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華民國的創建》教學設計一、教學背景作為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中華民國的創建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民主共和這一嶄新的政治制度。本課講述了從民國創建到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再到孫中山試圖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挽救和鞏固革命成果的歷史發展過程。二、教學目標1了解中華民國的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2.通過研讀史料,分析袁世凱能夠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了解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過程。3.從孫中山等人同袁世凱的反復較量中,認識民主革命道路的艱難與曲折,激發勇于擔當的歷史使命感。三、教學重點及難點1.教學重點:中華民國創建的基本史實;臨時約法的內容和評價2.教學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和評價四、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播放視頻:武昌起義后,孫中山回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新課講授整體感知:梳理中華民國的三個時期。目標導學一:中華民國的建立【教師活動】講述中華民國建立的背景: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獨立,革命形勢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學生活動】閱讀教科書,找出中華民國建立的基本信息。【教師活動】提問:孫中山成為臨時大總統的方式與封建帝王的確立方式有何不同?【學生活動】回答:前者是各省代表投票選舉產生,后者主要是世襲。【教師活動】介紹民國紀年法。目標導學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學生活動】探究:孫中山為什么讓位給袁世凱?【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的原因。【教師活動】講述清帝退位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過程。目標導學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教師活動】講述清帝退位后,孫中山履行自己的承諾,于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辭職,并在自己的辭職引退咨文中提出三個條件。提問:孫中山為什么要提出這三個條件?【學生活動】回答: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教師活動】展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封面,解讀臨時約法的信息。【學生活動】閱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分析體現的原則。【教師活動】展示“三權分立”示意圖,引導學生理解三權分立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專制獨裁。【教師活動】總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意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學生活動】閱讀老舍《茶館》片段和課后知識拓展,認識辛亥革命后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師活動】有人說:“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引導學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成果和局限性。課堂小結縱觀中華民族走過的整個反侵略、求獨立的歷程,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救國的一次偉大嘗試,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是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為之后中國的混亂局面埋下了隱患,后面的學習將告訴我們。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