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風箏的魅力》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學生了解我國風箏藝術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增進對祖國民間文化藝術的了解和熱愛,感受美與科學融合的同時,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多媒體欣賞,小組分析討論及教師演示繪制一件風箏作品,進一步理解掌握民間藝術的造型美及色彩的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用自己作品參與活動的快樂,感受中國古典傳承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美好愿望。二、教學重點:1.學生了解風能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2.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個與眾不同的風能玩具(或簡易的風箏)?! ?.玩具的構思(風箏的做法) 三、教學準備:風箏欣賞圖片數張,風箏的簡史介紹,風箏的簡單玩法。四、學具準備:查找風能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風箏的圖片,制作風箏的各種紙張和材料。組織教學:檢查學用品的準備情況,穩定學生的情緒。五、教學過程:(一)導入:用一首有關風箏的古詩導入課題。(二)新授:1、師引導學生說說風箏的簡史:風箏簡史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奶瞥_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于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并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搅怂纬L箏已有很大發展,品種增加,性能提高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如“武林;日事”中記有/少年郎競放紙鴦,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鴦。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钡搅饲宄?,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叫大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玩。現在故宮里還藏著三只傅儀玩過的大風箏。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后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歐洲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那里向著飛行器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最后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虼?,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只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2、欣賞風箏的圖片:引導學生欣賞風箏的圖片,從風箏的造型,色彩等方面進行描述。3、引導學生說說人類是怎樣利用風能及其原理為人類造福。(風能發電機、滑翔機、降落傘......4、引導學生在了解生活中風能運用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交流自己對風能紙玩具的設想......(紙蜻蜓、風車、飛機......)5、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中的技法點擊:先將竹條綁扎成“十”字形。b.然后用兩根竹條做斜桿,用薄紙蒙在骨架上。c.用一根線在橫桿與豎桿的交點上,另一根栓在下端。6、學生動手制作風能玩具或風箏,師巡視指導。要求在制作完作品后,通過材料顏色的搭配、涂色等方法進行美化和裝飾。7、評價、交流、展示:引導學生展示交流他們的作品,從構思、設計、美化的某個亮點進行評價和交流。8、收拾整理:收拾整理自己的桌面和垃圾。課后延伸:利用放學或活動的時間進行風箏、玩具的放飛和比賽。目的:通過欣賞交流,教師邊播放課件邊講解,圖文并茂的了解了風箏的起源、發展及歷史。學生充分地感受到風箏的文化及相關知識,包括制作方法等,為下一步學生動手制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