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歷史與社會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質量評估模擬試卷一、單選題1.對于一戰的表述不恰當的是( )A.大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B.所有參戰國都是非正義的C.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D.戰后召開了具有分贓性質的巴黎和會【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 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民族獨立而戰,對塞爾維亞來說一戰是正義的戰爭,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內容,了解大戰中的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的關系。2.“戰場上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這場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人們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的戰役是( )A.凡爾登戰役 B.索姆河戰役 C.日德蘭海戰 D.馬恩河戰役【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題干中有明確的提示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絞肉機”這些文字,可見此次戰役很殘酷.聯系所學知識,一戰中非常殘酷的戰役就是凡爾登戰役,雙方都投入了百萬兵力廝殺,共造成70多萬人傷亡,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此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重點識記凡爾登戰役。3.小明和爺爺一起在看關于一戰的影片《西線無戰事》,爺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小明說“不一定”,下列關于兩人觀點的看法,不正確的是( )A.爺爺的觀點是站在戰爭全局上來說B.小明是站在塞爾維亞人為民族獨立而戰的角度C.一戰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霸權的性質是一樣的D.塞爾維亞的正義斗爭決定了一戰是正義戰爭【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雖然塞爾維亞抗擊奧匈帝國侵略的戰爭是正義的,但不能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第一世界大戰的內容,了解塞爾維亞戰爭的意義和影響。4.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這么說的依據是( )A.戰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B.參戰雙方都是帝國主義國家C.主要參戰國的目的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D.戰爭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主要力量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它們參戰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即瓜分世界.因此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C項主要參戰國的目的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的依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5.(2019九上·杭州模擬)有學者認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頒布的這道詔書……終結了秦始皇以來周而復始的王朝輪回,沒有流血漂櫓、尸橫遍野,……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完成了政權的更替。”該觀點的主旨是( )A.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制度B.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國的政治C.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漫長D.辛亥革命是中國式的“光榮革命”【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A項錯誤;B項不符合中國辛亥革命的說法,排除B項;C項與辛亥革命無關,排除;這里的“光榮革命”指的是“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完成了政權的更迭”,故D項正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題目較為簡單。6.(2018九上·瑞安模擬)1895年,中國有三個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這三個人的共同目標是( )A.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B.實行君主立憲制C.挽救中華民族危亡 D.建立民主共和國【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國近代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為了救亡圖存,各階層進行了道路的探索。康有為等維新派主張走改良道路,變法圖強;孫中山等主張走革命道路,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張謇等則主張實業救國。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A項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僅是孫中山的目標,不符合題意;B項實行君主立憲制是康有為的目標,不符合題意;C項挽救中華民族危亡是康有為、孫中山和張謇三個人的共同目標,符合題意;D項建立民主共和國是孫中山的目標,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康有為、孫中山和張謇的共同目標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綜合、理解能力。7.(2018九上·瑞安模擬)民國初年,全國報社有500余家,不少報紙以“民主”“民權”“民國”“國民”命名;全國報紙發行總數達4200萬份,“讀報者雖限于少數人,但報紙發表之意見,有公眾的或私人議論,幾乎下等之苦力(挑夫、腳夫),亦受其宣傳”。這充分說明辛亥革命( )A.一舉摧毀了封建君主專制思想 B.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農村C.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D.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報刊與時俱進反映社會思潮。ABC三項材料無法體現,不符合題意;D項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是題干材料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8.近代風俗的變遷與社會政治革新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 )A.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B.剪發興,辮子滅C.“先生”興,“大人”滅D.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ABC三項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不符合題意;D項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9.(2018九上·興海月考)如圖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場景,當時的報紙寫到:“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這反映出( )A.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B.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度C.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D.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人中國;從題干材料“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人對火車傳人持贊賞的態度,表明中國人民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A項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題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題意;B項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度題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題意;C項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反映了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D項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的變革。10.列寧說:“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認識到錯誤后,列寧進行的調整是( )A.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B.實行新經濟政策C.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D.實行農業集體化【答案】B【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4-1920年,蘇聯實現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帶有軍事性質的,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隨著國內戰爭結束,戰時共產主義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1921年列寧實現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關系發展經濟,農民們被準許在公開市場上出售他們的農產品,私人可以經營小商店和小工廠。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新經濟政策的相關內容。11.《全球通史》寫道:“列寧幾乎是孤身一人號召立即進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時間證明他是正確的,因為戰爭持續的越久,人民群眾不滿情緒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號,半年后聽起來就完全合理了。”這里所說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B.推翻沙皇專制統治C.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D.鞏固蘇維埃政權【答案】C【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列寧幾乎是孤身一人號召立即進行第二次革命”是指俄國二月革命后列寧發表《四月提綱》要求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實現無產階級專政,故C項符合題意;A項與題意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此時已經實現,不符合題意;D項發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俄國十月革命.考查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12.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府實行過一系列非常措施,其主要目的是( )A.清除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反動影響B.建立新的國家機器C.讓工人在革命后得到安全保障D.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答案】D【知識點】俄國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勝利后,帝國主義國家對蘇俄發動了武裝干涉,俄國的地主,資本家和沙皇軍官也掀起了叛亂,蘇維埃政府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十月革命的內容,蘇維埃政府的舉措是考試的難點。13.“圣雄”甘地提出了“不合作”一詞,作為對非暴力抵抗運動的補充和完善。這種“不合作”的矛頭主要指向( )A.宗教沖突 B.印度政府C.英國殖民統治 D.印度國大黨【答案】C【知識點】印度的覺醒【解析】【分析】圣雄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其特點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這場運動中印度國民大會黨逐漸成為了領導者,并從1947年開始在印度的長期以來的統治。C項英國殖民統治是“不合作”的矛頭指向,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旨在考查學生識記能力。14.(2019九上·杭州模擬)“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下列敘述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激發了青年的愛國熱情②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③加速了新文化運動的步伐④宣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①依據題干可知設問是關于五四運動的影響,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激發了青年的愛國熱情,青年學生在運動中發揮了先鋒作用,故①正確;②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思想上的條件,故②正確;③五四運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文化運動前期提倡資產階級民主、科學的思想,而后期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新思潮的主流,故③正確;④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和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故④錯誤;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小。15.下面這幅漫畫反映的史實成為哪一運動的導火線?(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運動【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導火線的認識。依據學過的知識已知,1914年巴黎和會上無視中國的權利,把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交給日本,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故選擇答案C。【點評】知道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6.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就是從天安門到天安門。他所說的前一個“天安門”是指( )A.五四愛國運動 B.中國共產黨的成立C.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D.開國大典【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 題意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是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城樓前游行示威開始的,所以前一個“天安門”是指五四愛國運動。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17.武漢,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近代史上數度成為全國政治、軍事中心,下列史實能證明這一論斷的是( )①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 ②共產黨打響了創建人民軍隊第一槍③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 ④八七會議號召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指揮各路起義軍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占領了全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當權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②不能能證明題干論斷,應排除含②的選項。D項①③④能證明題干論斷,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發生在武漢的重大事件。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18.(2019九上·杭州模擬)鑒于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毛澤東在某次會議的發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次會議是指( )A.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B.八七會議C.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D.遵義會議【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會議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會上,毛澤東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故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八七會議的內容,難度較小。19.(2019九上·杭州模擬)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豐碑。下列長征途中發生的歷史事件排列正確的是( )①遵義會議②吳起鎮會師③飛奪瀘定橋④甘肅會寧會師⑤爬雪山,過草地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⑤③④② D.①③⑤④②【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934年10月,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長征。雖然突破了國民黨軍隊設置的四道封鎖線,但損失過半,中國革命到了生死存亡關頭。1935年初,紅軍占領貴州重鎮遵義,在這里召開了遵義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毛澤東重新回到黨和紅軍的領導崗位。遵義會議以后,在毛澤東領導下,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河,打亂了敵人的圍剿計劃;然后急行軍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接接著紅軍北上,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接著爬雪山,過草地,進入甘肅。1935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于會寧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因此,其正確順序為 ①③⑤②④。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路線,屬于識記,難度較小。20.下面是某同學進行歷史探究學習時設計的年代尺,你能推斷他探究的主題是( )A.近代化的探索 B.抗日戰爭的勝利C.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 D.中共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答案】D【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西安事變;工農武裝割據;內戰的爆發;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年代尺信息可知,1921年中共成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年代尺中1927、1936、1945年所提及的重大事件也都與中共有關.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共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認識.本題難度不大,注意扎實掌握中共誕生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21.(2018九上·瑞安模擬)給下圖所示內容歸納主題,最適合的是( )A.侵略與反抗 B.開創中國革命的新道路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D.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據題干圖片內容“五四運動和中共誕生”“北伐戰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軍不怕遠征難”可知,這與五四運動、中共的成立、北伐戰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有關。這些內容體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故根據題干圖片中的內容可歸納的單元主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919年5月4日的五四愛國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是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繼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C項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最適合作為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及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北伐戰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22.中國有一座城市,它曾經是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無產階級在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從這里開始踏上革命征程,這座城市是( )A.上海 B.廣州 C.南京 D.北京【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1842年8月,中英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1919年6月3日,五四愛國運動發展到新階段,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工人等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成為運動的主力;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根據題干要求選擇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無產階級首先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開始踏上革命征程”等描述符合的城市,可知此城市為上海。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中發生在上海的一系列事件,熟悉歷史的同時,將知識連續貫通。23.1952年我國郵電部發行紀念十月革命的郵票,名稱為“偉大的蘇聯十月革命35周年紀念”,全套4枚。十月革命改變了俄國發展的道路,對中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錯誤在于( )A.郵票的名稱B.周年紀念的時間C.十月革命改變了俄國發展的道路D.十月革命對中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答案】B【知識點】俄國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據“偉大的蘇聯十月革命35周年紀念”及所學知識可知,1952-35=1917年。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1922年12月,蘇維埃俄國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礎上,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題干此套郵票成為我國第一套錯體票,其錯誤在于郵票的名稱。B項周年紀念的時間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4.結盟是戰爭的序幕,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屬于同盟國的是( )A.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 B.英國、法國、俄國C.德國、俄國、意大利 D.英國、奧匈帝國、法國【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伴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的加劇,一戰前,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了三國同盟。A項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屬于同盟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三國同盟成員國的識記能力。25.有人認為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變”,辛亥革命是個“巨變”。這里的“巨變”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我國的封建制度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C.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D.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A項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階級占有土地,剝削農民(或農奴)剩余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君主專制),但并未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并未推翻整個封建制度,故A項不符合題意;B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完全改變封建制度,更沒有完成反帝反侵略的任務。故B項=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C項符合題意;D項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故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意義,通過題干分析,可知辛亥革命的巨變在于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是偉大的創舉。二、材料分析題26.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由于主要戰場在歐洲,故又稱為“歐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1)【圖說歷史】圖中的三角形和外圓分別代表的集團名稱是什么?(2)【追根溯源】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國家 英 法 俄 德工業產量位次 2 3 4 1殖民地面積(平方千米) 3350萬 1060萬 1740萬 290萬請你根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揭穿謊言】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國政府聲稱:“戰爭會迅速結束……”在運送德軍的火車上涂寫著“去巴黎吃早飯……”的字句。法國的運兵車上也涂有藐視對方的字句和“在圣誕節回家”的口號。新招募的法國士兵高唱《馬賽曲》,興高采烈地從火車站出發,“槍尖上插著鮮花”,臉上露著微笑,似乎把這次軍事行動當作“從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奮的旅行”。請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史實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奮的旅行”的謊言。(4)【戰爭審判】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材料三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是否正確?為什么?【答案】(1)三角形代表三國同盟(或同盟國);外圓代表三國協約(或協約國)。(2)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3)凡爾登戰役。(4)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和侵略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根據題干中圖片中顯示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爭奪霸權的結果,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由此可知,三角形代表的集團名稱是:同盟國;圓形代表的集團名稱是:協約國;(2)根據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顯示的信息,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工業產量位次在歐洲處于第一,而殖民地面積在歐洲卻是第四位,可知,第一次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3)根據材料二“1916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發生在法國境內的凡爾登戰役是一戰時期最殘酷,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此后,法軍開始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因此,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充分戳穿了材料二中“令人振奮的旅行”的謊言;(4)第一問根據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應該肯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第二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卷入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二干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俄、疾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所以說材料三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故答案為:(1)三角形:同盟國;圓形:協約國;(2)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3)凡爾登戰役。(4)不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為爭奪世界霸權、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雙方都應該受到審判。【點評】本題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一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7.(2019·普陀模擬)我們的革命是在改造社會,但社會也在改造我們的革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人認為:“過去五千年的中華通史,實是一部‘帝王專制史’;而現代的中華通史,則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試圖在中國建立與美國完全一樣的制度,很快就在當時中國的政治現實面前土崩瓦解。材料二:由此,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延續……蔣介石曾自命為孫中山事業的繼承人,然而真正繼承并完成了孫中山事業的恰恰是中國共產黨人。——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指出材料一從“過去”到“現代”的分界點及建立的制度。(2)用史實證明材料二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與發展。(3)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我們的革命是在改造社會,但社會也在改造我們的革命”的合理性。【答案】(1)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2)“民族”方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民族獨立。“民權”方面: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民生”方面:1950~1952年,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實現平均地權;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跨越。(3)材料一中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為了改造社會,為了探索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道路,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決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依舊如故;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需要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革命斗爭;材料二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這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共產黨帶領無產階級立足中國社會國情,帶領無產階級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并取得勝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所以說“我們的革命是在改造社會,但社會也在改造我們的革命”這個觀點是合理性。【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 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旗幟第一次飄揚在中國上空,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2)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它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但它沒有意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華民族獨立的最大障礙,沒有明確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民權主義:建立民國 這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的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國實質是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 說明孫中山顧及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立場上,反對沒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徹底的個土地革命綱領。(3)本題是開放性試題,靈活作答即可。故答案為:(1)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 (2) “民族”方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民族獨立。“民權”方面: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民生”方面:1950~1952年,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實現平均地權;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跨越。 (3) 材料一中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為了改造社會,為了探索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道路,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決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依舊如故;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需要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革命斗爭;材料二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這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共產黨帶領無產階級立足中國社會國情,帶領無產階級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并取得勝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所以說“我們的革命是在改造社會,但社會也在改造我們的革命”這個觀點是合理性。【點評】 聯系史實可知,中國古代建立起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辛亥革命過程中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形式宣布國家主權屬于人民,規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材料中從“過去”到“現代”的歷史分界點應該指辛亥革命。關于辛亥革命要特別注意其歷史意義 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最大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帝義走狗──清王朝的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經濟上:推翻了清王朝,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思想上: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參政議政意識提高,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28.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戰中,俄國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災難,使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人民喊出“打倒沙皇”“土地、面包與和平”等口號材料二:勞合﹒喬治:“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么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1)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后,是如何實現材料一人民的愿望的?(2)材料二中的“和約”指的是什么?從材料二“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可以看出,簽署這份“和約”的這次會議的是實質是什么?(3)材料二中“對戰勝國進行報復”,說明由這份“和約”為核心而建立的新秩序,是否能真正起到和平的效果?對此你有何看法?【答案】(1)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實現了人民“打倒沙皇”的愿望;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實現了人民“和平”的愿望;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實現了人民對“面包與土地”的愿望。(2)《凡爾賽和約》。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3)不能。引起列強矛盾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凡爾賽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平”只是短暫的穩定,是一種表象;列強矛盾并未消除,反而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體系內部矛盾重重,“和平”之下暗藏著更深的危機,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 (1)本題考查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內容。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后,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實現了人民“打倒沙皇”的愿望;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實現了人民“和平”的愿望;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實現了人民對“面包與土地”的愿望。(2)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和約》及巴黎和會的實質。材料二中的“和約”指的是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材料二“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是指和約規定,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這說明了巴黎和會的實質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3)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體系的相關內容。一戰后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形成了國際新秩序——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不能維持世界和平,因為引起列強矛盾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凡爾賽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平”只是短暫的穩定,是一種表象;列強矛盾并未消除,反而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體系內部矛盾重重,“和平”之下暗藏著更深的危機,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故答案為:(1) 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實現了人民“打倒沙皇”的愿望;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實現了人民“和平”的愿望;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實現了人民對“面包與土地”的愿望;(2) 《凡爾賽和約》。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3) 不能。引起列強矛盾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凡爾賽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平”只是短暫的穩定,是一種表象;列強矛盾并未消除,反而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體系內部矛盾重重,“和平”之下暗藏著更深的危機,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俄國的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了解凡爾賽的體系,通過分析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分析和判斷本題,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思想革命開始改變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時,中國人不再沉默。發出了“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的抗議。材料三:1949年,偉人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60多年的歷史長河,在揚帆遠航中,有暗礁、有激流,也有踏上新大陸的唏噓與欣喜。(1)結合材料,運用史實說明在近代化進程中新知識分子是如何“喚醒國家及人民”的。(2)材料二中中國人的抗議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抗議中的哪一個口號最能體現出該事件的性質?這一事件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標志性歷史意義是什么?(3)為了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28年百折不撓的斗爭,請列舉中國共產黨為探索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留下的兩個腳印和取得的寶貴經驗。【答案】(1)1915年,陳獨秀等新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從而喚醒國家及人民。(2)五四運動。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兩個腳印:①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②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寶貴經驗:革命要從中國國情出發。【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2)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愛國學生,工人在北京發起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 五四運動是一次自覺發動的愛國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準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3) 中國革命沒有走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城市中心”的道路,而是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革命勝利后,取得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又進行了一場適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結束了存在幾千年的私有制,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其路線圖大致是:上山——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奪取全國政權——社會主義改造。故答案為:(1) 1915年,陳獨秀等新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從而喚醒國家及人民;(2) 五四運動。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 兩個腳印:①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②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寶貴經驗:革命要從中國國情出發。【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是艱辛而又充滿挑戰的,本章是考試的一大重點。30.(2018九上·瑞安模擬)100年前,以五四運動為開端,中國革命掀開了新的篇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五四愛國運動為起點,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在中國大地上以波瀾壯闊的規模廣泛傳播,已經有那么多先進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候。材料二:“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在黨的領導之下,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三者結合在一起。——毛澤東論紅軍與根據地存在和發展的理由(1)根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說明在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在思想理論和實踐方面分別做出了怎樣的貢獻?(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并取得革命勝利。請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最終完成的歷史任務是什么?【答案】(1)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2)理論:工農武裝割據;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實踐:領導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3)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或:反帝反封建【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關系。五四運動以后,先進的知識分子紛紛創辦刊物,編輯書籍,組織進步團體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僅在五四運動后的一年中,就出現400多種刊物。在各種學說竟起爭鳴的形勢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十月革命的道路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經過五四運動,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知識分子,開始投身到工人運動中,馬列主義通過先進知識分子的介紹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所以,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2)本題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探索的知識。根據材料二“在黨的領導下,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三者結合在一起……”可知探索有工農武裝割據、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等,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或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3)本題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完成的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反帝反封建歷史任務的完成,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故答案為:(1)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2)理論:工農武裝割據;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實踐:領導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3)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或:反帝反封建。【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道路和歷程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歷史與社會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質量評估模擬試卷一、單選題1.對于一戰的表述不恰當的是( )A.大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B.所有參戰國都是非正義的C.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D.戰后召開了具有分贓性質的巴黎和會2.“戰場上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這場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人們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的戰役是( )A.凡爾登戰役 B.索姆河戰役 C.日德蘭海戰 D.馬恩河戰役3.小明和爺爺一起在看關于一戰的影片《西線無戰事》,爺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小明說“不一定”,下列關于兩人觀點的看法,不正確的是( )A.爺爺的觀點是站在戰爭全局上來說B.小明是站在塞爾維亞人為民族獨立而戰的角度C.一戰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霸權的性質是一樣的D.塞爾維亞的正義斗爭決定了一戰是正義戰爭4.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這么說的依據是( )A.戰爭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B.參戰雙方都是帝國主義國家C.主要參戰國的目的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D.戰爭導致大量人員傷亡5.(2019九上·杭州模擬)有學者認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頒布的這道詔書……終結了秦始皇以來周而復始的王朝輪回,沒有流血漂櫓、尸橫遍野,……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完成了政權的更替。”該觀點的主旨是( )A.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制度B.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國的政治C.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漫長D.辛亥革命是中國式的“光榮革命”6.(2018九上·瑞安模擬)1895年,中國有三個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這三個人的共同目標是( )A.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B.實行君主立憲制C.挽救中華民族危亡 D.建立民主共和國7.(2018九上·瑞安模擬)民國初年,全國報社有500余家,不少報紙以“民主”“民權”“民國”“國民”命名;全國報紙發行總數達4200萬份,“讀報者雖限于少數人,但報紙發表之意見,有公眾的或私人議論,幾乎下等之苦力(挑夫、腳夫),亦受其宣傳”。這充分說明辛亥革命( )A.一舉摧毀了封建君主專制思想 B.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農村C.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D.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8.近代風俗的變遷與社會政治革新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 )A.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B.剪發興,辮子滅C.“先生”興,“大人”滅D.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9.(2018九上·興海月考)如圖是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場景,當時的報紙寫到:“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這反映出( )A.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B.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度C.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D.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10.列寧說:“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認識到錯誤后,列寧進行的調整是( )A.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B.實行新經濟政策C.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D.實行農業集體化11.《全球通史》寫道:“列寧幾乎是孤身一人號召立即進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時間證明他是正確的,因為戰爭持續的越久,人民群眾不滿情緒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號,半年后聽起來就完全合理了。”這里所說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B.推翻沙皇專制統治C.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D.鞏固蘇維埃政權12.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府實行過一系列非常措施,其主要目的是( )A.清除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反動影響B.建立新的國家機器C.讓工人在革命后得到安全保障D.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13.“圣雄”甘地提出了“不合作”一詞,作為對非暴力抵抗運動的補充和完善。這種“不合作”的矛頭主要指向( )A.宗教沖突 B.印度政府C.英國殖民統治 D.印度國大黨14.(2019九上·杭州模擬)“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下列敘述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激發了青年的愛國熱情②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③加速了新文化運動的步伐④宣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下面這幅漫畫反映的史實成為哪一運動的導火線?(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運動16.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就是從天安門到天安門。他所說的前一個“天安門”是指( )A.五四愛國運動 B.中國共產黨的成立C.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D.開國大典17.武漢,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近代史上數度成為全國政治、軍事中心,下列史實能證明這一論斷的是( )①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 ②共產黨打響了創建人民軍隊第一槍③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 ④八七會議號召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8.(2019九上·杭州模擬)鑒于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毛澤東在某次會議的發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次會議是指( )A.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B.八七會議C.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D.遵義會議19.(2019九上·杭州模擬)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豐碑。下列長征途中發生的歷史事件排列正確的是( )①遵義會議②吳起鎮會師③飛奪瀘定橋④甘肅會寧會師⑤爬雪山,過草地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⑤③④② D.①③⑤④②20.下面是某同學進行歷史探究學習時設計的年代尺,你能推斷他探究的主題是( )A.近代化的探索 B.抗日戰爭的勝利C.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 D.中共與新民主主義革命21.(2018九上·瑞安模擬)給下圖所示內容歸納主題,最適合的是( )A.侵略與反抗 B.開創中國革命的新道路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D.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22.中國有一座城市,它曾經是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無產階級在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從這里開始踏上革命征程,這座城市是( )A.上海 B.廣州 C.南京 D.北京23.1952年我國郵電部發行紀念十月革命的郵票,名稱為“偉大的蘇聯十月革命35周年紀念”,全套4枚。十月革命改變了俄國發展的道路,對中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錯誤在于( )A.郵票的名稱B.周年紀念的時間C.十月革命改變了俄國發展的道路D.十月革命對中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4.結盟是戰爭的序幕,戰爭是政治的繼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屬于同盟國的是( )A.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 B.英國、法國、俄國C.德國、俄國、意大利 D.英國、奧匈帝國、法國25.有人認為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變”,辛亥革命是個“巨變”。這里的“巨變”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我國的封建制度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C.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D.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二、材料分析題26.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由于主要戰場在歐洲,故又稱為“歐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1)【圖說歷史】圖中的三角形和外圓分別代表的集團名稱是什么?(2)【追根溯源】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國家 英 法 俄 德工業產量位次 2 3 4 1殖民地面積(平方千米) 3350萬 1060萬 1740萬 290萬請你根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揭穿謊言】材料二:1916年8月4日,德國政府聲稱:“戰爭會迅速結束……”在運送德軍的火車上涂寫著“去巴黎吃早飯……”的字句。法國的運兵車上也涂有藐視對方的字句和“在圣誕節回家”的口號。新招募的法國士兵高唱《馬賽曲》,興高采烈地從火車站出發,“槍尖上插著鮮花”,臉上露著微笑,似乎把這次軍事行動當作“從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奮的旅行”。請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史實戳穿材料二中“令人振奮的旅行”的謊言。(4)【戰爭審判】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材料三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是否正確?為什么?27.(2019·普陀模擬)我們的革命是在改造社會,但社會也在改造我們的革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人認為:“過去五千年的中華通史,實是一部‘帝王專制史’;而現代的中華通史,則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試圖在中國建立與美國完全一樣的制度,很快就在當時中國的政治現實面前土崩瓦解。材料二:由此,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延續……蔣介石曾自命為孫中山事業的繼承人,然而真正繼承并完成了孫中山事業的恰恰是中國共產黨人。——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指出材料一從“過去”到“現代”的分界點及建立的制度。(2)用史實證明材料二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與發展。(3)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我們的革命是在改造社會,但社會也在改造我們的革命”的合理性。28.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戰中,俄國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災難,使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人民喊出“打倒沙皇”“土地、面包與和平”等口號材料二:勞合﹒喬治:“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么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1)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后,是如何實現材料一人民的愿望的?(2)材料二中的“和約”指的是什么?從材料二“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可以看出,簽署這份“和約”的這次會議的是實質是什么?(3)材料二中“對戰勝國進行報復”,說明由這份“和約”為核心而建立的新秩序,是否能真正起到和平的效果?對此你有何看法?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二:思想革命開始改變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時,中國人不再沉默。發出了“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的抗議。材料三:1949年,偉人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60多年的歷史長河,在揚帆遠航中,有暗礁、有激流,也有踏上新大陸的唏噓與欣喜。(1)結合材料,運用史實說明在近代化進程中新知識分子是如何“喚醒國家及人民”的。(2)材料二中中國人的抗議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抗議中的哪一個口號最能體現出該事件的性質?這一事件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標志性歷史意義是什么?(3)為了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28年百折不撓的斗爭,請列舉中國共產黨為探索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留下的兩個腳印和取得的寶貴經驗。30.(2018九上·瑞安模擬)100年前,以五四運動為開端,中國革命掀開了新的篇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以五四愛國運動為起點,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始在中國大地上以波瀾壯闊的規模廣泛傳播,已經有那么多先進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候。材料二:“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在黨的領導之下,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三者結合在一起。——毛澤東論紅軍與根據地存在和發展的理由(1)根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關系。(2)根據材料二,說明在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在思想理論和實踐方面分別做出了怎樣的貢獻?(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并取得革命勝利。請問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最終完成的歷史任務是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 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民族獨立而戰,對塞爾維亞來說一戰是正義的戰爭,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內容,了解大戰中的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的關系。2.【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題干中有明確的提示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絞肉機”這些文字,可見此次戰役很殘酷.聯系所學知識,一戰中非常殘酷的戰役就是凡爾登戰役,雙方都投入了百萬兵力廝殺,共造成70多萬人傷亡,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此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重點識記凡爾登戰役。3.【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雖然塞爾維亞抗擊奧匈帝國侵略的戰爭是正義的,但不能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D符合題意,ABC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第一世界大戰的內容,了解塞爾維亞戰爭的意義和影響。4.【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主要力量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它們參戰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即瓜分世界.因此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C項主要參戰國的目的是為了重新瓜分世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的依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5.【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實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A項錯誤;B項不符合中國辛亥革命的說法,排除B項;C項與辛亥革命無關,排除;這里的“光榮革命”指的是“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完成了政權的更迭”,故D項正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題目較為簡單。6.【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國近代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為了救亡圖存,各階層進行了道路的探索。康有為等維新派主張走改良道路,變法圖強;孫中山等主張走革命道路,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張謇等則主張實業救國。他們的共同目標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A項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僅是孫中山的目標,不符合題意;B項實行君主立憲制是康有為的目標,不符合題意;C項挽救中華民族危亡是康有為、孫中山和張謇三個人的共同目標,符合題意;D項建立民主共和國是孫中山的目標,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康有為、孫中山和張謇的共同目標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綜合、理解能力。7.【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報刊與時俱進反映社會思潮。ABC三項材料無法體現,不符合題意;D項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是題干材料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8.【答案】D【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的是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ABC三項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不符合題意;D項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9.【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19世紀初,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后來,這兩種近代交通工具相繼傳人中國;從題干材料“清末河北邢臺火車站人們乘坐蒸汽火車的的場景,乘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人對火車傳人持贊賞的態度,表明中國人民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A項圖中的交通工具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人們的出行方式題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題意;B項人們對新的交通下具火車有敵視態度題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題意;C項中國社會具備接納新事物的能力反映了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D項工業文明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改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的變革。10.【答案】B【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4-1920年,蘇聯實現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帶有軍事性質的,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隨著國內戰爭結束,戰時共產主義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1921年列寧實現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關系發展經濟,農民們被準許在公開市場上出售他們的農產品,私人可以經營小商店和小工廠。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是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新經濟政策的相關內容。11.【答案】C【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列寧幾乎是孤身一人號召立即進行第二次革命”是指俄國二月革命后列寧發表《四月提綱》要求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實現無產階級專政,故C項符合題意;A項與題意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此時已經實現,不符合題意;D項發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俄國十月革命.考查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12.【答案】D【知識點】俄國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月革命勝利后,帝國主義國家對蘇俄發動了武裝干涉,俄國的地主,資本家和沙皇軍官也掀起了叛亂,蘇維埃政府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十月革命的內容,蘇維埃政府的舉措是考試的難點。13.【答案】C【知識點】印度的覺醒【解析】【分析】圣雄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其特點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這場運動中印度國民大會黨逐漸成為了領導者,并從1947年開始在印度的長期以來的統治。C項英國殖民統治是“不合作”的矛頭指向,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旨在考查學生識記能力。14.【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①依據題干可知設問是關于五四運動的影響,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激發了青年的愛國熱情,青年學生在運動中發揮了先鋒作用,故①正確;②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思想上的條件,故②正確;③五四運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文化運動前期提倡資產階級民主、科學的思想,而后期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新思潮的主流,故③正確;④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和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故④錯誤;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小。15.【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運動導火線的認識。依據學過的知識已知,1914年巴黎和會上無視中國的權利,把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交給日本,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故選擇答案C。【點評】知道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6.【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 題意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是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城樓前游行示威開始的,所以前一個“天安門”是指五四愛國運動。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17.【答案】D【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指揮各路起義軍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黨軍隊發動進攻,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占領了全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當權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②不能能證明題干論斷,應排除含②的選項。D項①③④能證明題干論斷,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發生在武漢的重大事件。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18.【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會議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會上,毛澤東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故B正確,ACD錯誤。、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八七會議的內容,難度較小。19.【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934年10月,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長征。雖然突破了國民黨軍隊設置的四道封鎖線,但損失過半,中國革命到了生死存亡關頭。1935年初,紅軍占領貴州重鎮遵義,在這里召開了遵義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毛澤東重新回到黨和紅軍的領導崗位。遵義會議以后,在毛澤東領導下,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河,打亂了敵人的圍剿計劃;然后急行軍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接接著紅軍北上,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接著爬雪山,過草地,進入甘肅。1935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于會寧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因此,其正確順序為 ①③⑤②④。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路線,屬于識記,難度較小。20.【答案】D【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西安事變;工農武裝割據;內戰的爆發;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年代尺信息可知,1921年中共成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年代尺中1927、1936、1945年所提及的重大事件也都與中共有關.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共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認識.本題難度不大,注意扎實掌握中共誕生以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21.【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據題干圖片內容“五四運動和中共誕生”“北伐戰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軍不怕遠征難”可知,這與五四運動、中共的成立、北伐戰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有關。這些內容體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故根據題干圖片中的內容可歸納的單元主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919年5月4日的五四愛國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是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繼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C項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最適合作為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及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北伐戰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22.【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可知,1842年8月,中英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1919年6月3日,五四愛國運動發展到新階段,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工人等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成為運動的主力;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根據題干要求選擇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無產階級首先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開始踏上革命征程”等描述符合的城市,可知此城市為上海。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中發生在上海的一系列事件,熟悉歷史的同時,將知識連續貫通。23.【答案】B【知識點】俄國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據“偉大的蘇聯十月革命35周年紀念”及所學知識可知,1952-35=1917年。1917年,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1922年12月,蘇維埃俄國各族人民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礎上,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題干此套郵票成為我國第一套錯體票,其錯誤在于郵票的名稱。B項周年紀念的時間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4.【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伴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的加劇,一戰前,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了三國同盟。A項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屬于同盟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三國同盟成員國的識記能力。25.【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A項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階級占有土地,剝削農民(或農奴)剩余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君主專制),但并未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并未推翻整個封建制度,故A項不符合題意;B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完全改變封建制度,更沒有完成反帝反侵略的任務。故B項=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使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C項符合題意;D項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故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意義,通過題干分析,可知辛亥革命的巨變在于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是偉大的創舉。26.【答案】(1)三角形代表三國同盟(或同盟國);外圓代表三國協約(或協約國)。(2)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3)凡爾登戰役。(4)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和侵略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根據題干中圖片中顯示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爭奪霸權的結果,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由此可知,三角形代表的集團名稱是:同盟國;圓形代表的集團名稱是:協約國;(2)根據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顯示的信息,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工業產量位次在歐洲處于第一,而殖民地面積在歐洲卻是第四位,可知,第一次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3)根據材料二“1916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發生在法國境內的凡爾登戰役是一戰時期最殘酷,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此后,法軍開始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因此,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充分戳穿了材料二中“令人振奮的旅行”的謊言;(4)第一問根據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應該肯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第二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卷入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二干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俄、疾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所以說材料三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故答案為:(1)三角形:同盟國;圓形:協約國;(2)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3)凡爾登戰役。(4)不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為爭奪世界霸權、分割世界的帝國主義戰爭,雙方都應該受到審判。【點評】本題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一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7.【答案】(1)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2)“民族”方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民族獨立。“民權”方面: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民生”方面:1950~1952年,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實現平均地權;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跨越。(3)材料一中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為了改造社會,為了探索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道路,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決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依舊如故;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需要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革命斗爭;材料二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這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共產黨帶領無產階級立足中國社會國情,帶領無產階級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并取得勝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所以說“我們的革命是在改造社會,但社會也在改造我們的革命”這個觀點是合理性。【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 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旗幟第一次飄揚在中國上空,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2)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它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但它沒有意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華民族獨立的最大障礙,沒有明確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民權主義:建立民國 這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的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國實質是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 說明孫中山顧及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立場上,反對沒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徹底的個土地革命綱領。(3)本題是開放性試題,靈活作答即可。故答案為:(1)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 (2) “民族”方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民族獨立。“民權”方面: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民生”方面:1950~1952年,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實現平均地權;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跨越。 (3) 材料一中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為了改造社會,為了探索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道路,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決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依舊如故;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需要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來領導革命斗爭;材料二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這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共產黨帶領無產階級立足中國社會國情,帶領無產階級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并取得勝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所以說“我們的革命是在改造社會,但社會也在改造我們的革命”這個觀點是合理性。【點評】 聯系史實可知,中國古代建立起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辛亥革命過程中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形式宣布國家主權屬于人民,規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材料中從“過去”到“現代”的歷史分界點應該指辛亥革命。關于辛亥革命要特別注意其歷史意義 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最大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帝義走狗──清王朝的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經濟上:推翻了清王朝,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思想上: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參政議政意識提高,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28.【答案】(1)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實現了人民“打倒沙皇”的愿望;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實現了人民“和平”的愿望;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實現了人民對“面包與土地”的愿望。(2)《凡爾賽和約》。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3)不能。引起列強矛盾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凡爾賽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平”只是短暫的穩定,是一種表象;列強矛盾并未消除,反而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體系內部矛盾重重,“和平”之下暗藏著更深的危機,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知識點】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 (1)本題考查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內容。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后,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實現了人民“打倒沙皇”的愿望;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實現了人民“和平”的愿望;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實現了人民對“面包與土地”的愿望。(2)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和約》及巴黎和會的實質。材料二中的“和約”指的是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材料二“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是指和約規定,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這說明了巴黎和會的實質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3)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體系的相關內容。一戰后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形成了國際新秩序——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不能維持世界和平,因為引起列強矛盾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凡爾賽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平”只是短暫的穩定,是一種表象;列強矛盾并未消除,反而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體系內部矛盾重重,“和平”之下暗藏著更深的危機,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故答案為:(1) 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實現了人民“打倒沙皇”的愿望;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實現了人民“和平”的愿望;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實現了人民對“面包與土地”的愿望;(2) 《凡爾賽和約》。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3) 不能。引起列強矛盾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凡爾賽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平”只是短暫的穩定,是一種表象;列強矛盾并未消除,反而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體系內部矛盾重重,“和平”之下暗藏著更深的危機,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俄國的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了解凡爾賽的體系,通過分析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分析和判斷本題,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29.【答案】(1)1915年,陳獨秀等新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從而喚醒國家及人民。(2)五四運動。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兩個腳印:①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②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寶貴經驗:革命要從中國國情出發。【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2)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愛國學生,工人在北京發起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 五四運動是一次自覺發動的愛國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準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3) 中國革命沒有走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城市中心”的道路,而是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革命勝利后,取得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又進行了一場適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結束了存在幾千年的私有制,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其路線圖大致是:上山——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奪取全國政權——社會主義改造。故答案為:(1) 1915年,陳獨秀等新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從而喚醒國家及人民;(2) 五四運動。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 兩個腳印:①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②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寶貴經驗:革命要從中國國情出發。【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是艱辛而又充滿挑戰的,本章是考試的一大重點。30.【答案】(1)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2)理論:工農武裝割據;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實踐:領導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3)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或:反帝反封建【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關系。五四運動以后,先進的知識分子紛紛創辦刊物,編輯書籍,組織進步團體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僅在五四運動后的一年中,就出現400多種刊物。在各種學說竟起爭鳴的形勢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十月革命的道路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經過五四運動,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知識分子,開始投身到工人運動中,馬列主義通過先進知識分子的介紹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所以,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2)本題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探索的知識。根據材料二“在黨的領導下,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三者結合在一起……”可知探索有工農武裝割據、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等,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或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3)本題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完成的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反帝反封建歷史任務的完成,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故答案為:(1)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2)理論:工農武裝割據;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實踐:領導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3)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或:反帝反封建。【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道路和歷程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與社會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質量評估模擬試卷(學生版).docx 歷史與社會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質量評估模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