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辛亥革命》教學設計一、教學背景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課有兩個子目:“革命志士的奮斗”和“武昌起義”,兩個子目之間是遞進關系,同時從廣義上說,武昌起義前的歷次起義和武昌起義都屬于辛亥革命的范疇。二、教學目標1.了解革命志士在武昌起義前發動的起義概況,了解武昌起義的過程和結果。2.通過研讀史料,分析武昌起義爆發的條件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評價歷史事件。3.通過了解革命黨人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的事跡,感受他們英勇抗爭、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三、教學重點及難點1.教學重點: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2.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四、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活動】展示秋瑾墓圖片。提問:同學們去西湖邊的時候有注意到秋瑾墓嗎?有誰知道秋瑾的事跡?【學生活動】回答:在安慶、紹興起義當中,“巾幗英雄”秋瑾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難。【教師活動】過渡:革命精神的塑造需要先行者的引領,更需要千千萬萬像秋瑾一樣的革命志士的奮斗。今天我們來學習辛亥革命。新課講授辛亥革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辛亥革命指武昌起義,而廣義的辛亥革命指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全過程。目標導學一:革命志士的奮斗【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的起義活動。【學生活動】觀察圖片并閱讀教科書,說一說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前發動了哪些起義?【教師活動】介紹萍瀏醴[lǐ]起義、安慶、紹興(浙皖)起義、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學生活動】觀看黃興的絕命書和林覺民與妻書,說一說感受?【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這次起義雖遭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學生活動】合作探究:同盟會領導的起義相繼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群眾基礎薄弱,準備不足;人員不足、彈藥缺乏、倉促起事。目標導學二:武昌起義【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分析武昌起義的條件。【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革命起義的不斷推動、保路運動的爆發、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力量增強。【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武昌起義的過程。梳理武昌起義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活動】講述:用手槍逼出來的都督——黎元洪。【學生活動】分析材料,探討武昌起義的意義。【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總結:(1)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2)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課堂小結一位先行者,一群先驅者,他們以救國救民為己任,以民主共和為畢生追求。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武昌起義”的浮雕至今仍訴說著這群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跡。革命先驅雖已遠去,但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