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復習專題:03 古代印度及佛教一、單選題1.(2019八上·浙江期中)阿育王在位時,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按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主要是祭司和貴族。第二等級是剎帝利,包含的是國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級是吠舍,包含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第三等級是首陀羅,主要是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因而阿育王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剎帝利包括國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及學生的分析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分工。2.(2019八上·吳興期中)某班級以話劇的形式再現古印度的歷史,下列臺詞不正確的是( )A.我擁有萬貫家財,我可以用巨額財富買個官職B.我是一個祭司,位于本國第一等級婆羅門C.剎帝利對婆羅門畢恭畢敬D.我國是佛教的起源地,釋迦摩尼曾是我國的王子【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A項我擁有萬貫家財,我可以用巨額財富買個官職臺詞不正確,把持軍政大權的國王屬于剎帝利,位于第二等級;婆羅門位于第一等級,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可以通婚,符合題意;BCD三項正確,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印度“種姓制度”指得是婆羅門位于第一等級,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可以通婚。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3.(2019八上·蕭山期中)小明同學假期去江南名剎靈隱寺游玩,了解到:“靈隱寺始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年),開山祖師為印度僧人惠理和尚,清代時擴建,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你認為供奉在大雄寶殿正中的佛教創始人是( )A.濟公 B.彌勒佛 C.釋迦牟尼佛 D.觀音【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佛教誕生于6世紀的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后世尊稱為釋迦牟尼。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釋迦牟尼佛是供奉在大雄寶殿正中的佛教創始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佛教創始人的識記能力。要求準確識記佛教的相關知識。4.(2019八上·溫嶺期中)某班同學以話劇的形式再現了古代印度歷史,涉及“種姓制度”時,有一句臺詞是不正確的。它是( )A.“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只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很苦惱,我愛上了一個上一等級的姑娘,但我們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印度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之間不可以通婚;商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雖然把持軍政大權,但級別不是最高的,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宗教的祭司,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都是正確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5.(2019八上·蕭山期中)崇尚佛教,把佛教定為古代印度的國教的阿育王屬于種姓制度中哪個中(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所以阿育王屬于剎帝利。ACD三項都不是古代印度的國教的阿育王所屬的等級,不符合題意;B項剎帝利是古代印度的國教的阿育王所屬的等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和靈活運用印度種姓制度的分工。6.(2019八上·溫嶺期中)有人說:阿拉伯數學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語研究的數學。下列圖片與其相符合的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C項是阿拉伯數字,故C正確。A是楔形文字,故排除A項。B是字母嚴禁示意圖,故排除B項。D是象形文字,故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 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后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人們以為是阿拉伯發明,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7.下列示意圖能夠反映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是( )A. B.C. D.【答案】D【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題目直接設問考查能夠反映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示意圖.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對應圖片為D.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圖片材料型選擇題必須認真觀察分析圖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據相關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斷分析確定正確選項,也有部分題目在題干表述中有相關提示信息.8.(2019八上·秀洲月考)古代印度產生不同的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戰國時期,假如燕國的國王來到古印度,你認為他屬于(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燕國的國王應屬于剎帝利。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需要準確識記古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9.某班級以話劇的形式再現古印度歷史。劇情講述的是古印度一個理發師的兒子(首陀羅)愛上了一位剎帝利的女兒,結果因某種制度的干擾,有情人沒成眷屬。理發師的兒子在絕望中憂郁而死。此種制度為( )A.民主制度 B.種姓制度 C.封建制度 D.獨裁制度【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給出的“首陀羅”和“剎帝利”等可知這是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各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下一等級的人沒資格從事高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種姓制度是題干描述的制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古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與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的規定。10.你看過獲得奧斯卡最佳外國語片獎的印度電影《阿育王》嗎?他在位時,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按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構成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級剎帝利是掌有軍政大權的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指那些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是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屬于剎帝利。B項剎帝利包括國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文明有其獨特的魅力。下列印度文明對其他地區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有( )①《漢謨拉比法典》 ②阿拉伯數字 ③種姓制度 ④佛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了奴隸制的小國。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了奴隸制的小國。印度文明產生了佛教,發明了阿拉伯數和產生不良影響的種姓制度。①《漢謨拉比法典》是西亞的古代巴比倫王國文明。D項②③④是印度文明對其他地區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文明。12.位于亞洲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下列文明成就屬于古代印度的是( )①種姓制度②太陽歷③佛教④阿拉伯數字⑤象形文字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的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喬達摩 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它認為世間萬物發展都有因果緣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須消滅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國王利用它“忍耐順從”的說教,大力扶持佛教。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起源于印度的文明成果是種姓制度、阿拉伯數字、佛教;①③④正確。②太陽歷和⑤象形文字都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C項①③④屬于古代印度,符合題意;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文明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古印度文明代表--佛教、阿拉伯數字。13.按照種姓制度,在古代印度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應該( )A.都屬于賤民 B.屬于不同的等級C.屬于第三等級吠舍 D.處于四個等級的最底層【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構成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級剎帝利是掌有軍政大權的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指那些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是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他們絕大多數是非雅利安人,世代從事各種低賤的職業,有的甚至淪落為更低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因而按照種姓制度,在古代印度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應該是屬于第三等級吠舍。C項屬于第三等級吠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印度的種姓制度相關知識。14.(2018八上·江山期末)某班級要表演關于古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話劇,他們采用的臺詞最有可能的是( )A.“你打瞎我的一只眼睛,作為懲罰,我也打瞎你的一只眼睛。”B.“別看我只是一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D.“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拿你的里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就是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將社會上的人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其中剎帝利中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ACD三項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B項“別看我只是一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符合印度的種姓制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需要熟記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并逐一分析其它選項。15.(2018八上·余杭期末)“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居民……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內部逐漸形成·…··等級制度。”在其等級制度中,被征服的“當地居民”主要屬于( )A.婆羅門 B.剎帝利 C.首陀羅 D.吠舍【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征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包括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采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于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ABD三項不包括被征服的“當地居民”,不符合題意;C項首陀羅包括被征服的“當地居民”,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理解與識記種姓制度的相關史實。16.(2017八上·樂清期中)下圖是某一宗教的傳播示意圖。關于這個宗教敘述正確的是( )A.它的建筑形式是清真寺B.它的經典文獻是《古蘭經》C.它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D.它起源于西亞巴勒斯坦地區【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佛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此圖為佛教的傳播示意圖。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佛教的識記。17.某校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了關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動,你認為下面內容與這一主題無關的是( )A.種姓制度 B.釋迦牟尼塑像C.巴黎圣母院 D.阿拉伯數字【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圣母院屹立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一個島上,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它屬于中世紀西歐文明。因此巴黎圣母院不符合“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動,選項C符合題意;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選項A不符合題意;佛教在印度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選項B不符合題意;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后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印度文明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稍微有點歷史常識便能答出此題。18.(2018八上·泰順期中)古代印度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個等級,它起源于造物神梵天身體四個部位(如圖),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國王阿育王,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屬于哪一等級(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構成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級剎帝利是掌有軍政大權的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指那些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是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屬于剎帝利。B項阿育王應屬于剎帝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相關知識。19.(2018八上·余杭期中)“我們終年勞作,不得休息,我們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你們。而你們卻不讓我們共享國家權利,連我們的孩子與你們通婚都是違法的。”這里的“我們”所屬等級是(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中“向國家納稅”,可知答案為吠舍.婆羅門與剎帝利是統治階層,分別享有神權與把持國家行政軍事大權,而吠舍為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他們向國家上稅,供養第一二等級,首陀羅為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他們幾乎沒有權利,干最低賤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C項吠舍是題干中的“我們”所屬的等級,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古印度種姓制度的理解和學生調動和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2017八上·柯橋期中)下圖所示為古代印度一文明成果的傳播路線,該文明成果是( )A.種姓制度 B.阿拉伯數字 C.梵文 D.佛教【答案】D【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佛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佛教發源于印度,有兩條路線。向北的路線是印度——中亞——中國——朝鮮、日本,稱為北傳佛教。向南的路線是傳入我國傣族地區,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國,又稱為南傳佛教。故選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佛教傳播路線的識記。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下列材料:以下是古代某國的法律條文殺害婆羅門者應損毀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殺1個剎帝利,[應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頭母牛和1頭公牛。殺1個吠舍,[應同樣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頭母牛和1頭公牛。殺1個首陀羅,[應同樣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頭公牛和1頭母牛。請回答:(1)材料中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是指哪些人?(2)述材料中地位最高和最低的分別是哪一階層?(3)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南亞哪一國家的什么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制度的實質。【答案】(1)婆羅門: 雅利安人中的祭司;剎帝利:雅利安人中的軍事貴族;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羅:被征服的土著居民.(2)最高的是婆羅門,最低的是首陀羅.原因:殺害婆羅門處罰最重,殺害首陀羅處罰最輕.(3)國家:印度.制度:種姓制度.實質:古代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種姓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各等級界限森嚴。(2)本題考查的是種姓制度的有關知識。由材料“殺害婆羅門者應損毀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殺1個首陀羅,[應同樣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頭公牛和1頭母牛”可知,最高的是婆羅門,最低的是首陀羅.因為殺害婆羅門處罰最重,殺害首陀羅處罰最輕。(3)本題考查的是種姓制度的有關知識。由材料中“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可知,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它實際上是古代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種姓制度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2.每當我們游覽某種宗教的建筑時,發現最大、最宏偉的建筑是大雄寶殿,里面往往有一尊很大的佛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這是什么宗教的建筑?該宗教產生于什么時候?創始人是誰?(2)“大雄”指的是誰?(3)該宗教宣揚什么?反對什么?(4)該宗教的基本教義是什么?(5)該宗教是如何傳播的?請描述一下其傳播路線。【答案】(1)佛教建筑。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2)釋迦摩尼。(3)宣揚眾生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等級制度。(4)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等級制度。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滅欲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達到“極樂世界“。(5)向北經中亞傳人中國內地,然后通過中國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這支佛教稱為北傳佛教。向南傳人我國傣族地區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國,稱南傳佛教。【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佛教的相關史實。從材料中“大雄寶殿,里面往往有一尊很大的佛像”可知是佛教建筑。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宣揚眾生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等級制度。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等級制度。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滅欲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達到“極樂世界“。佛教的傳播路線是向北經中亞傳人中國內地,然后通過中國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這支佛教稱為北傳佛教。向南傳人我國傣族地區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國,稱南傳佛教。【點評】本題掌握佛教的相關史實。23.下列材料摘自《摩奴法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婆羅門,由于從身體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是最先出生且掌握‘歷史知識’,因而理應為一切創造物的主宰。”“婆羅門可以確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羅的財產……婆羅門主人得強迫其首陀羅執行屈辱的服役,因為他是自在神創造出來為婆羅門服役的。”“‘國王’應極力使吠舍與首陀羅執行自己的勞動,因為他們逃避自己的義務時,則使整個世界動搖。”(1)你能否推斷出,這是什么地方的法律條文?(2)這些條文反映了什么制度?說明什么問題?(3)國王在這一制度下屬于哪個等級?(4)從這個法典的內容來看,婆羅門、首陀羅之間的差異是由什么決定的?(5)制定上述條文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古代印度的法律條文。(2)種姓制度。說明古代印度社會等級森嚴。(3)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4)由神決定。(5)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古代印度文明及種姓制度的相關知識。本題是基礎題,從材料中有“婆羅門”等內容即可知道這是古代印度的法律條文。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說明古代印度社會等級森嚴。國王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從材料中“他是自在神創造出來為婆羅門服役”可以知道這個法典認為婆羅門、首陀羅之間的差異是由由神決定。制定上述條文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點評】本題掌握古代印度文明及種姓制度的相關知識1 / 1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復習專題:03 古代印度及佛教一、單選題1.(2019八上·浙江期中)阿育王在位時,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按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2.(2019八上·吳興期中)某班級以話劇的形式再現古印度的歷史,下列臺詞不正確的是( )A.我擁有萬貫家財,我可以用巨額財富買個官職B.我是一個祭司,位于本國第一等級婆羅門C.剎帝利對婆羅門畢恭畢敬D.我國是佛教的起源地,釋迦摩尼曾是我國的王子3.(2019八上·蕭山期中)小明同學假期去江南名剎靈隱寺游玩,了解到:“靈隱寺始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年),開山祖師為印度僧人惠理和尚,清代時擴建,其規模之宏偉躍居東南之冠”,你認為供奉在大雄寶殿正中的佛教創始人是( )A.濟公 B.彌勒佛 C.釋迦牟尼佛 D.觀音4.(2019八上·溫嶺期中)某班同學以話劇的形式再現了古代印度歷史,涉及“種姓制度”時,有一句臺詞是不正確的。它是( )A.“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只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很苦惱,我愛上了一個上一等級的姑娘,但我們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5.(2019八上·蕭山期中)崇尚佛教,把佛教定為古代印度的國教的阿育王屬于種姓制度中哪個中(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6.(2019八上·溫嶺期中)有人說:阿拉伯數學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語研究的數學。下列圖片與其相符合的是( )A. B.C. D.7.下列示意圖能夠反映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是( )A. B.C. D.8.(2019八上·秀洲月考)古代印度產生不同的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戰國時期,假如燕國的國王來到古印度,你認為他屬于(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9.某班級以話劇的形式再現古印度歷史。劇情講述的是古印度一個理發師的兒子(首陀羅)愛上了一位剎帝利的女兒,結果因某種制度的干擾,有情人沒成眷屬。理發師的兒子在絕望中憂郁而死。此種制度為( )A.民主制度 B.種姓制度 C.封建制度 D.獨裁制度10.你看過獲得奧斯卡最佳外國語片獎的印度電影《阿育王》嗎?他在位時,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按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11.(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文明有其獨特的魅力。下列印度文明對其他地區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有( )①《漢謨拉比法典》 ②阿拉伯數字 ③種姓制度 ④佛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位于亞洲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下列文明成就屬于古代印度的是( )①種姓制度②太陽歷③佛教④阿拉伯數字⑤象形文字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13.按照種姓制度,在古代印度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應該( )A.都屬于賤民 B.屬于不同的等級C.屬于第三等級吠舍 D.處于四個等級的最底層14.(2018八上·江山期末)某班級要表演關于古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話劇,他們采用的臺詞最有可能的是( )A.“你打瞎我的一只眼睛,作為懲罰,我也打瞎你的一只眼睛。”B.“別看我只是一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D.“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拿你的里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15.(2018八上·余杭期末)“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地居民……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內部逐漸形成·…··等級制度。”在其等級制度中,被征服的“當地居民”主要屬于( )A.婆羅門 B.剎帝利 C.首陀羅 D.吠舍16.(2017八上·樂清期中)下圖是某一宗教的傳播示意圖。關于這個宗教敘述正確的是( )A.它的建筑形式是清真寺B.它的經典文獻是《古蘭經》C.它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D.它起源于西亞巴勒斯坦地區17.某校歷史興趣小組開展了關于“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動,你認為下面內容與這一主題無關的是( )A.種姓制度 B.釋迦牟尼塑像C.巴黎圣母院 D.阿拉伯數字18.(2018八上·泰順期中)古代印度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個等級,它起源于造物神梵天身體四個部位(如圖),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國王阿育王,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屬于哪一等級(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19.(2018八上·余杭期中)“我們終年勞作,不得休息,我們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你們。而你們卻不讓我們共享國家權利,連我們的孩子與你們通婚都是違法的。”這里的“我們”所屬等級是(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20.(2017八上·柯橋期中)下圖所示為古代印度一文明成果的傳播路線,該文明成果是( )A.種姓制度 B.阿拉伯數字 C.梵文 D.佛教二、材料分析題21.閱讀下列材料:以下是古代某國的法律條文殺害婆羅門者應損毀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殺1個剎帝利,[應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頭母牛和1頭公牛。殺1個吠舍,[應同樣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頭母牛和1頭公牛。殺1個首陀羅,[應同樣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頭公牛和1頭母牛。請回答:(1)材料中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是指哪些人?(2)述材料中地位最高和最低的分別是哪一階層?(3)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南亞哪一國家的什么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制度的實質。22.每當我們游覽某種宗教的建筑時,發現最大、最宏偉的建筑是大雄寶殿,里面往往有一尊很大的佛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這是什么宗教的建筑?該宗教產生于什么時候?創始人是誰?(2)“大雄”指的是誰?(3)該宗教宣揚什么?反對什么?(4)該宗教的基本教義是什么?(5)該宗教是如何傳播的?請描述一下其傳播路線。23.下列材料摘自《摩奴法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婆羅門,由于從身體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是最先出生且掌握‘歷史知識’,因而理應為一切創造物的主宰。”“婆羅門可以確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羅的財產……婆羅門主人得強迫其首陀羅執行屈辱的服役,因為他是自在神創造出來為婆羅門服役的。”“‘國王’應極力使吠舍與首陀羅執行自己的勞動,因為他們逃避自己的義務時,則使整個世界動搖。”(1)你能否推斷出,這是什么地方的法律條文?(2)這些條文反映了什么制度?說明什么問題?(3)國王在這一制度下屬于哪個等級?(4)從這個法典的內容來看,婆羅門、首陀羅之間的差異是由什么決定的?(5)制定上述條文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主要是祭司和貴族。第二等級是剎帝利,包含的是國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級是吠舍,包含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第三等級是首陀羅,主要是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因而阿育王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剎帝利包括國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及學生的分析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分工。2.【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A項我擁有萬貫家財,我可以用巨額財富買個官職臺詞不正確,把持軍政大權的國王屬于剎帝利,位于第二等級;婆羅門位于第一等級,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可以通婚,符合題意;BCD三項正確,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印度“種姓制度”指得是婆羅門位于第一等級,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可以通婚。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3.【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佛教誕生于6世紀的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后世尊稱為釋迦牟尼。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釋迦牟尼佛是供奉在大雄寶殿正中的佛教創始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佛教創始人的識記能力。要求準確識記佛教的相關知識。4.【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印度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之間不可以通婚;商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雖然把持軍政大權,但級別不是最高的,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宗教的祭司,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都是正確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5.【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所以阿育王屬于剎帝利。ACD三項都不是古代印度的國教的阿育王所屬的等級,不符合題意;B項剎帝利是古代印度的國教的阿育王所屬的等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和靈活運用印度種姓制度的分工。6.【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C項是阿拉伯數字,故C正確。A是楔形文字,故排除A項。B是字母嚴禁示意圖,故排除B項。D是象形文字,故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 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后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人們以為是阿拉伯發明,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7.【答案】D【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題目直接設問考查能夠反映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示意圖.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對應圖片為D.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圖片材料型選擇題必須認真觀察分析圖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據相關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斷分析確定正確選項,也有部分題目在題干表述中有相關提示信息.8.【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燕國的國王應屬于剎帝利。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需要準確識記古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9.【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給出的“首陀羅”和“剎帝利”等可知這是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各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下一等級的人沒資格從事高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種姓制度是題干描述的制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古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與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的規定。10.【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構成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級剎帝利是掌有軍政大權的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指那些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是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屬于剎帝利。B項剎帝利包括國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答案】D【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了奴隸制的小國。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了奴隸制的小國。印度文明產生了佛教,發明了阿拉伯數和產生不良影響的種姓制度。①《漢謨拉比法典》是西亞的古代巴比倫王國文明。D項②③④是印度文明對其他地區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文明。12.【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的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喬達摩 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它認為世間萬物發展都有因果緣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須消滅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國王利用它“忍耐順從”的說教,大力扶持佛教。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起源于印度的文明成果是種姓制度、阿拉伯數字、佛教;①③④正確。②太陽歷和⑤象形文字都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C項①③④屬于古代印度,符合題意;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文明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古印度文明代表--佛教、阿拉伯數字。13.【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構成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級剎帝利是掌有軍政大權的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指那些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是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他們絕大多數是非雅利安人,世代從事各種低賤的職業,有的甚至淪落為更低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因而按照種姓制度,在古代印度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應該是屬于第三等級吠舍。C項屬于第三等級吠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印度的種姓制度相關知識。14.【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就是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將社會上的人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其中剎帝利中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ACD三項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B項“別看我只是一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符合印度的種姓制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需要熟記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并逐一分析其它選項。15.【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征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包括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采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于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ABD三項不包括被征服的“當地居民”,不符合題意;C項首陀羅包括被征服的“當地居民”,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理解與識記種姓制度的相關史實。16.【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佛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此圖為佛教的傳播示意圖。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佛教的識記。17.【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圣母院屹立在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一個島上,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它屬于中世紀西歐文明。因此巴黎圣母院不符合“古代印度文明成果展”的活動,選項C符合題意;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選項A不符合題意;佛教在印度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選項B不符合題意;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后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印度文明的有關知識。試題較為簡單,稍微有點歷史常識便能答出此題。18.【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構成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為掌管宗教的祭司;第二等級剎帝利是掌有軍政大權的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指那些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是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因而按照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屬于剎帝利。B項阿育王應屬于剎帝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相關知識。19.【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中“向國家納稅”,可知答案為吠舍.婆羅門與剎帝利是統治階層,分別享有神權與把持國家行政軍事大權,而吠舍為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他們向國家上稅,供養第一二等級,首陀羅為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他們幾乎沒有權利,干最低賤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C項吠舍是題干中的“我們”所屬的等級,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古印度種姓制度的理解和學生調動和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0.【答案】D【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佛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佛教發源于印度,有兩條路線。向北的路線是印度——中亞——中國——朝鮮、日本,稱為北傳佛教。向南的路線是傳入我國傣族地區,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國,又稱為南傳佛教。故選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佛教傳播路線的識記。21.【答案】(1)婆羅門: 雅利安人中的祭司;剎帝利:雅利安人中的軍事貴族;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羅:被征服的土著居民.(2)最高的是婆羅門,最低的是首陀羅.原因:殺害婆羅門處罰最重,殺害首陀羅處罰最輕.(3)國家:印度.制度:種姓制度.實質:古代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種姓制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各等級界限森嚴。(2)本題考查的是種姓制度的有關知識。由材料“殺害婆羅門者應損毀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殺1個首陀羅,[應同樣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頭公牛和1頭母牛”可知,最高的是婆羅門,最低的是首陀羅.因為殺害婆羅門處罰最重,殺害首陀羅處罰最輕。(3)本題考查的是種姓制度的有關知識。由材料中“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可知,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它實際上是古代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種姓制度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22.【答案】(1)佛教建筑。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2)釋迦摩尼。(3)宣揚眾生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等級制度。(4)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等級制度。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滅欲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達到“極樂世界“。(5)向北經中亞傳人中國內地,然后通過中國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這支佛教稱為北傳佛教。向南傳人我國傣族地區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國,稱南傳佛教。【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佛教的相關史實。從材料中“大雄寶殿,里面往往有一尊很大的佛像”可知是佛教建筑。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宣揚眾生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等級制度。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等級制度。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滅欲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達到“極樂世界“。佛教的傳播路線是向北經中亞傳人中國內地,然后通過中國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這支佛教稱為北傳佛教。向南傳人我國傣族地區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等國,稱南傳佛教。【點評】本題掌握佛教的相關史實。23.【答案】(1)古代印度的法律條文。(2)種姓制度。說明古代印度社會等級森嚴。(3)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4)由神決定。(5)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古代印度文明及種姓制度的相關知識。本題是基礎題,從材料中有“婆羅門”等內容即可知道這是古代印度的法律條文。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說明古代印度社會等級森嚴。國王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從材料中“他是自在神創造出來為婆羅門服役”可以知道這個法典認為婆羅門、首陀羅之間的差異是由由神決定。制定上述條文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點評】本題掌握古代印度文明及種姓制度的相關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復習專題:03 古代印度及佛教(學生版).docx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復習專題:03 古代印度及佛教(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