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與探索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下圖反映的是新中國哪一個重要歷史進程( )A.三大改造 B.“一五”計劃C.土地改革運動 D.人民公社化運動2.(2017·杭州模擬)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的標志是( )A.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B.1952年底,中國大陸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C.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D.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3.對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 B.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C.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 D.為發展農村經濟創造了條件4.據《北京日報》1956年1月16日報道:益昌帆布廠經理王先兆代表全市批準公私合營17000多戶工商業者,感激毛主席教導他們認清了前途,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對此報道評論不正確的是( )A.這一運動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精神B.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又一典范C.這有利于推動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從此我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5.閱讀下列表格,造成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集體所有制經濟 國營經濟1952 71.8% 6.9% 0.7% 1.5% 19.1%1956 7% 0.1% 7.3% 53.4% 32.2%A. 四個經濟特區的建立 B.土地改革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三大改造6.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實現了和平過渡的創舉是( )A.實現贖買政策 B.成立生產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 D.實行一國兩制7.“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核心人物分別是( )A.王洪文、張春橋 B.林彪、王洪文C.林彪、江青 D.江青、姚文元8.下列現象中,屬于“文化大革命”中常見的是( )①“共產風”②批斗會 ③大字報 ④土法煉鋼 ⑤破四舊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9.某同學準備作一個題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發言,以下內容不適合出現在發言提綱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踐踏 B.國民經濟破壞嚴重C.文化教育歷經浩劫 D.外交事業停滯不前10.以下所列“文化大革命”史實,與題目不相符的是( )A.“二月逆流” B.粉碎“四人幫”C.中共七大 D.“九一三”事件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材料一:1966年夏,中央發出開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接著,毛澤東寫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實際上指出劉少奇、鄧小平是所謂的黨內“資產階級司令部”的代表人物。材料二: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后,江青、張春橋、姚文元和王洪文逐漸勾結起來,結成“四人幫”,進行篡黨謀權的陰謀活動。(1)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運動?(2)這場運動中存在的兩個反革命集團是什么?(3)這場運動結束的標志是什么事件?(4)這場運動給中國造成了什么影響?12.閱讀材料:材料:我國1966—1968,1975年國民經濟狀況(部分)請回答:(1)1967,1968年連續兩年,我國工業產值和國家財政總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1975年我國經濟情況好轉,各項經濟指標回升,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我們應該從“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中吸取什么教訓?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行列,同盟抗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勝利;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中華民族開始了近百年來的偉大復興. ──臧運祜《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材料二 歷史上出現的國際秩序,都是在戰爭結束后由戰勝國提出并建立起來的,反映了戰后的力量對比,體現了戰勝國的利益,因此新秩序建立的時間都較短.但是,冷戰的結束和雅爾塔體系的瓦解卻并非通過戰爭,而是在和平的條件下實現的,所以在兩極格局崩潰后并沒有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區別,國際主要戰略力量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設想來確立新的國際秩序.因此,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必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將不可避免的充滿矛盾和斗爭.不管怎樣,世界格局正向多極化方向演變,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力量. ──曹勝強《現代國際關系史》請回答:(1)材料一認為“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主要原因是什么?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彰顯了我國的大國風范?(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哪一戰爭后形成的?這一體系先后協調了帝國主義國家在哪些地區的統治秩序?主要體現了哪些戰勝國的意志?(3)分析二戰后美蘇由戰時同盟轉向戰后對抗的主要原因.(4)根據材料二指出,為什么當今“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如果要成為未來多極世界中的一極,需要做哪些努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土地改革運動的有關知識。材料是1951年《山東發給農民的土地房產所有證》,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土地改革,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使用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土地改革運動的識記。2.【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2年底,中國大陸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土地改革影響的識記。3.【答案】A【知識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解析】【分析】A項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不是土地改革,說法錯誤; B項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說法正確;C項土地改革的完成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說法正確; D項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說法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土地改革。4.【答案】D【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所給信息:1956年、公私合營,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我國開始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又一典范,這有利于推動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仔細審查,D項報道不正確,符合題意,故此題選D。【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識。5.【答案】D【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觀察“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可知,到1956年集體所有制經濟和國營經濟占了主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ABC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6.【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成立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還要掌握國家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途徑。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手工業采用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7.【答案】C【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史實的識記。依據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7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二子目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內容中:“林彪、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結,形成了兩個反革命集團。”據此可知,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核心人物分別是林彪和江青,故選C。ABD選項中的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都是江青反革命集團的主要成員。【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事件的經過、影響。8.【答案】A【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初期,大、中學校的學生率先起來“造修正主義的反”。在很短的時間里,由學生成立的“紅衛兵”組織蜂擁而起,到處揪斗學校領導和教師,破四舊,寫大字報,開批斗會,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共產風”是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現象,土法煉鋼是大躍進時期的現象。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屬于基礎知識,重點記憶即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文化大革命時期,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教育科學文化事業被嚴重摧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9.【答案】D【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熟記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通過學生掌握的課本知識,分析此題中的選項不難看出文革時期我國外交事業有所發展,不是停滯不前。所以此題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10.【答案】C【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二月逆流發生在1967年,葉劍英等老干部的抗爭事件;B項粉碎“四人幫”是1976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C中共七大召開與1945年抗爭后期,不是發生在文革時期,符合題意;D“九一三”事件發生在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由此分析ABD都是發生在文革時期的史實。依據題意故此題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11.【答案】(1)文化大革命(2)林彪反革命集團、江青反革命集團。(3)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4)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的“1966年夏,中央發出開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化大革命的準確認識,回顧已學知識可知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破壞,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和損失的內亂。因此,文化大革命中存在的兩個反革命集團是林彪反革命集團、江青反革命集團。(3)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6年,華國鋒、葉劍英等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4)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大革命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破壞,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和損失的內亂。文化大革命使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被拉大了。【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12.【答案】(1)文化大革命動亂的破壞。(2)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鄧小平也出來工作,扭轉經濟下滑,形勢有所好轉。(3)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等。【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1)據材料《我國1966—1968、1975年國民經濟狀況(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7、1968年連續兩年,我國工業產值和國家財政總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動亂的破壞。(2)據材料《我國1966—1968、1975年國民經濟狀況(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5年鄧小平復出,采取全面整頓措施,恢復各方面工作,使經濟形勢明顯好轉。我國經濟情況好轉,各項經濟指標回升。 (3)據材料,回答從“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因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等。【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工業產值和國家財政總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2)本題主要考查1975年我國經濟情況好轉,各項經濟指標回升,其主要原因。(3)本題主要考查我們應該從“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中吸取什么教訓。13.【答案】(1)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的勝利;求同存異.(2)“一戰”;歐洲、西亞、非洲;東亞、太平洋地區;英、法、美.(3)國家利益沖突.(4)兩極格局的結束是在和平環境下實現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提高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科技、經濟和軍事力量等.【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行列,同盟抗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可知,“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主要原因是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和中國抗戰的勝利。在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上,面對殖民主義國家破壞會議的陰謀,中國代表團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2)據所學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國際關系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協調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秩序,通過華盛頓會議協調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這一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大國的意志。(3)據所學知,二戰后美蘇由戰時同盟轉向戰后對抗的原因是共同敵人法西斯被打敗,兩國失去了合作的基礎,最重要的原因是美蘇國家利益的沖突,蘇聯成為了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4)由材料二“冷戰的結束和雅爾塔體系的瓦解卻并非通過戰爭,而是在和平的條件下實現的,…因此,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必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可知,當今“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原因是,兩極格局的結束是在和平環境下實現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最后一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提高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科技、經濟和軍事力量等。故答案為:(1)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的勝利;求同存異。(2)“一戰”;歐洲、西亞、非洲;東亞、太平洋地區;英、法、美。(3)國家利益沖突。(4)兩極格局的結束是在和平環境下實現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提高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科技、經濟和軍事力量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點評】(1)本題考查了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原因及萬隆會議的相關知識。(2)本題考查了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知識。(3)本題考查了二戰后美蘇由戰時同盟轉向戰后對抗的主要原因。(4)本題考查了“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的原因及中國應做的努力。識記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后建立的國際新秩序,了解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1 / 1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與探索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下圖反映的是新中國哪一個重要歷史進程( )A.三大改造 B.“一五”計劃C.土地改革運動 D.人民公社化運動【答案】C【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土地改革運動的有關知識。材料是1951年《山東發給農民的土地房產所有證》,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土地改革,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使用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土地改革運動的識記。2.(2017·杭州模擬)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的標志是( )A.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B.1952年底,中國大陸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C.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D.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2年底,中國大陸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徹底消滅。故選擇B。【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土地改革影響的識記。3.對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 B.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C.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 D.為發展農村經濟創造了條件【答案】A【知識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解析】【分析】A項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不是土地改革,說法錯誤; B項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說法正確;C項土地改革的完成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說法正確; D項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說法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土地改革。4.據《北京日報》1956年1月16日報道:益昌帆布廠經理王先兆代表全市批準公私合營17000多戶工商業者,感激毛主席教導他們認清了前途,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對此報道評論不正確的是( )A.這一運動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精神B.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又一典范C.這有利于推動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從此我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答案】D【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所給信息:1956年、公私合營,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我國開始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又一典范,這有利于推動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仔細審查,D項報道不正確,符合題意,故此題選D。【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識。5.閱讀下列表格,造成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集體所有制經濟 國營經濟1952 71.8% 6.9% 0.7% 1.5% 19.1%1956 7% 0.1% 7.3% 53.4% 32.2%A. 四個經濟特區的建立 B.土地改革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三大改造【答案】D【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觀察“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可知,到1956年集體所有制經濟和國營經濟占了主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ABC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6.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實現了和平過渡的創舉是( )A.實現贖買政策 B.成立生產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 D.實行一國兩制【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年,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成立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還要掌握國家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途徑。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手工業采用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7.“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核心人物分別是( )A.王洪文、張春橋 B.林彪、王洪文C.林彪、江青 D.江青、姚文元【答案】C【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史實的識記。依據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7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二子目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內容中:“林彪、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結,形成了兩個反革命集團。”據此可知,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核心人物分別是林彪和江青,故選C。ABD選項中的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都是江青反革命集團的主要成員。【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事件的經過、影響。8.下列現象中,屬于“文化大革命”中常見的是( )①“共產風”②批斗會 ③大字報 ④土法煉鋼 ⑤破四舊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答案】A【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初期,大、中學校的學生率先起來“造修正主義的反”。在很短的時間里,由學生成立的“紅衛兵”組織蜂擁而起,到處揪斗學校領導和教師,破四舊,寫大字報,開批斗會,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共產風”是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現象,土法煉鋼是大躍進時期的現象。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屬于基礎知識,重點記憶即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文化大革命時期,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教育科學文化事業被嚴重摧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9.某同學準備作一個題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發言,以下內容不適合出現在發言提綱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踐踏 B.國民經濟破壞嚴重C.文化教育歷經浩劫 D.外交事業停滯不前【答案】D【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熟記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通過學生掌握的課本知識,分析此題中的選項不難看出文革時期我國外交事業有所發展,不是停滯不前。所以此題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10.以下所列“文化大革命”史實,與題目不相符的是( )A.“二月逆流” B.粉碎“四人幫”C.中共七大 D.“九一三”事件【答案】C【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二月逆流發生在1967年,葉劍英等老干部的抗爭事件;B項粉碎“四人幫”是1976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C中共七大召開與1945年抗爭后期,不是發生在文革時期,符合題意;D“九一三”事件發生在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由此分析ABD都是發生在文革時期的史實。依據題意故此題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二、材料分析題11.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任務材料一:1966年夏,中央發出開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接著,毛澤東寫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實際上指出劉少奇、鄧小平是所謂的黨內“資產階級司令部”的代表人物。材料二: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后,江青、張春橋、姚文元和王洪文逐漸勾結起來,結成“四人幫”,進行篡黨謀權的陰謀活動。(1)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運動?(2)這場運動中存在的兩個反革命集團是什么?(3)這場運動結束的標志是什么事件?(4)這場運動給中國造成了什么影響?【答案】(1)文化大革命(2)林彪反革命集團、江青反革命集團。(3)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4)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的“1966年夏,中央發出開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化大革命的準確認識,回顧已學知識可知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破壞,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和損失的內亂。因此,文化大革命中存在的兩個反革命集團是林彪反革命集團、江青反革命集團。(3)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6年,華國鋒、葉劍英等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4)本題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大革命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破壞,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和損失的內亂。文化大革命使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被拉大了。【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的相關知識。12.閱讀材料:材料:我國1966—1968,1975年國民經濟狀況(部分)請回答:(1)1967,1968年連續兩年,我國工業產值和國家財政總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1975年我國經濟情況好轉,各項經濟指標回升,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我們應該從“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中吸取什么教訓?【答案】(1)文化大革命動亂的破壞。(2)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鄧小平也出來工作,扭轉經濟下滑,形勢有所好轉。(3)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等。【知識點】文革十年【解析】【分析】(1)據材料《我國1966—1968、1975年國民經濟狀況(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7、1968年連續兩年,我國工業產值和國家財政總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動亂的破壞。(2)據材料《我國1966—1968、1975年國民經濟狀況(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5年鄧小平復出,采取全面整頓措施,恢復各方面工作,使經濟形勢明顯好轉。我國經濟情況好轉,各項經濟指標回升。 (3)據材料,回答從“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因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等。【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工業產值和國家財政總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2)本題主要考查1975年我國經濟情況好轉,各項經濟指標回升,其主要原因。(3)本題主要考查我們應該從“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中吸取什么教訓。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行列,同盟抗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勝利;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中華民族開始了近百年來的偉大復興. ──臧運祜《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材料二 歷史上出現的國際秩序,都是在戰爭結束后由戰勝國提出并建立起來的,反映了戰后的力量對比,體現了戰勝國的利益,因此新秩序建立的時間都較短.但是,冷戰的結束和雅爾塔體系的瓦解卻并非通過戰爭,而是在和平的條件下實現的,所以在兩極格局崩潰后并沒有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區別,國際主要戰略力量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設想來確立新的國際秩序.因此,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必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將不可避免的充滿矛盾和斗爭.不管怎樣,世界格局正向多極化方向演變,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力量. ──曹勝強《現代國際關系史》請回答:(1)材料一認為“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主要原因是什么?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哪一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彰顯了我國的大國風范?(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哪一戰爭后形成的?這一體系先后協調了帝國主義國家在哪些地區的統治秩序?主要體現了哪些戰勝國的意志?(3)分析二戰后美蘇由戰時同盟轉向戰后對抗的主要原因.(4)根據材料二指出,為什么當今“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如果要成為未來多極世界中的一極,需要做哪些努力?【答案】(1)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的勝利;求同存異.(2)“一戰”;歐洲、西亞、非洲;東亞、太平洋地區;英、法、美.(3)國家利益沖突.(4)兩極格局的結束是在和平環境下實現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提高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科技、經濟和軍事力量等.【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國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行列,同盟抗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可知,“中國成為世界四強之一的大國”主要原因是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和中國抗戰的勝利。在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上,面對殖民主義國家破壞會議的陰謀,中國代表團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2)據所學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國際關系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協調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秩序,通過華盛頓會議協調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這一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大國的意志。(3)據所學知,二戰后美蘇由戰時同盟轉向戰后對抗的原因是共同敵人法西斯被打敗,兩國失去了合作的基礎,最重要的原因是美蘇國家利益的沖突,蘇聯成為了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4)由材料二“冷戰的結束和雅爾塔體系的瓦解卻并非通過戰爭,而是在和平的條件下實現的,…因此,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必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可知,當今“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原因是,兩極格局的結束是在和平環境下實現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最后一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提高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科技、經濟和軍事力量等。故答案為:(1)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的勝利;求同存異。(2)“一戰”;歐洲、西亞、非洲;東亞、太平洋地區;英、法、美。(3)國家利益沖突。(4)兩極格局的結束是在和平環境下實現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提高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科技、經濟和軍事力量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點評】(1)本題考查了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原因及萬隆會議的相關知識。(2)本題考查了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知識。(3)本題考查了二戰后美蘇由戰時同盟轉向戰后對抗的主要原因。(4)本題考查了“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的原因及中國應做的努力。識記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后建立的國際新秩序,了解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與探索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與探索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