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戊戌變法》教學設計一、教學背景1.課程標準: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2.教材分析:本課主要學習兩塊內容:康有為與公車上書、百日維新。兩塊內容之間因果相連,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百日維新則是這一運動的高潮。二、教學目標1. 知道公車上書以及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2. 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3.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三、教學重點及難點1.教學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2.教學難點: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四、教學方法及準備1.教學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組討論法。2.教學準備:準備戊戌變法相關史料。五、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教師活動】回顧前課內容,近代中國百余年的歷史發展,呈現出兩條鮮明的主線:一是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二是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引出戊戌變法。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教師活動】介紹人物康有為。出示材料,提問:甲午戰敗后中國面臨怎樣的局面?面對這種局面,康有為做了什么大事 【學生活動】回答: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正在京師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1300多名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教師活動】漢代以公家的車馬送應舉之人赴京,后以“公車”泛指入京應試的舉人,因此此次上書稱為“公車上書”。這次上書并沒有上達光緒帝,但是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學生活動】閱讀課本P29,自主學習。說出康有為為了變法做了哪些準備:(1)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思想(《時務報》、《國聞報》);(2)組織學會,培養維新人才(強學會)。【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時務報》、《國聞報》。讓學生分析這些言論,共同體現出了怎樣的思想?對于封閉、落后的國人來說,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活動】研讀材料,回答:變法圖強;促進了維新思想的傳播,讓封閉的國人耳目一新。目標導學二:百日維新【教師活動】簡述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的史實。康有為上書。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施變法。【教師活動】展示戊戌變法主要內容。讓學生分組角色體驗,分別代表頑固派官員、民族企業家、參加科舉的讀書人、綠營軍。【學生活動】分組展示:是否同意變法內容并說明理由。【教師活動】總結戊戌變法主要內容及影響。【教師活動】簡述百日維新的結果和戊戌六君子的事跡。播放“走向共和”視頻片段。【學生活動】根據材料總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強大;袁世凱的出賣;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發動人民群眾。根本原因是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教師活動】展示關于戊戌變法的觀點,讓學生評價。【學生活動】評價觀點。A觀點:在帝國主義侵略日益加深的緊要關頭,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奔走呼號,是為了救亡圖存。這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這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B觀點:因為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實行君主立憲制。所以,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一樣都主張向西方學習。C觀點:戊戌變法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因此,C觀點是錯誤的。【教師活動】出示材料,說明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教師活動】展示梁啟超《少年中國說》,讓學生一起朗讀。【學生活動】朗讀《少年中國說》,感受少年的使命與擔當。課堂小結梳理戊戌變法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