵,中華兒女對回歸祖國的渴望。
(4)依據所學可知,“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故答案為:(1)歌曲一寫的是香港,歌曲二寫的是澳門。
(2)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國被迫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3)表達了香港、澳門離開祖國的無奈和惆悵,中華兒女對回歸祖國的渴望。
(4)“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一國兩制和港澳回歸的相關知識。需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識記即可。
35.【答案】(1)反對、敵視、遏制新中國。
(2)尼克松訪華或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合作與競爭。
做法:①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②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注重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③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④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
【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據材料“我愿非常明確地表示,我反對給共產黨中國外交承認,我同樣反對接納共產黨中國進入聯合國?!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四表明美國對中國持反對和敵視新中國態度。(2)本題考查尼克松訪華的相關知識。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本題考查。材料三左邊的漫畫反映了中美合作關系,右邊漫畫反映了競爭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事務;密切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本題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時俱進,適時調整外交政策;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分歧,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或要堅持求同存異);對分歧與矛盾,要加強溝通、對話;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
故答案為:(1)反對、敵視、遏制新中國。(2)尼克松訪華或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3)合作與競爭。做法:①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②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注重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③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④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美關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認識問題的能力。
1 / 1歷社九下 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改革開放的起步 單元測試
一、單選題
1.1952年10月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打響了,中國軍隊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勝利,打掉了美軍“從戰場上得到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的妄想。上甘嶺戰役發生于( ?。?br/>A.國民革命時期 B.抗日戰爭時期
C.解放戰爭時期 D.抗美援朝時期
【答案】D
【知識點】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由“1952年、中國軍隊、美軍”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發生在1950年到1953年,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愿軍與美國軍隊的一次重要戰役,中國軍隊獲得勝利,可知,上甘嶺戰役發生于抗美援朝時期。D符合題意。
國民革命發生在1924年到1927年;抗日戰爭發生在1931年到1945年;解放戰爭發生在1945年到1949年,ABC時間與題干不符。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能讀懂題干內容,便能做題。
2.北京同仁堂是全國中藥行業中著名的老字號,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1954年,經營該品牌老店的經理樂松生響應號召,把該店交給了國家。這一行為發生的時代背景是(  )
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B.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
C.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D.新中國的成立
【答案】A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54年開始,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因此:
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無關;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下面表格是1952年到1956年中國經濟指標的變化,這一變化意味著(  )
經濟類型 年份比重 國營經濟 合作社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 個體經濟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0 7.1%
A.國民經濟得到高速發展
B.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
C.中國已經完全消滅私有制
D.公有制形式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答案】D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A.國民經濟得到高速發展,不符合題意;
B.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不符合題意;
C.中國已經完全消滅私有制,不符合題意;
D.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1952年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所占比例要遠遠小于個體經濟,而到了1956年,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所占比例已經遠遠大于個體經濟,占據主體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經過三大改造,公有制形式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看懂表格內容即數據的變化,再看所給的時間,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
4.下表為某村階級結構變動情況表(單位:戶)。造成表中階級結構變動的直接原因是( ?。?br/>年份 雇農 貧農 中農 富農 新富農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農業合作化的完成 B.新中國的成立
C.抗美援朝的勝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答案】D
【知識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某村階級結構變動情況表”,可知1948年到1953年貧農戶在減少,中農戶在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因此造成表中階級結構變動的直接原因是土地改革的完成。選項D符合題意;
農業合作化的完成與1956年;選項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土地改革重要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土地改革的內容和作用。
5.1953-1956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  )
A.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C.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D.進一步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
【答案】A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其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BCD與三大改造沒有關系。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有關知識。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業、手工業改造的方式是引導農民、手工業者加入生產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營,實行贖買政策。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其本質是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6.從1953年到1956年,全國工業值平均年19.6%,農業總產值每年遞增4.8%,這種增長速度是相當高的;1956年,工業總產值第一次超過農業總產值,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一五”計劃的實施 B.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
C.“大躍進”運動的掀起 D.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
【答案】A
【知識點】一五計劃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1953-1957年,我國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并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朝著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有關知識。為了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1953-1957年,我國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并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朝著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題干中的”1953年到1956年“是重要的答題提示。
7.“規定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以上生產資料依法收歸國有,均由鄉農會接收,統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苦農民所有,也分給地主同樣一份?!辈牧纤从车氖录a生的歷史影響是( ?。?br/>A.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B.使我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C.為我國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D.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答案】C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述的是土地改革內容。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因此:
ABD表述與題意無關,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土地改革的意義,難度不大,理解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即可。
8.1967年初,老一輩革命家在不同的會議上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提出了強烈批評,被稱為( ?。?br/>A.“二月逆流” B.“一月風暴”
C.“二月抗爭” D.反革命事件
【答案】A
【知識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7年2月前后,陳毅、葉劍英、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挺身而出,與康生、陳伯達等中央文革小組的成員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做法作激烈斗爭。但遭到污蔑,被稱為二月逆流。因此:
A符合題意,BCD與題意無關;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文革中“二月逆流”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既可作答。
9.對聯是時代的反映。以下對聯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按其發生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br/>①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②反反正正,正正反反,正反都一樣;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③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保暖萬人心
④一橋架長江南北通暢;三路通雪域漢藏同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③② D.③④②①
【答案】C
【知識點】一五計劃;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文革十年;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①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反映的是1949年的新中國的成立;②“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樣;是非非,非非是,是非不分。”反映了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狀況;③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保暖萬人心反映的是1958年開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④一橋架長江南北通暢;三路通雪域漢藏同樂反映的是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
C項①④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的重大事件的順序。解答排序題需要準確識記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
10.“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一千億元,鋼產量兩千八百萬噸,財政收入四百億元……”這則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踐踏 B.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
C.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
【答案】B
【知識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A.民主法制遭到踐踏,不符合題意;
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工業總產值、鋼產量、財政收入都遭受嚴重損失,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故選項B符合題意;
C.經濟結構極不合理,不符合題意;
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緊貼題干信息來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扣著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流行語,比如當前流行,“正能量”、“微信”、“4G”、“互聯網+”等。通過流行語的變化,我們能夠感受時代的變遷(如表所示)下列流行語符合“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有( ?。?br/>建國初期 “人大”“政協”“三大政選”
探索時期 “大躍進”“放衛星”“原子彈”
文革時期  
改革開放時期 “大包干”“經濟特區”“下海”
①“紅衛兵”
②“走資派”
③“打倒一切,全面內戰”
④“兩個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打倒一切,全面內戰”、“走資派““停產鬧革命”“紅衛兵”這類口號出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文革發生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和國家帶來沉重災難的內亂,是黨內“左”傾錯誤嚴重發展的結果?!拔母铩逼陂g,全國學校停課、工廠停工,“打倒一切,全面內戰”、“鬧革命”。文革中,造反派沖擊政府機關,成立了革命委員會,使國家政權遭到了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遭到了踐踏;“文化大革命”后,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堅持“左”的指導思想,這主要表現在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④“兩個凡是”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有關知識。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和國家帶來沉重災難的內亂,是黨內“左”傾錯誤嚴重發展的結果。文化大革命中學生紅衛兵“大串聯”、“停課鬧革命”,造反派高喊“造反有理”“打倒一切”的口號、奪取領導權,沖擊和批判各級領導干部,很多干部被打成走資派,遭到批判和揪斗。
12.“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標志的是( ?。?br/>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 B.周恩來、鄧小平扭轉經濟下滑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D.毛澤東批評“四人幫”
【答案】C
【知識點】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代表中央一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因此:
ABD與題意不符,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作答即可。
13.讀圖,對1957-1960年這一現象解讀最為恰當的是(  )
A.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
B.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高
C.“改革開放”使得我國工農業得到快速增長
D.“大躍進”導致了工農業生產比例嚴重失調
【答案】D
【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給出的“1957~1960年”這個時間可知出現工業增長、農業總產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躍進”運動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大躍進”運動,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使得“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大躍進運動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使我國人民遇到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為此,1961年春,黨和政府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經過努力,不久就取得明顯成效。
ABC三項解讀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大躍進”導致了工農業生產比例嚴重失調解讀最為恰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躍進運動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時間與影響。
14.(2020九上·浙江月考)“憂”——“一進食堂門兒,稀粥兩大盆兒;遠看起浪頭兒,近看照進人兒。”“喜”——“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眾都想搞,只要準搞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遍喿x“憂”“喜”錄內容,說說其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 B.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C.“大躍進”運動的開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先從農村開始,農民創造出“包產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的大展。
ABC三項都不是發生題干變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
D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是發生題干變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史實。
15.(2020九上·浙江月考)1979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的“分地”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時的“分地”相比,兩者共同之處在于(  )
①都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②都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③農民都獲得了土地所有權 ④普遍得到當時農民的好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經歷了兩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二者的評述不正確的是農民都獲得了土地所有權。土地改革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
B項①②④是兩者的共同之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土地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知識。
16.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最為深遠的意義在于( ?。?br/>A.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B.形成了市場經濟體制
C.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D.結束了文化大革命
【答案】A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文革結束后,“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泛濫,為了糾正這一問題,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知識。粉碎“四人幫”后,“兩個凡是”的方針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于是,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17.1978年,我國開始了在思想上“撥亂反正”,其首要事件是(  )
A.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 B.為劉少奇同志平反
C.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D.恢復高考制度
【答案】C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針對“兩個凡是”的方針,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的標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的內容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知識。題干中的“1978年”是重要的答題提示,結合所學知識,運用排除法很易得出結論。
18.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理論基礎的是( ?。?br/>A.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 B.鄧小平理論的確立
C.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D.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
【答案】C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為了解決“兩個凡是”錯誤思想的束縛,思想理論界開展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明確只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理論基礎,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知識。1978年,為了解決“兩個凡是”錯誤思想的束縛,思想理論界開展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19.1984年、1992年和2001年是中國企業三次創業高潮的起點。其中,1984年和2001年成為企業創業高潮起點的原因分別是(  )
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B.建立了4個經濟特區、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C.中美建立了外交關系、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D.開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答案】D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A項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錯誤,不符合題意,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企業創業高潮起點無關;
B項建立了4個經濟特區、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錯誤,不符合題意,建立了4個經濟特區是1980年,與全國企業創業高潮起點無關;
C項中美建立了外交關系、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錯誤,不符合題意,中美建立了外交關系是1979年,與企業創業高潮起點無關;
D項開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正確,符合題意,依據所學可知,1984年開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其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政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增強企業活力。改革的內容包括:所有制方式的改革、管理體制的改革、分配制度的改革,但無論哪方面的改革,其最終目的都是增強企業活力,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的增長,于是帶來一次企業創業高潮。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幫助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的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于是迎來又一次企業創業高潮;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分析材料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準確解讀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
20.1992年,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出現的新局面是(  )
①建立企業員工工會組織
②首次實行政企分開
③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
④對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我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國有企業進行改制,
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 , 對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 ①建立企業員工工會組織
②首次實行政企分開 這兩項不是1992年開始實施的,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解答時,依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解識記來回答,這類知識點學生不感興趣,理解起來有難度,要注意細心辨別題脂回答。
21.2019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澳門回歸以來民主政治穩步發展、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社會福利不斷提升、民眾幸福感居世界前列……這充分說明( ?。?br/>A.澳門可以獨立處理對外交往事宜
B.社會主義制度有巨大的優越性
C.改革開放是澳門發展的根本保證
D.“一國兩制”的方針是正確的
【答案】D
【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我們對于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的方針,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港澳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不變,并且設立特別行政區,實現高度自治,從而維持了特別行政區的穩定,又收回了主權還促進了發展。
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一國兩制”的方針是正確的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澳門回歸祖國,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2.“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名,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歌詞反映的是哪一地區被西方列強強占的屈辱史?( ?。?br/>A.臺灣 B.香港 C.澳門 D.旅順、大連
【答案】C
【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歌詞中的“MACAU”是指澳門,“母親”是指中國。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門的居住權。1999年12月20日,我國正式從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門主權。
ABD三項和題干歌詞無關,不符合題意;
C項澳門是題干歌詞反映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一段歌詞為切入點,考查澳門問題的相關知識。注意對歌詞的解讀,識記澳門問題的相關知識。
23.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是( ?。?br/>A.“求同存異” B.和平共處
C.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D.一國兩制
【答案】D
【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了早日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鄧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后來,鄧小平又在多次談話中對“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進行了全面闡述,“一國兩制”就是在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1984年,六屆人大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耙粐鴥芍啤睘榻鉀Q香港、澳門和臺灣問題提供了可行的有效途徑,使香港和澳門問題得以順利解決,推進了祖國統一大業的進程。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一國二制的內容,一國二制是祖國和平統一的方針,解決了中國的統一問題。
24.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先后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洗雪了百年國恥。在此之前,侵占香港、澳門的國家分別是( ?。?br/>A.英國、西班牙 B.西班牙、葡萄牙
C.英國、葡萄牙 D.英國、法國
【答案】C
【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割占了中國的香港島,后來又相繼割占和租借了九龍司地方一區和新界,1997年7月1日,中國收回了香港。早在明朝時期葡萄牙人就占領了中國的澳門,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收回了澳門。C項英國、葡萄牙分別侵占香港、澳門,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祖國統一大業的相關史實。
25.(2020·椒江模擬)2019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繼續破浪前行,取得一系列新進展,形成一大批新成果。這一年,中國的建交國總數上升至180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所以能夠繼續破浪前行是因為我國( ?。?br/>①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②與大國結盟,增進國際合作
③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④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所以能夠繼續破浪前行是因為我國①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③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④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與大國結盟,增進國際合作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
B項①③④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所以能夠繼續破浪前行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所以能夠繼續破浪前行的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26.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了很多外交熱詞,它們登上歷史舞臺的順序是(  )
①“小球轉動大球”②“求同存異”
③“不結盟”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A.④③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③
【答案】B
【知識點】新中國初期外交成就;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
【解析】【分析】①“小球轉動大球”—1971年春,正當兩國領導人通過巴基斯坦秘密渠道醞釀美國領導人訪華的時候,3月底、4月初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了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毛澤東抓住這個時機,作出決策,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先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中美關系翻開了新的一頁。②“求同存異”——1955年,周恩來在亞非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③“不結盟”——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國堅持獨立自主,不同任何大國結盟的外交政策。④加入WTO是2001年。綜上所述,先后順序是②①③④。
B項②①③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外交成就,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
27.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匯報》報道了周恩來總理率團參加“世界歷史上第一次亞非會議”的消息(見下圖)。在這次會議上( ?。?br/>A.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C.中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中國與美國實現了關系正?;?br/>【答案】B
【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萬隆會議是1955年召開的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根據參會國家共同的歷史命運和發展愿望,不同的社會形態和經濟基礎,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會議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討論了民族獨立和主權、反帝反殖斗爭、世界和平以及與會各國的經濟和文化合作等問題。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萬隆會議的識記。
28.分析下圖可知,導致當時中美貿易變化的主要因素有(  )。
A.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B.中美建立反法西斯聯盟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答案】C
【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美關系的發展。 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和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貿易開始迅速增長,至今呈穩定發展的趨勢是,所以C符合題意;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發生在19世紀末,中美建立反法西斯聯盟發生在二戰時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發生在2001年,所以ABD與題意無關。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中美關系發展的理解。
29.中國對外開放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格局,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其中,被譽為“對外開放窗口”的是( ?。?br/>A.1980年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
B.1985年開放的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
C.1990年設立的上海浦東開發區
D.1992年開放的長江沿岸城市
【答案】A
【知識點】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有利于吸收僑資、外資和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被譽為“對外開放窗口”。
A項1980年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被譽為“對外開放窗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經濟特區的設置。解答本題需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對外開放,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說法,選出正確答案。
30.對聯折射了社會生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下列對聯所反映的史實,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后的是( ?。?br/>A.幸福不忘共產黨,翻身不忘毛主席
B.毛主席揮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寬又廣
C.食堂巧做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D.自主權打通富裕路,責任制架起幸福橋
【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安徽鳳陽小崗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隨后,在中央指導下,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
A項幸福不忘共產黨,翻身不忘毛主席反映新中國的成立,不符合題意;
B項毛主席揮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寬又廣反映農業合作化,不符合題意;
C項食堂巧做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反映人民公社化運動,不符合題意;
D項自主權打通富裕路,責任制架起幸福橋反映的是 改革開放之后情況,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改革開放的準確理解與運用。需要靈活運用改革開放前后的相關史實。
二、材料分析題
31.某校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活動課上進行了一次關于三大改造的探究活動。請你參與,探究下列問題。
【圖說歷史】
【追根溯源】
【讀史明智】
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
——劉少奇
(1)請你正確歸納有關三大改造的圖片。(填字母)
①與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相關的圖片是:   。
②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相關的圖片是:   。
(2)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中“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的完成有什么意義?
【答案】(1)A;B
(2)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對農業的需求。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3)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圖A反映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圖B反映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2)土地改革后,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影響農業生產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互助合作的要求,于是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3)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水煮魚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故答案為:(1)①A;②B。(2)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對農業的需求。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3)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點評】(1)本小題考查學生的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可知,圖片A是農業實現合作化后,農民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反映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圖片B是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后,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反映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2)本小題考查學生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相關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題干中的“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土地改革后,我國的農業仍然貧窮落后,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對農業的需求,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3)本小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材料中的“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指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金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2.歷史上的大國都經歷過曲折探索的發展歷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40億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億美元了,美國損失了一半的財富……富蘭克林 羅斯福的“新政” 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 ”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
——《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二: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魯教版《世界歷史》八年級下冊
材料三: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耙晃濉逼陂g,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也就是在這一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確立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根本基礎,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復興之路解說詞》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使“美國損失了一半財富”的事件是什么?“新政”的“新”表現在哪里? 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進入了什么時代?
(2)材料二中蘇聯“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被稱為什么? 20世紀50年代,針對這一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蘇聯哪位領導人進行了改革?
(3)材料三中“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哪一行業?“社會主義改造”是對哪三方面的改造?“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后出現了一些失誤,請試舉一例。
【答案】(1)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經濟大危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新經濟時代.
(2)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
(3)重工業;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
【知識點】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分析】(1)本題以使“美國損失了一半財富”、羅斯福新政、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為切入點,主要考查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新政”的“新”的表現、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進入的時代。據材料一“1929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40億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億美元了,美國損失了一半的財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美國損失了一半財富”的事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據“富蘭克林 羅斯福的新政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薄霸谶@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可知,“新政”的“新”表現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經濟穩定增長,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故答案為: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經濟大危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答對一條,意思對即可)。新經濟時代。
(2)本題以蘇聯“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為切入點,主要考查蘇聯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的改革。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蘇聯“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標志性事件是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與此同時,蘇聯加快了實現農業集體化的步伐。在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20世紀50年代,針對這一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蘇聯赫魯曉夫進行了改革,赫魯曉改革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上講,卻只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在一定程度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沒有徹底改變該模式。故答案為: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
(3)本題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改造”“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為切入點,主要考查一五計劃中集中力量發展的行業、三大改造、“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1953﹣﹣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中國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后出現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失誤.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重大失誤,我國的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國后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大失誤與挫折。故答案為:重工業;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答對一個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點與影響;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斯大林模式;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相關知識。
33.40年前,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改革在前,開放在后?!S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呈現出改革與開放交互進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開放的動力;開放越是擴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撐。改革開放相互聯動相互促進,形成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合力。
材料二:40年來,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4.5%,全球貧困人口超過70%的減貧奇跡是中國創造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夠成功?!?br/>(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開啟改革開放歷史征程的事件及其意義。
(2)結合材料一,說說我國改革與開放的相互關系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3)聯系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中“改革開放是中國第二次革命”的理解。
(4)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我國改革開放一定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答案】(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局面。
(2)由改革在前、開放在后到交互進行、相互聯動、相互促進、形成合力。
(3)第一次革命建立了新中國,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第二次革命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生產力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所以改革開放是第二次革命。
(4)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2)本題考查我國改革與開放的發展歷程。由材料一“改革在前,開放在后?!S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呈現出改革與開放交互進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開放的動力;開放越是擴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撐。改革開放相互聯運相互促進,形成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合力。”可知,我國改革與開放的發展歷程是,由改革在前、開放在后到交互進行、相互聯動、相互促進、形成合力。(3)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一次革命指新中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第二次革命指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中國走上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國走上了一條富裕安康的強國之路。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站起來,改革開放使中國富起來。(4)本題考查我國改革開放一定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一定能成功,是因為我國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結合起來;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故答案為:(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之后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局面。(2)由改革在前、開放在后到交互進行、相互聯動、相互促進、形成合力。(3)第一次革命建立了新中國,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第二次革命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生產力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所以改革開放是第二次革命。(4)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及意義,注意對材料的解讀從中提取有效信息。
3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已二十年,但回歸時激動人心的時刻和兩個地區走過的不尋常之路仍值得我們去回味、去思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吧!
【沉重的記憶】
歌曲一: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你離去,一百年后我期待著你回到我這里,滄海變桑田,抹不去我對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喚你,我的一九九七年……
歌曲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侨倌陙韷裘虏煌纳赴?!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1)歌曲一和歌曲二分別與哪兩個地區有關?
(2)“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你離去”指的是什么事件?
(3)上述兩首歌曲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4)鄧小平關于祖國統一的問題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我們怎樣理解這一構想?
【答案】(1)歌曲一寫的是香港,歌曲二寫的是澳門。
(2)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國被迫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3)表達了香港、澳門離開祖國的無奈和惆悵,中華兒女對回歸祖國的渴望。
(4)“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知識點】香港和澳門回歸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信息:一次次呼喚你,我的一九九七年……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可知,歌曲一寫的是香港,歌曲二寫的是澳門。
(2)依據所學可知,1840年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1842年《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3)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歌曲表達了香港、澳門離開祖國的無奈和惆悵,中華兒女對回歸祖國的渴望。
(4)依據所學可知,“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故答案為:(1)歌曲一寫的是香港,歌曲二寫的是澳門。
(2)英國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國被迫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3)表達了香港、澳門離開祖國的無奈和惆悵,中華兒女對回歸祖國的渴望。
(4)“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一國兩制和港澳回歸的相關知識。需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識記即可。
35.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中美關系是近現代國際關系史上最重要的國家雙邊關系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對紐約每日新聞發表談話時說,我愿非常明確地表示,我反對給共產黨中國外交承認,我同樣反對接納共產黨中國進入聯合國。
材料二: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電臺廣播《公告》時說:“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7億5千萬人民的參加,是不能有穩定與持久的和平的。正因如此,我在好幾個方面采取主動,為兩國之間的比較正正常的關系敲開門戶?!?br/>材料三:漫畫《21世紀的中美關系》
(1)材料一表明美國對中國持什么態度?
(2)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說的“采取主動”具體表現為哪一事件?這一事件對中美關系有何影響?
(3)材料三反映了21世紀中美關系具有怎樣的特點?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中國應該如何開展外交活動?
【答案】(1)反對、敵視、遏制新中國。
(2)尼克松訪華或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br/>(3)合作與競爭。
做法:①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②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注重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③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④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
【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據材料“我愿非常明確地表示,我反對給共產黨中國外交承認,我同樣反對接納共產黨中國進入聯合國?!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四表明美國對中國持反對和敵視新中國態度。(2)本題考查尼克松訪華的相關知識。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3)本題考查。材料三左邊的漫畫反映了中美合作關系,右邊漫畫反映了競爭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事務;密切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本題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時俱進,適時調整外交政策;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分歧,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或要堅持求同存異);對分歧與矛盾,要加強溝通、對話;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
故答案為:(1)反對、敵視、遏制新中國。(2)尼克松訪華或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合作與競爭。做法:①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②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注重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③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④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美關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認識問題的能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邑市| 宜昌市| 锦州市| 丹寨县| 大石桥市| 石河子市| 吉林市| 仁化县| 嘉禾县| 布尔津县| 乐东| 鄂托克旗| 屯门区| 定结县| 大埔县| 淮阳县| 凌源市| 府谷县| 星子县| 疏附县| 罗田县| 景宁| 彭泽县| 金川县| 杭锦后旗| 孟津县| 天柱县| 彩票| 浦东新区| 丰顺县| 临泽县| 阜新| 徐水县| 乌兰浩特市| 江阴市| 宣化县| 佛山市| 昔阳县| 揭东县| 彩票|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