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歷史《全冊復習問題卷》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必背大運河、科舉制)1、隋朝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統一的時間、意義?時間:581年楊堅(隋文帝)長安 、589年滅陳統一全國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對峙的局面,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2、(重點必背)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目的、概況、評價?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概況: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二千七百多千米;三點:中心洛陽、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hán)溝、江南河;五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評價:(積極)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加速隋朝的滅亡。3、(重點必背)科舉制創立的時間、標志、影響?隋文帝,采用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影響:①政治上: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官吏選拔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參政,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②教育上: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③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維持了1300多年4、隋朝滅亡的時間、原因?618年;滅亡直接原因:隋末農民起義;根本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背誦知識框架)1、唐朝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 618年 唐高祖李淵 長安2、唐太宗的治國措施?名臣有哪些?治國效果?①用人上:虛心納諫、廣納賢才。名臣:魏征“鏡子”房玄齡、杜如晦(房謀杜斷)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輕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嚴格考查官吏政績。③經濟上: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效果: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3、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治國措施、效果?武則天:①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②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③減輕人民負擔,注重發展生產效果:經濟繼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郭沫若評價武則天4、唐玄宗統治期間出現的盛世?措施?效果?措施:①整頓吏治,裁減冗員,重用姚崇、宋璟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③注重文教,編修經籍。效果: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5、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統治者勵精圖治,政治清明;③輕徭薄賦,重視農業生產;④生產工具革新促進經濟發展;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6、盛世局面出現給我們的啟示?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②要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③統治者必須提高執政素質。第3課 盛唐氣象(背誦知識框架)1、農業進步、手工業發展、商業繁榮的表現?農業:曲轅犁(耕地)、筒車(灌溉)手工業:①紡織業:蜀錦 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商業:長安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唐太宗時的民族政策是什么?他被尊稱為什么?開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的表現(①②)①和親: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②擊敗東、西突厥,設置機構(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4、文成公主入藏的時間?意義?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意義: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5、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風氣開放,昂揚進取、積極向上、兼容并包6、唐朝詩歌、書法、繪畫的代表人物?詩歌:李白--詩仙--盛唐時期。杜甫--詩圣--唐由盛轉衰,詩被稱為“詩史”白居易--中唐時期,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書法: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繪畫: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畫圣 《送子天王圖》唐朝文化繁榮的原因:①經濟繁榮②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③開明的民族政策④開放的對外政策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背誦知識框架)1、日本派遣到唐朝的使者叫什么?目的?意義?遣唐使;目的: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意義:遣唐使把唐朝先進的制度文化,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2、唐朝中日交流最有影響的人物?貢獻?(①②③)鑒真,唐玄宗時期;貢獻①在日本傳授佛經;②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③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3、唐朝促進中印交流的使者?貢獻(①②)?玄奘;唐太宗貞觀年間;貢獻:①攜帶大量佛經,促進佛教的發展;②口述《大唐西域記》研究中外交流史珍貴文獻鑒真和玄奘的優秀品質?不屈不撓、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敢于犧牲唐朝對外交往特點?活躍的原因?(①②③④)特點:對外開放,雙向交流。原因:①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對各國具有吸引力;②唐朝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③周邊國家重視與唐朝的交往;④對外交通發達。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滅亡(背誦知識框架)1、安史之亂的原因①②③④?時間?發動者?影響?①②③時間: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原因:①唐玄宗晚年追求享樂,朝政腐敗;②社會矛盾尖銳③節度使勢力膨脹④安祿山兼任三地節度使影響:①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②使唐朝由盛轉衰③地方上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2、唐末農民起義代表?背景①②③④?影響?影響:黃巢起義攻入長安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唐朝滅亡的標志?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滅亡。五代的實質?包括哪幾個政權(梁唐晉漢周)統治范圍?實質: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五代:黃河流域,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十國:南方9個南方政權和1個北漢5、五代十國的影響?①②③①北方政權更迭動蕩不安②南方相對安定③政權分立,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6、興衰成敗的歷史規律給我們什么啟示?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②人才和制度是社會發展的條件和保證;③統治者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勤政愛民。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政權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時間 滅亡遼 契丹 耶律阿保機 上京臨潢府 916年 1125年(被金滅)北宋 漢族 趙匡胤 東京(今河南開封) 960年 1127年(被金滅)西夏 黨項 元昊 興慶(今寧夏銀川) 1038年 1227年(被蒙古滅)金 女真 完顏阿骨打 會寧 1115年 1234年(被蒙古滅)南宋 漢族 趙構 臨安(今浙江杭州) 1127年 1276年(被元滅)元 蒙古 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 1271年 1368年滅亡,明朝建立北宋的政治(背誦知識框架)宋朝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事件?960年;趙匡胤;開封/東京;陳橋兵變/黃袍加身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軍事上①②③、政治上(中央、地方)、經濟上收其精兵加強兵權①解除禁軍將領兵權②控制軍隊調動③經常調換將領(兵不識將,將不專兵)稍奪齊權加強行政權 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地方:①派文臣擔任知州②設通判分知州權力制其錢谷加強財權:①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②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富收歸中央。3.北宋重文輕武政策實施的原因?措施①②?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弊端出現;措施:①抑制武將,文臣統兵②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4.北宋改革發展科舉制的表現、影響①②③?表現:增加名額,提高進士地位。影響:①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②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5.如何評價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積極、消極)積極:①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②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③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消極:①軍隊戰斗力減弱;②官吏冗余,政府辦事效率低下;③增加財政支出。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背誦澶淵之盟)1、遼政權建立的時間、人物、民族? 10世紀初,916年;耶律阿保機;契丹族2、西夏政權建立的時間、人物、民族? 11世紀前期,1038年;元昊;黨項族3、遼與北宋的和戰關系①②③④?①遼太宗時——占燕云十六州;②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關系(和);③宋太宗時——從進攻到防御(戰)④宋真宗時期——澶淵之戰與澶淵之盟 (先戰后和)“澶淵之盟”的內容①②?如何評價“澶淵之盟”?(宋真宗時期、宰相寇準主持)內容:①宋朝給遼歲幣②雙方約為兄弟之國評價:(消極)一方面議和對北宋來說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賦稅負擔。(積極)另一方面議和使遼宋之間保持長期的和平,邊境人民生活相對安定,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5、宋與西夏議和的內容①②? 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6、對遼、西夏與北宋關系的認識?①有和有戰,和是主流 ②對中華民族來說利于邊疆的經濟發展,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第8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背誦宋金議和)1、金政權建立的時間、人物、民族? 1115年;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女真族2、金滅遼的時間?金滅北宋的時間? 1125年;1127年3、南宋建立的時間?人物?都城? 1127年;宋高宗趙構;臨安(今杭州)4、岳飛抗金的事跡①②? 事跡:①收復許多失地 ②取得郾城大捷5、宋金議和的內容①②③?結果?評價①②?內容:①南宋向金稱臣②南宋給金歲幣③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界。結果:宋金對峙的局面形成評價:①割地、稱臣體現了和約的不平等,“歲幣”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負擔。②南宋與金對峙,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現,促進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民族交融。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必背1、2、3、4問題,宋代經濟發展熟讀)1、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①②③④)①北方人帶去先進技術和勞動力—主要原因②南方戰亂較少;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統治者重視和支持。海外貿易發展的原因?①政府鼓勵;②造船業發達③航海技術,先進指南針的運用④陸上絲綢之路中斷。3、紙幣出現原因?出現時間地點?①商貿的繁榮;②金屬貨幣攜帶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4、經濟重心南移開始、完成時間?①唐朝中期,開始經濟重心南移②到南宋最后完成(標志:國家根本,仰給江南)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背誦知識框架)1、統一蒙古族的人物?蒙古政權建立的時間、人物? 鐵木真;1206年;成吉思汗2、蒙古滅掉的政權有哪幾個?分別什么時間? 1227年蒙古軍隊滅掉西夏;1234年蒙古滅掉金3、蒙古政權改國號為?時間?人物?都城? 元;1271年;忽必烈;1271年定都大都(今北京)4、元滅南宋的時間?勇現的抗元將領有? 1276年,陸秀夫、文天祥5、元朝統一全國的時間?意義①②③④⑤?1279年 意義:①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②為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③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的王朝④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交融⑤有利于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6、如何看待元朝統一和文天祥抗元?①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②元朝的統一具有進步性,結束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③文天祥抗元具有正義性,抗元失敗后寧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氣節,理應受到后人的敬仰。第11課 元朝的統治(背誦知識框架)1、元朝的歷史地位? 1271年建立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的王朝。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2、元朝出現了一個新的民族是? 回族3、元朝在中央設置了哪些機構?元朝在地方實行什么制度?行省制的意義①②?中央機構:中書省(行政)、樞密院(軍事)、御史臺(監察);地方:行省制度、腹里(今山東、山西、河北)行省制度意義: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②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4、元朝對邊疆管轄的原則?元朝在臺灣、西域、西藏設置了什么機構,意義?原則:因地制宜臺灣——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意義: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西域——設置北庭都元帥府。意義: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管轄。意義: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背誦知識框架)1、宋元時期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北宋開封;南宋臨安;元朝大都2、宋元時期豐富的文化生活的表現?出現原因(重點)?表現:①北宋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勾欄;南宋臨安的文化娛樂更為發達。②戲劇表演——雜劇,形成于宋代在元興盛起來,是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③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中秋節,一些節日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出現原因:①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②市民階層的壯大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重點)3、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代表人物?作品特點?代表作? 宋詞人物 時代 派別 詞風 代表作蘇軾 北宋 豪放派 豪邁飄逸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 《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 兩宋之交 婉約派 委婉、細膩、清秀 《聲聲慢·尋尋覓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辛棄疾 南宋 豪放派 雄奇擴大、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4、元朝主要的文學形式?代表人物?代表作?元曲;關漢卿--《竇娥冤》、“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5、宋朝史學的代表作?作者?體例?內容?《資治通鑒》;司馬光;編年體通史;內容: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目的:“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地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他們也被后人稱為“史學兩司馬”。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背誦知識框架,及發明的意義)1、雕版印刷術發明的時間?活字印刷術發明的時間?人物?傳播的意義?隋唐時期 ; 北宋;畢昇;意義:①活字印刷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②降低了制書成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傳播。最早的指南儀器是什么?宋代升級為?何時開始應用于航海?傳播者?傳播的意義?司南;指南針;北宋末年;阿拉伯人;意義:①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環球航行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②促進了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3、火藥發明的時間?由誰傳播出去?傳播的意義?唐朝; 阿拉伯人;意義:①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促進了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變;②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4、***宋元時期科技進步的主要原因?***①經濟的繁榮為科技進步奠定了物質基礎②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元朝完成全國的統一社會相對安定;③民族交融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④對外交往吸收了外國的先進科技;⑤隋唐輝煌的文化奠定了基礎。5、宋元發達的中外交通表現?影響?陸路交通:宋元時期建立四通八達的驛站制度;海上交通:宋朝南方海上貿易頻繁,海路交通發達,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影響:①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②中國的創造發明、先進制度和生產技術傳入歐亞各國,促進歐亞各國社會經濟發展③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傳入中國。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4課 明朝的統治(重點課必背知識框架,及第4題)1.明朝建立的三要素:時間、人物、都城?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應天府(南京)2.朱元璋政治上強化皇權的措施:在地方 在中央?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軍隊權力統歸兵部。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從而分散行省的權力;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3.特務機構有哪些?目的?影響?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又成立了東廠,合稱為“廠衛”。目的:監視官民,強化皇權,鞏固統治。影響:這些特務機構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強化皇權的表現。4.科舉考試的變化?文體?目的?題目?影響?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文體格式:“八股文”目的: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專制統治;影響:弊:①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扼殺了人們的創造性;②不利于選賢任能,應試的人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③嚴重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利:明朝考試形式標準化,利于規范考試。5.明朝經濟農業引進哪些新品種? 引進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手工業發展的表現?棉紡織從南方推向北方;絲織業中心—蘇州;制瓷中心—景德鎮(青花瓷最為著名)商業發展的表現?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②出現了有名的商幫-晉商、徽商。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背誦知識框架)1.鄭和下西洋的條件、目的?條件:①明朝前期社會安定、國力雄厚(主要原因);②先進的航海技術、造船技術和指南針的使用;③明成祖的支持;④鄭和勇于探索、吃苦耐勞。目的:①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②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2.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最遠到達?特點、影響?1405~1433年 七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特點:時間長、規模大、次數多、范圍廣影響:利-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②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弊-不以貿易獲利為目的、不計成本,給明朝財政造成重大負擔。3.戚繼光抗倭的功績?勝利的原因?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①奉命抗倭,組建“戚家軍”;②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③前往福建、廣東剿滅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勝利原因:①抗倭戰爭是正義的,符合人民的利益;②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③戚繼光卓越的軍事謀略和指揮才能。什么時候誰攫取了在澳門的居住權? 明朝1553年; 葡萄牙第16課明朝的科技、建筑與藝術(背誦知識框架)1.明朝時期的三大科技名著、作者、一句話評價?李時珍--《本草綱目》- 總結性的藥物學著作宋應星--《天工開物》- 農業、手工業-“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農政全書》- 農業-明末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明清科技落后于世界的原因?①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不重視科技②科舉制日益僵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③缺少物質基礎和動力。2.明長城修建的目的?東西起點?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起到軍事防御的作用。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3.北京城修建的時間、布局特點? 明成祖朱棣修建①宮城 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②呈“凸”字形,體現了皇權至上的特點。4.明朝三大小說的書名、作者、特點?《三國演義》--羅貫中--- 我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水滸傳》----施耐庵--- 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小說《西游記》----吳承恩--- 師徒四人取經的艱難歷程明朝戲劇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湯顯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第17課 明朝的滅亡(背誦知識框架)1.明朝中后期的統治狀況?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階級矛盾尖銳2.李自成農民起義的原因①②?口號?成果①②?①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嚴重;②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 “均田免賦”成果:①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②1644年4月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禎自縊,明朝滅亡。3.努爾哈赤的貢獻?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4.皇太極的貢獻 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改國號為清(清朝的開國皇帝是皇太極)清軍入關的時間?在誰的幫助下?1644年清軍在漢奸吳三桂的幫助下打敗李自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背誦知識框架)清朝歷代皇帝: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1.清朝入關之后的都城? 北京2.臺灣什么時候被哪個國家侵占?誰收復了臺灣?收復臺灣的意義?荷蘭侵占,鄭成功收復 意義:①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②加速了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3.清朝如何確立對臺灣的統治?意義?1684年-(康熙)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1885年-光緒正式建臺灣省。意義:①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②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③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用史實來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①三國——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祖國內地的聯系。②隋朝——隋煬帝三次派人到流求,隋唐宋三代一直稱臺灣為流求。③元——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⑤1684年清朝(康熙)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臺灣與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東南海防。4.清朝對西藏采取了哪些統治措施?①冊封:(順治)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形成冊封制度。②設置機構:1727年(雍正),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事務。③頒布章程:1793年(乾隆),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④定制度:(乾隆)實行金瓶掣簽制度⑤修寺廟:(乾隆),為班禪六世修建須彌福壽廟。用史實來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①唐朝——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②元——設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③清朝——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金瓶掣簽制度5.清朝對西北邊疆--新疆的管理?①(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②(乾隆)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③1771年(乾隆),吐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用史實來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①漢朝——西漢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新疆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管轄。②唐朝——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③清朝——平定叛亂,設置伊犁將軍。6.清朝對東北邊疆的管理?(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發動了雅克薩之戰;1689年,中俄雙方在簽訂了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7.對領土主權重要性的認識: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神圣不可侵犯,必須保證領土主權的完整。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熟讀)1.農業發展的背景①②?表現①②③④?意義?背景:①清初統治者認識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國之大計”。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表現:①耕地面積不斷擴大;②興修水利③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④經濟作物。意義:①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繁榮;②推動了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2.手工業發展的表現?典型的例子?①傳統手工行業都有很大發展;②出現了手工業工場,如機戶李扁擔。3.商業發展的表現①②③?①農村發展為工商業市鎮②大城市工商業非常繁榮③大商幫,晉商在全國各地開設“票號”。4.人口增長的原因①②?表現?影響①②③?原因:①清朝前期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②社會安定,人口快速增長。表現:康熙時全國人口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達到3億,占世界人口的1/3。影響:①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進一步開荒墾田,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②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③增加了勞動力。5. 耕地面積增長的原因①②? ①大力推廣“墾荒政策”②人口的快速增長。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背誦軍機處、文字獄、閉關鎖國)1.軍機處設置的時間?影響?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影響:便于皇帝獨斷朝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2.文字獄發生的目的?時期?危害?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殘酷危害:規模之大,次數之多,遠超前代①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致使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②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3. 社會矛盾的表現①②③④?①官場腐敗;②軍備廢弛;③財政危機;④貧富分化。4.“閉關鎖國”政策含義?原因①②③④?影響?啟示?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原因:①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②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③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④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影響:①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②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啟示:要堅持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5.“閉關鎖國”政策后期開設哪一處通商口岸?管理機構 只放廣州一處,特許“廣州十三行”管理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熟讀)1.《紅樓夢》作者?原名?主要內容?地位?曹雪芹 《石頭記》內容:以貴族青年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寫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變化,從而揭示了分明構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地位: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古典長篇小說,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2.清朝昆曲的代表作?湯顯祖--《牡丹亭》;洪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3.京劇形成的時間?吸收那些地方特色?地位?清朝道光年間(19世紀中期)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形成“皮黃戲”;以后被稱為“京劇”。地位: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之一,被譽為“國劇”。中國四大國粹:中醫、書法、武術、京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