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1、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數造新實體”目前,我國已全面進入以數字經濟為重要引擎的新發展階段,數字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領先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已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數字經濟代表著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實體經濟提供新的成長空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疊加疫情影響的背景下,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要,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制造業的系統智能化和軟件自主化,使生產和管理過程智能化和自動化,生產的各個環節被進一步簡化,原來由人來完成的低效率、重復性工作由機器人實現全面替代。智能化,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也減少主觀因素影響質量的穩定性。據統計,2021年上海部分重點產業已建成智能工廠的生產效率平均提高20%,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5%,綜合能耗最多降低54%。2022年4月,國務院日前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①要加快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筑牢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隨著數字技術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滲透,全社會對算力需求十分迫切,預計每年將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加快推動算力建設,加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②持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完整數字產業體系。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的兩翼,數字產業化的核心是技術,產業數字化的核心是應用。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提速增效,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要圍繞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③加強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核心技術靠花錢是買不來的,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推進產學研合作,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快高端芯片、傳感器、關鍵基礎軟件等領域研發突破和迭代應用,加強前沿技術布局,著力構筑自主創新、高效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核心技術工程化、產業化進程。加強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④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還需打通難點、堵點、卡點。解決企業“不會轉”的能力難題;推行普惠服務,解決企業“沒錢轉”的資金難題;聚合力建生態,解決企業“不敢轉”的效益難題。⑤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數據是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釋放疊加、倍增效應。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需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充分釋放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價值。⑥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應用普及,對網絡安全能力的要求顯著提升。健全國家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建立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體系,提升網絡安全威脅發現、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攻擊溯源能力。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推進網絡空間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以聯合國為主渠道、以聯合國憲章為基本原則制定數字和網絡空間國際規則。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2、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文體、助殘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加大開放共享和應用力度。推進線上線下公共服務共同發展、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在線課堂、互聯網醫院、智慧圖書館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務機構對接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擴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覆蓋范圍。加強智慧法院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公共服務”,創新提供服務模式和產品。 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全面提高運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將物聯網感知設施、通信系統等納入公共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筑等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和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構建城市數據資源體系,推進城市數據大腦建設。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立涉農信息普惠服務機制,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 構筑美好數字生活新圖景。推動購物消費、居家生活、旅游休閑、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數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生活。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依托社區數字化平臺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豐富數字生活體驗,發展數字家庭。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普及提升公民數字素養。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幫助老年人、殘疾人等共享數字生活。3、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 加強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確保公共數據安全,推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健全數據資源目錄和責任清單制度,提升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功能,深化國家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等基礎信息資源共享利用。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安全有序開放,探索將公共數據服務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統一的國家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和開發利用端口,優先推動企業登記監管、衛生、交通、氣象等高價值數據集向社會開放。開展政府數據授權運營試點,鼓勵第三方深化對公共數據的挖掘利用。 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大政務信息化建設統籌力度,健全政務信息化項目清單,持續深化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布局建設執政能力、依法治國、經濟治理、市場監管、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重大信息系統,提升跨部門協同治理能力。完善國家電子政務網絡,集約建設政務云平臺和數據中心體系,推進政務信息系統云遷移。加強政務信息化建設快速迭代,增強政務信息系統快速部署能力和彈性擴展能力。 提高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功能。加快構建數字技術輔助政府決策機制,提高基于高頻大數據精準動態監測預測預警水平。4、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用新需求牽引新供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要把“文化數字化為了人民,文化數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當成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需要線上線下、立體覆蓋的插上“數字翅膀”的文化服務體系,我們就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滿足人民新需要。構建“一庫一專網一平臺”,統籌利用各種數據庫成果、網絡設施、平臺等搭建中華文化數據庫、國家文化專網和文化數據服務平臺。探索多樣化供給方式,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供給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用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激發消費新活力。充分運用前期夯實的“一庫一專網一平臺”扎實基礎,在新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四梁八柱里打造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讓“大屏”和“小屏”跨屏互動起來,發揮數字電視、數字投影等“大屏”視聽體驗感強的優勢,發揮移動終端等“小屏”為用戶量身定制個性化文化數字內容更加靈活精準的優勢,為人們創造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讓人們在新體驗中激發消費活力,以消費意愿的增長拉動“客廳消費”、親子消費等新型文化消費的發展。推動需求和供給形成動態平衡,健全文化數字化標準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效能。公共文化服務的初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能否通過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不斷得到增強,取決于這個體系能否讓供給和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既是對“供給側”提出的更高標準、更高質量的要求,也是對高層級的文化需求發出的呼喚。要健全文化數字化標準體系,不能降低“數據安全標準”這個首要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