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社八上1.2.1《早期國家與社會》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2019七下·三門期末)距今大約4000年,禹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這標志著中華文明正式開始,這個王朝是( ?。?br/>A.東周 B.商 C.西周 D.夏【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 距今大約4000年,禹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這標志著中華文明正式開始,這個王朝是夏。這標志著我國新石器時代大體結束,中華文明正式開始。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2.開學了,有一位同學向大家自我介紹時說:“我的姓氏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蹦隳苡纱伺袛喑鏊帐裁磫??( ?。?br/>A.黃 B.唐 C.夏 D.周【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夏的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結束部落聯盟局面,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夏的建立的識記。3.開學了,有一位同學向大家自我介紹時說:“我的姓氏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三個王朝?!蹦隳苡纱伺袛喑鏊帐裁磫??( )A.黃 B.唐 C.夏 D.周【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約公元前1600年,湯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推翻紂王,建立周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D項周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三個王朝,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我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周的準確識記。4.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下列能夠代表這一時期工藝成就的是( )A.司母戊鼎 B.甲骨文 C.二里頭宮殿 D.魚紋彩陶盆【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著名的青銅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體現商朝青銅文明的燦爛。A項司母戊鼎能夠代表商朝時期的工藝成就,符合題意;B項甲骨文是商朝時期的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文字,不是青銅工藝,不符合題意;C項二里頭宮殿是夏朝真正的遺址,不符合題意;D項魚紋彩陶盆是半坡居民使用的陶器,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朝青銅文明的有關內容,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能力。5.關于中國古代朝代更替敘述不正確的是( ?。?br/>A.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B.在商部落首領桀的帶領下,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滅夏建商C.牧野之戰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D.通過夏商周的更替可以認識民心的重要性【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湯起兵打敗了桀,建立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北)。ACD三項敘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在商部落首領桀的帶領下,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滅夏建商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的準確識記。6.下列說法中,與歷史事實相符的是( ?。?br/>A.秦朝的宮殿建筑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B.商朝時在龜甲上寫下占卜吉兇的結果C.阿拉伯人在數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從0到9的計數法D.夏朝發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禮樂制度【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A項秦朝的宮殿建筑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與歷史事實不符,我國夏朝時期就設有宮殿,不符合題意;B項商朝時在龜甲上寫下占卜吉兇的結果與歷史事實相符,中國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了文字——甲骨文,符合題意;C項阿拉伯人在數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從0到9的計數法與歷史事實不符,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不符合題意;D項夏朝發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禮樂制度與歷史事實不符,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西周發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禮樂制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商周的相關知識。7.(2018八上·杭州期中)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諸侯率兵前往護衛周王,遵守的制度是( ?。?br/>A.封建制 B.世襲制 C.禪讓制 D.分封制【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 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給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封它們為諸侯,諸侯往下繼續分封,這樣就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諸侯對周王的義務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要定期向周天子繳納貢品,要帶兵隨周王打仗。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就是遵守分封制的規定。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識記。8.(2018八上·秀洲月考)《詩經》中的詩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的( ?。?br/>A.郡縣制 B.禮樂制度 C.分封制 D.世襲制【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材料的意思是“普天之下都是王的土地,疆域以內的人,都是王的臣民”。此句所描述的這種現象與西周的分封制有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分封制的相關內容,理解材料意思即可。9.(2017八上·嘉興期中)《墨子·告子》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边@段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br/>A.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B.戰國時期兼并戰爭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據“諸侯朝天子日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可知,這段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分封制下,諸侯有向周王述職的義務,不述職將受到懲處。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0.山東省的簡稱為“魯”,源于我國西周時實行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禮樂制度 D.郡縣制【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魯國,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其統治核心區大都位于今山東省濟寧市境內,故山東省的簡稱為“魯”。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識記。11.我們現在對商朝的了解遠遠超過對夏朝的了解,這主要是因為( ?。?br/>A.商代有比較成熟的文字記載 B.夏朝離我們太久遠了C.人們對商朝的研究力度大 D.商代的遺址發現多【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甲骨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記載了商朝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的識記。12.數軸記憶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其中③處應該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周的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故選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周的建立的識記。13.西周時期,為了區別貴族的等級身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規定,這些規定體現了當時的( ?。?br/>A.分封制 B.嫡長子繼承制C.禮樂制度 D.等級制度【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禮樂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別。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禮樂制度的識記。14.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塑造了武王姬發、姜尚等人物形象,那么這部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 ?。?br/>A.武王伐紂 B.諸侯爭霸 C.大禹治水 D.盤庚遷殷【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武王伐紂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神演義》是明代小說家許仲琳所寫的一篇小說,主要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所以神話故事《封神演義》中塑造了姜尚、文王姬昌、武王姬發等人物形象都與武王伐紂有關。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武王伐紂的識記。15.下列歷史事件中,導致王朝更替的是( ?。?br/>A.王位世襲制的出現 B.牧野之戰C.盤庚遷殷 D.周初分封【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牧野之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周軍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軍,商朝滅亡。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歷史上稱為西周。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牧野之戰的識記。16.夏商兩朝的滅亡,給后世君主的啟示是( ?。?br/>A.要重視教育,獎勵科技發明 B.要任用賢能,勤政愛民C.要加強國防軍備建設 D.要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夏、商的興亡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都取得了勝利,其主要原因有:夏桀、商紂的極端殘暴統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隸的不滿和反抗;商湯和周武王伐無道、除暴君,結束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深得人心;商湯和周武王能夠重用賢人,聯合周邊小國、部落,抓住時機一舉取勝。由分析可得夏商兩朝的滅亡,給后世的君主的啟示是任用賢者勤政愛民。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夏、商的興亡的識記。17.(2017·杭州模擬)制度的創新是政治文明的體現。“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西周實行( ?。?br/>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除王都周圍地區由周王直接統治外,周王將其他地區先后賜給自己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分封制確立了周王的權威,開發了邊遠地區,成為對周圍民族具有較大影響的國家。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西周實行分封制的識記。18.(2016八上·鄞州期末)歷史文物是后人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司母戊鼎、甲骨文等文物,可以了解我國哪一時期的歷史( ?。?br/>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周【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商朝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司母戊鼎、甲骨文是我國商朝時的文明成就。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商朝文明成就的識記。19. 北京出土的青銅器“克盉(hé)”(右圖)記載: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區)的諸侯,管理羌族、馭族……克進駐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動亂。此記載印證的分封制的內容是( ?。?br/>A.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B.諸侯在戰時須帶兵隨從周天子作戰C.諸侯向周天子繳納貢品D.諸侯定期覲見周天子【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有關內容。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夭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隨天子作戰。題文中“周成王封克做醫(今北京地區)的諸侯,管理羌族、馭族……克進駐醫地,接收土地,平息動亂?!贝擞涊d印證的分封制的內容是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故選A。【點評】掌握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有關內容。二、材料分析題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天下為公,選賢任能”→“禹傳子,家天下”。材料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材料三: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也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不過,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如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1)材料一中“天下為公,選賢任能”指的是原始社會末期哪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 之后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有了什么變化?(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個朝代實行的什么制度?(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該朝代實行的這種政治制度的作用。【答案】(1)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2)西周的分封制。(3)作用:通過分封,西周開發了邊遠地區;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了統治;弊端:諸侯勢力過大,威脅中央;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狀態,各種制度遭到破壞。【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禪讓制和世襲制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天下為公”,代表的是原始社會,因為當時還沒有出現私有財產;“選賢與能”指的是在部落聯盟首領的選舉上依據的是“賢與能”。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堯死后,舜繼位。舜年老后,用同樣的推舉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原始社會末期這種以民主方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稱為“禪讓制”。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任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而世襲制也成為以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每個朝代王位傳承的重要制度。(2)本題考查分封制。周武王滅亡商朝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賦,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3)本題考查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領地等都是世襲的,他們雖然對上承擔一定的義務,但獨立性很大,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在中央政權力量衰弱的時候,被分封者就稱霸一方,形成割據稱雄的局面。故答案為:(1)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2)西周的分封制。(3)作用:通過分封,西周開發了邊遠地區;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了統治;弊端:諸侯勢力過大,威脅中央;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狀態,各種制度遭到破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禪讓制,夏朝的建立、分封制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21.(2018八上·柯橋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① 圖② 圖③材料二:商朝刑罰簡表 商朝武器和使用情況簡表(1)材料一圖片中分別有哪種文字?(2)圖②、圖③的文字有什么重要歷史價值?(3)文字記載歷史,也反映現實。根據上述文字的記載,請你分析反映了什么社會現實?【答案】(1)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代中國的甲骨文。(2)楔形文字有力地推動了西亞文化的發展。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3)反映商朝建立了強大的軍隊并對外征戰。也建立了嚴酷的刑法。【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文字的有關知識。圖①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圖②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圖③古代中國的甲骨文。(2)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文字的有關知識。楔形文字有力地推動了西亞文化的發展。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3)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 反映商朝建立了強大的軍隊并對外征戰。也建立了嚴酷的刑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成就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2.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據《荀子 行效》載:周初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有管、蔡、魯、衛、晉、燕等53國,異姓諸侯有齊、宋、楚、越、陳、杞等10余國。材料二: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西周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被分封做諸侯的主要是哪幾類人?(2)西周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結合材料二概括出諸侯要履行哪些義務?(至少答三點)【答案】(1)封制;周天子的同姓子弟、親戚和功臣.(2)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向周天子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的調兵,定期朝覲天子.【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據材料“周初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有管、蔡、魯、衛、晉、燕等53國,異姓諸侯有齊、宋、楚、越、陳、杞等10余國”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為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封給諸侯讓他們鎮守疆土,保衛王室,諸侯國受分封同時必須向周天子進義務;被分封做諸侯的主要是同姓子弟、親戚和功臣,分封制使周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2)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西周初年,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天子實行分封制。由材料“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可知諸侯必須向周天子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的調兵,定期定期朝覲天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理解。1 / 1歷社八上1.2.1《早期國家與社會》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2019七下·三門期末)距今大約4000年,禹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這標志著中華文明正式開始,這個王朝是( )A.東周 B.商 C.西周 D.夏2.開學了,有一位同學向大家自我介紹時說:“我的姓氏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你能由此判斷出他姓什么嗎?( ?。?br/>A.黃 B.唐 C.夏 D.周3.開學了,有一位同學向大家自我介紹時說:“我的姓氏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三個王朝?!蹦隳苡纱伺袛喑鏊帐裁磫??( )A.黃 B.唐 C.夏 D.周4.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下列能夠代表這一時期工藝成就的是( ?。?br/>A.司母戊鼎 B.甲骨文 C.二里頭宮殿 D.魚紋彩陶盆5.關于中國古代朝代更替敘述不正確的是( ?。?br/>A.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B.在商部落首領桀的帶領下,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滅夏建商C.牧野之戰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D.通過夏商周的更替可以認識民心的重要性6.下列說法中,與歷史事實相符的是( ?。?br/>A.秦朝的宮殿建筑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B.商朝時在龜甲上寫下占卜吉兇的結果C.阿拉伯人在數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從0到9的計數法D.夏朝發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禮樂制度7.(2018八上·杭州期中)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諸侯率兵前往護衛周王,遵守的制度是( )A.封建制 B.世襲制 C.禪讓制 D.分封制8.(2018八上·秀洲月考)《詩經》中的詩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的( )A.郡縣制 B.禮樂制度 C.分封制 D.世襲制9.(2017八上·嘉興期中)《墨子·告子》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边@段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B.戰國時期兼并戰爭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10.山東省的簡稱為“魯”,源于我國西周時實行的( ?。?br/>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禮樂制度 D.郡縣制11.我們現在對商朝的了解遠遠超過對夏朝的了解,這主要是因為( ?。?br/>A.商代有比較成熟的文字記載 B.夏朝離我們太久遠了C.人們對商朝的研究力度大 D.商代的遺址發現多12.數軸記憶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時制作的年代標尺,其中③處應該是( ?。?br/>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13.西周時期,為了區別貴族的等級身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規定,這些規定體現了當時的( ?。?br/>A.分封制 B.嫡長子繼承制C.禮樂制度 D.等級制度14.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塑造了武王姬發、姜尚等人物形象,那么這部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 )A.武王伐紂 B.諸侯爭霸 C.大禹治水 D.盤庚遷殷15.下列歷史事件中,導致王朝更替的是( ?。?br/>A.王位世襲制的出現 B.牧野之戰C.盤庚遷殷 D.周初分封16.夏商兩朝的滅亡,給后世君主的啟示是( ?。?br/>A.要重視教育,獎勵科技發明 B.要任用賢能,勤政愛民C.要加強國防軍備建設 D.要發展經濟,增強國力17.(2017·杭州模擬)制度的創新是政治文明的體現?!胺饨ㄓH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西周實行( )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18.(2016八上·鄞州期末)歷史文物是后人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司母戊鼎、甲骨文等文物,可以了解我國哪一時期的歷史( ?。?br/>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周19. 北京出土的青銅器“克盉(hé)”(右圖)記載: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區)的諸侯,管理羌族、馭族……克進駐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動亂。此記載印證的分封制的內容是( ?。?br/>A.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B.諸侯在戰時須帶兵隨從周天子作戰C.諸侯向周天子繳納貢品D.諸侯定期覲見周天子二、材料分析題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天下為公,選賢任能”→“禹傳子,家天下”。材料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材料三: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也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不過,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如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轿髦芎笃冢鯔嗨ト?。(1)材料一中“天下為公,選賢任能”指的是原始社會末期哪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 之后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有了什么變化?(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個朝代實行的什么制度?(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該朝代實行的這種政治制度的作用。21.(2018八上·柯橋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① 圖② 圖③材料二:商朝刑罰簡表 商朝武器和使用情況簡表(1)材料一圖片中分別有哪種文字?(2)圖②、圖③的文字有什么重要歷史價值?(3)文字記載歷史,也反映現實。根據上述文字的記載,請你分析反映了什么社會現實?22.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據《荀子 行效》載:周初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有管、蔡、魯、衛、晉、燕等53國,異姓諸侯有齊、宋、楚、越、陳、杞等10余國。材料二: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西周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被分封做諸侯的主要是哪幾類人?(2)西周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結合材料二概括出諸侯要履行哪些義務?(至少答三點)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 距今大約4000年,禹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這標志著中華文明正式開始,這個王朝是夏。這標志著我國新石器時代大體結束,中華文明正式開始。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后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2.【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夏的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結束部落聯盟局面,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夏的建立的識記。3.【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約公元前1600年,湯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推翻紂王,建立周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D項周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三個王朝,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我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周的準確識記。4.【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著名的青銅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體現商朝青銅文明的燦爛。A項司母戊鼎能夠代表商朝時期的工藝成就,符合題意;B項甲骨文是商朝時期的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文字,不是青銅工藝,不符合題意;C項二里頭宮殿是夏朝真正的遺址,不符合題意;D項魚紋彩陶盆是半坡居民使用的陶器,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朝青銅文明的有關內容,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能力。5.【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湯起兵打敗了桀,建立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北)。ACD三項敘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在商部落首領桀的帶領下,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滅夏建商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的準確識記。6.【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A項秦朝的宮殿建筑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與歷史事實不符,我國夏朝時期就設有宮殿,不符合題意;B項商朝時在龜甲上寫下占卜吉兇的結果與歷史事實相符,中國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了文字——甲骨文,符合題意;C項阿拉伯人在數學上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從0到9的計數法與歷史事實不符,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不符合題意;D項夏朝發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禮樂制度與歷史事實不符,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西周發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禮樂制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商周的相關知識。7.【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 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給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封它們為諸侯,諸侯往下繼續分封,這樣就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諸侯對周王的義務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要定期向周天子繳納貢品,要帶兵隨周王打仗。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就是遵守分封制的規定。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識記。8.【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材料的意思是“普天之下都是王的土地,疆域以內的人,都是王的臣民”。此句所描述的這種現象與西周的分封制有關。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分封制的相關內容,理解材料意思即可。9.【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據“諸侯朝天子日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可知,這段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分封制下,諸侯有向周王述職的義務,不述職將受到懲處。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0.【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魯國,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其統治核心區大都位于今山東省濟寧市境內,故山東省的簡稱為“魯”。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識記。11.【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甲骨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記載了商朝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的識記。12.【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周的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故選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周的建立的識記。13.【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禮樂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別。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禮樂制度的識記。14.【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武王伐紂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神演義》是明代小說家許仲琳所寫的一篇小說,主要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所以神話故事《封神演義》中塑造了姜尚、文王姬昌、武王姬發等人物形象都與武王伐紂有關。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武王伐紂的識記。15.【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牧野之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周軍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軍,商朝滅亡。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歷史上稱為西周。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牧野之戰的識記。16.【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夏、商的興亡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都取得了勝利,其主要原因有:夏桀、商紂的極端殘暴統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隸的不滿和反抗;商湯和周武王伐無道、除暴君,結束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深得人心;商湯和周武王能夠重用賢人,聯合周邊小國、部落,抓住時機一舉取勝。由分析可得夏商兩朝的滅亡,給后世的君主的啟示是任用賢者勤政愛民。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夏、商的興亡的識記。17.【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除王都周圍地區由周王直接統治外,周王將其他地區先后賜給自己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分封制確立了周王的權威,開發了邊遠地區,成為對周圍民族具有較大影響的國家。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西周實行分封制的識記。18.【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商朝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司母戊鼎、甲骨文是我國商朝時的文明成就。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商朝文明成就的識記。19.【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有關內容。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夭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隨天子作戰。題文中“周成王封克做醫(今北京地區)的諸侯,管理羌族、馭族……克進駐醫地,接收土地,平息動亂?!贝擞涊d印證的分封制的內容是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故選A。【點評】掌握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有關內容。20.【答案】(1)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2)西周的分封制。(3)作用:通過分封,西周開發了邊遠地區;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了統治;弊端:諸侯勢力過大,威脅中央;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狀態,各種制度遭到破壞。【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禪讓制和世襲制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天下為公”,代表的是原始社會,因為當時還沒有出現私有財產;“選賢與能”指的是在部落聯盟首領的選舉上依據的是“賢與能”。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堯死后,舜繼位。舜年老后,用同樣的推舉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原始社會末期這種以民主方式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稱為“禪讓制”。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任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而世襲制也成為以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每個朝代王位傳承的重要制度。(2)本題考查分封制。周武王滅亡商朝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賦,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3)本題考查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領地等都是世襲的,他們雖然對上承擔一定的義務,但獨立性很大,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在中央政權力量衰弱的時候,被分封者就稱霸一方,形成割據稱雄的局面。故答案為:(1)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2)西周的分封制。(3)作用:通過分封,西周開發了邊遠地區;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了統治;弊端:諸侯勢力過大,威脅中央;春秋時期社會處于動蕩狀態,各種制度遭到破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禪讓制,夏朝的建立、分封制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21.【答案】(1)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代中國的甲骨文。(2)楔形文字有力地推動了西亞文化的發展。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3)反映商朝建立了強大的軍隊并對外征戰。也建立了嚴酷的刑法。【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文字的有關知識。圖①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圖②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圖③古代中國的甲骨文。(2)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文字的有關知識。楔形文字有力地推動了西亞文化的發展。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3)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 反映商朝建立了強大的軍隊并對外征戰。也建立了嚴酷的刑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成就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2.【答案】(1)封制;周天子的同姓子弟、親戚和功臣.(2)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向周天子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的調兵,定期朝覲天子.【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據材料“周初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有管、蔡、魯、衛、晉、燕等53國,異姓諸侯有齊、宋、楚、越、陳、杞等10余國”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為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封給諸侯讓他們鎮守疆土,保衛王室,諸侯國受分封同時必須向周天子進義務;被分封做諸侯的主要是同姓子弟、親戚和功臣,分封制使周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2)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西周初年,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天子實行分封制。由材料“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可知諸侯必須向周天子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的調兵,定期定期朝覲天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理解。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社八上1.2.1《早期國家與社會》同步試卷(學生版).docx 歷社八上1.2.1《早期國家與社會》同步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