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風箏的魅力一、教材分析的魅力》是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的第十三課。本課屬于設計.應用這個學習領域。通過學習讓學生關注風箏,從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引導學生了解風箏的起源、地域特點、種類和制作技藝等內容,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傳統風箏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有情感的投入,智慧的呈現,個性的展示。通過自己動手制作風箏傳承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了解風箏的相關知識,如中國傳統風箏的種類,結構特征和制作方法。(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熱愛。三.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風箏的結構特征和制作方法,運用傳統材料制作一件板式菱形風箏。難點:1、板式菱形風箏中骨架的左右對稱和重心問題。2、板式菱形風箏中十字形骨架的纏繞。3、板式菱形風箏面與風箏骨架的粘合。四.教學過程(一)導入1、同學們,通過查找資料,預習了關于風箏的知識。現在,老師用搶答題的方式檢驗大家的預習成果,請看題(1、)風箏起源于,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制造的。(2、)風箏又名等,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3、)據說巧匠魯班就曾“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應當說這是的前身。2、導入課題:風箏的魅力(二)授新1、教師:同學們,在中國民間傳統玩具中,風箏由于制作容易、娛樂性強而深受人們喜愛,在傳統民間藝術中也有重要地位。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最大的風箏制作地在哪兒嗎?學生:山東濰坊。教師:對,就是我們山東的濰坊,山東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在那里,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風箏節。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風箏節的精彩視頻。教師:現在,老師就帶領同學們一起學習學習風箏的知識。2、中國傳統風箏的種類一般都有哪些?學生:有翅膀、軟翅、板式、串式、桶形(立體)等。教師:回答正確,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不同種類的風箏吧。展示:欣賞中國傳統風箏不同種類的樣式,并運用結構紅線圖的方式將風箏的制作骨架體現出來,學生學習并了解差異。教師介紹風箏的種類及特征。(1)硬翅風箏他的特征是風箏的左右兩邊用上下兩根竹條做成翅膀的形狀,平看就像是一個古代元寶的形狀。常見的沙燕風箏就屬這種。(2)軟翅風箏它的造型以禽鳥或昆蟲居多,如蝴蝶。軟翅風箏的翅膀由一根主竹條構成,翅膀的下方是軟性的,它的主體骨架大部分做成浮雕狀。(3)板式風箏就是人們常說的平面形風箏,它的形狀和結構簡單,風箏的四邊用竹條支撐。因為制作容易,飛升性能好,又適合表現多種題材,故深受大家的喜愛,也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風箏種類之一。(4)串式風箏就是把相同或不同的風箏,像冰糖葫蘆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線上,串聯起來芳菲,這也是我們常見的風箏形式之一。(5)桶形(立體)風箏是由一個或多個圓桶或其他形狀的桶組成的風箏,像花瓶、宮燈等都屬此類我們也稱其為立體風箏。由于它的制作工藝比較復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較為少見。教師:同學們,根據我們所欣賞的不同種類風箏,請你們找一找,這些不同種類的風箏,在結構上的一個共同點。學生:他們的外形都是對稱的。教師:風箏的骨架一定是對稱的,但風箏面的圖案就不一定是對稱的,可以是不同的圖案。3、在此基礎上,我們來學習如何制作一個板式菱形風箏。首先,我們來了解中國傳統風箏的制作工藝。中國傳統風箏的制作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綁。簡稱“四藝”,即扎骨架,糊紙面,繪花彩,綁風箏線。(1)扎—扎骨架①扎骨架時,兩根竹條呈十字擺放,橫向竹條放在豎向三分之一處,左右對稱。教師:骨架中浮現的小黑點的作用是什么?學生:重心偏上,利于飛行。②纏繞骨架前,棉繩要留出15厘米長的繩頭。教師:為什么棉繩纏繞前要預留一定長度?學生:為了方便打結連接。③固定骨架時,用交叉纏繞法,即將棉繩對角纏繞,左纏繞5下右纏繞5下,如不夠牢固可再纏繞5下,最后打結,并留出15厘米長繩尾。(教師示范打結法,骨架制作完成)④展示部分骨架,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避免在制作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教師:同學們,請問,這些骨架的制作方法對嗎?學生:重心不穩和結構上不對稱。(2)糊—糊紙面①將紙面平鋪在桌上,再把風箏骨架擺放在紙面上。(注意:不要歪斜,否則風箏會重心不穩,飛不起來。)②骨架擺放好后,用膠帶將十字骨架擺放在紙面上,這樣,骨架就不會移動,風箏面的四個邊各預留3厘米左右(折邊粘貼雙面膠備用)。③將風箏面預留3厘米的四個邊依次折好,用雙面膠整條粘貼平整。(注意:骨架的邊角要粘貼牢固,不能移動)。④粘飄帶:用飄帶裝飾菱形風箏的肩膀或尾部,寬約2-3厘米,長度在30厘米左右。飄帶依次粘于菱形風箏的左右兩邊或尾部(前后稍微錯開,用雙面膠粘在一起)。(3)繪—繪花彩同學們,在《風箏的魅力》第一課時的授課中,我們欣賞了大量的中國傳統風箏樣式,還學習了閩南傳統文化知識,用菱形的構圖方式創作了一幅具有閩南地方文化特色的繪畫作品。現在,請同學們取出第一課時完成的閩南傳統文化繪畫作品,告訴你們一個秘密:他就是“四藝”中的“繪花彩”環節,也就是我們今天制作菱形風箏的風箏面。(4)綁—綁風箏線當骨架和風箏面制作完成后,把風箏骨架打結后的繩頭與風箏放飛線進行拉緊打結,板式菱形風箏即制作完成。(教師示范打結法)在生活中,風箏與放飛線的連接除了一點法外,板式菱形風箏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連接風箏線,例如二點法和三點法,同學們課后可以去嘗試下,看看有什么區別。(課件展示三種連接風箏與放飛線的不同方法)(三)制作(15分鐘)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風箏制作的知識。現在,就讓我們用傳統的風箏制作材料,制作一個具有閩南傳統文化特色的板式菱形風箏吧!1.學生動手制作風箏,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2.友情提示:在風箏骨架制作時,要拎(lin)起骨架上的纏繞的繩頭檢查,若發現以下問題,要及時解決:(1)風箏總往一側傾斜,是因為骨架不對稱,需要調整骨架。(2)風箏總是大頭朝下,是重心不對稱,要調整重心,尾朝下。(四)展示交流(3分鐘)展示學生制作完成的風箏,師生交流。(五)放風箏教師講解放飛風箏的技巧:一抽一放。抽:增加風箏的上揚力,使風箏穩步上升。放:在風力和上揚力的作用下,風箏會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放的時候必須收放有度,以保持風箏的角度穩定。風力大的時候可以多放線,當風力稍有下降時,就收一些線。(六)戶外放飛風箏,將本節課推向高潮,結束(5分鐘)同學們,掌握了放飛的技巧后,請你們帶上自己親手制作的風箏到操場上去體驗放飛的快樂吧。比一比,看誰的風箏飛得高飛得穩!(地點:學校操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