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復與漸變》教學設計課題:《有趣的重復》課時: 一課時教學對象:五年級學生教材分析:《有趣的重復》是嶺廣東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的第十一課,我把漸變與重復分開來講,先講重復。本節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教材充分體現了“美術與生活”交融的創新教育理念,讓學生通過對大自然的物象和設計應用圖片資料的欣賞,通過折、畫、剪、擺、貼的活動過程來體驗不同的形式美感,以了解這種重復的圖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課程安排體現“以知識為本,以生活為中心,以文化內涵為主線”的教育思想,達到在落實知識點的同時培養學生文化審美的能力。增強其自身素養的目標。教學策略:“生活中處處有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發現美才能表現美。因此我的教學思想是讓學生學會發現美,針對本課的內容——重復構成,采用不同層次的觀察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欣賞重復照片和重復構成的課件,揭示課題。回憶生活體驗交流生活中的重復,從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使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有重復的現象,讓學生產生共鳴,感悟重復構成的獨特美。重復構成的圖案能美化我們的生活。欣賞中用學生智慧的雙眼根據問題觀察重復構成的方法和規律。在教師的示范中,深刻領悟表現制作方法。幫助學生帶著感情成功的制作重復構成,真正做到有感抒發而完成作業。教學目的:1、使學生初步了解形的變化規律,引導學生感受重復圖案的形式美;2、通過學習重復構成,使學生掌握重復的構成方法,培養學生的視覺感受能力、審美能力和平面設計能力。教學重點:1、了解重復的變化規律,引導學生感受重復產生的形式美感;2、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教學難點:掌握重復變化的規律,引導學生在設計中創新。教學難點與處理方法:怎樣的基本形才能構成優美而豐富的重復圖案是教學的難點。掌握重復變化的規律,預測排列后的效果。教師教具:1、重復構成圖案;2、學生的優秀作業;3、色彩配置活動卡片1套。學生用具:1、 繪圖紙;2、尺子;3、圓規;4、剪刀;5、顏色;6、鉛筆。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出示重復的圖,你發現了什么?我們今天探討學習《有趣的重復》,出示課題。二、講授新課:課件出示:問學生能發現這兩幅圖案的不同之處嗎?并找出重復排列規律和構成形式嗎?(圖)。小結:(圖)重復是指形狀、大小、顏色相同的物象的反復排列,運用在設計中能給人深刻印象。師:觀察課本重復的作品,同學們互相討論老師是如何制作的?師板書:1、貼格,先選擇色紙,出示色相圖,小刀裁紙:邊要齊,貼工整;2、設計基本形簡潔,怎樣可以使圖形不超過格子;3、選擇排列方式:大家思考;怎樣的重復才有美感?(學生出來擺一擺,嘗試不同的排列方式。)4、粘貼完成,色彩可變或不變,格子可大可小。師小結制作步驟:1、貼格子,要工整;2、設計基本形(物體的外形即可);3、選擇排列方式(學生到黑板排列);4、粘貼完成(師示范如何又快又好地貼完)。四、欣賞學生作品,(鼓勵學生設計有創意的基本型)學生作業要求:(音樂伴隨學生作業)1、設計一種簡潔的基本形和一種排列方式進行重復排列構成;2、同學之間能相互合作、幫助;3、作業效果好。五、小結、點評:讓學生說說這節課收獲了什么?是否還有不懂的地方?學生把作業展示,并說出設計思路。互相欣賞。六、課后拓展:把重復構成運用到生活中去。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